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合集下载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浅析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浅析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浅析摘要:表面活性剂剧透粘度低、润湿性好、有较好乳化降粘的作用且在低浓度情况下能有效降低表面张力的良好性能,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有大量的应用。

但研究发现在油田应用时用量较高,因此探究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对于其在油田的经济有效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吸附;作用机理1 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指加入少量该物质就能够使得改溶液体系的界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

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其中一端是亲水基团,另一端是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疏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

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可以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包括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

在驱替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会被吸附在岩石、油砂等固体表面,造成表面活性剂在油藏中的大量损耗,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对驱替效果造成影响。

因此,探究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意义重大。

2 吸附作用2.1 吸附作用概述当气相或液相中的分子或原子、离子碰撞到固体表面时,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一些分子或原子、离子停留在固体表面上。

当体系达到热力学平衡时,固体表面上的气相或液相分子或原子、离子的浓度比在气相或液相中的浓度大,这种现象称为吸附作用。

通常把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吸附质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如油砂浸泡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会发生吸附作用,油砂为吸附剂,表面活性剂为吸附质。

吸附作用通常发生在吸附剂的表面上,包括吸附剂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如孔隙表面。

2.2 吸附作用的分类按照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作用力的性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引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及氢键。

这类吸附没有选择性,吸附速度快,吸附与解吸与吸附相反的过程易达平衡,但可因分子间引力大小不同使吸附的难易程度不同,在低温时易发生物理吸附。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

(一).Kraft点,浊点(昙点)温度对增溶作用的影响:•★Kraft点: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增加到某个温度,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这一温度即Kraft点。

•★浊点(昙点):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增加到某个温度,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这一温度即浊点。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表面活性剂相互间,或与其它化合物配合使用能提高增溶能力,降低用量。

(二).CMC★Def:表面活性剂在水中随着浓度增大,表面上聚集的活性剂分子形成定向排列的紧密单分子层,多余的分子在体相内部也三三两两的以憎水基互相靠拢,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这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胶束形状:球状、棒状、层状★胶束的作用:乳化作用;泡沫作用;分散作用;增溶作用;催化作用润湿:液体和固体表面接触时,原来的固-气界面消失,形成新的固-液界面的现象。

是溶液表面张力下降,溶液表面具有吸附现象的结果。

增溶:脂溶性强的物质在与本身性质相似的胶束中,溶解度可明显增大,形成透明溶液,这一作用称为增溶。

增溶体系为热力学上稳定的各向同性溶液。

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溶解的被增溶物质的饱和浓度称为:增容量乳化:互不相溶的两液相,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中,形成非均匀相液体分散体系(称为乳剂),这一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此又称为乳化剂,它使一相液体以非常微小液滴状态均匀分散于另一相中。

泡沫:使空气进入溶液中,液体薄膜包围着气体形成泡,由于溶液浮力而升到溶液表面,最终逸出液面形成双分子薄膜。

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分散体系。

★影响CMC的因素: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链长(C↑,CMC↓),碳氢链分支数目(分支多,烃链间作用力↓,CMC↑)、极性基位置(极性基位于烃链中间,CMC↑)、碳氢链中其它取代基(烃链中有极性基团时,CMC↑)、亲水基团(CMC离子> CMC非离子)2)外部条件:温度(T↑,CMC非离子↓)(三). HLB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Def:表示分子内部平衡后整个分子的综合倾向是亲水的还是亲油的。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吸附是物质在界面上富集的现象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规律
♦ 表面活性剂分子横截面积小者极限吸附量大; ♦ 一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极限吸附量大于离子型的; ♦ 同系物的极限吸附量差别不大; ♦ 温度升高一般极限吸附量减少; ♦ 无机电解质的加入可明显增加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
附强度,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不大。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表面活性剂中亲水亲油基
烷烷
烷基基
基苯酚

