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

免疫研究一直是防控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在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疫苗研发、抗体应用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免疫系统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助于解析感染过程和免疫应答机制,提供治疗靶点和疫苗设计依据。

疫苗研发和抗体应用在禽流感的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研究为深入了解病毒特性和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疫苗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等。

免疫研究对禽流感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面临着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持续投入。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 免疫, 研究, 进展, 作用机制, 治疗方法, 疫苗, 抗体, 防控, 基因工程, 疫情, 挑战, 研究方向, 结论1. 引言1.1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可以感染禽类的病毒,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和传染性,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免疫机制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免疫对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宿主的免疫系统在禽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科学家们揭示了禽流感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禽流感病毒免疫治疗方法研究和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进展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人员持续探索新的疫苗设计方案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禽流感病毒感染。

免疫抗体在禽流感防控中的应用以及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研究也为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免疫抗体的应用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贡献。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对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未知领域。

未来,科研人员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防控策略,为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更大的贡献。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研究进展
在宿主 中的传播 。 由于 宿主 的大多数 细胞均 有 内切 蛋 白酶 , 因此 , A 切 割 作 用 范 围 广 , 而导 致 严 重 H 进 病 变和 高死亡率 。而非 高致病 力病毒 H A切割 位点 只有 一个碱 性氨基 酸( 氨 酸 ) 该 点 位 于呼 吸道 和 精 , 肠 。 由此 可见 H 切割点碱 性氨基 酸序列 能作 为鉴 A
收 稿 日期 : 0 0— 6— 1 2 1 0 0
作 者 简介 : 爱 娟 (96 ) 女 , 师 。 冯 17 一 , 讲
第 3期
冯 爱 娟 : 流 感 病 毒 的致 病 性 研 究 进 展 禽
定 高 致 病 力 和 潜 在 高 致 病 力 分 离 株 的 遗 传 标 记 。 成 熟 的 H 是 一 个 由 5 2个 氨 基 酸 构 成 的 多 肽 链 。 同 A 5 时 也 证 明 了 在 裂 解 区 附 近 的 氨 基 酸 序 列 发 生 置 换 的
关 键词 : 血凝 素 ( A) 禽流 感病毒 ; H ; 致病 性
中 图分类 号 :Q 1 8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7 -9 0 2 L ) 30 1 —4 6 2 15 ( O O 0 - 00 0
禽类 流 行 性 感 冒 ( v nif ez , I , 称禽 ai n una A ) 简 a l
苗株 的选 育上 显得愈加 艰难 ; 由于 多价 疫苗的相 互干扰作 用 , 造成免 疫原性 降低或毒 又 会 力增 强等 。因此 , 研制 广谱 、 高效 、 低毒 的疫 苗 一 直是 困扰人 们 的一 个 难题 。其 中, N D A
疫 苗 被 认 为 是 防 制 禽 流 感 最 具 潜 力 的 基 因 工程 疫 苗之 一 。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

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1前言禽流感(Avian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

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

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

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Avian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Avian Influenza.LPAI)。

高致病性AIV 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

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2)和PA(polymerase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

禽流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禽流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血 清 做 血 凝抑  ̄( ) 验 , 排 除 ND感 rHI实 i 以
就 有 1次“, 史 L危害 最大 ,N1 HS ) 于 18 年 美 爆发 93
大 ,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严 重 。 世 界 卫 生组 染 。 后 用 免 疫 扩 散 等 方 法 来 测 定 特 异 造 据 然 织 公布 的资 料 显 示 , 这一 次 爆 发的 禽 流感 性 核 心 抗 原 一核糖 蛋 白( ) 基 质 蛋 白 NP 或 导致 近 亿 只家 禽 被销 毁 , 接和 问接 经济 ( 直 MP) 再 用 血 凝 抑 制 实 验 和 神 经 氦 酸 酶 , 损失 不 可估 量 , 更为 严重 的 是这 一 次 禽流 抑 制 实验 鉴 定 A型流 感病 毒 亚 型 。 离 鉴 分 感 导 致 上百 人 感 染 , 十 人死 亡 … 这 定 的 同 时 , 行 致 病 力 实 验 , 定 毒 力 强 数 。 进 确
明部 分 H5 Nl AI V对哺 乳 类 动 物 的 健康 ( u a dn s , Ne rmiiaeNA) 均具 有 亚 型和 株 的
构 成 了威 胁 。 年 来 通过 试 验 也 已证 实 特 异性 , 据 AI 表 面 糖 蛋 白凝 血素 的 不 ( ) 体 , 近 根 V MP 抗 检N A型流 感 病毒 群 型特 异 性
更加 突 出 , 在经 历S S 后 , AR 之 人们 已认识 确切 , 但操 作 程序 繁 琐 , 用多 , 费 费时 费 力
禽 流 感 病 毒 ( V) 泛 分 布 于 世 界 AI 广
范 围 内的 诸 多野 禽 和家 禽 中 , 目前 已发现 到 了高 致病 性 禽流 感潜 在 的危 害性 。
南 亚 多 个 国 家爆 发 H5 型 禽 流 感 , 着 性 , 为阴 性 则继 续 盲传 2 代 。 具 有 亚 接 若 ~3 对 给 养 禽业 带 来 丁 巨大 的经 济 损失 。 9 5 我 国大 部 分 地 区也 向世 界 宣 布 爆 发 了高 血 凝 活性 的 尿 囊液 需 先 用 新 城疫 ( 自1 5 ND) 抗 年 到2 世纪 末 , 方认 可的 H A 大 暴 发 致 病性 禽 流 感 。 次 禽流 感 疫情 波 及 面 巨 0 官 P I 这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影响禽类,但也有可能感染人类,并且一旦发生大规模爆发,将对畜牧业、禽类养殖业以及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至关重要。

