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油测试报告(修改)

合集下载

逆向光油实验报告(3篇)

逆向光油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和品质的要求,印刷企业不断追求创新。

逆向上光工艺作为一种新型印刷工艺,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实现高亮光与非高亮光效果的完美结合。

本实验旨在通过逆向光油工艺,探究其在印刷产品中的应用效果,为印刷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逆向上光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分析逆向上光工艺在印刷产品中的应用效果。

3. 探究逆向上光工艺的优缺点,为印刷企业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银卡纸、白卡纸、油墨、逆向墨、UV光油、印刷机等。

2. 实验设备:海德堡61、海德堡81、罗兰印刷机61UV印刷机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印刷准备:首先完成常规印刷,确保油墨已彻底干燥或固化。

2. 逆向墨印刷:以连线或离线方式,将设计稿上非高亮光部位以胶印方式印上透明的逆向墨。

3. UV光油涂布:以满版方式,在印刷面涂布UV光油并固化。

4. 观察与分析:观察逆向光油效果,分析其优缺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银卡纸逆向光油效果:在银卡纸上进行逆向光油处理后,产品表面呈现出高亮光与非高亮光效果,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实验结果表明,银卡纸逆向光油效果良好,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的要求。

2. 白卡纸逆向光油效果:在白卡纸上进行逆向光油处理后,产品表面呈现出高亮光与非高亮光效果,与银卡纸效果相似。

实验结果表明,白卡纸逆向光油效果同样良好,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的要求。

3. 逆向光油工艺优缺点分析:- 优点:1. 实现高亮光与非高亮光效果的完美结合,提升产品外观品质。

2. 套印精度高,避免因套印不准导致的印刷质量问题。

3. 操作简便,易于实现。

- 缺点:1. 逆向墨和UV光油成本较高。

2. 印刷过程中需注意油墨干燥和固化时间,以免影响印刷效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逆向上光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并分析了其在印刷产品中的应用效果。

喷漆件检测报告(二)2024

喷漆件检测报告(二)2024

喷漆件检测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文档是对喷漆件的检测结果进行详细报告的第二部分,旨在提供关于喷漆件质量的全面分析及评估。

该报告将按照以下五个大点进行阐述,每个大点包含5-9个小点,从多个角度对喷漆件进行全面检测与分析。

正文:一、外观检测1. 检查喷漆件表面是否平整2. 分析是否存在凹凸不平的缺陷3. 检测表面光洁度,评估是否有粗糙或表面不均匀的问题4. 观察喷漆件颜色是否一致5. 检查表面是否存在涂布剥离或剥落的情况二、涂层厚度测量1. 使用专业工具测量喷漆件涂层的厚度2. 检查涂层厚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3. 分析涂层厚度的均匀性和一致性4. 对涂层厚度不合格的喷漆件进行记录和分析5. 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涂层厚度的一致性三、附着力测试1. 采用合适的试验方法进行附着力测试2. 评估附着力的强度和一致性3. 对附着力不合格的喷漆件进行记录和分析4. 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附着力的质量5. 检测附着力与喷漆件表面处理之间的关系四、耐候性测试1. 进行人工老化试验,模拟喷漆件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情况2. 评估喷漆件在不同耐候条件下的质量表现3. 分析喷漆件在不同耐候条件下的变化和破坏4. 检测喷漆件的色差、褪色和表面龟裂情况5. 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喷漆件的耐候性能五、标识与包装1. 检查喷漆件的标识是否清晰2. 评估标识的持久性和耐磨性3. 检测包装的完整性和防护性能4. 对标识或包装存在问题的喷漆件进行记录和分析5. 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标识与包装的质量表现总结:本文档对喷漆件的外观检测、涂层厚度测量、附着力测试、耐候性测试以及标识与包装进行了全面的检测与分析。

通过以上测试,我们能够综合评估喷漆件的质量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客户满意度。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喷漆件的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印刷品水性上光油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

印刷品水性上光油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

印刷品水性上光油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我们在检查水性上光油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引用标准GB 8941.3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测定法75°角测定法;GB 7974 纸和纸版白度测定法,漫射/垂直法;GB 10335铜版纸。

