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设计的生命科学基础 1生物靶点
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揭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应用。
一、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1. 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是研究药物靶点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蛋白质晶体进行X射线衍射,可以确定药物靶点的高分辨率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空间结构以及相互作用方式,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2.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是另一种常用的药物靶点结构研究方法。
通过测量药物与靶点之间的NMR谱图,可以获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
与X射线晶体学相比,核磁共振可以研究药物与靶点的动态过程,对于研究药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具优势。
3. 电子显微镜(EM)电子显微镜是一种新兴的药物靶点结构研究方法。
通过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观察到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率影像,揭示了药物与靶点的结构细节。
电子显微镜在研究药物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应用1. 药物设计和优化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构信息,可以了解其相互作用模式、结合位点以及作用机制,为合理设计新药提供指导。
同时,结构生物学研究还可以揭示药物耐药性的机制,从而为克服药物耐药性提供新思路。
2. 药物副作用研究药物的副作用是影响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可以帮助揭示药物与非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解释药物的不良反应。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靶点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3. 新靶点发现药物靶点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为新靶点的发现提供了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蛋白质结构和药物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现蛋白质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从而寻找新的靶点。
药物设计——精选推荐

生物靶点:与药物特异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统称为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特殊转运:如离子泵、特定物质的载体以及胞摄、胞吐等转运过程均需依赖酶促反应,并需消耗一定的能量,但可不随浓度梯度而定向转运,因此称特殊转运。
信息:指将体内固有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变化因素传递到功能调整系统的消息或指令。
信号:指传递信息的载体,有许多小分子和大分子化学物质,也有物理因素(生物电、温度等)。
信号转导:指经过不同的信号分子转换,将信息传递到下游或效应部位。
类肽:一类能够模拟天然肽分子,具有配基或底物样识别功能,可以与受体或酶相互作用,从而激活或阻断某种内源性活性肽的生物学作用的肽类似物或非肽。
假肽:当多肽的一个或几个酰胺键被电子等排体取代得到的肽类似物称假肽。
前药原理:在体内,尤其是在作用部位经酶或非酶作用,前药的修饰性基因被除去,恢复成原药而发挥药效。
这一药物设计方法称为前药原理。
孪药:两个相同的或不同的药物经共价键连接,缀合成新的分子,称为孪药。
靶向药物:是利用对某些组织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分子作载体,与药物耦联后将其定向输送到作用的靶器官部位的一种药物设计方法,是前体药物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受体或酶与配基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
类药性:是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安全性总和,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拓扑结构特征、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及毒性特征。
组合化学:是将一些基本小分子构建模块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合成的手段,将它们系统的装配成不同的组合,由此得到大量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的方法。
高通量筛选技术(HTS):是指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试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结果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一时间对数以千万样品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体运转的体系。
化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信息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的学科,研究范围是化合物以及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
药物靶点的分析与设计

药物靶点的分析与设计药物靶点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药物的作用效果以及治疗新药的开发方向。
对于药物研发人员而言,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设计药物靶点是十分关键的。
下面将从药物靶点的定义、分析以及设计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药物靶点的定义药物靶点指的是一种生物分子,它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靶标并且其结构构成了药物与其相互作用的基础。
药物靶点通常是蛋白质或者酶类分子,也有可能是DNA分子、RNA分子等。
药物靶点的种类非常广泛,其具体类型取决于药物的目标疾病类型以及机制性质。
二、药物靶点的分析在药物研发中,药物靶点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靶点的分析涉及到多个方面,如靶点结构、生物学功能、病理学作用以及药物与靶点的互作等。
下面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 靶点结构靶点结构是药物研发的关键所在,因为其结构决定了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作用方式。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结构化学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对靶点的结构进行精确的分析,从而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生物学功能靶点的生物学功能是其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因为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决定了靶点的作用范围和潜在疾病治疗能力。
