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禅定注意事项

禅定注意事项禅定是一种修行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内心的静定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进行禅定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禅定的好处。
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干净、明亮的环境。
禅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同时,一个干净、明亮的环境也有助于使我们的心情平静、清澈。
在禅定前,可以清理一下身边的杂物,打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其次,要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
坐禅是禅定的一种形式,所以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非常重要。
最常见的坐姿是莲花坐,即盘腿坐在地上,身体保持笔直。
但如果不习惯盘腿坐,也可以选择其他坐姿,比如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身体保持笔直。
无论选择何种坐姿,都要保持身体的舒适性,不要过于紧张或不自然。
第三,要调整呼吸。
呼吸是禅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放松、安静的状态。
在禅定开始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深呼吸,帮助放松身心。
然后,慢慢地调整呼吸,让呼气与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保持一个自然、稳定的呼吸节奏。
当我们注意到呼吸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气与吸气的感觉上,从而帮助我们专注于禅定的实践。
第四,要专注于当下。
禅定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杂念、纷扰中解脱出来,体验到当下的安宁与自在。
因此,在禅定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上,而不是过去或未来的思绪上。
当杂念出现时,我们可以轻轻地将其抛开,回到当下的呼吸感受上。
通过专注于当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禅定所带来的好处。
第五,要耐心与坚持。
禅定是一项需要持久努力的修行,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开始禅定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或不舒服,杂念也可能会一直涌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败了,而是正常的修行过程。
我们要坚持下去,用耐心与坚定的态度面对这些困难,相信禅定能够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最后,要理解禅定的真正意义。
禅定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禅定,我们能够培养内观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千年智慧,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理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1. 禅宗禅宗(Chan Buddhism)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是传承佛教禅定思想的一个分支。
禅宗注重体验直接认知的境界,通过悟道来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超越。
清净心境、专注与寂静均为禅宗修行的要点。
2. 禅定与参禅禅宗强调修行者通过禅定(Dhyana)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禅定是指通过静坐冥想,使心灵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融入宇宙的智慧与和谐之中。
参禅(Zazen)是禅宗修行者的主要行动方式,通过专注呼吸和肢体的姿势,培养内心的平和与觉醒。
3. 是与非禅宗倡导超越对传统论述的执着,以体验与悟性为准则。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体验,而非通过概念和逻辑的分析与推理。
在禅宗看来,真正的自性并不依附于任何概念或形式,通过突破对是与非的执念,可以开启智慧与境界的提升。
4. 禅师禅师(Zen Master)是禅宗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禅宗中具有开悟境地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和引领修行者。
禅师常常以无言无语的方式与修行者互动,通过问答、公案和直接示教等形式来点化修行者的悟性。
5. 禅堂与禅院禅堂(Zen Hall)是禅宗修行的场所,通常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用于禅定和开示。
禅宗修行者在禅堂中静坐,与禅师一同探索真理。
禅院(Zen Monastery)是禅宗修行者集体生活和修行的地方,这里提供了无尽的修行机会和交流的环境。
6. 公案与禅语公案(Koan)是禅宗中常用的修行工具,是一种蕴含悖理和矛盾的问题或故事。
禅师会给予修行者一个公案,通过思考和反思来超越对常识和逻辑的依赖,达到开悟的境地。
禅语(Zen Saying)是禅宗中具有警示和启示的短语或句子,通常简洁明了,却含有深刻的智慧。
7. 禅画与禅诗禅宗文化还涌现出精美的禅画和禅诗。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禅定的原理

禅定的原理禅定是一种修行方法,起源于佛教,也被许多其他宗教和哲学体系采用。
禅定的目的是通过集中注意力和内心平静来实现心灵的清净和解脱。
禅定的原理是基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观点。
禅定的原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下面将从佛教的角度对禅定的原理进行探讨。
首先,禅定的原理基于佛教的无我观念。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无我(Anatta)的,即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
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只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没有实际的独立存在。
禅定通过精细的观察和体验来认知无我的本质,消除执着与妄念,从而获得解脱。
其次,禅定的原理建立在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之上。
佛教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由于贪欲、嗔恚和无明等烦恼所引起。
修行者通过禅定,观察和体验身心的苦,超越对苦的抵抗和逃避,逐渐消除烦恼,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禅定也有助于培养正念和觉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苦的觉察,减少烦恼的发生。
再次,禅定的原理建立在佛教的因果观念之上。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因果关系,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禅定通过集中注意力和内心平静,使思维停止,身心放松,从而减少无意识的潜意识活动和随之而来的业力形成,降低负面果报的产生,逐渐净化身心。
