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2 命题、定理、证明(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5.3.2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E D C B A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 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归纳: 1.要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可以用演绎推理加以
论证; 2.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
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定义:数学中这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 依据,即出发点.这样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我们也 称它为公理.
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命题中的_已__知___和__求__证__; 2.根据题意,_画__出__图__形__,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_要__证__的__结__论_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例 已知直线b∥c, a⊥b .求证:
a⊥c.
b
c
证明:∵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1
2
a
∵ b ∥ 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2=∠1=90°(等量代换), ∴ a ⊥ c(垂直的定义).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练一练:求证: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l3分别与l1,l2交于点A,点B,且∠1=∠2.
求证:l1∥l2. 证明:∵ ∠1=∠2 (已知),
∠3=∠2 (对顶角相等),
l3
1(
)3 B
l2
)2 A
l1
∴ ∠1=∠3 (等量代换).
∴ l1∥l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是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不是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是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不是 ⑸温柔的李明明; 不是 ⑹玫瑰花是动物; 是 ⑺若a2=4,求a的值; 不是 ⑻若a2= b2,则a=b. 是

七年级数学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5.3.2命题定理证明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

七年级数学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5.3.2命题定理证明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

3.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2)若ab=0,则a+b=0.
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
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
(2)当a=5,b=0时,ab=0,但a+b≠0.
4.如图,已知AB∥CD,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 交点分别为P,Q,PG平分∠BPQ,QH平分∠CQP, 求证:PG∥HQ. M 证明:∵AB∥CD(已知),
例如,要判定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是假命题 ,可以举出如下反例: 1 ) O 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 2 ) ∠1=∠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 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A C B
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
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即可.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D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D ) A.若a· b>0,则a>0,b>0 B.若a· b<0,则a<0,b<0 C. 若a· b=0,则a=0且b=0 D.若a· b=0,则a=0或b=0
(4)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解:(3)(4)是命题,(1)(2)不是命题.
理由如下:(1)是问句,故不是命题;(2)是 做一件事情,也不是命题.
命题的结构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 命题的组成: 伴交流 .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 已知事项 题设 (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
你的发现:这些语句都是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理解并运用定理证明过程中,如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理到结论。
-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应用所学的命题、定理和证明方法。
举例:针对命题真假判断的难点,设计一些具有迷惑性的命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如“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直角,那么这个角是锐角”这一命题的真假。对于证明方法,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反证法的步骤,解释反设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如何寻找矛盾点。在应用难点方面,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定理和证明方法,逐步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命题的判断和定理的证明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反证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步骤分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命题、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通过折叠纸片来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此外,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他们对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过于依赖同伴,自己思考得不够深入。因此,我需要在活动中更好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是否把重点和难点讲解得足够清晰。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些地方还需要我进一步讲解和强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命题的基本概念、定理的重要性以及证明的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证明ppt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命题定理证明ppt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12.有下列命题:①真命题都是定理;②定理都是真命题;③假命题不是命
题;④公理都是命题;⑤真命题不是公理,就是定理;⑥命题都是由题
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中是真命题的有(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3.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 a∥b,a⊥c,那么b⊥c;②如果b∥a,c∥a,那么b∥c;③如果b⊥a, c⊥a,那么b⊥c;④如果b⊥a,c⊥a,那么b∥c.其中真命题是 __①__②__④__.(填序号)
知识点二 命题的真假 4.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C )
A.任何数的平方都是正数 B.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个数是-2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如果两条直线都不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不平行
5.(2019·常州)判断命题“如果n<1,那么n2-1<0”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
反例.反例中的n可以为( A )
(2)解:是真命题.理由如下:∵FG⊥AB,CD⊥AB, ∴∠BFG=90°,∠BDC=90°,∴∠BFG=∠BDC, ∴FG∥CD,∴∠3=∠2. 又∵∠1=∠3,∴∠1=∠2,∴DE∥BC.
(3)若把(1)题设中的“∠1=∠3”与结论“FG⊥AB”对调呢?
(3)解:是真命题.理由如下:同(2)可得∠3=∠2. ∵DE∥BC,∴∠1=∠2,∴∠1=∠3.
D.②③④⑤
2.(1)命题“如果ac=bc,那么a=b”的题设是_a_c_=__b_c__,结论是__a_=__b___; (2)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是_____两__直__线__平__行_______,结 论是____内__错__角__相__等________; (3)命题“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题设是_____在__平__面__上__有__两__个__点_______,结 论是_____过__这__两__个__点__能__确__定__一__条__直__线_____.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习题课件第五章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习题课件第五章5.3.2 命题、定理、证明
∵AD⊥BC(已知), ∴∠BDA=90°(___垂__直__的__定__义______), ∴∠BGF=90°(__等__量__代__换____), ∴FG⊥BC(__垂__直__的__定__义____).
④如果a=b,那么a2=b2;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②对于任意有理数a,|a|>-a; ∴∠2=∠3(_______________), ∴∠B+∠C=180°(__________). 15.(练习2变式)分别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4.命题“邻补角相等”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4.命题“邻补角相等”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b∥a,c∥a,那么b∥c; ④是定理.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互补 16.(习题13变式)如图,已知∠ABC=∠ACB,BD平分∠ABC, (4)题设:两个角互补,结论:一个为锐角,一个为钝角,是假命题. 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说明. 交AC于点D,CE平分∠ACB,交AB于点E,∠DBF=∠F,求证:EC∥DF. ∴∠BDA=90°(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b⊥a,c⊥a,那么b∥c. (3)题设:ac=bc,结论:a=b,是假命题. 5.把命题“同旁内角互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③如果b⊥a,c⊥a,那么b⊥c;
10.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
又∵∠1=B∠.3(已对知)顶, 角相等
7.下列各命题中,属于假命题的是( )
1③5.经(过练一习点C2变有.式且不)只分有别是一指条对出直下顶线列平命角行题于不的已题相知设直和等线结;论,
(1)如图①,已知AB∥CD,BE∥CF,求证:∠B+∠C=180°.
④是定理.D其.中作正确∠的说A法O有B( 的) 平分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理、定理、证明(第2课时) 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理、定理、证明(第2课时)  课件

