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乳腺的影像诊断

通过MRI可以精确地测量肿瘤的大小和范围,为手术和治疗方法的 选择提供参考。
监测治疗效果
对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MRI可以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病情是否得到 控制或恶化。
乳腺MRI检查的局限性
检查费用高
乳腺MRI检查的费用通常比其他影像检查高。
需要增强扫描
乳腺MRI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这可能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乳腺癌的筛查
超声可以检测出早期的乳腺癌病 变,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
乳腺超声检查的局限性
诊断主观性
超声图像的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医生的经验和技能水平。
伪影干扰
超声图像中可能会出现伪影,如声影、反射等, 影响诊断准确性。
局限性病变的诊断
对于一些微小病变或深部病变,超声可能难以准 确诊断。
乳腺的影像诊断
2023-11-09
目录
• 乳腺影像学检查概述 • 乳腺X线摄影 • 乳腺超声检查 • 乳腺MRI检查 • 乳腺PET/CT检查 • 乳腺影像诊断病例分享
01
乳腺影像学检查概述
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
X线检查
超声检查
包括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干板照相技术,可 用于观察乳腺增生、钙化、肿块等病变表 现。
检查过程
患者注射示踪剂后,进行全身PET扫描和CT扫描,获取PET/CT融 合图像。
乳腺PET/CT检查的临床应用
乳腺癌检测
PET/CT检查对乳腺癌的 敏感性较高,能够发现 肿瘤病灶,评估肿瘤分 期、转移情况以及治疗 后复发。
淋巴结转移
PET/CT检查能够发现乳 腺癌转移的淋巴结,对 肿瘤分期的评估和治疗 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 义。
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高
乳腺疾病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乳腺导管造影是最准确、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30
xx
乳腺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 右乳导管内乳头状瘤
31
xx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晕下导管内 可见中强回声 团,呈砂粒样 改变,近端导 管扩张。
32
xx
乳腺脂肪瘤
易发生于脂肪丰富的大乳腺内 境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影,较大,直径在4cm以 上
33
体位要求:
X线束以30°-60°自上内向下外侧投照, 沿胸壁斜行压迫乳腺,并垂直于胸大肌长轴。
图像要求:
图像应当能显示乳腺下角及乳头侧面像, 乳头位置应位于胸大肌下缘水平,而胸大肌位于 图像后缘,与垂直方向成25°-30°角。
MLO )
7
xx
X线钼靶摄影
乳腺压迫
原因:
使乳腺结构接近胶片,以减少几何模糊; 可减少散射,改善对比度; 因为受照射乳腺组织变薄、散射线减少,使辐 射剂量减少; 使乳房厚度及图像密度更均匀; 减少乳腺组织重叠以更好显示病变。
●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发病率占乳腺肿瘤的首位 ●多发于30岁以下,多发生于一侧 ●肿瘤边界光滑,呈圆形,活动度大,质地坚韧。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多为1~3cm ●边缘光滑,可有分叶,周围有薄层晕环 ●部分见粗大钙化,呈环状、块状或斑点状 2、CT表现 平扫:●类圆形肿块,轮廓整齐 ●可见粗大钙化或爆米花样钙化 增强:腺瘤呈均匀性强化 较大腺瘤边缘强化
右侧浸润性 导管癌
双乳不对称致密浸润 右乳脂肪层混浊 皮肤增厚
左侧浸润性 乳头状癌
局限性致密浸润 伴成簇钙化
52 右侧浸润性癌
右侧浸润癌
xx
乳腺癌
乳腺癌的CT表现
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

12
三、乳腺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一)肿块(mass)可见于良性及恶性病变。
肿块的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肿块形状:可分为圆形、卵圆形、分叶
