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关系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2010-11-10 23:49:31 作者:Lauren来源:浏览次数:525 网友评论 0 条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
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裘德;悲剧形象;循环在《无名的裘德》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形象,裘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
多年来,裘德悲剧所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通常认为是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促使了出身贫寒的裘德大学梦的破灭;而虚伪的婚姻道德观念使相爱的裘德和淑被迫分开。
一、裘德人生的循环本书的章节是从裘德生活的不同阶段的足迹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裘德生活的一个转折,展现了裘德的短暂的一生:在玛丽格伦长大成年后,他开始憧憬去基督寺上大学,并与艾拉白拉结婚;然后便是到基督寺,大学梦破灭,遇到了表妹淑,并萌生爱意;接着便是到梅勒寨,重振旗鼓,又开始另一个梦想,想当一名牧师,淑在一所师范培训,两人爱意渐深;在沙氏屯这一段,是淑和裘德命运的转折点:淑与费劳孙结婚,裘德去探望,姑老太太去世,两人前去奔丧,裘德得知淑婚后并不幸福;尔后,淑离开费劳孙,决定与裘德生活在一起;然后同居后的裘德和淑开始为生计奔波在奥尔布里坎等不同的地方;最后病中的裘德和淑重新回到基督寺,不幸孩子们自杀,淑黯然重投费劳孙的怀抱,裘德和艾拉白拉重新生活在一起,并在病中孤独死去。
小说中的这些地点,特别是基督寺,是缠绕裘德一生的地方。
基督寺是裘德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天堂,又是他刻苦学习的一种动力。
他的生命从这里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又走到终点。
理想破灭与此,生命又毁灭与此。
这就是一种循环,人生饶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出发点上,这也是作者对生命循环认识的一种形象的认识。
人生正常的生命过程,往往要有这些历程:相遇、恋爱、结婚到爱人的离去。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悲情人物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悲情人物作者:王含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1期摘要:《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末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力作,亦是其悲剧小说的最后一部。
其内容悲怆低回,感人至深,对十九世纪末腐朽的农村宗法制社会和虚伪的宗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悲剧人生来分析这部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气氛和宿命感,以求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关键词:小说《无名的裘德》托马斯·哈代悲情人物托马斯·哈代被誉为是“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了他的创作的最高成就,表现了农村宗法制度和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冲突及作者对社会和宗教的深刻的批判。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其“威塞克斯”小说中最有力的作品,悲剧色彩最为浓厚。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以他超前的目光,通过成功地塑造一个个悲情人物,展现了资本主义势力日益扩张下农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痛苦的探索”。
一、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小说《无名的裘德》主要讲述了青年农民裘德悲剧性的一生。
裘德自幼便立志成为一个神学家,他勤奋好学,可噩运却总是与他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他与阿拉贝拉的短暂婚姻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一心向往到学府之都克里斯特敏斯特(影射伦敦)上大学成为神学博士,可纵然他满腹经纶,却屡屡遭拒;他与典雅博学的表妹淑两情相悦,但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拖家带口,四处流浪,最终几个孩子惨死,爱人离去,奋斗一生的裘德在孤独中饮恨而终。
裘德的一生,就像被他自己宰杀的猪一样,被生活的锋刃宰杀并且不被允许迅速死去。
他一心向往克里斯特敏斯特(Christminster),认为那里“是个光明的城市”、“那儿生长着知识之树”、“那是一座人类的导师出现和汇集的城市”、“那儿可以称为学问和宗教的城堡”,可虽然他刻苦努力、满腹经纶,却屡屡被学院拒绝。
最终这个神圣的地方竟成了他的埋骨之地,这简直是对人的理想和追求的一种嘲弄。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悲剧命运研究 英语、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悲剧命运研究一、概述《无名的裘德》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裘德·弗吉尼亚·克劳的悲剧人生,其情节曲折、发人深省。
裘德所遭受的一切命运安排成为了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悲剧元素,对此,不禁让人去深入思考裘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
二、裘德的成长经历裘德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母无力负担他的学费,裘德只能在农场劳作,读书成为了他的奢望。
