早癌筛查别陷入三大误区 肿瘤标志物高非是癌症

合集下载

肿瘤标志物高与患癌症不是一回事

肿瘤标志物高与患癌症不是一回事
绒毛 膜 促性 腺 激 素 ( HCG) 是 恶 值 范 围 、 高 幅度 、 : 增 个人 症状 和该 肿 瘤
性 滋养 细 胞肿 瘤—— 绒 癌 、睾 丸癌 的 标 志物 的特 点进 行综 合 分析 。一 般地 有效 肿 瘤标 志物 ,其 血含 量 的 改变 可 说 ,对稍 高 于正 常值 上限但 无 明显 可 二 疑 症状 ,或 特异 性非 常 低 的肿瘤 标 志
l |
芳 用 于诊 断 复发 ; 次 , 再 对有 明确 肿 瘤 , 同时伴 有 C 2 增 高 时 , 如 A15 常
20

眼 睛经 常发 烧 , 角干 涩 , 眼 看不 清 东 西 , 可 能 是 肝 脏 功 这 能 衰 弱 的 先兆 。 果按 一 按 肝 脏 四周 , 发 胀 的 感 觉 , 有 八 第 如 有 十 九 是肝 脏 出 了 问题 。
5/L 如 情况 、 生存期等 ; 其次 , 对那些 治疗 6 um 。其他 , 子 宫 内膜 移 位 、 前增高 的肿瘤 标志物 , 可用 于治疗 纤 维 瘤 、 能 性 囊 肿 、 腔 炎 症 、 功 盆


期 问的疗效评 估 、 决定 是否更 改治 输 卵 管 积 水 等 盆 腔 良性 疾 病 中 , 董 疗方 案 、 断有无 残 留 , 诊 随访 期 间 只 有 6 %阳性 。各 种 其 他 恶 性 肿
是 否存在 这些肿瘤 。此外 , 慢性 急 肝炎 也 可发 生 A P的增 高 ,但 多 F
在 30微 克 , 以 内 , 0 升 且常 伴 转氨 酶增 高。
糖 类抗 原 1 5 C 2 )反 映 2 ( A1 5 :
卵 巢浆 液 性囊 腺 癌 ,在 各 种 盆 腔
肿 块 中 , 卵 巢 恶 性 肿 瘤 阳 性 率

肿瘤标记物增高,就是得癌了吗

肿瘤标记物增高,就是得癌了吗

龙源期刊网 肿瘤标记物增高,就是得癌了吗作者:何生奇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10期肿瘤标记物,大名鼎鼎,别名“肿标”、“癌标”等等,是一类跟肿瘤组织或肿瘤细胞密切相关的一类物质。

在我出门诊、会诊、朋友电话咨询中,每天都会碰到“肿瘤标记物”的问题。

近年癌症高发,公众健康体检意识日益增强。

很多体检中心、医疗机构开展了象征癌筛查的“肿瘤标记物”项目,有的一滴血可查10余项。

有人检查后,结果可能出现个别增高,于是便恐慌、着急:我得癌了吗?其实,对此轻视或过度担心都不可取,下面我们就此话题分类谈谈。

体检发现“肿标”增高怎么办首先,建议复查异常项目,排除因试剂、检测方法、人员或者机器误差导致的失误,这种情况较为多见。

肿瘤标记物升高了,一定要首先排除假阳性,别自己诊断为“癌”。

其次,复查结果如再次增高,就需要仔细甄别:哪些项目增高?增高程度如何?一些良性疾病往往伴有肿瘤标记物轻度增高。

那么,如何判定“有没有得癌”?本人不建议上网查相关科普文章,自己下结论,一定要找肿瘤专科有经验的医生咨询。

两年前我曾收治过一个患者,体检全套肿瘤标记物提示CA199增高,数值在300左右,高出正常上限数十倍。

在当地医院行消化道造影,做了胃镜、肠镜、全腹部CT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后建议出院观察,出院后半年患者日渐消瘦。