基基

酸 酰
疏水基


脂脂脂
肪肪肪
酸醇氨
基基基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亲水基
磺酸基-SO3H 硫酸基--OSO3H 羧酸基-COOH 磷酸基-PO(OH)2
-N+-(CH3)3 -N+-(CH3)2CH2COO-
一个立方体分割后表面积的增加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液体的压力与曲率
Laplace公式:
P
P
P外
1 R1
1 R2
R1、R2为曲面的主要半径
当液面为球形时:
P P P外 2 / R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表面活性剂的克拉夫特点
克拉夫特点(Krafft point)
8 7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 6
胶束浓度(cmc)。
3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状态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
影响cmc的因素
♦ 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类型 疏水基碳链长度 碳氢链分支及极性位置 碳氢链上其它取代基的影响 疏水基化学组成的影响 亲水基团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目录
01.
02.
03.
表面活性剂的分 子结构:具有亲 水基团和亲油基 团
吸附作用原理: 亲水基团与水分 子结合,亲油基 团与油分子结合
吸附效果:降低 液体表面张力, 提高液体的润湿 性和渗透性
应用领域:洗涤 剂、乳化剂、分 散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固体表面形成单分子层,降低表 面张力
润湿温度:温度 越高,表面活性 剂的润湿速率越 快
润湿环境:不同 的润湿环境,如 空气、水、油等, 对润湿速率的影 响不同
01
02
03
04
表面活性剂的分 子结构:亲水基 团和亲油基团
乳化作用的原理: 表面活性剂的亲 水基团与水分子 结合,亲油基团 与油分子结合, 形成乳状液
乳化剂的选择: 根据油和:乳化剂的乳化 能力会影响乳状液的稳定性
04
乳化剂的乳化温度:乳化剂的乳化 温度会影响乳状液的稳定性
06
01
降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 油水界面张力,使油水混合更加容易。
02
形成胶团: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 形成胶团,将油滴包裹起来,使其分 散在水中。
03
乳化稳定性: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 能够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使油滴在 水中保持均匀分布。
01 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
力,使液体更容易铺展 在固体表面
03 液体在固体表面形成薄
层,增加液体与固体的 接触面积
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 02
吸附在固体表面,降低 表面能
液体在固体表面形成均 04
匀的薄膜,提高润湿效 果
接触角:液体与 固体表面之间的 夹角
润湿角:液体与 固体表面之间的 夹角,表示液体 在固体表面的润 湿程度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PPT

第三章表面活性剂-PPT
大多数聚氧乙烯表面活性剂得浊点在 70~100℃。
45
六 表面活性剂得生物学性质
1、对药物吸收得影响 表面活性剂得存在可能增加药物吸收,也可能降低药物
得吸收。 (1)若药物系被增溶在胶束内,且能顺利从胶束内扩散或胶
束本身迅速与胃肠粘膜融合,则可增加吸收,如吐温80 促进螺内酯口服吸收。 (2)表面活性剂得浓度亦有重要影响,如0、01%吐温80可 增加司可巴妥吸收,而1%吐温80反而降低了司可巴妥 吸收。
图解表面张力
三、表面活性剂得种类
根据极性基团得解离性质进行分类: ①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活性剂;阳离子
型活性剂,两性离子型); ②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混合型得
11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12
根据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类: ①低分子表面活性剂; ②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聚乙烯醇(PVA)、
酸碱酶得作用下易水解。
23
24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得基本特性
一、胶束(micelles)
溶液得表面正吸附达到饱与后,当溶液内表面活性剂 分子数目不断增加时,分子转入溶液中,其疏水部分 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
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靠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 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相中温度分散,大小在胶 体粒子范围得缔合体,称为胶束。
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大
C < CMC
分子在溶液表面 定向排列,表面张 力迅速降低
C = CMC
溶液表面定向排 列已经饱与,表面 张力达到最小值。 开始形成小胶束
C > CMC
溶液中得分子得憎水 基相互吸引,分子自 发聚集,形成球状、 层状胶束,将憎水基 埋在胶束内部

不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

不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

不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一、引言二、表面活性剂的概述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三、不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1、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2、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1)范德华力(2)静电作用力(3)亲水作用力(4)电化学作用力3、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因素(1)温度(2)浓度(3)离子强度(4)pH值四、不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在清洁剂中的应用2、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3、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五、结论引言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与物理学分支,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其中,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表面活性剂,其相互作用机理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表面活性剂的概述入手,系统地介绍不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分析其应用领域,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表面活性剂的概述1、表面活性剂的定义表面活性剂(surface-active agent)是一类能够在液体表面或液滴与固体之间形成极薄、均匀、柔韧的分子膜并降低表面或界面的能量,从而达到改变表面或界面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关键特征是有亲水头和疏水尾,亲水头向水相,疏水尾则朝向非极性相(如空气、有机溶剂及固体表面)。

由此可知,表面活性剂分子不同于一般的化合物,它表现出了分子级别的表面和界面活性(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降低)。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根据表面活性剂头基的不同,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Zwitterionic表面活性剂四类。

其中,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们。

不同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1、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指的是一类以烷基磺酸为主要疏水链,阴离子磺酸基为亲水头基并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生产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生产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在石油生产中的作用摘要:随着世界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伴随着石油能源的迅速递减,这就要求人们使用各种办法来提高石油的采收率,进而充分利用有限的石油资源。

在众多研究方法中,表面活性剂驱是一种前景颇为看好的化学方法,能很好地提高石油的采收率。

本文综述了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不同阶段表面活性剂驱中的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并结合了表面活性剂驱在三次采抽中的应用及国内的一些应用实例。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石油开采应用0 引言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对石油的开采量及开采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用常规方法采油,一般仅采出原油地质储量很少,但是大约三分之二的原油仍留在油层中,并且很难解决原油被滞留在岩石孔隙中和剩余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

