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超全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基本概念1.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2.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3.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4.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5.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6.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的工作方式分为两大块:(老师提到)(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概念: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对等方式(P2P 方式)即 Peer-to-Peer方式概念: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汇总(超全)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汇总(超全)一、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由硬件、软件和协议三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传输和远程通信。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 按照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 按照拓扑结构分类: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网状型等。
3. 按照传输介质分类:有线网络(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和无线网络(如WiFi、蓝牙、红外等)。
三、计算机网络的协议1.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2.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3. 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用于文件的和。
4. 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于电子邮件的发送。
5. POP3协议:邮局协议第3版,用于电子邮件的接收。
四、计算机网络的设备1. 网络接口卡(NIC):计算机与网络连接的设备。
2. 集线器(Hub):用于连接多个计算机的网络设备。
3. 交换机(Switch):用于连接多个计算机,具有数据交换功能的网络设备。
4. 路由器(Router):用于连接不同网络,实现数据路由的设备。
5. 调制解调器(Modem):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的设备。
五、计算机网络安全1. 防火墙:用于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防止非法访问。
2. 加密技术:将数据加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 认证技术:验证用户身份,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网络资源。
4. 防病毒软件:用于检测和清除计算机病毒,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
5. VPN:虚拟私人网络,用于建立安全的远程连接。
六、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1. 5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数。
2. 物联网(IoT):将各种设备连接到网络,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3. 边缘计算:将计算任务从云端迁移到网络边缘,提高响应速度和效率。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1.网络模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常被分为多层模型,如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这些模型将网络功能分割成一系列逻辑层次,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任务。
常见的层次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网关等。
路由器是用于在不同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的设备,交换机用于在局域网内转发数据包,集线器是用于将多个设备连接到一个局域网上的设备,网关用于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
3.IP地址和子网掩码:IP地址是一台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符。
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表示,通常以十进制点分十六进制表示。
子网掩码用于确定网络中的主机部分和子网部分。
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结合可以确定一个网络地址。
4.路由协议:路由协议用于确定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最佳路径。
常见的路由协议有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管理员手动配置的路由,而动态路由是根据网络状态自动选择的路由。
5.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由两个主要协议组成:传输控制协议(TCP)和Internet协议(IP)。
TCP协议负责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并确保它们按正确的顺序到达。
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发送到目标地址。
6. HTTP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的协议。
它使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客户端发送请求给服务器,服务器返回响应。
HTTP协议使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指定要请求的资源。
7. DNS:DNS(Domain Name System)是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系统。
它允许用户使用易记的域名而不是数字IP地址访问网站。
8.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涉及到保护网络和网络上的数据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攻击和破坏。
计算机网络必考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必考知识点总结计算机网络是指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技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也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领域之一。
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电子邮件、网页浏览、远程文件访问还是视频会议,都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支持。
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的必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是指两台或多台计算机通过传输线路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网络接口设备等组成。
按照规模不同,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全球互联网等。
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等。
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为七层,而TCP/IP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为四层。
4.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介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介包括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种。
有线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无线传输介质包括无线电波和红外线等。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1.数据通信和数据通信协议数据通信是指通过通信线路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数据通信协议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则和标准。
2.数据传输方式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以及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等。
串行传输是指一位一位地传输数据,而并行传输是指多位同时传输数据。
3.数据编码和调制解调数据编码是指将数字信号编码成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的过程,调制解调是指将数字信号调制成模拟信号和将模拟信号解调成数字信号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总结

计算机网络总结计算机网络总结(精选6篇)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
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网络总结(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计算机网络总结1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教学媒体的特点和重要性。
培训使我的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改变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教学研究的视野。
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这样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的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次培训也改变了我对信息技术的畏难情绪。
以前,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总感觉不顺手,关键是自己懂得太少,通过这次培训,对信息技术究竟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有了一定的思路。
为我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矗。
通过学习、听专家讲座、网上交流等环节,我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一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二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