状及不规则形 良性病变依次递减
癌的可能性依次递增
2、肿块边缘:可以是边缘清晰、模糊、 小
分叶及毛刺。
良性:肿块边缘清晰,锐利、光滑
恶性:肿块小分叶、毛刺状
整理课件ppt
整理课件ppt
24
X线表现:
➢ 腺性小叶增生:
病变可局限于乳房的某一区域,表现 为增生处密度增高,如棉花状、雪花状,边 缘一般模糊不清,不规则,极少数患者可发 生钙化,呈细小的、不成堆的、广泛地分布 于乳腺病变区中。这一点与乳腺癌很难鉴别, 须结合临床。
整理课件ppt
25
➢ 囊性小叶增生:
乳腺失去正常结构,表现为广泛不均 匀密度增高影,其中可见散在的囊性块影, 直径可由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一般不发生 钙化。
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钙化表现类 型分为:
典型良性钙化:可包括皮肤钙化、血管钙化、 粗颗粒、粗杆状、圆形、点状、中空状等上 述所谈的。
中间性的钙化(不能定性):不定性或模糊 的钙化,非常小或模糊而不能确定其形态学 分类,常被误诊为良性。
整理课件ppt
17
高度可疑恶性的钙化:
1.细小的多形性钙化,大小和形状 不一,不定形钙化更可疑。
整理课件ppt
20
(八)乳头回缩 (nipple retraction) 乳头后方的癌瘤与乳头间有浸润时,可
导致乳头回缩、内陷,即“漏斗征”。
(九)血供增多 (increased vascularity) 多见于恶性肿瘤,可在乳腺内出现增
多、增粗、迂曲的异常血管影。
常见乳腺良恶性病变的X线诊断-影像学

钙化
形态:短棒状、细小线样、分枝状、蚯蚓状 Nhomakorabea泥沙样、
细小多形性颗粒状
数量:>10粒/cm2 分布:成簇、V型、向心性聚集倾向,成线样、成段样
整理ppt
乳腺癌的常见X线表现
• 间接征象
1. 皮肤增厚或收缩; 2. 乳头收缩、乳晕增厚; 3. 肿块周围水肿; 4. 血管增粗增多; 5. 腋下淋巴结
整理ppt
3
整理ppt
乳腺良性肿瘤
• 纤维腺瘤 • 脂肪瘤 • 脂肪纤维腺瘤 • 导管内乳头状瘤 • 血管瘤
整理ppt
纤维腺瘤
• 年龄:青年女性 • 症状: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自己发现肿块 • 体征: 单发,多发少见,光滑,质偏硬,活动 • 病理: 内分泌失调至导管及腺体上皮细胞增生
分化,发展为纤维组织。周围结缔组织 受压形成包膜。
借助B超,或CT可以明确诊断。
整理ppt
导管内乳头状瘤
• 年龄: 任何年龄,40~49岁发病高峰。 • 症状: 乳头溢液,血性、浆液性、血性浆液性分泌液。 • 体征: 位于乳晕附近,不易发现肿块,分泌液涂片检
查可发现上皮细胞。
• 病理: 起源于导管上皮良性肿瘤,发生于导管系统的
任何部位,多位于乳晕附近大导管内,单或多 个,有蒂或无蒂,导管扩张。可恶变。
整理ppt
R
L
MLO
MLO
整理ppt
R
L
CC
CC
整理ppt
男性乳腺发育
• 临床表现 :
青春期、老年期 生理性、药源性(雌激素、洋地黄、利血平等) 病理性:睾丸肿瘤、垂体瘤、肾上腺皮质肿瘤、
肝硬化
乳晕区三角形致密影
• X线表现:
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_0

---------------------------------------------------------------最新资料推荐------------------------------------------------------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一、乳腺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病种繁复,影像表现相似,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乳腺疾病的影像检查,是无创检测乳腺的重要诊断方法。
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在乳腺检查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常用乳腺疾病的检查方法(一) X 线钼靶摄影:自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乳腺疾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尤其高频钼靶 X 线机及数字钼靶 X 线机的广泛应用,使其临床诊断价值显著提高。
优点:能准确显示乳腺的大体结构,空间分辨率较高,对乳腺疾病具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局限性:对乳后、腋部淋巴结转移较难显示。
密度分辨率稍低,对微小病灶、致密性乳腺中的早期病变及特殊部位病灶的发现尚有不足。
投照方法:任意取立位、坐位、侧卧位或俯卧位。
1 / 10投照位置:正位、侧位、侧斜位、局部点片及放大摄影。