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技术来强化开采剩余储量的三次采油法,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1 表面活性剂在钻井中的作用1.1 钻井用表面活性剂,避免钻井事故钻井用表面活性剂(包括钻井液处理剂和油井水泥外加剂)用量最大,约占油田用表面活性剂总量的60%左右;釆油用表面活性剂的量相对较少,但其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其用量约占油田用表面活性剂总量的1/3,这两类化学品在油田用表面活性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油井的钻探过程中, 表面活性剂常被加入钻井液体系用作降滤失剂, 以使泥饼更致密, 从而降低泥饼中的自由水向地层渗透而避免钻井事故。

降滤失剂需满足的重要要求之一是耐高温,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需要让表面活性剂分子尽可能多地与黏土表面的氧原子或羟基形成氢键。

因此, 如能在降滤失剂分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降滤失剂则具有更好的耐温性。

除此之外, 表面活性剂还在钻井液中用作降黏剂、增黏剂、流型调节剂、乳化剂、起泡剂、消泡剂、润滑剂、絮凝剂、黏土稳定剂和缓释剂等。

2 表面活性剂在油气开采中的增产作用2.1 稠油开采,采用表面活性剂增产由于稠油的黏度和密度比普通原油大得多, 因此对大多数的稠油通常采用井底乳液降黏, 即将碱类化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以及水注入到井底稠油中或挤入到油层近井地带, 借助井底的高温使稠油从地层渗流到井筒。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形貌调控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形貌调控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Vol 135No 16化基金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0312*******);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王培义(1960-),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品和功能材料。

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形貌调控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王培义 张晓丽 徐甲强(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郑州450002)摘 要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软模板作用和稳定分散作用,重点综述了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聚集形成的胶团、反胶团、微乳液、囊泡、液晶等各种有序聚集体辅助制备纳米材料的作用机理。

展望了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形貌调控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纳米材料,形貌调控,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作用机理Progress in f 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surfactant incontrolling of size and shape of nanomaterialsWang Peiyi Zhang Xiaoli Xu Jiaqiang(College of Material and Chemistry Engineering ,Zheng Zhou University ofLight Indust ry ,Zhengzhou 450002)Abstract The f unction of surfactants in controlling size and shape of nanomaterial particles ,which are template ac 2tion and dispersion property ,were anized surfactant assembles ,including micelles ,reverse micelles ,microe 2mulsion ,surfactant liquid crystal and surfactant vesicl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ir mechanism in assistant formation of nano 2materials are summarized.the direction of research of surfactant in controlling of size and shape of nanomaterials is viewed.K ey w ords nanomaterial ,controlling shape ,surfactant ,organized assemble ,mechanism 在纳米材料研究过程中,只有实现对纳米材料微结构的有效控制,才有可能将其更有效地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等高科技领域中,因此,纳米材料的形貌控制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表面活性剂具有湿润、乳化、去污、分散等作用,主要是因为:
1、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
纯液体的表面张力在恒温下是定值,而溶液的表面张力则随溶液的组成不同而不同。

通过实验人们发现,各种物质的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稍有上升,无机盐(氯化钠、硫酸钠)及多羟基有机物(蔗糖、甘露醇)
2、逐渐降低,低分子极性有机物(醇、醛、酮、脂、醚等)
3、低浓度时,显著降低,后变化不大(含有8个碳以上的碳氢链的羧酸盐、磺酸盐等)
通常把2、3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而把第1类物质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

而第3类称为表面活性剂,即加入少量即能大幅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而随着浓度继续增大表面张力降低不再明显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主要是由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

它具有两性基团:亲水性基团和亲脂性基团,它能显著降低接触界面的表面张力,增加污染物特别是憎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相的溶解性。

2、表面活性剂能形成胶束
当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浓度时,其单体急剧
聚集,形成球状、棒状或层状的“胶束”,该浓
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胶束是由水溶性基团包裹
憎水性基团核心构成的集合体,当胶束溶液达
到热力学稳定时可以形成微乳溶液。

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憎水性有机物有进
入与它极性相同胶束内部的趋势,因此将表面
活性剂达到或超过CMC时,污染物分配进入
胶束核心,大量胶束的形成,增加了污染物的溶解性,同时NAPLs从含水层介质上大量解析,溶解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内,表面活性剂对NAPLs溶解性增加的程度可以由胶束——水分配系数和摩尔增溶比(MSR)来表示。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与发展
表面活性剂主要应用于洗涤、纺织等行业,其他应用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精细化工领域。

在造纸工业中可以用作蒸煮剂、废纸脱墨剂、施胶剂等;在医药行业中可作为杀菌剂和消毒剂使用;在农药行业,可湿性粉剂、乳油及浓乳剂都需要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药粒被水所润湿,形成水悬液。

表面活性剂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被视为各国高新化工技术产业的重要标志,并成为当今世界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

以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中应用为例,国外通过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活性作用的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并非只单纯地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以提高药量而达到增效的目的,若针对各种药剂特性,采用适当种类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还可以促进药剂对植物的渗透作用,且对药剂具有增溶作用,可见有选择性地开发和应用表面活性剂,可望达到对药剂增效、节约用药、减少对环境污染和降低防治成本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