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功能主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黄芩的作用与功效功能主治
导语:人们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注意,尤其是对自身健康问题上,也是需要进行多方面保养,否则也是会引发疾病出现,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
人们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注意,尤其是对自身健康问题上,也是需要进行多方面保养,否则也是会引发疾病出现,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例如感冒、发烧、上火都是很容易患有的疾病,而且这样疾病对人体健康,也是有着很大的损害,所以要及时治疗。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都有什么呢?
对黄芩的作用与功效也是有着很多方面,而且它治疗生活常见疾病,也是有着很好帮助,例如止血、解毒都是有着一些帮助,但是它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就可以进行。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
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
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
中药黄芩

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 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 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 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上蕴著,讵可混论。芩虽 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 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 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 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本经逢原》
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 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 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滇南本草》
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 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 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 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 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 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本草正》
内
1 2 3 4
容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黄芩的药性、归经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本经曰:诸热黄疸,肠澼泻痢,逐水,下血 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曰: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 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甄权曰: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 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 解热渴。
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 泻肺热,一也; 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 去诸热,三也; 利胸中气,四也; 消痰膈,五也; 除脾经诸湿,六也; 夏月须用,七也; 妇人产后养阴退阳,八也; 安胎,九也。
酒炒上行,主上部积 血,非此不能除。下 痢脓血,腹痛后重, 身热久不能止者,与 芍药、甘草同用之。 凡诸疮痛不可忍者, 宜芩、连苦寒之药, 详上下分身梢及引经 药用之。
二黄汤的功效与作用

二黄汤的功效与作用我们每个人体内其实都有毒素,很多身体问题就是毒素引发的。
面对排毒的风潮和疑问,中医方剂挺身而出,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对人身体非常有好处的方剂二黄汤。
【处方】黄芩(酒制炒)黄连(酒制炒)生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细切。
【功能主治】泻实火,解热毒。
主上焦火盛,头面肿大,目赤肿痛,心胸烦热、咽喉、口舌火盛及生疮毒等证。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温服,徐徐呷之。
如未退,用鼠粘子不拘多少,水煎,入芒消等分,食后时时少与。
如未已,只服前药,取大便通利,病邪追则停服。
【摘录】《医学正传》卷二引东垣方【处方】大黄(锉,炒)半两,黄芩(去黑心)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芍药1两,甘草(炙,锉)3分,大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天行热病,毒气盛,生豌豆疱疮,烦躁迷闷。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八【处方】大黄4分,黄芩4分,甘草3分(炙),细辛2分。
【功能主治】温壮。
【用法用量】此方小儿数服不痫。
【摘录】《普济方》卷三八五引胡洽方【处方】黄连半两,茯苓半两,大黄2两(煨),甘草、朴消。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目暴赤肿热痛。
【用法用量】方中黄连、甘草、朴消用量原缺。
【摘录】《急救仙方》卷三【处方】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栀子仁14枚,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骨极,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面色枯黑,耳虚鸣,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下芒消半钱匕,去滓,分温2服,空心、日午各1。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处方】生干地黄(焙)1两,蒲黄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竹叶7片,煎7分,去滓放冷,食后细呷。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八【处方】大黄(锉,炒)1两半,芒消(研细)1两,黄芩(去黑心)1两,栀子仁7枚,甘草(炙、锉)半两。
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黄芩,又称黄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肺热、肝胆湿热、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病症,还可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疮疡、痈肿等外科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一、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炒黄芩是指将黄芩进行炮制而得到的药材,与未炮制的黄芩相比,炒黄芩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功效与作用。
1. 清热泻火炒黄芩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七情六欲,久而不散则会转化成火,导致内热症状出现,如口渴、便秘、口舌生疮等。
炒黄芩可通过泄热、清火的作用,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热量,减轻内热的症状。
2. 燥湿止泻炒黄芩还具有燥湿止泻的功效。
肠胃湿热是导致腹泻、便秘等肠胃问题的常见原因,炒黄芩可以通过其燥湿的作用,帮助肠胃消除湿气,达到止泻的效果。
此外,炒黄芩还可以缓解脾胃虚弱所引起的腹泻,并有助于防止湿阻黄疸的发生。
3. 清利咽喉炒黄芩对咽喉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中医认为,咽喉痛是由于肺热、肝火、痰火等原因引起的,因此,炒黄芩的清热、泻火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咽喉痛的症状。
同时,炒黄芩还具有润燥的作用,可以缓解干燥引起的咽喉不适。
4. 解毒疗疮炒黄芩具有解毒疗疮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人体排出毒素,加速伤口的愈合。
炒黄芩还可以消肿止痛,防止感染的发生,促进疮疡的愈合。
5. 抗炎消肿炒黄芩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
中医认为,炎症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炒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引起的肿胀、红肿、疼痛等症状。
二、炒黄芩的使用方法炒黄芩主要以制成药物形式供人们使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炒黄芩使用方法。
1. 中药饮片炒黄芩可以加工成中药饮片,供人们煮水溶剂内服。
一般来说,每次服用3-10克,分2-3次服用,最好饭前服用。
2. 袋泡茶炒黄芩可以制成袋泡茶的形式,方便携带和使用。
将炒黄芩袋泡茶用开水冲泡,约5-10分钟后即可饮用,一天可以饮用2-3次。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芩,又称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黄芩性寒、味苦,归肝、胆、胃经,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
1. 黄芩的功效
1.1 清热解毒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火热症、热毒疮、疖肿等症状。
其苦寒性质能有效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减轻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1.2 泻火通便
黄芩还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痢疾、便秘等肠胃疾病。
其苦寒性质
可清热泻火,通利大肠,有助于消化系统的排毒和调理。
2. 黄芩的用量
一般来说,黄芩可作为中药材使用,也可以饮片或颗粒剂等口服剂型。
常见的
用量为:
•中药材:每次用黄芩15~30克,煎服或煮汤饮用。
•饮片或颗粒剂:遵医嘱,一般每日23次,每次310克,视具体症状而定。
在使用黄芩时,应遵医嘱正确用药,避免超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特别
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黄芩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等功效,正确的用量
和用法是确保疗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前提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黄芩炮制前后的功能主治