此外,禅定的原理与佛教的中道观念密切相关。
佛教主张在极端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
禅定通过培养专注和平静的心态,超越对物质和感官的执着,以及对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实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通过观察和接受此刻的现实,禅定使人们从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执念中解脱,体验到当下的喜悦和安宁。
最后,禅定的原理也与佛教的觉悟和智慧密切相关。
禅定通过直接体验和观察,超越言语和概念的限制,直接认知事物的本质。
禅定可以培养内观和觉察的能力,使人们觉察到身心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无我和苦。
通过觉悟和智慧,修行者能够看透幻象和误解,体验到真实和解脱。
综上所述,禅定的原理基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观点,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认知无我的本质,消除执着与妄念,获得心灵的清净和解脱。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睡觉修禅定的方法

睡觉修禅定的方法睡觉修禅定的方法是一种在睡眠中实践并深化禅定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你在睡眠中获得平静和放松,并提升身心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睡觉修禅定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为了成功地在睡眠中修禅定,你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和无干扰的睡眠环境。
确保房间的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床上用品舒适,保证睡眠质量。
接下来,你需要学会正确认识睡眠和禅定的关系。
睡觉修禅定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力求保持清醒,相反,它是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进行的。
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灵状态,你可以在睡眠中获得禅定的体验。
第三,做好睡前准备。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呼吸或进行一些缓和的体能活动来帮助你准备好入睡。
这个过程可以有助于放松身心,平静思绪,进入睡眠状态。
然后,在床上躺下后,请尽量保持身体舒适的姿势,收紧一下全身的肌肉,再慢慢地松开,以此帮助你入眠并放松肌肉。
接下来,将注意力转向呼吸。
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起伏感或鼻孔的呼吸感觉上,观察呼气和吸气的过程,保持专注。
如果你的注意力离开了呼吸,不必过于担心,只需轻柔地将它带回呼吸上。
同时,可以在睡眠过程中使用各种修禅定的方法,如念诵佛号、默念咒语、反观内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减轻思绪的干扰,提升专注力,并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禅定状态。
此外,当你感到疲惫或困乏时,可以适时地进行小憩。
小憩是一种短暂的睡眠,它有助于恢复精力和放松身心。
在小憩过程中,你可以使用相同的睡觉修禅定方法,为身心带来更大的平静和修复力。
最后,醒来后,你可以坐起来,进行一段短暂的冥想或静心。
将自己的感觉和注意力带回到当下的身体感受上,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呼吸的流动。
这个过程有助于平静心情,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需要注意的是,睡觉修禅定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培养的过程。
它需要你坚持不懈地进行,并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每个人的体验和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你需要耐心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总结起来,睡觉修禅定是一种在睡眠中实践禅定的方法。
如何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

如何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禅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状态,在很多宗教和哲学中都有所涉及。
禅定是一种极深层次的内心体验,许多人为了实现它而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禅定使我们能够超越物质存在,获得身心上的平静和平和。
然而,怎样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难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你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
一、建立正确的心理状态要获得禅定状态,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心理状态。
你需要摆脱杂念和紧张的感觉,放下所有的担忧和不安。
禅定需要放松的心态,你需要让自己在精神上放松并保持平静。
你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和深度呼吸练习等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这些练习有助于减缓呼吸,降低心率,从而带来身心的稳定和轻松。
二、找到正确的场所和时间为了开启禅定状态,你需要寻找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你可以专注于自我,放松身心,沉浸在禅定状态中。
如果你在外面练习,一些自然场所,例如公园、海滩或山区,会提供良好的环境。
此外,设定一个适合你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很方便地组织自己的时间,以实现你的禅定目标。
三、使用瑜伽和冥想练习很多人认为瑜伽和冥想是帮助开启禅定状态的两个最重要的技巧。
瑜伽和冥想可以帮助你专注于身体和呼吸,从而让自己沉浸在禅定的状态中。
如果你刚开始练习瑜伽和冥想,你可以从简单的练习开始,逐渐进入复杂的瑜伽姿势和禅定状态。
四、重视平衡禅定的状态需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
你需要确保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是健康和平衡的,以保持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食物应注重清淡和有营养,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让你在禅定状态中更加轻松自如。
五、保持愉悦的情绪当你完全沉浸在禅定状态中时,你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思想、行为和内心状态。
因此,你需要注意保持积极的情绪,让自己感觉愉悦和平静。
你可以尝试通过与他人交往、看电影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情绪水平。
六、跟随自己的身体感觉禅定状态要求你的身体和心灵达到完全的放松。