分离方法禽流感病毒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病毒分离法和传代病毒分离法。

直接病毒分离法是将采集来的样品(充气囊液、肠道、气管、内脏等)进行磨碎、过筛后,加入细胞培养基中,通过激活剂或其他手段激发细胞后将病毒从培养基中筛选出来。

传代病毒分离法是将直接病毒分离法筛选出来的病毒,在细胞培养基中通过不断传代,逐渐升高病毒浓度,获得目标病毒菌株。

鉴定方法病毒鉴定是确定所分离的病毒种类的一系列实验。

鉴定方法包括:病理学观察、抗原鉴定和核酸检测。

病理学观察法通常采用组织学、细胞学等方法观察病毒的组织病变和病变情况,以及确定细胞的形态变化和能力损失情况。

抗原鉴定法通过病毒对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酶的反应来鉴定病毒的类型。

常用的抗原鉴定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

核酸检测法是通过核酸杂交技术、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等方法来鉴定病毒。

其中,PCR扩增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PCR扩增技术可以选择病毒特异性的保守区域,扩增出目标片段,用于比对成果,确认病毒的种类和亚型。

研究进展目前,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成功对H9N2亚型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比对,揭示了其与其他亚型的基因组演化关系;同时,也研制出了多种疫苗和抗体,为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但是,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病毒分离效率低、鉴定方法繁琐、检测灵敏度低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病毒分离和鉴定的精度和效率,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总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深入推进。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研究进展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家禽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如鸡、鸭、鹅等,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传染给人类。

自从2003年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以来,禽流感疫情就被公众所关注。

禽流感的爆发不仅对家禽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影响,更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禽流感的病毒学特性和免疫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病理学特性禽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正反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分为A、B、C、D四种型号。

其中只有A型和B型病毒会引起流感病毒,而D型病毒则主要感染牲畜。

A型病毒具有高变异率和广泛感染性,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

据统计,自2003年开始,全球已经发生了多次禽流感大规模暴发,间歇性地在全球不同地区爆发。

1.清洁蛋白材料。

禽流感病毒外表皮有两种糖蛋白质: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酯化酶。

其中血凝素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清洁标记物,其血凝素亚型不同决定了其毒性和致病性的差异。

2.覆盖膜。

每个病毒都包含了一层薄膜,这是由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过程中夺取细胞膜形成的。

病毒的薄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类物质和覆盖蛋白质。

3.病毒复制能力。

禽流感病毒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和变异能力,可以在任何宿主内复制。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受到宿主细胞的限制,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和复制于多种宿主细胞中,然而只在特定环境下才会产生足够的病毒产生细胞,从而继续传播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决定了其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其免疫学特性则是控制禽流感疫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学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抗原结构分析。

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内质膜蛋白、核蛋白、非结构蛋白等多种蛋白结构,寻找高度保守的免疫原性表位,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2.疫苗研发。

目前,研究禽流感病毒免疫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疫苗的研制上。

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亚型具有多样性,不同亚型的血凝素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保护能力。