一次因感冒发热就诊于我院,查胸片考虑可疑右肺占位合并炎症,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考虑肺癌可能,最终经PET-CT和气管镜确诊为肺癌。

因此,诸多肿瘤标记物,项目繁多,每个项目增高意义不尽相同,而且临床情况复杂,绝不是“AFP就是肝癌、CA125就是卵巢癌、CA153就是乳腺癌、PSA就是前列腺癌、CA199就是胰腺癌”这么简单。

已确诊患者可通过“肿标”评估疗效已确定为癌症的患者,检测“肿标”可评估病情、判断治疗疗效。

癌症手术后,复发早期,往往CT核磁发现不了问题,但肿瘤标记物逐步增长,因此肿瘤标记物象“无形探测仪”,是对影像学形态诊断的有力补充,可供医生提前判断病情并行干预。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症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症

2013.3/FOR YOUR HEALTH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症,恶性肿瘤患者也不是每个人肿瘤标志物都增高。

从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规范研讨会上,笔者获悉,血液肿瘤标志物是医生判断恶性肿瘤治疗的疗效、预后及选择方案的有力依据,但它只能作为恶性肿瘤诊断的辅助手段。

如果市民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要过于恐慌,因为在机体存在炎症、某些慢性疾病发作时,某些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上升,还需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鉴别诊断。

肿瘤标志物升高未必是得了癌症“医生,我肿瘤标志物高,是不是得了癌症?”“医生,我上次查了肿瘤标志物高,这一次怎么会是正常呢。

”江苏省“十二五”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肿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严枫经常遇到这样手拿化验单前来询问的市民。

肿瘤标志物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产生(或)升高的、可预示肿瘤存在的一类物质,通过人体的血液、体液、肿瘤组织或细胞可以检测到。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

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有些病人确实体内有肿瘤存在,而有些病人仅仅是无意义的轻度升高。

而且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会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如AFP (甲胎蛋白),除原发性肝癌外,孕妇、活动性肝炎和生殖系统肿瘤都可能出现升高的情况;因检测仪器或试剂的不同,有时也会有假阳性现象的出现,具体情况要结合临床来确定。

并非每个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都增高很多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升高早于临床症状而引起人们的警惕,一些早期的病例因此得以发现,经过及时的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癌症病人的肿瘤标志物都会增高。

临床有些确诊的晚期卵巢癌病人CA125(癌抗原125)一直正常,手术前后也没有明显变化。

所以如有其他临床诊疗手段证实可能有恶性肿瘤存在时,不要因为标志物不高,就心存侥幸,一定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排除。

有几类肿瘤标志物的敏感度比较高,如原发性肝癌中70%~90%有AFP 的升高,前列腺癌PSA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体阳性率约为70%,这有助于这两种肿瘤的早期发现,但是目前还没有100%敏感的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得了癌症吗?

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得了癌症吗?

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得了癌症吗?随着大家“防癌意识”的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查逐渐成为热选项目。

但当一些人看到体检报告单上一项或者几项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忧心忡忡,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

稳住!肿瘤标志物升高≠癌症肿瘤标志物:指肿瘤细胞或机体细胞受肿瘤的刺激而产生并释放的一类物质。

也可以说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的物质,包括蛋白质类、糖类和酶类。

主要存在于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

什么原因会导致升高?首先,肿瘤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里说的肿瘤既包括良性肿瘤,也包括恶性肿瘤。

其次,不管是进行什么化验都可能存在一定误差,这跟检测的方法、检测的时间甚至是检测时候用到的试剂都有一定关系,这些统统都会使得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另外,炎症、息肉、增生性病变也会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

如:肝炎、肝硬化或者是怀孕可引起甲胎蛋白AFP 水平高于正常,而不一定就是肝癌前列腺出现炎症可引起前列腺特异抗原PSA 升高,而不一定就是前列腺癌癌胚抗原CEA 升高,可能是因为肠道中有息肉,也可能是因为吸烟,而不一定就是结肠癌糖基抗原CA199 升高,可能是因为有胰腺炎、胆囊炎或者是肝炎等等,而不一定就是胰腺癌。