生物学功能的分析通常包括基于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细胞信号通路研究等。
3. 病理学作用靶点的病理学作用决定了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
因此,药物研发人员需要对靶点在疾病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充分的探究。
该分析主要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组织学、临床数据研究等方面。
4. 药物与靶点的互作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互作是药物研发的核心关键。
药物研发人员需要在分析药物与靶点互作机制的同时,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提供优化方案。
该分析较为复杂,包括药理学研究、分子对接模拟等方面。
三、药物靶点的设计药物靶点设计是针对药物靶点进行优化的过程。
该过程旨在提高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互作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力,同时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下面将从靶点设计的目标、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药物设计中的靶点识别与分子对接

药物设计中的靶点识别与分子对接在药物研发领域中,药物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而在药物设计的过程中,靶点识别和分子对接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详细探讨药物设计中的靶点识别和分子对接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靶点识别的重要性靶点识别是指在药物设计的初期阶段,确定药物作用的目标蛋白质。
正确识别靶点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
而错误的靶点选择可能导致药物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准确的靶点识别对于药物研发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靶点识别的方法1.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通过挖掘大量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如基因表达数据、蛋白互作网络等来分析靶点的功能和与疾病的关联性。
2. 基于结构生物学的方法:通过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结构,识别并研究可能的靶点。
3. 基于化学生物学的方法:通过筛选和评估大量的化合物,发现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
三、分子对接的重要性分子对接是将小分子化合物与靶点蛋白质进行结合,以预测分子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子对接,可以根据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之间的亲和力和稳定性。
这对于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评估至关重要。
四、分子对接的方法1. 基于结构的对接:该方法使用靶点蛋白质结构和小分子化合物来进行对接。
通过计算力学和能量学参数,预测分子与靶点的结合模式。
2. 基于药理学的对接:该方法基于分子的药理学性质,通过评估药物分子与靶点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学、电荷、亲和力等来进行分子对接。
五、靶点识别与分子对接的应用1. 药物研发:靶点识别和分子对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如药物靶点的发现、药物候选化合物筛选和优化等。
2. 药物设计:通过靶点识别和分子对接,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具有更好亲和性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3. 疾病研究:靶点识别和分子对接也被用于疾病的研究中,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靶向制剂设计的生物学基础

靶向制剂设计的生物学基础靶向制剂是一类针对特定疾病靶点进行设计的药物,它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疾病相关的分子或细胞,以实现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靶向制剂的设计基于深入理解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靶点的发现:首先需要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分子或细胞的变化,寻找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靶点。
这可能涉及研究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相关信号通路或细胞功能的变化。
2.靶点验证:通过实验室内外的研究验证关键靶点在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这可以包括靶点的过表达或缺失实验、基因敲除或过表达模型的建立等。
3.靶标筛选: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出与关键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合物或小分子。
这些化合物或小分子可能是潜在的药物候选物,具有与靶点结合并影响其功能的能力。
4.药物设计和优化:根据靶点的结构与功能信息,结合化学合成和药物化学的知识,设计出具有高亲和力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
通过调整分子结构、改变物理化学性质等方式进行药物的优化,以提高其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5.药物评价和临床试验:通过体外和体内药物评价实验,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安全性。
在临床上进行药物的各个阶段的试验,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最终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针对特定疾病设计靶向制剂的生物学基础是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关键靶点、筛选药物候选物、药物设计和优化,以及药物评价和临床试验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应用。