质量要求:
1、印刷品上光后表面光层附着牢固。

2、外观要求:表面干净、平整、光滑、完好、无花斑、无皱折、无化油和化水现象。

3、在规格线内,不应有未上光部分,局部上光印刷品,上光范围应符合规定要求。

4、根据纸张和油墨性质的不同、光油涂层成膜物的含量不低于3.85g/m2。

5、印刷品上光层经压痕后折叠应无断裂。

6、A级铜版纸印刷品上光后表面光泽度应比未经上光的增加30%以上,纸张白度降低率不得高于20%。

7、印刷品表面上光层和纸张无粘坏现象。

8、印刷品上光后应经得起纸与纸的自然磨擦不掉光。

检验方法:
1、外观:按标准要求,用目测检验。

2、牢度:用国产普通粘胶带与印刷品成大于170°角缓慢粘拉。

3、光泽度:在印刷品上光前后的相同部位,成75°角,用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测定法测试。

4、耐折性:上光后印刷品,经对折后用5kg重压辊与折痕处滚一次无断裂。

5、耐粘连性:印刷品上光后,取不少于1000张纸张,在温度30℃、压力200kg/m2的条件下,经24小时叠放,进行耐粘性测试。

6、白度:在印刷品无图纹的空白部位,用纸和纸板白度测定法漫射/垂直法,进行上光前后的白度对比测试。

资料整理:蓝铂化工科技。

玉石保养油测评报告模板

玉石保养油测评报告模板

玉石保养油测评报告模板1. 引言玉石是一种珍贵而美丽的宝石,因其丰富的色彩和华丽的纹理而备受追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石可能会失去光泽,出现细微的划痕,需要进行保养。

玉石保养油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能够有效地修复和保护玉石,使其恢复原有的光泽和美丽。

本报告将对几种市场上常见的玉石保养油进行测评,以帮助消费者选购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2. 测评方法我们选择了5种市场上常见的玉石保养油,并根据以下几个关键指标进行了测评:2.1 光泽度恢复将每种保养油涂抹在玉石上,按照说明进行操作后,观察是否能有效恢复玉石的光泽度。

2.2 修复刮痕使用每种保养油对带有细微刮痕的玉石进行处理,观察是否能有效修复刮痕。

2.3 保护效果将处理过的玉石置于水中,观察是否能有效保护玉石免受水分侵害。

2.4 使用方便性评估每种保养油的使用方法、操作简便程度,以及是否需要特殊的工具或技巧。

3. 测评结果及分析3.1 产品A- 光泽度恢复:优秀- 修复刮痕:良好- 保护效果:良好- 使用方便性:容易产品A能够有效恢复玉石的光泽度,并且能够修复细微刮痕。

在保护效果方面表现良好,可以有效防止水分侵害。

使用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的工具或技巧。

3.2 产品B- 光泽度恢复:良好- 修复刮痕:一般- 保护效果:一般- 使用方便性:一般产品B可以帮助恢复玉石的光泽度,但在修复刮痕和保护效果方面稍显一般。

使用方法较为繁琐,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特殊的工具。

3.3 产品C- 光泽度恢复:一般- 修复刮痕:一般- 保护效果:良好- 使用方便性:容易产品C对光泽度的恢复效果一般,并且修复刮痕的效果也不理想。

但在保护效果方面表现良好,能够有效防止水分侵害。

使用方法简单,容易上手。

3.4 产品D- 光泽度恢复:优秀- 修复刮痕:优秀- 保护效果:优秀- 使用方便性:容易产品D在光泽度恢复、修复刮痕和保护效果方面表现优秀,能够有效地修复和保护玉石。

使用方法简单,容易上手。

红外测油仪对金属表面油检测测试结果

红外测油仪对金属表面油检测测试结果
0.0727
0.02:1
1
3.6344
3.8628
0.0459
0.0235
0.0000
0.0345
14:28_T1911-113第一盒0
0.8366
0.8891
0.0103
0.0055
0.0000
14:29_T1911-113第一盒1
0.8063
0.8570
0.0101
0.0053
0.0000
T1911-113第一盒结果
T1911-113第二盒结果结果
0.0264
0.02:1
1
1.3190
1.4019
0.0119
0.0068
0.0007
0.4316
14:48_T1911-116第二盒结果0
5.3501
5.5281
0.0647
0.0343
0.0000
14:49_T1911-116第二盒结果1
5.3496
5.5277
0.0645
0.0164
0.02:1
1
0.8214
0.8731
0.0102
0.0054
0.0000
0.0214
14:32_T1911-113第二盒结果0
1.0138
1.0775
0.0122
0.0069
0.0000
14:32_1911-113第二盒结果1
1.6242
1.7262
0.0116
0.0067
0.0014
0.0560
0.02:1
1
2.7987
2.9746
0.0354
0.0181
0.0000