①BC平分∠ABE; ②∠BCE+∠D=90°; ③AC∥BE; ④∠DBF=2∠ABC. 其中正确的有(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2.若a=b,则a2=b2是____真_____命题(选填“真”或“假”), 其中“a=b”是_题__设_______,“a2=b2”是_结__论________.
7.如图,EF⊥AB于点F,CD⊥AB于点D,E是AC上一点,∠1 =∠2,则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是__E_F_∥__C_D__,__B_C_∥__D_E___________.
8.如图,给出下面的推理,其中正确的是____①__②__④________. ①因为∠B=∠BEF,所以AB∥EF; ②因为∠B=∠CDE,所以AB∥CD; ③因为∠B+∠BEC=180°,所以AB∥EF; ④因为AB∥CD,CD∥EF,所以AB∥EF.
9.如图,AC⊥BC,垂足为点C,∠BCD是∠B的余角.求证: ∠ACD=∠B.
证明:∵AC⊥BC(已知), ∴∠ACB=90°(______垂__直__的__定__义________), ∴∠BCD是∠ACD的余角. ∵∠BCD是∠B的余角(已知), ∴∠ACD=∠B(____同__角__的__余__角__相__等______).
c
2
a
证明的一般步骤: 1.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如果与图形有关,应先根 据题意,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结论的途径,有条理地 写出证明过程.
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
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 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即可.
歌德的话蕴含了什么数学道理?
合作探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2. 命题“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 知3-练 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解:不是真命题.如图 所示,直线a与b不平行, 直线c与直线a,b分别 相交,∠1与∠2是同位 角,但∠1≠∠2.
感悟新知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命题不一定是定理,定理一定是命题
知3-练
B.定理不可能是假命题
感悟新知
知识点 3 定理与证明(举反例)
知3-讲
1.定理: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2.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 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感悟新知
例4 如图,已知直线b//c,a⊥b.求证a⊥c.
证明:∵a⊥b (已知), ∴∠1=90° (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 (等量代换). ∴a⊥c (垂直的定义).
解: (1)题设:两个角互为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 等.假命题. (2)题设:a=b;结论:a+c=b+c.真命题. (3)题设: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结论:这两个 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假命题.
感悟新知
归纳
知2-讲
判断命题的真假时,真命题需说明理由;假命 题只需举一反例即可;举反例是说明一个命题是假 命题的常用方法,而所列举的反例一般应满足命题 的题设,不满足命题的结论.
作业1 必做:请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补充:
作业2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3平行线的性质
第3课时命题、定理、 证明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命题的定义及结构 命题的分类 定理与证明(举反例)
2 课时流程
逐导入
请阅读以下几句话: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 (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4)今天要下雨. (5)我们要充满梦想,执着地飞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 命题、定理、证明(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定理与证明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答问题:
1. 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 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凡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是5
D. 过点P作线段mn的垂线
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有()
①一个锐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的余角;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③凡能被2整除的数,末位必是偶数;④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不相交,则一定平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教师指出对于真命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二、探究新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等,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下面,我们以证明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为例,来说明什么是证明.
例2 如下图,已知直线b∥c,a⊥b,求证a⊥c.
证明:∵a⊥b(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等量代换)。

∴a⊥c(垂直的定义)。

在例题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
让学生仿例完成下面练习,填写后面的依据。

已知,如下图,直线a⊥c,b⊥c.
求证:a∥b.
证明:∵a⊥c,b⊥c(),
∴∠1=90°∠2=90°()。

∴∠1=∠2()。

∴b∥a()。

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是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
例如,要判断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可以举出如下反例,角平分线所分得两个角相等,但它们不是对顶角.
三、布置作业
教材P24习题5.3第13题.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