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走近李清照汇编

合集下载

李清照简介_写作技巧

李清照简介_写作技巧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李清照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 - 生平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走近李清照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 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 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 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 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 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 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 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 苦的心绪)。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 内容:闺怨离愁 渡 词风:清丽柔媚 前 南 内容:怀旧悼亡 渡 后 词风:凄婉哀怨
评价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
有思想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
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 看不到的事情,看得深,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 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与诗人之中
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 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与诗人, 写着无数的亲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 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 似的无可评价。”
诗词赏析
李 清 照
声 声 慢
声 声 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晏几道《思远人》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 声凄切。——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 楼。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 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 物思人,不禁伤心。——亡夫之痛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资料简介(一篇)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资料简介(一篇)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资料简介(一篇)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资料简介 1人物经历:李清照以多才多艺,她通晓书画,善写诗文,尤其以写词著名,是南宋婉约派词人的__。

她出身于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担任过礼部员外郎等官职。

母亲也知书善文。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精通史书,见闻广博,少女时的诗词就远近闻名了。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生(我国古代的大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时的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同道合,他们不仅都善诗能文,而且都爱好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的字画)学。

李清照帮助赵明诚一起搜集碑文字画,收藏金石器皿,还和他一起,对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时期的彝器、汉唐时期的石刻拓本进行整理研究。

闲暇时,夫妻俩诗词唱和,情意深长。

据说在宋__宣和年间,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词《醉花阴》,寄给在莱州(今山东掖县)做官的赵明诚。

赵明诚读后叹赏再三,自愧不如。

为了胜过妻子,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一共写了五十首词。

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阴》夹在其中,给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细细地读了几遍,说:“只有三句极好。

”“是哪三句?”赵明诚追问。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陆德夫说的,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最后三句。

可见李清照的词是多么具有其艺术特色。

“靖康之变”之前的这段岁月,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他们花了二十年时间编撰的《金石录》终于编成了。

这部书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李清照写了许多清丽婉转的诗词作品。

它们大多表现了她在优裕生活中的悠闲情怀。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进入了颠沛流离、凄凉悲苦的后期生活。

公元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

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

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

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

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

走进李清照

走进李清照

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
示例: 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 全无,愁云更浓重 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 碎 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 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
鉴 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
少女纯情 活泼、可爱、 调皮、多情。 处处挥洒着少女的活力。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朦胧淡约的情思
二、 寂 寞 的 少 妇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 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 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 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 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 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 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 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 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 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 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 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 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 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 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 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 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 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 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管理资料】李清照专题介绍汇编

【管理资料】李清照专题介绍汇编
• “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 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 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 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 不衰。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 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
•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 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 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醉花阴》); •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李清照的创作道路
• 李清照前期词: • 主要表现一个知识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
生活和情趣。如其《如梦令》、《怨王孙》 表现了词人的天真活泼,洋溢着青春活力, 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乐观感情。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
一、李清照的生平
•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李清照在文学氛围极浓的家庭 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八岁时,李清 照与赵明诚结婚,生活和谐、美满。赵 明诚带李清照过了十年左右的隐居生活, 在淡泊生活中,二人集中整理金石碑帖。 后蔡京罢相,赵明诚又先后出守莱州、 淄州,李清照又过了五六年太守贵夫人 的生活。
• 李清照对词的音律、情调和表现手法都提出了 很高的要求。她对柳永、张先、晏、欧、苏、 黄、秦、贺等北宋几乎所有著名词人的词作都 进行了批评。

走近李清照

走近李清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婚居时期 琴瑟相和 共醉金石 多有相思之愁
醉 花 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 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声 声 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注释: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暗香:指菊花的幽香。 西风:秋风
纱厨:纱帐。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黄花:菊花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 秋,轻解罗裳,独 上兰舟。云中谁寄 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 流,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鹏 程 教 育 郑 珍 国
走 近 李 清 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 居士,汉族,山东济南人。宋代(南北 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不仅写词,还
能写诗作文,书法绘画,并通音律。
思考:要怎样的环境才能造就她这 样一位奇女子?
少女时期
官宦之家 书香门第 天真活泼 少年不识愁滋味

【诗人大全】李清照简介_李清照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李清照简介_李清照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李清照简介_李清照的资料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走近李清照

走近李清照

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性诗人之一。

她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而闻名。

本文将从她的生平、作品和影响三个方面来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字易安,宋代嘉祐女子(1086年-1111年)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她自幼喜爱诗歌,十分热爱文学。

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学者,父亲的影响让她对文学有深厚的造诣。

然而,她的一生并不幸福。

她先是被迫嫁给了年长十余岁的赵明诚,后来又失去了丈夫。

这些经历使得她的诗歌充满了悲伤和忧郁。

李清照的作品以抒发感情和描绘自然为主题,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她的诗歌通常以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境闻名,以琴瑟和梦幻为意象,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失去的思念之情。