水性光油检测报告

水性光油检测报告

水性光油检测报告1. 背景介绍水性光油是一种常用于家具、木制品等表面处理的涂料,它具有环保、无毒、无污染的特性,因此在现代的家居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需要进行水性光油的检测,以保证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2. 检测目的水性光油检测的目的是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或超标物质,以及评估其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检测,可以保证产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在合理范围内。

3. 检测步骤以下是进行水性光油检测的一般步骤:步骤一:样品准备首先,从生产线上随机选取一些水性光油样品,并将其打包,并标明相关信息,如生产日期、产地等。

然后,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

步骤二:外观检查在实验室中,首先对样品的外观进行检查。

观察样品的颜色、透明度以及是否存在悬浮物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测项目。

步骤三: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VOCs是水性光油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估其污染物释放量的关键指标。

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等方法检测水性光油中的VOCs含量。

这可以帮助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相关的限制要求。

步骤四:有害物质检测除了VOCs,还需要检测水性光油中是否存在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苯系物质等。

这些物质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可以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等,来确定样品中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

步骤五:性能测试最后,还需要对水性光油的性能进行测试。

例如,可以评估其耐磨性、耐候性、粘附性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判断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4. 结果和分析通过以上步骤的检测,可以得到水性光油样品的各项检测结果。

根据这些结果,可以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如果样品存在超标或异常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 结论水性光油检测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样品的外观、VOCs 含量、有害物质含量以及性能等方面的检测,可以评估样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油化验报告模板

油化验报告模板

油化验报告模板1. 引言本报告旨在提供一个油化验报告的模板,旨在标准化和规范油化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本报告模板适用于对各类润滑油、液压油和火机油等进行化验分析,并通过合理的数据和图表展示分析结果。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对润滑油样品进行化验分析,以评估其质量、性能和适用性。

通过分析润滑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可以为润滑油的选择、优化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3. 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收集润滑油样品,按规定的标准进行采样和封存。

2.实验仪器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关的油化验仪器和设备。

3.实验前处理:将样品经过基本处理,如过滤、去杂质等。

4.化学分析: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润滑油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如溶解物含量、酸值、水分含量等。

5.物理分析: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润滑油样品的物理性质分析,如粘度、流动性、密度等。

6.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所得各项数据,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7.结论和建议:根据实验结果,给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为润滑油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4. 数据和结果下表为润滑油样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项目结果单位溶解物含量0.03 %酸值0.5 mgKOH/g水分含量0.02 %下表为润滑油样品物理性质分析结果:项目结果单位粘度32.5 mm²/s流动性10 s密度0.88 g/cm³5. 结论和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润滑油样品的溶解物含量、酸值和水分含量均符合标准要求。

物理性质方面,润滑油样品的粘度、流动性和密度也满足应用的需要。

综上所述,本次润滑油样品经过化学和物理分析后,质量良好,适用于相关应用。

建议继续定期进行油化验分析,并对油品进行及时更换和维护,以保证润滑效果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6. 参考文献[1] 润滑油化验标准化方法. [在线链接][2] 油化验分析技术手册. [在线链接]7. 附录附录A: 实验仪器和设备清单•电子天平•恒温槽•pH计•粘度计•流变仪•密度计附录B: 实验数据记录表样品编号溶解物含量酸值水分含量粘度流动性密度样品1 0.03 0.5 0.02 32.5 10 0.88样品2 0.04 0.6 0.03 31.8 12 0.89样品3 0.02 0.4 0.01 32.2 11 0.87以上内容为油化验报告的模板,供参考使用。

油污清除测评报告模板

油污清除测评报告模板

油污清除测评报告模板1. 引言1.1 背景油污清除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能有效防止油污对水体和土壤造成的污染,减少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油污清除领域,有各种不同的产品和技术可供选择,因此需要对这些清除方法进行测评,以确定其效果和适用性。

1.2 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多种油污清除方法进行综合测评,评估其清除效果、操作简易性、环境友好性、经济性以及适用范围,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2. 测评方法2.1 样品准备从不同类型的油污样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测试。