这个过程需要充分了解和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以便开发出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药物设计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药物设计药物研发是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药物靶点的发现和药物设计是药物研发中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探讨药物靶点的发现和药物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药物靶点的发现药物靶点是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定蛋白质或其他分子。
找到适合的药物靶点是药物设计和研发的基础。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靶点发现方法。
1.1 基于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药物靶点的发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大规模的基因和蛋白质测序,可以识别出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
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可以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
1.2 结构生物学方法结构生物学方法通过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揭示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利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可以获得药物靶点的结构信息。
这些结构信息可以为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1.3 高通量筛选方法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是一种快速筛选大量化合物对特定靶点的亲和力的方法。
通过高通量筛选,可以快速评估药物候选物对药物靶点的亲和力,并筛选出具有潜在药物活性的化合物。
二、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根据药物靶点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具有高选择性和活性的化合物,用于治疗疾病。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设计方法。
2.1 结构基于方法结构基于方法是根据药物靶点的结构,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化学信息学等技术,设计药物分子的结构。
通过分子对接、构效关系分析等方法,可以预测和优化药物分子的活性和选择性。
2.2 定量构效关系(QSAR)方法定量构效关系方法是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
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可以预测药物分子的活性,并指导药物设计的方向。
2.3 高通量合成方法高通量合成是一种高效、快速合成大量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合成和测试大量化合物,可以筛选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名词解释

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名词解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概述在药物设计领域,基于靶点结构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它通过对药物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以设计出具有更高效率和更低副作用的药物。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药物设计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

《药物设计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第二部分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归纳名词解释:(1)受体: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极微量的某些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引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组合化学:是将一些基本小分子构建模块(如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各种各样的化学小分子)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合成的手段,将他们系统地装配成不同的组合,由此得到大量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的方法。
(3)创新药物:通常是指新研制的临床医疗中尚没有的药物品种,其中包括新剂型、新用途、新作用机制和新化合物,可以为临床医疗提供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4)药物筛选:就是对可能作为药用的物质进行初步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以求发现其药用价值和临床用途,为发展新药提供最初始的依据和资料。
(5)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似的结构,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酶的结合部位,形成无活性的酶-抑制剂复合物,减少酶与底物作用。
(6)靶向药物:指利用对某些组织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的分子作载体,与药物偶联后将其定向输送到作用的靶器官部位的一种药物设计方法,是前体药物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受体与配体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
(7)苗头化合物:苗头是指对特定靶标或作用环节具有初步活性的化合物。
(8)脱靶效应:某些药物对特定的治疗靶标之外的酶或受体产生的抑制作用会诱导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9)分子靶向性治疗:以肿瘤细胞过度或特异性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的阻断剂,有效干预受该标志物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发展和转移。
即增加特异性、选择性,避免一般化疗药物的无选择性、毒副作用和耐药性。
(10)定向筛选:是以特异生物活性为指标,针对先导物优化研究的衍生物,以期找到生物活性更优的先导物。
没有先导物的发现,定向筛选就没有根据。
(11)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与酶有关的药物
酶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HMG-CoA 还原酶 环氧化酶-2(COX2) 芳构化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叶酸合成酶 -内酰胺酶 药物 卡托普利 洛伐他丁 阿斯匹林 氨鲁米特 甲氧苄啶 磺胺甲基异噁唑 舒巴坦 用途 降血压 降血脂 抗炎 乳腺癌 抗菌 抗菌 消炎
酶 碳酸酐酶 Na+|K+ ATP 酶 H+|K+ ATP 酶 甾醇-14-脱甲基酶 单胺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 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 胸苷酸合成酶 延胡索酸合成酶