正位:将欲投照的乳房置于托板上,身体尽量前靠, X 线自上向下投射,显示内外侧病变较好。
侧位:胶片置于乳房外侧, X 线自内向外侧方向投射。
侧斜位:可分为内外斜位和外内斜位.将胶片置于乳房外下方或内下方,X 线束以 45 度投射。
此投照位置暴露出乳腺组织最多,特别是对深位病变可望显示。
乳房的压迫:适当加压可均匀曝光。
患者可有轻微不适感或疼痛,对急性乳腺炎、炎性乳癌或者妊娠乳房应减轻压力。
(二自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用于临床。
C T 扫描像能清晰显示乳腺内部解剖结构,对乳腺囊肿、出血、丛状钙化敏感性较高,增强扫描能大大提高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对肿瘤的术前定位、临床分期及乳腺后区、内乳、腋部淋巴结转移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扫描的局限性:空间分辨率低于钼靶摄影。
乳腺疾病

多形性钙化-颗粒点状钙化
线样分支状钙化
提示乳腺癌不规则填充导管
中度关注度
(纤维化、纤维腺瘤、外伤营养不良)
无定型或模糊钙化 粗糙异质钙化
从分布上 1、散在、区域或叶段分布
铸型(含大导管内) 点状
清楚 浆细胞性乳腺炎 模糊 乳癌 腺病
2、成簇分布(特殊线样分布) 铸型+点状 点状 新月状
○
六、皮肤增厚、凹陷
七、 乳头收缩
→
八T表现
肿块:通过CT值的测量可判断肿块的囊变、出血、坏 死和钙化情况 增强扫描:良性肿瘤中等强化,恶性肿瘤明显强化
钙化 :良性病变钙化多较粗大,恶性病变多呈沙粒样 乳头内陷及局部皮肤增厚回缩:恶性肿瘤常见 乳腺后间隙消失及淋巴结增大:恶性肿瘤常见
密度
高密度 等密度 低密度 含脂肪 密度
形状
•圆形 •卵圆型 •分叶型 •不规则型
75%
边缘 •清晰 •小分叶
小波浪
•模糊 •浸润 •星芒状
边缘锐 利但被 掩盖 边界难界定 毛刺
密度 •高密度
•等密度
•低密度(不含脂肪)
•含脂肪密度
(基本为良性)
大小
对于良恶性鉴别意义不大。 但当临床测量明显大于X线所示时序警 惕恶性肿块。多见于边缘浸润和有毛刺 的肿块。
一、乳腺解剖
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导管内乳状瘤
是起源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乳腺导管的 任何部位,最常见在乳晕附近的大导管内,可单发或 多发。常伴有导管扩张,管腔内可含血性液体。
临床多见于20岁以上妇女,40~49岁为发病高峰。乳头 溢液是本病的特征,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及血性浆 液的混合性三种。临床检查一般不易发现肿块,有时 可扪及黄豆大小的结节状肿块,质柔软与皮肤无粘连。
乳腺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
乳腺的基本解剖
乳房由皮肤,乳腺及脂肪组织构成。纤维组织向深面 发出许多小分隔,将乳腺分成15-20个乳腺小叶,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每叶有一乳管。每个小乳 管及其附近的若干腺泡构成乳腺的小叶,它是乳腺解 剖上的结构单元。一个乳房所含乳腺叶数是固定不变 的,而腺小叶数目和大小却可有很大差异。
在乳腺内有不同走向的结缔组织纤维束,连接于皮肤 与胸筋膜之间,称乳房悬韧带,对乳腺起支持作用。 当乳腺癌侵及乳房悬韧带时,结缔组织纤维纤维缩短, 牵引皮肤向内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多粒小凹类似 桔皮,临床上称为橘皮样变,此为乳腺癌的一种特殊 体征。
乳腺的X线类型
正常乳腺的X线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人体不同生理 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乳腺腺体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比例,不同年龄, 个体差异很大。国内乳腺分型大致分七种: (1)致密型 腺体致密,以青春期多见, (2)分叶型 各密实的大叶间分界清楚 (3)团块型 大小不一的团块阴影 (4)束带型 含脂肪结缔组织较多,腺体较少, 形成条索状阴影 (5)串珠型 腺体大部分退化,迂曲并增厚的导 管与脂肪形成对比,呈串珠状或小结节状影像 (6)萎缩型 腺体萎缩退化,被脂肪组织替代,显示若干条 索状结构及导管影 (7)消瘦型 乳腺组织过薄,未能显示内部结构。
乳腺囊肿
好发于30-50岁,患者常偶然发现。少数病例 因肿块部位表浅,皮肤可外凸。触诊为质地较 韧,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较明显,月经来 潮前肿块增多增大,多发者常为双侧,绝经后 可自行缩小甚至消失。
08.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乳腺癌影像征像 直接征像:1、肿块:占80-90%,密度多高