确保样品中的油污含量和成分符合实际情况。

2.2 清除方法挑选多种常见的油污清除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每种方法均进行详细的操作步骤记录,以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2.3 测评指标选择适用的指标来对不同的清除方法进行评估,如清除率、清除时间、废物产生量、操作难易程度等。

确保指标评估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测试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相关图表。

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不同清除方法的优劣势。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清除效果通过清除率指标,评估不同清除方法对油污的去除效果。

清除率可以通过测量残留油污的质量或体积来计算。

3.2 操作简易性以操作步骤的简易性和所需设备的复杂程度作为评估指标,评估不同清除方法的操作简易性。

3.3 环境友好性考虑清除方法对环境的影响,以废物产生量、副产物成分以及处理后的清除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评估指标。

3.4 经济性通过评估所需设备和材料的成本,并结合清除效果和操作难易程度,评估不同清除方法的经济性。

3.5 适用范围结合实验数据和操作步骤,评估不同清除方法的适用范围。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油污和清除环境的特点,确定各种方法的优势和限制。

4. 结论综合评估不同清除方法的清除效果、操作简易性、环境友好性、经济性以及适用范围,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特定类型的油污,某种清除方法可能效果更好;- 某种清除方法可能操作简单易行,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某种清除方法可能成本较低,但适用范围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油测试报告
一、试验目的:测试光油样品的耐磨、光泽度、抗粘性。

二、试验样品:威博格1421、威博格350486、水性光油WB1028三种光油。

三、试验方法:
1.固含量的测定:
取8个空铁盘,分别称其净重m;然后取一定量的光油(35-40g)倒入铁盘中,称烘干前光油和铁盘的重量m1;再将铁盘和光油放入烘箱中进行烘干,直至其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取出后冷却至室温,称烘干后铁盘和光油残余物的质量m2
光油的固含量w%=(m2-m)/(m1-m)*100%。

2.Ph的测定:
用Ph试纸分别测试不同光油的Ph值。

3.流速的测定:
用涂4杯测定三种光油的流速,并记录。

4.光泽度和耐磨测试:
将三种光油兑水,使其流速均为20s。

再将流速为20s的WB1028光油稀释成18s、16s。

取250张立达信面标过光油,每种油各过50张。

过油结束后,各取5张面标做光泽度、耐磨测试,耐磨试验条件为4磅800次,如果掉色则做4磅600次的耐磨试验。

5.抗粘性测试:
将剩余的过光油WB1028(18s、16s)以及威博格350486的面标瓦裱,收纸时,过油面两两贴合,纸堆上面放重物,静置48h后取样观察其是否粘伤。

四、结果与讨论:
1. 威博格1421、威博格350486、水性光油WB1028的Ph和固含量基本一致,Ph接近中性,威博格光油偏酸。

WB1028的流速最高,为52s。

威博格350486的流速高于威博格1421的
2.将威博格1421、威博格350486、水性光油WB1028调配成流速为20s的光油,发现威博格光油的用量要明显少于WB1028的用量。

各自的调配比例详见下表。

流速20-22s的配方
3.在面标上的灯泡、专色、黑色、纸色四个区域进行光泽度测试,发现:
①流速为20s的威博格1421、威博格350486、水性光油WB1028三种油的光泽度都偏高,在75~80之间。

②流速为18s、16s的WB1028光油的光泽度分别是67、60,16s流速的光油在纸色区光泽度偏低,为50。

4.流速为20s的威博格1421、威博格350486、水性光油WB1028三种油在4磅800次的测
试条件下,均未出现掉色现象。

流速18s、16s的光油WB1028在4磅800次和4磅600次的测试条件下,均出现严重的掉色现象。

5.威博格350486在抗粘测试试验中,未出现粘伤现象。

流速为18s的WB1028出现严重的粘伤现象,集中在黑色区域和专色区域。

流速为16s的WB1028出现轻微的粘伤现象。

五、总结
1.流速为20s的三种光油,均通过了4磅800次的耐磨测试;光泽度偏高,在75~80之间;调配过程中,相对于水性光油WB1028,威博格光油的用量较少。

2.流速为18s、16s的水性光油WB1028,在4磅800次和4磅600次的测试条件下均出现严重的掉色现象;相对于16s的光油,18s流速的光油粘伤现象更严重。

3.威博格350486在粘伤测试试验中,未出现粘伤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