过去教学学生所见的只是教师、黑板和几个简单的教具,实施“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习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成了枯燥的苦学,而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摆脱千篇一律。
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让教学在一节课内,轻松地、愉快地完成。
计算机网络复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复习总结一、网络基础知识1. 网络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是由若干计算机通过通信链路连接而成的互联网,按作用范围可分为LAN、WAN和Internet。
2.OSI参考模型: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组成。
3.TCP/IP协议族:由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组成,是网络世界的基础协议。
4.常用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网关等。
二、网络协议1.TCP/IP协议族:包括IP协议、TCP协议、UDP协议等,IP协议负责寻址和分组转发,TCP协议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输控制,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
2.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支持客户端发送请求和服务器返回响应。
3.DNS协议:域名系统,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并提供域名和IP地址之间的映射。
4.DHCP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为网络中的主机自动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配置信息。
5.FTP协议和T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和简单文件传输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
三、网络安全1.网络攻击与防范:常见的网络攻击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入侵攻击、数据泄露等,防范措施包括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通信等。
2.加密与解密:对于敏感数据的传输,采用加密技术可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常用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3.网络认证与授权:网络认证是指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常用的认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密码验证、数字证书验证等;网络授权是指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
四、学习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是网络学习的基础,但只有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可以通过搭建实验环境、参与网络项目等方式进行实践。
2. 多进行网络实验:通过使用Wireshark等网络抓包工具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网络通信过程,熟悉各种协议的使用和交互。
3.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可以阅读相关论文、文章和安全报告等。
计算机网络复习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1.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时代。
2.这里所说的“三网”,即指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考点:三网合一)计算机网络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提高可靠性所谓连通性,就是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用户之间的距离也似乎一次而变得更近了。
所谓共享就是指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一课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数据交换和通信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可以快速可靠地相互传递数据、程序或文件。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一些用于计算机实时控制和要求高可靠性的场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备份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风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的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并未统一。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一个定义来自计算机老师: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地理位置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试用通信线路通信设备,遵守共同的协定,用以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分类作用范围、交换方式网络分类: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1):广域网W AN(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的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因而有时也称作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前四章1、数据以分组(packet)为单位进行传送,在每个结点采用路由选择和存储转发技术将分组转发至下一站,直到最终目的地。
2、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1,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2,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3,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3、TCP协议主要用于实现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的分布式进程通信的功能;IP协议主要用于实现分组通过通信子网的路由选择功能。
4、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前身是ARPANET。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5、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6、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核心部分7、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8、计算机网络分类的方法:1,按传输技术分类:广播网络,点-点网络;2,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9、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出网络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构型。
星形拓扑,环形拓扑,总线形拓扑,树形拓扑,网状拓扑。
10、计算机网络从物理组成上看分为硬件、软件、协议三部分;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成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两个部分;互联网是一个由大量的路由器将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互联而成,结构在不断变化的网际网。
11、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1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要素:语法:定义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语义: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响应。
时序:通信过程中各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3、接口:表示同一结点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复习总结
第一章概述
1.通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联机系统→双机互联→复杂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由自主运转的计算机通过各种通信手段互连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组成:若干自主的计算机(资源子网)、各种通信线路、通信设备(通信子网)
功能:资源共享、信息交换
(3)面向连接通信vs无连接通信
面向连接的通信就是通信双方在通信时,要事先建立一条通信线路,其过程有建立连接、通信和释放连接三个步骤。
无连接的通信就是通信双方在通信时,事先不建立连接,而是直接将数据发送出去,当然,为了保证数据能够到达收端,发出的数据中应携带包括目的地址在内的一系列控制信息。
特点:面向连接的通信在数据传输前要建立一条连接,因此是一种可靠的通信,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需要携带控制信息;而无连接的通信中,携带目的地址的数据包各自独立进行传输,因而在通信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丢失、收端可能出现乱序。
(4)电路交换vs 分组交换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个人区域网(P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英特网(Internet)。
——要会识别,例如:
计算机+蓝牙设备:PAN
一栋大楼内部的网络:LAN
四川省电信数据网:WAN
3.常用性能指标——速率、带宽(了解)
4.体系结构和网际互连(重点)
(1)分层结构——为什么分层?如何分层?
(2)分层结构中的各种术语——
层/对等层、实体/对等实体;
服务(垂直方向、系统内)、协议(水平方向、系统间);
服务访问点(SAP)、协议数据单元(PDU);
数据的封装(Encapsulation)
(3)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
协议就是对等实体之间通信时共同遵守的规则。
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其中,语法表示信息的格式,即传递的数据由哪几部分组成;
语义表示信息的含义及控制信息的组成,即数据中各部分的具体意义;
时序表示信息交换的步骤与顺序等。
(4)两种体系模型:OSI、TCP/IP
OSI: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协议族——包括那些协议?那些协议不属于此协议族?
(5)利用TCP/IP进行网际互联
核心思想:通过分层模型屏蔽各层间的实现细节;在网络层实现物理网络的逻辑互联。
核心设备:路由器——工作特点
第二章物理层
1.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提供无结构(无差别、无边界)的比特流传输。
2.功能
(1)确定物理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2)传输介质的驱动:——几种常见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那种信号质量最差?