于周围组织,X线照片显示的肿块一般小于临 床触诊,边缘多呈毛刺状。也有少数病例仅表 现为局限性异常密度影。
2、钙化:X线片中40%可见,多较细小,密 度浅且很不一致,钙化的数量越多、分布越密 ,越提示恶性可能。一些病例可仅见钙化影。
• 就乳腺癌而言,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 阻止其向晚期发展的有效途径。世界卫 生组织指出:乳腺癌是目前可通过普查 而降低死亡率的癌肿。
2020/9/22
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影像检查的优势 客观、直观的显示,可早于临床检查发
现,利于前后对照,对微小钙化斑点的 显示
2020/9/22
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间接征像: 乳腺皮肤增厚 乳头内陷 血管异常
2020/9/22
几个问题
• 正常—变异,标准、基线影像 • 临床、影象、病理的关系 • 异常—变异,典型—不典型 • 良—恶性,一个中心-乳癌、辐射 • 有限、射程—超越 • 普放、CT、MRI • 影象学的有效、科学性
2020/9/22
• 乳腺影像检查方法 钼靶X线检查:经济、实用、有效 CT检查 MRI 检查 B超检查:可鉴别肿块的囊、实性
各种检查手段主要为乳腺癌而设,诊断 与鉴别诊断也多以其为中心进行。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2020/9/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一、乳腺炎性疾病(一)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急性乳腺炎常见于分泌期的乳腺,特别是初产妇产后的3~5周内。
病原菌常为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
感染途径主要是病原菌从乳头皲裂处逆导管侵入。
急性乳腺炎的病理改变从单纯炎症开始,到严重的乳腺蜂窝组织炎,最后可形成乳腺脓肿。
临床表现为发病前有乳头皲裂现象,或有乳汁郁积,继而出现乳腺病变局部的红、肿、热、痛和硬节。
全身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差、头痛发热,甚至寒战高热。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影像学表现】X线:X线表现为乳腺内界限模糊的片状致密影,皮肤增厚,皮下脂肪显示较乱,有过多的淋巴管和血管阴影,并出现条索状结缔组织模糊影。
有时可伴有泥沙样钙化灶。
USG :乳腺失去正常结构声像图,炎症局部呈不均质点状或块状混合回声,其周围增厚,边缘不清。
皮肤也增厚。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根据产妇哺乳的病史及局部、全身的典型炎症表现,一般临床即可作出诊断。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有无脓肿并发和观察病变吸收情况。
乳腺炎易与炎性乳癌混淆,后者多在哺乳期外发生,边界不规则,常有浸润。
急性乳腺炎的影像诊断首选超声。
B超不仅能准确判断病变的部位、范围,而且操作非常便利,病情需要时可在床边检查。
(二)乳腺脓肿(abscess of breas)多数乳腺脓肿是继发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所致,少数乳腺脓肿源于囊肿感染。
脓肿可位于乳腺的不同部位,常单发,也可多发。
脓肿局部波动感明显。
脓肿可向外破溃,亦可穿入乳管,自乳头排除脓液。
有时脓肿可破入乳腺和胸大肌之间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腺后脓肿。
【影像学表现】X线:X线表现为轮廓清晰锐利、密度增高的类圆形或不规则阴影,中心部分无结构,周围水肿区密度淡。
在浅表形成脓肿时,临近皮肤增厚。
USG :乳腺内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的低声或无回声区,壁较厚,且不整齐。
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根据急性乳腺炎的现史和典型的局部体征,结合影像学发现脓肿的存在,即可确定诊断。
乳腺脓肿需与囊肿并感染鉴别。
两者在X线上均可表现为类圆形阴影,中心部分无结构,病史有助于二者鉴别。
后者声像图示囊肿壁薄,且较整齐,内部回声均质。
平片虽然能发现病灶,但有时难以与其他病变鉴别。
B超、CT能更直观的显示脓肿。
鉴别困难时,可在B超定位下穿刺活检。
二、乳腺增生症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breast)又称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 dysplasia),从病理学和影像学的角度可进一步分为乳腺单纯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腺病。
