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摘要:苏联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一个友好的苏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危难中的中国指明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引言:俄历1917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赤卫队等大批武装人员对冬宫发起包围,并于次日凌晨占领冬宫,苏联十月革命正式爆发。

这对当时正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来说无疑有巨大的指引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轨迹,为中国社会主义力量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一、带来希望苏联十月革命对当时正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旧中国来说就像一剂强心剂,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找到民族出路的希望。

(1)给知识分子带来希望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各路仁人志士便踏上了民族救亡之路,他们该往何处走———自然是向高速发展的西方看齐,知识分子纷纷留学西方,西方各种文化、科技迅速流入中国,在此期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和多种救国方案,这些知识分子大致了、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他们似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憎恶,要求全盘接收西方文化,企图让中国传统洗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他们试图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复兴儒学、重建传统。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学用结合”派,将文化重建和社会改造进行结合,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或者书本上,让思想启蒙运动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扩散开来。

当知识分子正激烈地争论中国该走何种改革道路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让这些改革的先驱不得不转而思考西方文化的正确性,他们看到了一战的残酷,看到了欧洲人民的疑惑,恐惧,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出现了危机,这使改革者们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出路,如此先进的西方文明、叩开中国大门的西方文明都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危机,中国还能往哪儿走?这个问题一直在改革者的心底回荡,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就在此时,苏联的一声炮响传到了改革者的耳畔,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底层人士站到了苏维埃政权的上层,虽然苏联还处于艰难的开始阶段,但是显得生机勃勃,光明的未来是可期的,相比之下,西方世界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中国再次抓住了改革黑暗中的一棵稻草,真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开始倒向苏联,人们开始看到中国革命的未来。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论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10级历史学学号:201010200017 名字:李达铎一、十月革命前的中国革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严重地陷入一种半殖民的被列强欺凌压迫的状态之中。

为了改变国家的这种状况,中国的志士仁人曾经努力向西方学习和取经。

但是,一直到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为止,中国的情况不仅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因为军阀割据和战争不断变得更加脆弱不堪。

当国人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再度寄希望于美国等国家能够主持公道的时候,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判决,终于使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以社会主义为走向的革命的俄罗斯。

随着苏俄红军逐渐战胜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布尔什维克的政权日渐巩固,俄国人也开始把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中国来。

他们一面按照资本主义世界惯行的方式,通过外交的手段与中国政府打交道,一面却又坚持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信念,着手在中国各派激进势力当中寻找同盟者。

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形成,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选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发动者——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

二、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

十月革命爆发以对中国革命影响论文

十月革命爆发以对中国革命影响论文

浅谈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图分类号:d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295-01摘要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关键词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影响一、十月革命的简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有阶级以来,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但其结局都是由一个剥削阶级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仍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以往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同,它不是以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以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目的的革命。

所以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根本转变。

十月革命是指在俄国发生的,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的、托洛茨基指挥的,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一场武装起义。

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与巴黎公社相比,俄国具备有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为现实的历史条件。

(一)客观:1.经济上:俄国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农奴制,史称1861年改革,通过这次改革,俄国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急需的自由劳动力问题,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但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导致了俄国仍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政治上仍保留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没有满足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要求,农民只能用赎买的方式得到份地,俄国仍保留小农经济,国内市场十分狭窄。

十月革命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联系

十月革命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联系

十月革命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联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十月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世界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事件,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由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和农民推翻了俄国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而新中国的成立则发生在1949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成功激发了世界各国被压迫阶级的斗志,给了中国的革命者们很大的启发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自己的前景和希望,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中国也需要进行一场革命,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在十月革命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苏联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

苏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后盾,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经验、物资和人才。

中国的红军在苏联的援助下得以建立和壮大,最终取得了国共内战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正是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得以实现了从游击战争到正规战争、从弱小到强大的转变,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示范。

在苏联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中国人民以苏联为榜样,增强了革命的信心和勇气,坚定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决心。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思想和制度模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月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之间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

十月革命的影响激发了中国革命者的斗志,苏联的支持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和革命的方向。

十月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两个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们共同见证了世界革命的进程,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十月革命是20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1917年俄国的圣彼得堡,标志着俄国沙皇制度的终结,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和依靠农民。

列宁认为这一政策是 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 的惟一办法,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到1925年末,俄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739百万卢布,比1920年增加6329百万卢布;俄国谷物产量,1925年达到44.24亿普特,比1920年增加16.65亿普特,这一产量甚至超过战前年平均产量4.45亿普特(战前年平均产量为39.79亿普特)。