还有更多的是原因不明。

不过,总体上,除了恶性肿瘤,其他多数情况下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幅度并不会太高,而更重要的是变化趋势,恶性肿瘤引起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多数会进行性持续升高,也就是说,它会一次比一次升高,而其他非癌性疾病引起的升高,尽管有的可能升得较高,但通常不会持续升高。

所以,如果多次复查肿瘤标志物,结果一次比一次升高,要特别重视。

所以,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患癌症,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具体分析才好,切莫一开始就自己下决断,要知道在医疗方面很多内容都不可及早下结论。

那是不是不升高就意味着没事?同样也不是!良性肿瘤、其他的非肿瘤良性病变都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反过来,恶性肿瘤却完全可以肿瘤标志物正常,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细胞都会产生并释放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并不是恶性肿瘤的必然,它仅仅只是参考指标之一。

防癌体检莫陷误区

防癌体检莫陷误区

长知识面对防癌体检,很多人常常是一脸懵,甚至走入误区达不到真正的体检效果。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防癌体检中最容易走入的误区。

误区一:防癌查肿瘤标志物就好了一提到防癌体检,很多人都会想到肿瘤标志物,把肿瘤标志物看作是能检出肿瘤的金标准。

其实,肿瘤标志物虽是防癌体检的重要检查项目,但只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防癌体检不能只关注肿瘤标志物。

很多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并不是很高,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代表一定患有癌症;反之,体内已出现肿瘤,肿瘤标志物也不见得一定会升高。

此外,一种肿瘤标志物可能对应着多种癌症,比如癌胚抗原(CEA)与胃癌、肠癌以及肺癌等都有关。

即便是发现其水平提高,也无法准确判断是何种癌症,还需要辅助其他必要有效的检查才能准确诊断。

如肺癌筛查,最好还是做个低剂量CT。

误区二:PET-CT查全身,一步到位PET-CT全身扫描,不仅可以发现全身上下直径大于5毫米的癌症,还可发现良性肿瘤,对诊断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都有帮助。

那是不是做个PET-CT全身扫描就可以一步到位了,不用再烦了。

事实上,基于其辐射量和费用考虑,PET-CT并不适合作为普通的体检项目。

更多的是用于癌症患者的评估和治疗,还有在其他手段不尽如人意情况下的选择。

经济较好的高危人群可以3年做一次,但仅仅依靠这是不行的,更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必要的防癌筛查。

误区三:防癌体检没有重点筛查防癌体检需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来判断自己属于何种癌症的高风险人群,针对此癌症进行筛查。

如长期吸烟史的需格外关注肺癌,有慢性肝炎病史的需注意肝癌的风险等等。

高危人群在针对某一癌症的筛查上,也是尽量使用精准有效的检查手段,尽量减少漏诊。

如女性筛查乳腺癌,二三十岁做个乳腺B 超即可,四十岁以上则建议做乳腺钼靶,而有家族病史等高危人群最好能做个乳腺MR。

因此,并不是检查项目越多越好,也并非所有人做的项目都一样。

千万不可看人家做啥跟着做啥,在进行防癌体检前不妨先咨询下专业的肿瘤科医生,再决定该做哪些项目。

体检肿瘤标志物高不一定就是癌症

体检肿瘤标志物高不一定就是癌症

体检肿瘤标志物高不一定就是癌症定期的体检是现在很多人都会去做的一件事情为了自己的健康人们对于体检指标也是十分的关心,但是因为专业性不够所以很多人并不能对于自己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就比如说体检肿瘤标志物的指标如果过高的话,其实是不必担心的。

现在不少的体检项目中都含有肿瘤标志物这一样,不少人看到体检的结果上显示肿瘤标志物高了都特别害怕,担心自己得了癌症。

其实在体检的时候查出肿瘤标志物高了不用太过紧张,因为很多时候体内存在炎症,或者一些慢性病的时候也会导致这项指标上升,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肿瘤标志物主要分为六大类胚胎抗原类、糖链抗原类、激素类、酶和同工酶类、蛋白质类和癌基因产物类。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癌,单项高更无须恐慌!一、胚胎抗原类(1)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分子量为70000的糖蛋白,在胚胎期由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