禽流感诊断研究进展

禽流感诊断研究进展

E IA 法 。我 国 建 立 的禽 流 感 问 接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试 验 (J - LS 方 AV E IA诊断技术 及禽 流感抗体斑点- LS 诊断技术 ,既可用于禽流 LS ) E IA 感 的早 期 诊 断 ,又 可 用 于抗 体 的监 测 ,其 中 的禽 流感 抗 体斑 点一 E IA LS 诊断技术 ,结果易于判定 ,适合 于现场禽流感抗体监测及流行 病学调查。诊断 试剂盒 ,具有敏感性高 、 异性强 、快速 、稳定定性 特 好等特点 ,便于大批量检测 。2( ,李海燕等在禽流感全病毒酶联 0 ̄ K 免疫吸附试验(LS ) E IA和斑点一 LS 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杆状病 E IA 毒系统表达的AV I 核蛋 白为抗原的禽流感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 技 术( N — L S ) 。此法不仅具有与A V E IA同样 的特异性和敏 R P E IA I — LS 感性 , 而且具备了抗原制备工艺简单 、 生物安全度高 、成本价廉、易 于生产等优点 。 () 3 分子生物学诊 断技术 。①聚合 酶联反应 ( C 及反转录 P R) 聚合酶联 反应 (T C ) C 是近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体外基因 R P R。P R 扩 增技术 ,能在 数小时 内使 D A N 呈指数增 加 ,现在 已成功地 用于多
禽流感 ( i f ez , I 是由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属A v n n u naA ) ai l 型流 感病毒引起 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以急性败血性死亡到 无症 状带毒等 多种病 征为特点 。该病 一旦在 活禽或禽 肉产品 中检 测 出,将直接影响活禽 及相关产 品的对 外贸易 ,并 造成恶 劣的国际 影 响 。特 别是高致病 性禽流感 (P 1 H A) ,是严 重危害养 禽业 的烈性传染 病 ,不仅对 鸡群造成毁灭性打击 , 而且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据 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 : ) 0 3 l月底在亚洲各国爆发的禽 )20年 2 , 流感至2 0 年1 月 ,有 l8 09 O l 人感染 禽流感 ,其 中6 人死 亡。禽流感 在 1 亚洲肆虐之后 ,又蔓延至欧洲诸 国。我国于20 年冬 l 多个 省地相继 05 0 发生禽流感, 并出现人类死亡病例 面对 H益严峻的形势 ,多国纷纷 ’ 。 推 出防范新举措 , 全球防疫战 已经打 响。本 文就禽 流感诊断的研 一场

禽流感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禽流感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Absr c :Ava n u n a i iln nfci a s ( o to o ii e fp n u n a v r s ta t in i f e z s a voe ti e t l on c u e]b) rh m) vrda y e A if e z i wh c o siue r a h e to x l u ih c n t ts a g e tt r a n t
a in if e z i .I h sr ve va n l n a ves n ti e iw,t e p o r  ̄ n r q ac fa t a i n i t e z i l a e t i cu i g c e c l a d b oo i a u h r ge .i e e rh o n i va nl n a vr s g ns n ld n h mias n i lgc ・ — u l
i n ubr a su x c e y.Fe p r e fa ia a n ue a 、r sa e t a e n e a tefc o da s.a n fwh c s la t a d o t e k ne pe tdl y w s e ’ s o nt—vin if nz u g nst k so x c fe tn wa y i l i mo g o i h o et—
mii i t e o l n e o nz d h i g r ss n fif e z i s i as n i o tn su .a d te c mi g o n u n a A vr s h ny o e r c g ie .T e c u —e it l l n a vr s lo a mp r ti e n h o n fH1 I a o nu u a s N1 if e z l vr sg v s a f e a am o t e p o l S li n c sa y t r s ac r n ii l g n sa d t e a e t o l t rv n n o t l f i ie r lr t h e p e, Oi s e e s r o e e rh moe a t r e t n h rp u i tos op e e ta d c n r u i vaa c o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禽流感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07T12:08:08.2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0期作者:刘元金1,2 付小敏2 赵晓会2
[导读] 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类似,禽流感的防治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刘元金1,2 付小敏2 赵晓会2
(1华兰生物河南新乡 453000)
(2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 具有高致病性和高致死率,它不仅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因此,研究禽流感的特点及其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本文主要综述了禽流感概况、病原体结构特征、疫苗的研发及防控手段。

【关键词】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02-02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avian influenza Liu Yuanjin1; Fu Xiaomin2 Zhao Xiaohui2
1. HuaLan Bio-engineering, Henan Xinxiang 453000,China
2. Sanquan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Avian influenza virus can causes a very high level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t is not only greatly harmful to culturist, but also underlying dangerous to human being. Therefore it should be stressed to establish its molecular character and prevent strategy. In this review, we foucus on the molecular character and prevent strategy of the Avian Inluenza.
【Key words】Avian influenza ; Vaccine; Research progress
1.前言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与其他病毒性疾病类似,禽流感的防治尚无特别有效的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禽流感发生与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禽流感病毒多种亚型的发现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研发出了针对禽流感的多种疫苗。