!由于照顾了农民利益,从而使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

经济状况的改善解决了紧迫的饥饿问题,同时也使布尔什维克增强了在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

再次,列宁所选择的道路,把俄国的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就世界范围来说,工业化进程从18世纪中期就开始了。

俄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工业化的思想于19世纪初开始萌动,至60年代 大改革 时才正式步入轨道。

此时,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已在阔步前进。

尤其是70年代以后,英、美、德、法等国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快车,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迅速推进,科学、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日新月异。

但俄国却老牛破车、步履维艰。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的工业化已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和变革,它将更加落后。

列宁选择的道路不仅救俄国人民于水火,而且将俄国的工业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加强。

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俄国工业生产水平超过1913年相应指标的7.2倍。

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2 6%,而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达到了13 7%。

∀1913年,农业总产值为240 4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 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 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19 3%,#到1937年苏联农业总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

浅析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浅析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浅析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受此影响,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工人罢工和学生运动,这些运动逐渐演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提供了共产党人士的政治思想借鉴十月革命的成功表明,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工人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解放劳动人民,消灭一切形式的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

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士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三、推动国共合作的发展十月革命激发了中国的爱国热情,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签订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协议》,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合作。

这一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四、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十月革命和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在中国的扩散,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传统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此后,中国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五、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军事援助,并与中国建立了反法西斯民族统一战线。

这一合作推动了国际抗日力量的联合,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十月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的启示,还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

俄国革命后的苏联文艺繁荣,对中国的文学、音乐、电影等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滋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先驱人物,他们借鉴苏联的文艺创作经验,推动了中国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七、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十月革命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榜样和方向。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革命——十月革命。

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十分复杂。

当时的俄国,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之中。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国内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早已不得人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1917 年 3 月(俄历 2 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上台后,并没有解决俄国面临的根本问题,继续参加战争,导致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就在这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挺身而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和士兵的支持。

1917 年11 月 7 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迅速占领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在俄国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

苏维埃政权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了工人监督企业,把大工业收归国有,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这为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使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国迈进。

其次,十月革命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树立了榜样。

它证明了无产阶级能够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

这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信心,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纷纷成立了共产党,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十月革命还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在此之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思考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十月革命是指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的成功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思想和意识形态: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和意
识形态的影响。

它推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激发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壮大,鼓舞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

2.革命理论与策略:十月革命使得中国的革命者开始研究和
借鉴俄国的革命理论和策略模式。

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注重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推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3.建立共产党和劳工运动: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
于1921年成立,开始领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此外,十月革命也刺激了中国的劳工运动发展,使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更加觉醒。

4.对抗帝国主义:十月革命宣布了国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
口号,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斗志。

革命的成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渴望,推动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尽管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中国与俄国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所不同,因此中国共产
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独特的进程和路径。

无论如何,十月革命仍对中国的革命运动、思想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以及中国革命的发生,得益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毛泽东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讲的正是这种情况。

但是,“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1]中国人,包括中国当年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赞同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的。

俄国社会革命的理论在中国发生影响的过程,最初不能不受到中国社会复杂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思想环境的制约。

俄国恍惚? 国人恍惚?19l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把全世界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彼得堡上空飞扬的红旗,使世界上所有资产阶级政府感到心惊肉跳。

这种惶恐的情绪迅速传遍了各国舆论界,也同样感染了自俄国二月革命以来一直忧心仲仲的中国人。

在此之前,经历了无数次浴血斗争才推翻了专制统治,却始终不能摆脱动乱、分裂和列强压迫的进步的中国人,从俄国一举推翻帝制的二月革命中领略了极大的喜悦。

但这种喜悦没能持续多长时间。

l9l7年4月开始,各报就陆续对“俄国社会主义流辈”、“抱极端主义者”、“极左党”与临时政府相抵牾,且力主与德国停战议和的消息,表示严重关切。

[2]有些甚至相信:“极端反对战争”之俄国社会党首领列宁回国,与德国当局的“唆使”有关。

[3]进而,关于俄国“党派分歧,政令不一,职工与兵卒飞扬跋扈”;俄国前敌兵士醉心平等自由及社会党均产主义,多藐视命令及弃械潜归者;布尔什维克运动罢工,俄国内又大起风潮之类的报道频繁出现于各报。