黄芩炮制前后的功能主治黄芩的炮制方法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制作中药方剂。
在使用黄芩前,通常需要进行炮制,以增加黄芩的药性和功效。
黄芩炮制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干炮、水炮和醋炮等。
1.干炮:将黄芩干炒至变色,通常会加入一些辅助药材一起炒制,如生姜、大枣等。
干炮后的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功效。
2.水炮:将黄芩放入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晾干。
水炮后的黄芩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3.醋炮:将黄芩放入醋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晾干。
醋炮后的黄芩主要用于散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黄芩的功效和主治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将分别介绍黄芩炮制前后的功能主治。
黄芩炮制前的功能主治黄芩炮制前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方面。
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口疮、牙痛、咽痛等症状。
2.泻火燥湿:黄芩的性寒而味苦,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湿热痰滞所致的湿疹、口舌生疮、痰多等症状。
3.利胆排石:黄芩有利胆排石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
黄芩炮制后的功能主治黄芩炮制后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散瘀止血、活血化瘀等方面。
1.散瘀止血:醋炮黄芩具有散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各种出血症状,如大便出血、月经过多等。
2.活血化瘀:醋炮黄芩可以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瘀血性气胸、血瘀性痛经等。
3.抗肿瘤:醋炮黄芩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
黄芩炮制前后的比较黄芩炮制前后的功效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清热解毒、泻火燥湿、散瘀止血、活血化瘀等方面。
炮制前的黄芩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疮、牙痛、咽痛等症状,以及湿热痰滞引起的湿疹、口舌生疮等症状。
同时,炮制前的黄芩还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适用于胆石症、胆囊炎等疾病。
炮制后的黄芩则适用于各种出血症状,如大便出血、月经过多等。
同时,炮制后的黄芩还可以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瘀血性气胸、血瘀性痛经等。
此外,炮制后的黄芩还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可以辅助治疗肿瘤。
黄芩散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散的功效与作用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在现如今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对养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医方剂一直都是养生的重要方法,那么黄芩散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黄芩1两半(锉),黄耆1两半(锉),木通1两半(锉),前胡1两半(去芦头),川升麻1两半,栝楼根2两,赤芍药1两,赤茯苓1两,甘草1两(生,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热发痈在背,或于阴股间。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7片,小麦100粒,生地黄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处方】黄芩1两,知母1两,葛根1两(锉),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朝暮发寒热,或如疟状。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以衣覆之。
汗出为效。
【摘录】《圣惠》卷十四【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前胡2两(去芦头),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3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5日,头痛壮热,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豉少半合,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犀角屑1两,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焙)1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5日,心腹壅闷,骨节疼痛,背膊烦热,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处方】黄芩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大腹皮1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羚羊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8-9日,大便不通,心神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1、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
捣罗为散。
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2、泻肺火,降隔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
《丹溪心法》清金丸3、治慢性气管炎:黄芩、亭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片。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4、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
侮次服二至三片。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5、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莽,酒浸透。
晒千为未。
每服5克,茶、酒任下。
《兰室秘藏》小清空膏6、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芥150克,芍药100克,甘草100克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论》黄芩汤7、治淋,亦主下血:黄芩200克,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
《千金翼方》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50克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
每服15克,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圣惠方》黄芩散调9、治崩中下血:黄芥,为细未。
每服5克、烧秤锤淬酒调下。
《本事方》10、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
如此七次。
为细未,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中药黄芩的禁忌: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是常见的中药,虽然不怎么经常听到,但是却有很名贵的价值,黄芩在平时可以安胎,健脾开胃,又能缓解很多人出现的气火,旺盛以及小儿腹痛,对女性出现的妇科疾病也有着很好的调理效果,炒熟后效果更佳,而且发挥出的药用价值会不一样。
【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药用部位】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成份】
黄芩根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黄芩新素,黄芩甙(baicalin),汉黄芩素,汉黄芩甙,木蝴蝶素A,7-甲氧基黄芩素,黄芩黄酮,二氢木蝴蝶素,白杨素等有效成分。
【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
心腹坚胀。
"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
治乳痈,发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