细胞内受体
• 细胞内受体通常有两个不同 的结构域, 一个是与 DNA结 合的结构域, 另一个是激 活基因转录的 N 端结构域。 此外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 是与配体结合的位点,位于 C 末端,另一个是与抑制蛋 白结合的位点。在没有与配 体结合时,则由抑制蛋白抑 制了受体与 DNA 的结合,若 是有相应的配体,则释放出 抑制蛋白。
常见与受体有关的药物
受体 M 型乙酰胆碱受体 M 型乙酰胆碱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血管紧张素受体 AT1 血管紧张素受体 AT1 药物 氯贝胆碱 异丙基阿托品 阿替洛尔 可乐定(氯压定) 普萘洛尔(心得安) 特拉唑嗪 沙丁胺醇(舒喘灵) 卡维地洛 氯沙坦 依普沙坦 激动或抑制 激动 拮抗 拮抗 激动 拮抗 拮抗 激动 拮抗 拮抗 拮抗 用途 胃肠道痉挛 支气管哮喘 心律失常 高血压 心律失常 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高血压 高血压 高血压
受体 降钙素受体 多巴胺受体 D2 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受体 组胺受体 H1 组胺受体 H2 5-羟色胺受体 5-HT3 5-羟色胺受体 5-HT4 5-羟色胺受体 5-HT1B 5-羟色胺受体 5-HT2A/2C 白三烯受体
药物 降钙素 氟哌啶醇 戈那瑞林 茶苯海明 雷尼替丁 利坦色林 莫沙必利 曲唑酮 氯氮平 普仑司特
• 近年来,酶抑制剂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有:
– 降压药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肾素抑制剂, 调血脂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非甾体抗炎药物中的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抗肿瘤药 物中的芳构化酶抑制剂 – 抗前列腺增生治疗药中的5α-还原酶抑制剂等 – 一氧化氮(NO)作为生物体内的重要信使分子和效应分子,在 心血管、神经和免疫系统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过量 产生或释放时能介导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一氧化氮合成 酶(NOS)抑制剂可阻止NO过量生成。NO以及有关的NOS抑制 剂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生物医学和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药物 氢氯噻嗪 强心甙 奥美拉唑 咪康唑 托洛沙酮 别嘌醇 阿糖胞苷 5-氟尿嘧啶 阿苯哒唑
用途 利尿 心脏病 抗溃疡 抗真菌 抗抑郁 抗痛风 抗癌、抗病毒 抗癌 抗寄生虫
酶 RNA 聚和酶 血栓素合成酶 胆固醇合成酶 醛糖还原酶 乙酰胆碱酯酶 GABA 转氨酶 神经氨酸酶 蛋白酶 核糖基转酰胺酶
离子通道的类型
按通道激活方式:
1.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oltage gated channel,VGC) 2.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ligand gated channel,LGC) 3. 机械门控离子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
按对离子选择性:
1. 2. 3. 4. 钙通道 钾通道 钠通道 氯通道
第一章 药物设计的生命科学基础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 根据药物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方式,可把药物分成两种类型, 即非特异性结构药物(Structurally Nonspecific Drug)和 特异性结构药物(Structurally Specific Drug)。
– 非特异性结构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化学结构类型的关系较少,主要 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如全身麻醉药(气体、低分子量的卤 烃、醇、醚、烯烃等),其作用主要受药物的脂水(气)分配系 数的影响。 – 特异性结构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物小分子与受体生物大分子 的有效结合,这包括二者在立体空间上互补;在电荷分布上相匹 配,通过各种键力的作用使二者相互结合,进而引起受体生物大 分子构象的改变,触发机体微环境产生与药效有关的一系列生物 化学反应。
激动或抑制 激动 拮抗 拮抗 拮抗 拮抗 拮抗 激动 激动 拮抗
用途 骨质疏松 精神病 肿瘤 晕动症 胃肠道溃疡 止吐药 胃肠运动障碍 抑郁症 精神病 过敏、哮喘
受体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 催产素受体 前列腺素受体 抑生长素受体 胰岛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细胞表面受体
Messenger
Messenger
Cell Membrane
Receptor
Cell Membral
Cell Membrane
Receptor Messenger
Cell
三种类型的细胞表面受体
受体的功能
1. 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的表现在 于两者结合。 2. 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准确无误的放大并传递 到细胞内部,启动一系列胞内生化反应,最 后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使得胞间信号转换 为胞内信号。
Active Site
Active Site
酶的抑制
SUBSTRATE
ENZYME
ENZYME
Binding
Reaction
SUBSTRATE
SUBSTRATE ENZYME
BLOCKED
ENZYME
• 由于酶催化生成或灭活一些生理反应的介质和调控剂,因此, 酶构成了一类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 • 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某些代谢过程,降低酶促反应产物的浓度 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理想的酶抑制剂药物,应该对靶酶有高 度亲和力和特异性。 • 近年来,基于细胞代谢理论的指导,合理设计的酶抑制剂类 药物发展较快,目前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20个药物中有近一 半为酶抑制剂类药物。
– 例如,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洛沙坦、依普沙坦, 中枢镇痛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丁丙诺啡、布托啡诺,a-受体激动 剂阿芬他尼等。
• 近年来,受体的亚型及新受体不断被发现和克隆表 达,有关它们的生化、生理、药理性质也相继被阐 明,为新药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更准确的靶点和理 论基础和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离子通道的特点
1. 具有离子选择性:离子通道对被转运离子的大小与电 荷都有高度选择性,而且转运速率高,其速率是已知 任何一种载体蛋白的最快速率的1000倍以上. 2. 离子通道是门控:离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开或关两种 构象所调节,并通过通道开关应答于适当的的信 号.多数情况下离子通道呈关闭状态,只有在膜电位 变化,化学信号或压力刺激后,才开启形成跨膜的离 子通道.