双绞线的种类:
按照线序不同——直连线/交叉线;
按传输带宽——1类、2类、…、7类,其中3类用于话音,5类用于数据
(3)信道编/解码
(4)信道复用
要会区分,那些功能不属于物理层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基本概念(了解):链路/数据链路、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第四章局域网
1.基本问题
常见拓扑结构(物理拓扑/逻辑拓扑)——总线型、环型、星型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的位置(下两层);
2.传统以太网的特点
共享信道、广播式传输、冲突解决机制(CSMA/CD协议)
CSMA/CD协议
基本机制:先听再说、边说边听、有冲突立即停止。
2τ的相关问题:(要会看时序图)
2τ的含义是什么?——2τ是共享式LAN中相距最远两个站点数据传播时间的两倍,它包括在信道上的传播时间和转发器延时。
为什么规定CSMA/CD的监听时间不低于2τ?——在CSMA/CD的工作机制中,如果监听时间低于2τ,则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发送站点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侦听不到事实上已经产生的冲突。
因此规定监听时间不低于2τ。
指数退避算法:(参看教材)
●MAC帧格式
各字段含义:
最大/小帧长度的由来——最小长度(64B):为适应2 ;最大长度(1518B):为保证公平性。
●以太网组网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自学习”维护转发表+依转发表转发MAC帧
冲突域和广播域(会识别)
第五章网络互联
1.概述
两种服务:面向连接vs无连接
“BE服务”的概念
虚电路/数据报服务的对比(都是分组交换):
2.IP编址
IP地址的结构、分类
利用变长掩码划分IP子网
3.ARP协议
作用:建立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
基本工作机制:广播式请求,单播式应答
[知识扩展]:有文献在讨论TCP/IP体系结构时,将ARP协议列入网络接口层,即认为ARP不属于IP层,why?
4.IP协议
1) 分组交付和路由选择的过程——IP通信是一种典型的无连接通信
2) 路由表的构成:a.表项的组成部分;b.各种类型的路由(如特定主机路由、默认路由等)
3) 根据路由表推测网络拓扑(课堂演示练习、实验报告思考题)
4) IP协议字段
5) IP分组的分片与重组——为什么要分片?MTU的概念?
5.ICMP协议
IP的辅助协议
作用:为IP通信提供差错报告机制、为其它层(TCP/UDP、应用层协议)提供辅助功能
6.路由协议
1)
2) “度量”的概念
路由协议中,用来衡量路径长短的指标,不同路由协议采用的度量不同。
3) RIP协议
——采用的度量;路由更新的过程;特点和适用环境——用于小型IP网络
4) OSPF协议
——用于大型IP网络,不要求掌握具体的工作细节
5) 边界网关协议BGP
——了解不同路由协议的选路策略:并非所有的路由协议都是以“最短路”为选路原则。
第六章传输层
1.概述
端到端的逻辑通信的概念——进程间的通信
IP协议与传输层协议各自的作用范围/地址的作用范围;
如何在网络中标识一个通信连接——IP地址+端口地址
2.UDP协议
➢什么叫面向报文:
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
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应用层交给UDP 多长的报文,UDP 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
接收方UDP 对IP 层交上来的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就原封不动地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一次交付一个完整的报文。
➢UDP是一种无连接的通信方式,是不可靠的通信。
➢报文格式(不要求背下来)
➢适用的通信环境:对传输质量要求不太高,对实时性要求很高的通信服务。
3.ARQ的基本原理
超时重传
肯定确认:只确认正确的,不确认错误的
累积确认:ACK-n表明第n-1号字节之前的数据(包括n-1号)均已正确接收。
窗口:
4.TCP协议
1) 面向数据(字节)流
2) 可靠的通信:带重传的肯定确认+累计确认
3) 报文格式(不要求背):各字段含义、作用(序号、确认号、控制字段、窗口大小)
➢综合应用:参照“实验二网络数据包分析”
要会识别MAC帧格式、IP分组格式、UDP/TCP报文格式,并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例如:
利用软件从某以太网上捕获的一个MAC帧如下所示(此处仅显示了从帧的起始位置开始的部分数据,且不包括前同步码和起始界定符)。
00 1F 3B A0 2F 47 00 0D 66 92 88 0A 08 00 45 00 05 DC 02 29 20 B9 E4 06 84 B3 79 34 D0 9B
AC 13 CA AC 00 50 05 65 89 E9 0F 85 7D FB 37 62 50 10 1D 50 2C 4E 00 00 6F 5A EE 41 D9 64
E1 F4 91 76 D3 E9 23 25 16 08 4D EA 49 46 C5 36 ……
则该MAC帧所封装的上层IP分组的源地址为(点分十进制表示);目的地址为(点分十进制表示)。
此IP分组的长度是字节;此IP分组在被捕获之前,经过了个路由器转发。
此IP分组内封装了一个TCP报文段,发出这个TCP报文段的发送端使用的端口号为(十进制表示),等等。
4) 概念:流量控制、滑动窗口
5) 实现方法:利用滑窗实现流量控制(收发速率匹配)
TCP滑窗机制:工作原理、窗口大小的调整机理(由接收方确定发送方窗口的大小——如何实现)
6) TCP连接管理——连接建立、连接拆除的过程,用文字描述和用时序图描述
连接建立(三次握手):
连接拆除(四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