2.禽流感概况
2.1 禽流感的发病历史
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又称欧洲鸡瘟,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

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

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病原体为A型流感病毒;至到1981年被正式更名为禽流感。

在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仅能以消毒、隔离、宰杀禽畜的方式防止其蔓延。

2.2 禽流感的发病特点
禽流感常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与自身毒株、鸡群性别、环境等有关。

如禽流感病毒侵入黏膜,有利于大肠杆菌继发感染,进而增强禽流感病毒血凝作用,导致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禽流感病毒血清型多,各型间交叉保护弱,同一血清型不同毒株的毒力差异很大;禽流感病毒变易变异,极易发生致病性变异及抗原漂移和转变。

3.禽流感病原体
禽流感病毒(AIV)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呈多形性,直径为80~120nm。

其核酸由8段单股负链RNA组成,共编码8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

病毒包膜上有10~12nm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分别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每个病毒颗粒大约由0.8%~1.1%的RNA,70%~75%的蛋白质,20%~24%的脂质和5%~8%的碳水化合物组成。

4.禽流感病毒的分类及致病性
4.1 禽流感病毒的分类
禽流感病毒(A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HA和NA进行分类,共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H5和H7,它们具有或转变为高致病性的潜力,致使最初的病毒若未受到控制而得以在鸡群中繁殖和传播。

4.2 禽流感的致病性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引起,其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快,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但传播范围往往局限。

低致病性禽流感特点是潜伏期长,传播慢,病程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一旦发病,如不采取积极措施,病毒很难在疫区根除,疫情会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而且病毒毒力还有可能变强。

5.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策略
5.1 全病毒灭活疫苗
禽流感灭活疫苗一般是用禽流感病毒鸡胚尿囊液经甲醛灭活而成。

其工艺简单、免疫效果好、免疫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现已在规模化家禽养殖中使用,有效的避免了禽流感的暴发。

但此类疫苗的副反应较多。

5.2 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指将野毒株感染鸡胚,并在25~26℃下连续传代得到冷适应的减毒毒株,该病毒只能在25℃左右复制,不能在37℃下传代,使用该弱毒株接种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多项人体和动物研究证实,该减毒株有很好的稳定性,对表面抗原发生转移的流行株病毒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有毒力恢复的风险。

5.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指提取禽流感的有效成份并经进一步精制而成。

这种疫苗的特点是安全性好,但成本相对高。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外源表达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可大大降低成本。

1994年Kodihalli等研制了火鸡H5N2病毒NP/HA和ISCOM的复合亚单位疫苗并用其免疫火鸡,21d后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滴度,对同源和异源(H6N1)亚型病毒的攻击产生保护作用。

5.4 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来分离血凝素基因(H5、H7、H9),并把它们插入载体病毒(如痘病毒),构建表达HA的重组病毒。

此重组病毒
可在体内复制并表达HA蛋白,诱导机体产生针对AIV的免疫力。

活载体疫苗克服了常规活疫苗毒力返强的缺点,但表达载体系统本身的性质和对外源基因插入的选择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也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5.5 转基因植物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是借助植物遗传转化载体将抗原基因导入植物,使其在植物中表达,生产出能使机体获得特异抗病能力的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具有以下优势: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口服植物疫苗能诱导黏膜免疫反应;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可起到生物胶囊的作用,更好地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生产简便、成本低廉,不需要冷藏和低温运输;安全性好,无外源性病原污染等。

宋长征等利用转基因马铃薯表达AIV的HA蛋白,结果显示,用转基因马铃薯生产口服AIV疫苗具有较好前景。

6.禽流感的防控策略
防控禽流感的最终目的是将其根除。

采取以免疫接种和扑杀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是目前的一大特色。

其中,全面免疫是防控禽流感的关键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坚持。

随着养禽业的迅猛发展,对禽流感的防制越来越重要。

因此,研制出安全、高效、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适用的禽流感疫苗意义重大。

但是,禽流感病毒血清型多、容易变异的特点给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带来了很大困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命认识的不断加深,相信研制出能够改变目前禽流感病毒防治状况的新型疫苗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丹,鲁会军,谭磊等.H5-H7双价禽流感核酸疫苗免疫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11(2):184-188.
[2]高宏博,崔红玉,石星明等.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构建[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5):329-333.
[3]沈志强.禽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J].今日畜牧兽医,2009(3):40-41.
[4]王坤珍.禽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5):131-132.
[5]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