他自小聪慧过人,渴求知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裘德在接受教育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一切似乎注定了裘德的命运注定平凡,甚至是悲剧的。
三、裘德的爱情经历裘德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深爱着美丽的女孩苏珊,在苏珊面前,他表现出了他特殊执着的一面。
然而,不幸的是,裘德的爱情并没有得到成功,他因为家境贫寒而被苏珊的母亲驱逐出家门,爱情的挫折使裘德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伤害。
四、裘德的事业经历裘德追求成功,在事业上也是奋发向前,奋斗不懈。
他到了城市,加入了一个艺术团体,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团体中崭露头角。
然而,正当裘德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却因为一场悲剧意外而早早离世,这一切似乎都注定是他的命运。
五、裘德的悲剧命运裘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悲剧,他从出身时便注定了平凡命运,他的爱情得不到成功,最终在事业的巅峰前夭折。
这一切似乎都是他命运的不公平安排。
裘德的命运悲剧令人唏嘘不已,引起了人们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结语通过对《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命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裘德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对命运不公平的抱怨。
裘德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命运的探讨。
裘德的悲剧命运也警示着我们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追求虚无的东西,真正的幸福在于珍惜当下。
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裘德的悲剧命运,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七、裘德的人生启示裘德的悲剧命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无名的裘德》中的性别和婚姻

《无名的裘德》中的性别和婚姻作者:张炳飞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9期○ 张炳飞(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从新历史主义入手,通过女主人淑在工作,婚姻和宗教等方面与当时典型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婚姻制度和基督教信仰方面的互动,解读女主人公一生的变迁:从勇敢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到成为希望获得赎罪的基督教徒。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新历史主义;女性工作;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9-0032-02《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最后一本长篇小说。
从一八九四年十二月到一八九五年十一月,《裘德》先是在《哈泼氏杂志》连载,后全书出版。
但是书一出版,就遇到纷纷扬扬的不同评论。
有一位主教在《约克邮报》上宣布,他把《裘德》付之一炬。
不过也有一位书评家告诉哈代,小说女主人公淑是在小说里得到描绘的千千万万从事女权运动中的头一位。
笔者注意到女主人公淑的悲剧性的人生更加令人深思,在父权制社会和性别二元对立的双重压抑下,淑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尽管结局是失败。
但是哪一个母亲能在目睹三个孩子自杀的场景下,依然坚持自己初心不改?根据孙静波的解读,《无名的裘德》刻画了两个悲剧人物:裘德是“矛盾的追梦者”,而淑则是“矛盾的反叛者”。
两者经过“灵与肉的殊死斗争”生活在一起,但是因为三个孩子的自杀,导致淑离开裘德,以悲剧结尾。
[1]100-101但是她的解读缺失了故事发生的社会历史语境的挖掘,以及女主人公和当时的维多利亚意识形态的互动。
在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女性的“家内身份观念(Do mestic Ideology)”十分流行,“男主外女主内”成为社会的时尚。
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的分工逐渐十分明确,妻子的工作是照料家庭,而丈夫的职能是挣钱。
这种道德观念下,外出工作的女人们通常需要承受社会大众给予的压力。
因此,中上层阶级的女性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是彻底分开的。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在不断被重塑。
论文选取他作品中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中的最著名的五部来分析其笔下的新旧女性形象。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近几年对哈代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新旧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第三部分通过探讨新旧女性形象的时代意蕴揭示出哈代的女性景观,指出哈代既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又按照传统男性叙述模式刻画女性,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同情。