她的诗歌多以汉乐府诗为基础,融合了唐诗的清新和宋诗的细致,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的影响不仅限于她的时代,而是延续到后世。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文人墨客。

她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她的诗歌也被群儿激发出了世人对于感情的真挚和对生命的热爱。

她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被后人称为"词中之楷模"。

总的来说,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性诗人之一。

她的生平、作品和影响都展现了她在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表达真挚,成为了后来许多文人墨客的榜样和启蒙,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系: 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字文叔,元佑元
年(一○八六年)官太学正,与苏轼、晁补之、张耒等游, 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后四学士”。官 做到礼部员外郎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
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词章,家里藏书甚丰,着 有礼记说数十万言、洛阳名园记等。他主张文不可苟作,如 诚不着,则不能工。
以后屏居乡里十一年,对书史金石 更加喜爱,作金石录,校勘碑帖,起书 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他 们几乎成了书癖,成了书迷,俭衣缩食 ,省下钱去买书。
李清照收藏之富,真是惊人。在靖康 之乱,她仓促南渡时,“尚载书十五车 ”,而归来堂,还留有书册什物“用屋 十余间”,可见她藏书之多。她把书看 作生命的一部分,虽经靖康之变,辗转 流亡,数经兵火,而依然不离身边。
——唐 · 温庭筠《更漏子》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若有所失,寻了又寻, 放眼四顾,冷冷清清, 顿觉凄凄惨惨,心里满 蕴忧戚。叠字,确切而 生动,营造凄清悲惨的 氛围。创造性的运用, 且声调上抑扬顿挫、和 谐悦耳。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是酒淡吗?
李格非对妇德主张尊夫从夫李清照有这样一位父亲,不 论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庭训,把她雕塑成一个庄肃有礼, 好学不倦的女子。
母系: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
说她“善属文”。她的家世有两种说法。据 《宋史·李格非传》,王氏的祖父是王状元拱 辰。另一说法,王氏的祖父是汉国公王准, 父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做过丞相。王珪 的文章,典丽有西汉之风,他与黄庭坚结识。 王珪的父亲准、祖父贽、曾祖父景图,皆曾 登进士第,有孙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 是其中之一。李清照的母系属于最高层的士 族。
? 雁 过 也 , 正 伤 心 , 却
淡 酒 , 怎 敌 他 、 晚 来 风
候 , 最 难 将 息 。 三 杯 两
凄 惨 惨 戚 戚 。 乍 暖 还 寒
寻 寻 觅 觅 , 冷 冷 清 清 ,
词中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淡酒 梧桐
急风 细雨
大雁 黄昏
黄花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手词者。”
愁点桐窗损 是急这 次 第 , 怎 一 个
更 兼 细 雨 , 到 黄 昏 , 点
儿 , 独 自 怎 生 得 黑 ? 梧
, 如 今 有 谁 堪 摘 ? 守 着
满 地 黄 花 堆 积 , 憔 悴
旧 时 相 识 。
走近李清照
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 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 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 风流。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 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她 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写得一手秀丽的小 楷,铁划银钩;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 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 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 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寂莫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的诗词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 她喜好读书,学问渊博。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几案 及枕上,尽都是书,终日沈醉其中。她在摊破浣溪沙 词云“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她在金 石录后序云:“甘心老是乡矣。”甘心老死在书乡, “几案罗列,枕籍枕席。”
她与赵明诚都好读书,以及品玩金石碑帖。于是买 书、藏书、校书,朝夕以书为伴。自谓“葛天氏之 民”。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理想帝王,在他治理天 下的时候,“不言而信,不化而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 是这愁太重了,酒入 愁肠愁更愁,心里全 是愁,致使酒力压不 住心愁,自然就觉得 酒味淡了。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那不就是曾多次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 雁吗?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 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种种 情债汇集一起,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 之感。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少女时期
秀外慧中 踏雪寻梅 执笔属文 展卷吟诗
婚居时期
琴瑟相和 共醉金石 携手出游 盛名于世
南渡以后
亡国丧夫 孤苦伶仃 名节被毁 凄惶度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谁伤心?为什么伤心?
为家破夫亡、漂泊南方而伤心
为什么和大雁是“旧时相识”? 往日丈夫在世时,大雁带来的是 丈夫的温情与慰籍,如今丈夫已 逝,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 伤心。(北人南逃——物是人非)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有采摘黄花装 点案头的习惯,可如 今丈夫故去,她再也 没有心思这么做了, 只是任花自开自落, 以至于满地堆积,一 片荒败景象!
李清照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
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以才藻闻名于乡里。 她记忆力很强,在金石录后序就曾提及:“余性 偏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 负,为饮茶先后。”她自称“偏强记”,必然记 忆力过人,不然怎会指堆积书,而能说出某事在 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一般人能记得某事在某 书某卷,已经算是聪明了,若能说出第几页第几 行,那真是百不一见的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