(一)乳腺单纯增生( simple hyperplasia of breast)乳腺单纯增生又称乳腺单纯性上皮增生症,为妇女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青少年和绝经后妇女少见。
主要病理变化为末端乳管和腺泡上皮的增生和脱落,因而使得乳管膨胀而发生疼痛;乳管和腺泡周围的纤维组织也增生,其间可有淋巴细胞浸润,导致乳管变硬或呈结节状。
突出的症状史乳腺的间歇性疼痛,多数病人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月经前胀痛明显。
【影像学表现】X线:①乳腺部分或全部呈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②也可以是几个或多个毛玻璃样或肿块样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③若乳腺全部增生,则乳腺呈大而较均一的致密团块影;④钙化少见,偶可见散在的粗颗粒钙化点。
USG :声像图特征为部分乳腺组织回声较周围增强,分布较不均匀,内部结构较紊乱。
(二)乳腺囊性增生(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本病多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绝经后少见,发病机制与雌激素刺激有关。
大体病理为全乳腺或某一部分有大小软硬不等的多发性囊肿,囊壁厚薄不一。
无论单发或多发,大囊周围常见微小的囊肿,囊内大多为清亮浆液,少数为浑浊棕黄色液。
光镜下见乳管或腺泡上皮增生及增生上皮处的乳管扩张形成囊肿。
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在早期乳管开始扩张时有乳腺疼痛和触痛。
疼痛常和月经有关,经前明显,经后减轻。
体检常发现乳腺组织增厚和肿块。
【影像学表现】X线:X线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锐利。
在腺体较丰富的乳腺,可表现单个或多个类圆形的密度稀疏区。
囊壁厚度在 1.0mm左右,其内钙化程度不一,轮廓光滑,散在分布,呈边缘线样。
USG :声像图特征是病变区乳腺回声厚度增加,密度不均匀,部分区域回声增强,可见有多个散在小暗区或回声减低区,其边界较为清晰。
(三)乳腺腺病( ade no sis of breast)本病好发于30~40岁中年妇女,平均年龄为35岁,发病年龄较囊性增生病早约5年。
乳腺周期性疼痛及肿块为本病的主要特点,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疼痛减轻。
大体病理为乳腺内多个棕色结节,质韧,体积小,无包膜,亦无浸润性生长及坏死出血。
组织学特点是腺泡呈增生和萎缩性变化,间质纤维化较明显。
可分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
【影像学表现】X线:乳腺内多个散在的、大小不等结节状影,密度高且均匀,边缘欠清晰。
结节常按导管走行分布,部分结节融合成片状阴影。
有时可见聚集而数目少的钙化灶。
USG :乳腺内见多个中等回声的肿块区,分布不均,大小不等,边界不清,易与乳癌相混淆。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乳腺增生症三种类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颇相似,因此临床上往往依靠影像表现才能作出准确诊断。
当影像学表现典型时,三者之间很容易鉴别。
当影像表现不典型时,则需穿刺活检才能作出鉴别诊断。
此外,乳腺增生症还需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鉴别。
纤维腺瘤密度中等且均匀,边界光整锐利,乳腺癌常有血运增加,皮肤增厚和毛刺等恶性征象。
X线片为乳腺增生症的首选影像手段,其诊断正确率达80%~90%,但X线不易将乳腺周围纤维增生明显的孤立性囊肿与纤维腺瘤和边界清楚的乳腺癌相鉴别,而B超则较容易鉴别,必要时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来鉴别。
三、乳腺良性肿瘤乳腺良性肿瘤(benigh tumor of breast)以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常见,其他少见肿瘤有脂肪瘤、血管瘤、错构瘤等。
(一)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 noma of breast)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
瘤体呈圆形、椭圆形,直径一般为1~3cm,边界清楚,表面似有包膜,较易与周围组织剥离,肿瘤大多无意中发现。
【影像学表现】X线:乳腺内圆形或椭圆形中等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整锐利,肿块为单个或多个,其周围脂肪组织被挤压后可出现一层薄的透亮环(透亮晕) 。