关键词:哈代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景观Discussion of the female image of Thomas HardyAbstractHardy is British Victoria period of great realistic writer, in his works created a group of Character distinct female image. As The Time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female images also constantly to be restructured.This paper For the new and old women characters system analysis, aims to use the Feminist existentialism theory and method, select with the most famous of five department novel series which is based on wessex country in the background to analyze its writing of female image. The first part of main analysis of hard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of relevant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new and old women’s respective implication and evolutio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old and new female image times implication to points out Hardy's view of women. Points out that Hardy bo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ality, an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male mode to build female image, he shows sympathy for the situation of women living.Key Words: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 female image The view of wome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1)一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2)(一) 研究综述 (2)(二) 研究背景 (3)二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蕴 (4)(一)新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4)1传统农业时期的女性 (4)2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女性 (6)(二)旧女性形象的传统建构与重塑 (9)1 传统的家庭女性 (9)2 家庭女性的重塑 (11)三哈代女性景观的形成 (12)(一)现实的刻画者 (12)(二)女性的同情者 (13)(三)男性叙述模式的维系者 (14)结语 (16)注释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20)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 (21)引言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诗人、小说家。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悲情人物

托 马 斯 ・ 代 被 誉 为 是 “ 历 史 与 未 来 交 叉 点 上 的 文 哈 在
学 家 ” 他 的 “ 格 与 环 境 小 说 ” 表 了 他 的创 作 的 最 高 成 , 性 代 就 。 表 现 了农 村 宗 法 制 度 和 资 产 阶 级 伦 理 道 德 的 冲 突 及
作 者 对社 会 和 宗教 的 深刻 的批 判 。
裘 德 的 一 生 , 像 被 他 自 己 宰 杀 的 猪 一 样 , 生 活 的 就 被
锋 刃宰 杀并 且 不 被允 许 迅速 死 去 。他 一心 向往 克里 斯 特
《 名 的 裘 德 》 哈 代 的 最 后 一 部 小 说 , 是 其 “ 塞 无 是 也 威
情 人 物 .展 现 了 资 本 主 义 势 力 日益 扩 张 下 农 民 的 悲 惨 命 运 , 现 了 作 者 对 于 现 实 的 “ 苦 的 探 索 ” 表 痛 。
一
、
主村 宗 法 制 社 会 和 虚 伪 的 宗教 进 行 了 有 力 的 控 诉 。 本
都 克 里斯 特 敏 斯 特 ( 射 伦 敦 ) 大 学成 为神 学 博 士 , 影 上 可 纵然 他 满腹 经 纶 , 屡 屡遭 拒 : 与典 雅博 学 的表妹 淑两 却 他 情相悦 , 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拖家带 口, 处流浪 , 但 四 最 终 几 个 孩 子 惨 死 , 人 离 去 , 斗 一 生 的 裘 德 在 孤 独 中 爱 奋
敏 斯 特 ( h i mis r , 为 那 里 “ 个 光 明 的 城 市 ” “ C r t nt )认 s e 是 、 那 儿 生 长 着 知 识 之 树 ” “ 是 一 座 人 类 的导 师 出 现 和 汇集 、那
的 城 市 ” “ 儿 可 以称 为 学 问 和 宗 教 的 城 堡 ” 可 虽 然 他 、那 . 说 这 样 的评 价并 不 夸 张 。
《无名的裘德》人物形象分析

《无名的裘德》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赵春敏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是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书中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裘德的悲剧人生,同时塑造了裘德、淑、阿拉贝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
文章对书中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哈代的创作思想,让读者领会《无名的裘德》具有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人物形象分析19世纪,《无名的裘德》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一部代表作品,被很多读者青睐。