在锻炼时,你应该留意身体感觉,确保你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修禅定注意事项

修禅定注意事项
修禅定是一种专注和冥想的修炼方法,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内心平静。
以下是一些修禅定的注意事项:
1. 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选择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地方进行修炼,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房间或一个寺庙。
2. 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可以选择坐在地上,交叉腿或盘腿坐姿,也可以坐在椅子上。
重要的是保持身体松弛和舒适。
3. 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每一次呼吸的进出。
不要刻意调整呼吸,只是观察。
4. 不要抗拒思维:在修禅定过程中,思维可能会不断冒出。
不要抗拒这些思维,也不要追随它们。
只是将注意力转回到呼吸上。
5. 基于目标的定时:如果是初学者,建议开始时设定一个时间,例如10分钟或20分钟。
随着修炼的深入,慢慢增加时间。
6. 坚持修炼:修禅定需要持续的实践。
每天都花一些时间进行修炼,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7. 寻求指导:如果是初学者,可以考虑参加禅修课程或寻求禅定指导师的指导。
8. 不要期望太高:修禅定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要期望立即感受到效果,要给自己时间去探索和发展。
修禅定需要坚持和专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带来许多身心上的益处。
这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修禅定,并获得更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定之门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
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
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
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
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
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
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
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
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
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
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
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
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
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
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
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
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
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这方面。
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这些理论就行了。
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却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一盏蜡烛灯点在这里,如果它是左右摇晃的,它的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
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它照得很清楚。
这是定和慧。
如果这盏灯压根儿它就是一条木棍,那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
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照,就是智慧。
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你自然就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
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
有智慧的人,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
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态去接受。
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最好的智慧;心不随境动,这是修定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持。
修定有两种:一种是禅定的定,用一个方法专注,比如数息观,让自己专注在这个境界上,并知道这个状态,然后产生定力,这是禅定的定。
另外一种,叫定慧等持的定。
当我们念佛念到不念而念,与佛陀的功德融为一片的时候,生活中吃饭穿衣、待人接物,并不会表现为一个修行人的特殊摸样,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也不受干扰,身心非常清净,对所处的环境也明白清晰,这个定力是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
那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也就是定慧等持的定。
我们现在从禅定的定开始修,禅定的定,是让心有所造作。
让心专注在某个境界,对这颗不安的、不听话的心,进行强制训练,训练到能够听话为止,并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力。
三界中分为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杂居。
欲界的众生,这五种心态都有。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杂乱无序的。
所以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比较困难。
我们连自己是好人、坏人都很难判断,因为五趣是一个杂乱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事不但不求回报,甚至连感觉都没有,但是某天报复心生起来,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恶念和报复行为。
所以地狱、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随时轮回、流转,并由此造下了无边的轮回之因,这是五趣杂居地。
色界天就不一样了,色界和无色界,要依靠定力才能进入。
我们现在做了好事,但不修行,就没有禅定、没有定力,死了以后,善报现前也只能生到欲界天。
欲界只有六层天,只能生到六层天,第七层就是色界的初禅了。