钙化及少见。
USG :纤维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分页状肿块,边缘较光滑,内部实质呈低回声或强回声,分布较均匀,肿块后部回声无衰减。
(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oma of breast)乳头状瘤是源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约75%发生于乳腺的大导管附近。
瘤体一般较小,直径多为0.5~1.0cm,可带蒂。
蒂富含薄壁血管,故易出血。
主要症状为在非月经期间乳头溢出血性液体,少数病人伴有乳腺疼痛。
【影像学表现】乳腺导管造影:可显示出单发或多发的砂砾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一般多位于1~2级乳腺导管内,远端导管呈扩张状态,但无导管完全中断。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乳腺导管造影是诊断乳头状瘤最常用且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乳管扩张症均可引起乳头溢液,均需行乳管造影与乳头状瘤鉴别。
乳头状癌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充盈缺损,管壁不光整且走行紊乱,乳管不规则狭窄或完全中断。
乳腺囊性增生病表现分以下四种类型:①腺小叶及间质增生型:表现为二、三级乳管因腺体及间质增生压迫而呈“残支状”,远端导管及腺体不显影。
②小导管、腺泡囊性增生型:终末导管、腺泡呈较均匀的小囊状或串珠状扩张。
③导管硬化型:乳管及其分支变细,细小分支减少,管壁光滑,管腔通畅。
④乳腺囊肿型:表现为与导管相连的较大囊性扩张,易误诊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表现为乳晕下大导管显著扩张迂曲,严重者呈囊状;乳头部导管多有狭窄,无充盈缺损。
四、乳腺癌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 )是女性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最近文献报道,在我国也和欧美一样乳腺癌已居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
乳腺癌好发年龄为40~59岁,20岁以下病人极少见。
由于乳腺癌早期常无症状,约90%的病人在就诊时已属晚期。
肿瘤病理形态因组织学类型不同而异,其切面多呈灰白色,可有出血点、坏死和囊腔形成,边界不规则,质地硬。
临床约95%的病人因偶然发现肿块而就诊,其他少见临床表现有乳腺皮肤呈橘皮样变、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等。
【影像学表现】X线:乳腺癌X线征象主要包括肿块、钙化、癌周围的改变、乳头及皮肤的改变等。
一般将肿瘤本身所形成的影像(肿块、钙化)称为乳腺癌X线的直接征象;将癌周围继发性改变称为间接征象。
(一)直接征象1•肿块或结节状阴影是乳腺癌最常见、最基本的X线征象,在临床发现的乳腺癌中,85%~90%的病例有此征象。
肿块密度多高于周围乳腺实质或乳头。
一般情况下,密度越高,恶性可能性越大。
X线显示的肿块一般小于临床触诊,这也是提示恶性的指征。
肿块的形态可呈团块状、星形、结节状、不规则形或分叶状,一团块影最常见。
肿块边缘多呈毛刺状,系癌向周围浸润生长所致。
2•钙化钙化由癌细胞坏死、脱屑或钙盐沉着所致,是乳腺癌最常见的X线征象,病理上60%~85%的乳腺癌可见到钙化,X线片中占40%以上。
钙化颗粒直径一般不超过0.5mm , 密度浅并且很不一致。
乳腺癌的钙化在X线上表现有三种:①短杆状、线状或蚯蚓样钙化;②泥沙样钙化;③圆形、卵圆形或团簇样钙化。
一般来说,短杆状钙化发生于导管内,泥沙样钙化多发生于肿瘤邻近的腺泡内,团簇样钙化多发生于肿瘤的坏死区。
钙化的数量越多,分布越密集,往往提示恶性可能。
在无肿块影时,成堆的细小钙化对诊断乳腺癌有很大的帮助。
(二)间接征象1•乳腺皮肤增厚主要是皮肤淋巴管被癌细胞浸润、出血、水肿所致。
2•乳头内陷为肿瘤纤维化或侵及导管牵拉乳头所致。
3•血管异常因肿瘤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产生血管的增多、增粗。
X线表现为:①患乳静脉较健侧增粗;②病灶周围出现多数细小血管丛;③病灶区出现较大的引流静脉。
4•透亮环肿块与其周围结缔组织反应性充血、渗出水肿及正常乳腺组织三者的密度不同,X线表现为高密度肿块影周围有一密度低于肿块和外围乳腺组织的环形透亮带。
此带与纤维腺瘤的“透明晕”不同,前者形态不规则,后者为均匀光滑的透明影,边缘光整。
此外,乳腺癌侵及导管时可出现乳管扩张;侵及乳腺后间隙时出现乳腺后间隙的透亮区消失;全乳受侵时可出现乳腺变形;淋巴结转移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