作者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文学大师。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对主人公裘德的一生进行描述,塑造了裘德、淑等著名的文学形象。
一、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1840年,哈代出生于英国的多切斯特县。
哈代的经历很丰富,当过建筑师的徒弟,在伦敦研究过建筑,为了当牧师,自己下决心学习希腊文,之后到大学旁听文学课,研究过文学、神学、哲学等。
直到27岁,哈代返回家乡搞了几年建筑,在这之后,便专心进行文学的创作。
《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具有哈代自传的特性。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传达给读者的是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想法与思考。
哈代是一个相信“宿命论”的人,“意志”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根本内容。
虽然他觉得“意志”不能彻底准确地说明那种预先没有方向的推动力,但是任何别的词替代不了它,所以“意志”被哲学所接受了,同时哈代也接受了这个词。
对于哈代来说,在世界上具有多种多样的矛盾与意志,而宇宙中存在大意志与每一个人的小意志,在其之间往往因多种原因会出现各种冲突。
大意志、小意志的职责不一,作用不同,但是一旦出现矛盾,往往由宇宙中的大意志来决定,这时个人的小意志就会受到约束。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哈代构建了他自己的悲剧观念,即人物的性格、命运与外部的环境发生矛盾时,个体的人物命运就会被支配,个人的自由、追求就会受到限制,从而以悲剧结束,人物成为命运的玩偶。
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哈代有意在作品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与环境,以及其中的多种矛盾与冲突。
苏·布菜赫德与读者——论《无名的裘德》女主人公苏·布莱赫德的形象解读

度 综述 读 者对 苏形 象 的解读 。 出 , 的 形 象与现 代 读 者 指 苏 公 共期 待视 域 不 符 主要 在 于 不伦 的表 兄妹 之 恋 .苏在 性
有 的期 待视 域 , 成 新 的期待 视 域 , 有 可能 成 为 被 接受 形 才
的对 象 。所 以 , 同一 部 作 品 的文 本 , 同 时代 的读 者有 对 不
苏 ・ 莱 赫 德 的 形 象 不 仅 与 当 时 读 者 的 期 待 视 域 大 大 不 布
符 , 且 对 现 在 读 者 的 期 待 视 域 进 行 了不 小 的 挑 战 。 文 而 本
在 “ 贫惜 贱 ” , 者 对 这一 点没 有 细 致地 展 开 , 有一 怜 上 作 只
只 管望 你 琏二 婶 子那 里 要 去 。 或他 有 个好 合 歹 , 再 要 倘 你
娶 这 么一 个媳 妇 , 么 个模 样 儿 。这么 个 性 情 的 人 儿 , 这 打 着灯 笼 也 没地 方 找去 。”他 这 为人 行 事 , 个 亲戚 , 个 “ 那 那
召 。 就 连 小 丫鬟 宝 珠 “ 见 秦 氏 身 无 所 出 . 甘 心 愿 为 义 因 乃 女 , 任 摔 丧 驾 灵 之 任 ”而 且 发 丧 完 毕 以后 就 住 到 了庙 誓 , 里 , 誓 永 远 不 再 回 来 了 。 两 个 丫鬟 如 此 忠 义 之 行 . 果 发 如 不 是 情不 得 已 , 么就 成 就 了秦 可 卿 的荣 耀 , 秦 可 卿人 那 是
夫放资 209号 旬 0年月 下 刊 1
苏 ・ 布
菜
论《 名 的裘 德 》 主人 公 苏 ・ 莱赫德 的形 象解 读 无 女 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无名的裘德》中人物的关系看哈代的创作思想摘要:《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从结构和思想方面都体现出哈代独运的匠心。
作品中塑造的几个人物以裘德为中心,纵横交织,相互辉映,密切关联,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从多方面表现了哈代复杂的创作思想。
本文将从整体上入手,把作品中的人物分为“方阵舞”中的人物和方阵之外的人物,进而分析其形成的立体网络结构,并据以探讨这种整一结构中体现出来的哈代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人物网络结构创作思想引言哈代注重对小说结构的探索,同时又以创作严谨著称,其小说中没有人像展览式的众多人物形象,往往只有不多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作为哈代刻意塑造的形象,对于表现作品主题、表达创作思想却是一个都不能缺少的。
《无名的裘德》不多的人物中,除了主要人物——“方阵舞”中的四个人物——裘德、淑、费劳孙和艾拉白拉之外,还有时光老人、吉令恩、老姑太太祝西拉·范立、寡妇艾德林太太等人。
这些人物不只是因为故事情节而相互关联,也因为其生命本质和社会意义而自然地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坚固的立体网络结构,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哈代的创作思想,那就是对社会多方面的批判以及其矛盾的悲观思想。
一、“立体的网络结构”式的人物关系哈代在创作中一直重视对小说结构形式的探索,这不但体现在对小说情节的设计上,也体现在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上。
在哈代以往的小说中,往往有一个辐射状的人物关系,即以一个中心人物作为情节发展的枢纽,其他人物围绕这个中心呈相对独立运动,这样,作品中其他似乎没什么关系的人物就因为这个枢纽而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开放的辐射状态,这在标志着其创作步入成熟时期的《远离尘嚣》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然而在《无名的裘德》中,这种辐射状的人物关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式的人物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虽然也有一个中心人物,然而,他不再单单是其他互不相关的人物的联接点,而是起到了立体结构的中心点的作用,就好像是一个三维坐标系的原点一样,所有人物据此统一于一个稳定的立体结构之中。
在《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中心点。