一些人甚至为此焦心如焚,扬言不能“隔岸观火,漠然无动于中”。

[4] 然而,俄国革命的进程毕竟不因中国各报力主“急缓二派之新者通力合作”,“不要过于激烈”,而有所改变。

[5]由“激烈派”导演的新的“政变”,终于以急遽剧烈的方式突然发生了。

面对近邻的俄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人们不能不感到愕然、“困惑”以至“恐惧”。

改良主义者的报刊首先沉不住气了,称布尔什维克“得寸思尺,得尺思丈”,不惜重蹈“法兰西革命之覆辙”,演成此“杀人流血之惨剧”。

[6]他们认为:“俄国过激主义的传染非常可怕”,非想法子“预防”不可。

[7]即令中华革命党的机关报《民国日报》,也不能不公开对十月革命表示严重的忧虑,称二月革命“奋起为大破坏大建设大创造之事业”,吾人对此本“不胜其希望也”,殊不料十月革命竟“颠覆新政府”,“使全国重蹈于无政府之状态”,“是吾国民自辛亥以来经验之恐怖、悲哀、不安、愤激诸苦,俄国国民亦又经验之,乃较吾国为甚矣。

”[8]一时间,人们对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充满了失望的情绪。

这就是革命的结果?!俄国“恍惚”,国人更不胜其“恍惚”!“只要皮子永远不冼湿……”列宁在谈论俄国旧知识分子对待革命的态度时,曾借用了一句德国谚语来形容他们一方面幻想解决社会问题,一方面又害怕革命暴力的心理,即“只要皮子永远洗不湿,他们愿意把皮子洗一洗”。

[9]这种评论和比喻同样也适用于中国这时各种希望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

事实上,他们并非对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无所知,在十月革命爆发前他们就已经意识到了。

[10]因此,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认为“现下俄国内乱纯为阶级战争”,其发动者“以工场劳动者为基础,祖述加尔氏及马尔库斯氏之社会主义,务以激烈手段实行”。

[11]也就是这个“激烈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华革命党人最初对十月革命“因不得不流血而告成”所抱的那种谨慎的赞赏;也使得向来对革命抱以反感的改良主义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对十月革命的“极端”和“过激”表示不满。

人们并非笼统地反对社会主义,“皮子”的确应该洗一洗,可是,怎么能把“皮子”洗湿了呢?在中国,最早坦率地表示欢迎十月革命的,是一群受到无政府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

他们创办的杂志在十月革命后第五个月打破了几乎笼罩着国内舆论界的那种恍惚的情绪。

而与此同时,俄国列宁政府日渐巩固,其社会革命的主张迅速在欧洲各国发生影响的事实,也渐渐开始为国内进步知识分子所了解。

于是,国内进步报刊不能不先后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对俄国问题的立场。

5月27日,《民国日报》公开开始改变对俄态度,6月17日首次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

[12]7月6日,改良派的《晨钟报》也被迫承认列宁政府施政方针“合乎民心”。

[13]到19l8年夏季前后,人们终于开始承认十月革命的胜利了。

孙中山甚至致电列宁政府,对其社会革命的胜利表示祝贺。

《民国日报》也连篇累犊地发表文章,预言社会革命思潮“复波及东亚中国”,“此社会革命之不可免,而亦不能免也”。

并主张:“昔以民权为先驱,民生为后劲者,今当翻然一变”,“民生主义当拔帜以兴”。

[14]就连崇尚英美政治的《太平洋》杂志的作者,也一改厌恶“极端社会主义者”之口吻,称俄国革命“影响世界思潮增进人类福利者,则极无涯量”。

宣称社会主义“方今如火如荼,有一日千里之势,欲摧天而遏折之,势固有所不能”,非细心研究不可。

[15]l9l8年底,社会革命果然如人们所预感的一样,开始在欧洲大陆震荡起来。

一时间,欧洲各国赤潮汹涌,红旗翻卷。

人们敏感地意识到:“现在有一股浩浩荡荡的世界新潮起于东欧”,“俄国式的革命一社会革命-要到处散布了。

”自十月革命后始终借助于日本报刊悉心观察和研究欧俄社会革命形势的李大钊,这时公开认为:“自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 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1shevism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因此,他明确主张:“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16]“世界已根本改造”,中国“若不根本改革,焉能生存于未来之新时代?”改良派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但是,这“根本改革”,或“根本改造”,是不是一定要“天翻地覆”象俄国那样,做那种均贫富的勾当,用平民压制中等社会,把国家弄到“四分五裂”、的地步呢?[17]深为中国前途忧虑的人们,对滚滚而来的社会主义潮流逐渐开始投以热切的目光,他们中多数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向理想中的社会主义走去。