AFP含量升高多见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妊娠、生殖系统肿瘤和胚胎肿瘤等。

(2)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分子量为180000的糖蛋白,CEA存在于2-6个月胎儿胃肠管、胰腺和肝脏中,出生后组织内含量极低(<2.5ng/mL)。

CEA升高常见于胃肠道(结肠、直肠、胰腺等)恶性肿瘤、乳腺癌、肺癌等。

二、酶类肿瘤标志物(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单链糖蛋白酶。

PSA升高见于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2)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是前列腺分泌的一种酶,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一种酸性蛋白酶,参与糖酵解。

NSE升高多见于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细胞瘤等。

(4)α-L-岩藻糖苷酶(AFU)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

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含岩藻基的各种糖脂、糖蛋白、黏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分解代谢。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结肠癌、子宫癌、乳腺癌等。

肿瘤标志物超标就是患了癌症吗

肿瘤标志物超标就是患了癌症吗

肿瘤标志物超标就是患了癌症吗作者:周一海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04期肿瘤标志物,医学的定义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主要有胚胎抗原、糖类抗原、天然自身抗原、细胞角蛋白,肿瘤相关的酶、激素以及某些癌基因等。

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

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及治疗指导。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各种肿瘤疾病的高发,肿瘤标志物检测已成为人们健康体检和疾病就诊中最为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

但对于肿瘤标志物,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似乎还处于非常表面、浅显的阶段。

肿瘤标志物究竟代表着什么,假如检测结果超标,是不是就说明患上了癌症呢?一场虚惊颜女士拿到单位组织的职工体检报告,看后顿时头都懵了,肿瘤标志物里其中一项“Ca199”结果超标。

颜女士定下心来,看了一遍又一遍,确认该项的正常范围是小于37单位,而颜女士已经有72单位,几乎是正常最大值的2倍。

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超标,也就是说我得了癌症!一时间,颜女士脑袋里就只有这个念头。

混混噩噩中回到家,丈夫看后也感到头大。

当天下午,两人就匆匆来到医院,挂了肿瘤外科专家号。

专家建议她一周后复查。

在这等待的一个星期里,颜女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尽管结果还没确定,她却已经接受了自己患上癌症的“事实”,甚至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

一周后,检查结果显示,Ca199指标已经上升到93单位。

专家告诉颜女士,肿瘤的可能性很高,需要进行全面排查,随即给她开出了B超、CT、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单。

但令她意外的是,除了Ca199超标和肠炎以外,其他所有的检查结果全都正常。

专家告诉颜女士,她没得癌症,指标升高可能是肠炎造成的。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专家建议颜女士以后定期检查,持续观察。

但心有余悸的颜女士和家人,此刻全然不相信自己没事,又到多家医院反复进行了PET-CT检查。

揭秘防癌体检的4大误区

揭秘防癌体检的4大误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防癌体检的4大误区
导语:体检中,不难看到肿瘤标志物检测。

记者在一家连锁体检中心采访时了解到,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大多会选择肿瘤标志物检测。

而绝大部分市民认为,检测肿瘤标志物就可以直接查出肿瘤。

揭秘防癌体检的4大误区
揭秘防癌体检的4大误区
误区一:没有相关症状无须查胃肠镜
在我国,胃肠道癌症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恶性率也比较高。

很多国家将内镜纳入标准体检套餐。

在日本发现的胃癌,40%以上是早期胃癌,而国内发现的胃癌,只有10%为早期胃癌。

查胃肠镜的患者几乎都是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的,主动要求检查的几乎没有。

但实际上,早期的大肠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即使有些腹泻的症状也常被当成是普通腹泻。

误区二:未发现肿瘤标志物=健康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癌筛查别陷入三大误区肿瘤标志物高非是癌症
误区一
PET-CT查癌症能“一锤定音”?
用PET-CT把全身扫一遍,就能将潜藏的早期肿瘤揪出来?太乐观了!
对于价格昂贵的PET-CT,不少人存在着盲目的信任。