色界的初禅天必须要有禅定才能到达那里,修善法,做好事,还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去。
色界总共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无色界还有四层天,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
在做好人好事的基础上,要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就要学习禅定。
当然,达到四禅八定这个标准了,也还是不能出离三界的,这个大家要清楚。
有了色界和无色界四禅八定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大乘佛法,就会信心具足,进步快速。
大乘佛法特别是净土宗,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可以直接了生死。
有个人念佛念了十二年,每天八小时,但他说自己没有进步,我觉得很奇怪,用禅定的这些标准给他一衡量,他其实进步很大。
在我们的生命中禅定的层次有高低,通过念佛或其他方法,可以反馈到身心行为上,印证自己修行是不是有进步,这样念佛、修禅定就会更有信心。
在欲界中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目的。
既然要学禅法,就要让自己进入禅定,并慢慢加深禅定,到最后二十八层天,叫非想非非想处天。
进入那层天、那个定境,就要有觉照的生活,不住在禅定里面,随时出来继续往前走,等到修成了灭尽定,就是出离三界实现了生命的解脱。
这是修学禅定一个基本的纵向路子。
在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欲界里基本的定:即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在进入初禅之前,这两种境界都必须要了解。
打坐数息称为坐禅,除了坐禅以外,其他法门也可以进入四禅八定。
走路步行禅也可以,因为行住坐卧都是禅,其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脚底心,上次讲的五个地方可以观想。
观察自己的身体、环境、呼吸、心态,这些感觉都很清楚了,然后全身心去感受双脚踩到地上的那个感觉,最好穿布鞋,感觉会更加敏感。
左脚踩下去,知道是左脚,右脚踩下去知道是右脚。
这样左——右——左——右,清楚每一次脚跟着地的感觉,这种心的专注就是止;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动作和念头,就是观。
在家里的阳台上,或其他空旷的地方,尝试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行走,融入禅定。
如果我们不是每天定时打坐,禅定的效果就会很差。
凡夫的心是奔逸、涣散、心猿意马的,不时刻抓紧它,让它安住在正法中,偶尔坐一下就想把它收回来,除非是登地菩萨功夫成片,随念就能转回来,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以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学习禅法不下苦功不去实践,肯定得不到禅法的受用。
禅法的受用是从浅入深的,不要期望过高,平常心乱的时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态,就是一种进步。
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个小时以上,这已经是很宽松了,至少应该是一个小时。
禅坐不到一小时,对于初学者来说,跟法相应的机会就会很少。
最多只是树立起信仰,种点善根。
说要等退休以后再好好修学,生命是无常的,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要想得到真实的修学受用,定时坐禅是有必要的。
有了一些禅定受用,后面的课才可以跟得上,起码在感受中能够相似地模拟。
如果没有坐禅的实际训练,连模拟都谈不上,凭想象,是无法体悟禅定的境界。
只要有了打坐后的感触和受用,下面讲的课才可以感觉、模拟,相似的作一些比较,才能对永嘉禅法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第一个叫粗心住。
粗心,就是心比较粗。
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
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
生生世世都如此。
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痛,歪来歪去,无法安定。
这是我们平日里身体习惯于放逸的结果。
什么叫放逸?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很快,哪天跑到大自然里,看见天空和草地,放开身心满地打滚,这就叫放逸。
我们平常的心就是这样放逸,感觉哪里好,心就粘在哪里:有件衣服很漂亮,有个地方很好玩,就赶紧凑过去。
这颗放逸的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刚开始坐禅的人都可能这样。
没有谁一开始就坐得很端正,都是让自己刻意去端正。
师父说: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
于是他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定下来,有个地方可以专注。
我们的心总是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塌实,否则会失落、无聊。
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开阔的,可我们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
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禅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心的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也会渐渐的顺畅,心念也会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粗心住的特点是什么?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是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
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开始跑掉,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
如果连这个感觉都没有,那你粗心住还没有。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
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
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
这个“定”就是粗心住。
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
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平常我们的心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很少去控制它。
一般人谁愿意去控制自己的身体?除非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因环境的需要才会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特定的表现,比如宴会或什么集会。
你们看天安门广场站岗的士兵,练习的时候要站十二个小时不能动,十二个小时的专注,这样的定力,如果修行人有这种精神,没有一个不得禅定。
粗心住有受用以后,感觉自己定下来了,这个感受很重要,就是刚才说的三个标准。
如果没有身心稳定的感受,那就不是粗心住,身心停在那里,感受不到那种定,那也不叫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