“浑朴的趋向”? 混沌的趋向?1919年,欧洲汹涌的赤潮正滚滚而来,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大声欢呼这汹涌的赤潮,告诫国人:“只能迎,不可拒”,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即使那些担心中国今天“知识程度”、“经济程度”极幼稚的,也不能不于五里雾中口口声声地说什么“所谓社会政策社会主义者,实夙为吾国之所唱导”。

甚至就连安福系头子也吵吵嚷嚷地要发起什么“社会主义研究会”。

[18]冯自由对当时的这种状况有过一种描述。

他说:“这回欧洲大战后的结果,社会主义的潮流,真有万马奔腾之势,睡在鼓里的中国人便也忽然醒觉,睡眼惺忪的不能不跟着一路走。

现在社会主义的一句话,在中国算是最时髦的名词了”。

“睡眼惺忪”几个字,未必恰当。

但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确如瞿秋白所说,是“隔着纱窗看晓雾”,“不十分清晰”。

社会思想“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

[19]可是,在社会主义的喧嚷中,有一点是清楚的,即这社会主义不应该是“激烈”、“流血”的和“破坏”的。

也就是说,这社会主义不应该是革命的。

因此,在19l9年开始的那些日子里,包括最早欢呼十月革命的李大钊等人在内,许多人多半都注意到了“民主”、“平和”、“未雨绸缪”的英国,热切主张中国人应该学习“英国的进化”,“学英国阶级退让的精神,不要步俄国阶级压迫的后尘”。

[20]一句话,主张改良的革命。

改良和革命,在今天无疑是两个严格区别的概念。

但当时它们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却要复杂得多。

既要“革命”,又要改良,这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一个极微妙而又极特别的历史现象。

这种情况在孙中山等人以往的言论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方面,他们担心“激烈派之实行均产主义,而肇攘夺变乱之祸”;另一方面,他们承认欧美社会弊病严重,想出“定地价的法”以为“社会革命”的捷径,冀图于“政治革命”的同时完成“社会革命”,一劳永逸地求得中国的社会问题“根本和平之解决”。

[21]这种观念正是“改良的革命”的观念。

因为所求在于“根本”,不是“皮相”、“枝节”,不是简单的政府更替,因此未尝不算“革命”;因为“解决”立足于“平和”、“互助”、“调和”、“渐进”和“忍耐”,因而又实实在在只是改良。

这不是很矛盾吗?是的。

形势是革命的,环境是革命的,中国社会主义传播热潮本身就是这种革命形势和革命环境直接影响的结果,但人们最初却主观地力图防止其革命性,寄希望于“根本和平之解决”。

甚至不少人公开宣称:“我们国家的建设,社会的组织,在目前这个时代”,“是绝不能够照那阶级压迫的主义去实行的”。

无须说,这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不可能离开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在这种社会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世界观来考虑问题。

传统思想的影响和阶级分化远不如欧美严重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看不到进行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国与欧美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方面的巨大差距,但这只是促使多数人像过去同盟会的人那样,把这种差距看成是容易实行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是可以避免和必须避免激烈社会革命的重要根据。

像以往孙中山把“定地价的法”,当成社会革命的方法,把国营铁路当成跨进社会主义的台阶一样,许多人这时提出的种种根本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一般地也很少真正带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种革命社会主义的色彩。

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妄想用和平妥协的办法,不得罪任何人”,“不经过激烈的彻底的阶级斗争”,“就能够在政治方面,在劳动民众的地位方面,得到某些重大的改善”,甚或“消除资本的权力和统治,消除雇佣奴隶制”。

[23]然而,人们这时毕竟是在那里认真地幻想着,无论是“教育平等”、“普遍选举权”和“地方自治”;无论是发展实业,“实现国民自治”,改正关税,废除厘金,实行累进地价税和所得税法;无论是实行慈善制度,规定工钱的最低限额,“推翻遗产制”或实现经济的民治主义,人们都在各自的角度把它们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或达到社会主义的手段之一。

他们这时还特别注意用“精神改造”、“文化运动”来根本解决社会问题,主张改造社会先从改造个人做起,甚至开始“组织理想的小社会”,以图联合成大社会,实行道德新生活。

“恍惚大家的意思,都以为这个社会主义,不久一定要实行的”。

[24]恽代英对“这个社会主义”曾经做过说明,很符合人们这时的认识。

他说:过去一提到社会主义,便想到“暗杀革命”,“其实所谓社会主义这名词,本体便向来没有甚么精确的界说。

高到安那其布尔塞维克,低到安福系王揖唐所称道,都有些可以合于通行所谓社会主义的派别与意义叙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