PET-CT的检查原理是,由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的分裂更加旺盛,在葡萄糖的需求方面是正常细胞的3-8倍,因此检查时给检查者静脉注入有放射性的FDG(氟代脱氧葡萄糖),使其流遍全身,利用检查设备对FDG释放出伽马射线进行摄影,由于FDG会大量聚集在癌细胞处,从而发现癌踪。

通常来讲,PET检查可发现1厘米大小的癌症,但它也有致命缺陷:有些癌细胞无法聚集FDG,而聚集了FDG的正常细胞可能与癌细胞重叠,在这两种情况下,PET检查往往得到错误结果。

单纯地依靠一种诊断方法来进行早癌筛查是不合理的,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检查手段的优势,影像诊断、活检、血液检查等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性的诊断,才能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的出现。

例如,肺癌的早期筛查应首选胸部低剂量螺旋CT。

PET检查多用于肺癌确诊以后,对癌症是否出现转移而进行全身筛查,或用来确认癌症治疗的效果。

B超检查可对甲状腺、肝胆、盆腔、前列腺等进行细致检测,拍胸片能及时发现肺、食管、纵隔的病变,CT 适用于对脑部、肝胆和盆腔的检查……
误区二
肿瘤标志物高意味着患癌?
许多病人常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来判断自己患癌的风险,一看到肿瘤标志物数值很高就慌了神。

实际上,肿瘤标志物更主要应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术后观察。

单纯依靠肿瘤标志物数值,不能准确判断早期癌症是否存在、病情的恶化及恢复情况。

肿瘤标志物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的缺陷,敏感度低的话,会无法发现癌症或将患有癌症的病人诊断为“正常”。

特异度低的话,会存在“假阳性”,也就是将健康的人误判为癌症,令人陷入恐慌。

肿瘤标志物与癌症并非明确的对应关系。

例如肿瘤标志物CEA,对大肠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都会显示出高数值,表现为较低的脏器特异性。

要明确癌症隐藏在什么器官,还需要进行二次检查。

另一方面,肿瘤标志物也会“良莠不分”,例如肿瘤标志物PSA,只对前列腺显示出高数值,虽然脏器特异性高,但它也会误报病情,例如患有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肿大等前列腺良性疾病以及年长者,也可能在PSA检查中得到高数值。

还要提醒的是,癌症在早期阶段,肿瘤标志物很少会显示出很高的数值。

经常有病人因肿瘤长得不够大,肿瘤标志物的数值不高。

误区三
定期体检不必做早癌筛查?
人们经常混淆健康体检与早癌筛查的性质,健康体检不能代替癌症早期筛查。

前者检查的对象是心、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掌握人体的一般状况,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变有较好的筛查作用,但不能及时揪出早期癌症。

而后者是对毫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医学检查,除了可以筛查早期癌症外,还会检查、评估一些增加癌症发病概率的机能变化和疾病。

癌症的筛查往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检查项目的设定更具个性化。

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40岁以上的女性则注重选择乳腺B超和钼靶检查。

抽烟人群则应该每年做胸部低剂量螺旋CT。

存在患癌因素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防癌体检,包括有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长期吸烟者、患有乙肝或大小三阳的、胃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乳腺小叶增生者以及HPV高危亚型人。

谈新方法:
小心“过度治疗”
近年来,随着癌症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微创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新方法越来越多,许多人对此寄予厚望。

“对于癌症的治疗一定要掌握‘度’!”癌症治疗方法增多是好事,但并非每个癌症患者都适用新疗法。

“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在分子靶向药物的运用上,患者一定要先做好基因检测,不要盲目用药。


当肿瘤来袭时,身体会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就看人们是麻痹大意地放过,还是敏感捕捉到信号。

平时要注意身体的细节变化,如果出现了新现象或身体规律的改变,如突然耳鸣、大便异常、浑身乏力、贫血等,应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