药物 利福霉素 利多来尔 美格鲁特 依帕司他 溴新斯的明 丙戊酸钠 扎那米韦 Ampremavir 6-巯基嘌呤
用途 抗结核 抗凝血 降血脂 糖尿病 重症肌无力 抗癫痫 流感 爱滋病 抗癌
3. 以离子通道(Ion Channel)为靶点
• 是一类跨膜糖蛋白,能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 孔道,以转运带电离子 • 通道蛋白通常是由多个亚基构成的复合体 • 通过其开放或关闭,来控制膜内外各种带电离 子的流向和流量,从而改变膜内外电位差(门 控作用),以实现其产生和传导电信号的生理 功能。
• 现已知道,肾上腺能受体有α 1、α 2、β l、β 2、 β 3亚型,多巴胺受体有Dl、D2、D3、D4、D5亚 型,阿片受体有μ 、δ 、κ 、ε、σ亚型等。
2. 以酶为靶点
• 酶(enzyme)是由活体细胞合成分泌,对其特异底物 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的分类
根据酶在细胞的位置 1. 细胞表面酶/胞外酶:如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 原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NO合成酶、乙酰 胆碱酯酶 2. 胞内酶:如DNA聚合酶、半胱天冬酶
受体的主要特征
• • • • •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 高度的亲和力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 靶组织特异性 结合可逆性
以受体为靶点
• 药物与受体结合才能产生药效。理想的药物必须具有高度的 选择性和特异性。
– 选择性要求药物对某种病理状态产生稳定的功效。 – 特异性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某一生理、生化过程有特定的作用, 此即要求药物仅与疾病治疗相关联的受体或受体亚型产生结 合。
酶的分类
根据酶催化反应的类型 1. 氧化还原酶:如单胺氧化酶、细胞色素酶 2. 水解酶:如淀粉酶、蛋白酶 3. 转移酶:如法尼基转移酶、磷酸化酶 4. 异构酶:如前列腺素异构酶 5. 裂解酶:如碳酸酐酶、醛缩酶 6. 合成酶:如谷氨酰胺合成酶、谷胱甘肽合成酶
酶的活性中心
SUBSTRATE active site ENZYME
• 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进展较快。如:
– 作用于Na+通道的药物有奎尼丁、美西律、普罗帕酮等。 – 作用于Ca2+通道的药物有二氢吡啶类、苯烃胺类和硫氮杂 卓类等,如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莫地平 – 作用于K+通道的药物主要为K+-ATP酶的激活剂和拮抗剂, 如治疗II型糖尿病的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为K+通道的拮 抗剂;而尼可地尔和吡那地尔为K+通道的激活剂,主要用 于高血压、心绞痛的治疗。 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多为K+ 通道拮抗剂,主要药物有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药物 丁丙诺啡 阿芬他尼 吗啡 催产素 米索前列醇 奥曲肽 胰岛素 雌二醇 他莫昔芬 雷洛昔芬 米非司酮
激动或抑制 激动 激动 激动 激动 激动 激动 激动 激动 拮抗 拮抗 拮抗
用途 中枢镇痛 中枢镇痛 中枢镇痛 分娩 胃肠道溃疡 肿瘤 降血糖 性激素 肿瘤 骨质疏松 抗早孕
• 现已有几百种作用于受体的新药问世,其中绝大多数是GPC R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离子通道的类型
离子通道示意图
离子通道(Ion Channel)的生物学特性
• 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及神经等细胞,都 是通过电活动形式来实现其兴奋性的发生和传 播 • 许多化合物、金属离子、动植物毒素等都可作 用于离子通道,影响可兴奋细胞膜上冲动的产 生和传导 • 出现异常,就会产生许多疾病,尤其是心血管 系统疾病 • 成为药物尤其是心血管药物设计的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