我们不妨把裘德自身的生命历程看做是一条竖轴,把那些和他极端相似但又明显不同的人物的生命历程看成是从这个原点延伸出来的纵轴,再把那些是他人格外化的人物的生命历程看成是横轴,那么这些独立的个体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结构。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裘德和其他人物的联系并不局限于故事情节上的相互关联,更多的是一种生命本质上的联系,仿佛是不同时空内同一个人的不同发展迹象,这样,这个立体结构就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同时,这些人物又以其各自独立的生命层面相互交织在一起,纵横交错,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网状结构。
但是,这个立体的网状并不是无限延伸的,而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做着循环但又充满希望的运动。
作者用对比、对照等方式精心构造了这样的人物关系,他的创作思想也得以从多反面的展现出来。
我们可以将这些人物大致分为“方阵舞”中人物和方阵之外的人物,以此来细看这种人物关系。
(一)“方阵舞”中的人物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构造了一个人物方阵,组成方阵的四个人物——裘德、淑、费劳孙和艾拉白拉——构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成为立体人物关系的主体。
这四个人物中又有一个中心人物,那就是作为主人公的裘德,其它三个人物则是裘德不同侧面的外化,既丰富了裘德的形象,同时作为独立的形象相互联系。
表面看来,四个人物的位置有所变动。
淑刚开始和裘德有朦胧的恋爱关系却突然变成了费劳孙的妻子,由费劳孙的妻子变而为裘德的情人并与其同居三年之久,最后,她又回到费劳孙那里。
同时,裘德由艾拉白拉的丈夫转而和淑生活在一起,最终却又不得已又和艾拉白拉在一起。
无论这些方阵中的人物的位置怎样变化,他们最终都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维持了方阵的平衡。
1、费劳孙和裘德裘德无疑是《无名的裘德》中的主角,然而在作品中,哈代还刻意塑造了一个和他非常相似的人物,那就是费劳孙。
他们两个人的发展历程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截然不同的一面,仿佛是一个人分化出来的两条不同的生命路线,因此,我们可以把裘德和费劳孙看成是一个立体结构中的竖轴和纵轴。
费劳孙在作品一开始就已经出现,并对年幼的裘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费劳孙离开玛丽格伦去往基督寺求学、希望做圣职,裘德一生最大的两个理想即是如此;费劳孙走的时候教育裘德要有爱心要刻苦读书,裘德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正是这样做的。
这两个人物从一开始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仿佛是两个不同年龄的同一个人,后来,又因为淑而再次紧密联系到一起,这似乎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哈代的刻意安排。
他们同样追求学业,又同样遭受失败;他们同样心存慈悲,甚至是达到一种近乎受虐的倾向;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同样是要给对方带来快乐,只要对方自由就可以离婚;他们的婚姻生活同样是不幸的。
这种种的相同表现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生命气质,那就是出于人性本身的善良,社会地位不高却抱有不断上进的思想,具有某些现代思想,尤其是现代性的婚恋思想。
哈代在塑造人物时,用这种手法塑造出仿若一人似的两个人物,两个人物因其生命本质联系到一起,更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两个人物截然分离开来,在对比中加强各自的特色。
这样,两个人物虽然走在各自的生命线上,他们的关系反而更为紧密,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时有交织。
费劳孙和裘德的不同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也正因如此,费劳孙和裘德仿佛是一个人分裂成的两部分,一个更多地代表世俗性,另一个则更多地代表精神性。
费劳孙在作品一共出现了四次:离开玛丽格伦去基督寺求学、在伦姆顿意外遇到淑并与之交往,在沙氏屯与淑结婚并离婚,重新回到玛丽格伦与淑复婚。
在这几次出场中,费劳孙每次都有很大的变化,几乎是每次都能给读者很大的冲击。
而导致其转变的因素则是世俗性与理性的冲突,最终世俗性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因此,他的转变又是有迹可循的。
费劳孙在作品中的第一次出场也是作品的最开始,他离开玛丽格伦去往基督寺,其目的很明确,“凡是想干教书这一行的,就都得有大学毕业的资格”[1]“我的计划,如果不完全是捕风捉影的话,那我在基督寺,总要比在别的地方,更能得到近水楼台的好处。
”[2]。
所以,他求学是为了谋得一个更好的教师职位,他去基督寺是因为“近水楼台”。
与对学术的热爱、圣职的向往相比,其世俗性是很明显的,无疑占到了主导地位。
所以,费劳孙的世俗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他以后的发展道路也必将顺应社会。
费劳孙的第二次出场所说的话是出人意料的。
当裘德问到了他的理想的实现时,费劳孙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只记得,我自己心里头确实曾有过这一类的想法;不过,我可好像没对什么人透露过。
我那种计划,好些年以前就已经放弃了。
”[3]这个深深地影响裘德的精神的导师就这样云淡风轻地把理想放弃了,没有痛苦,没有挣扎。
这是因为他有适应社会的一面,他通达地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他说,他有时候还是想进教会,不过要达到这种目的,可不能用他前些年想的那种办法,只可以用参加鉴定考试的办法。
同时,他说,他现在的地位,还算舒服,不过他需要一个小先生。
费劳孙关注的是达到目的的“办法”,而不是理想本身,一旦认识到原先理想的不可能性,他立即改弦易辙。
另一方面,他认为现在的地位还算舒服,正和其一开始离开玛丽格伦就是因为追求一个更好的教师职位的目的相一致。
他第三次出现在作品中,是和淑结婚并离婚。
一直到这里,费劳孙几乎是一个没什么生气的较为年长的人,然而当答应和淑离婚时,其形象却有大大的改变。
他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做法,同意淑的离开,并和淑离婚。
尽管他知道,他对于她这种让步,在逻辑上,在宗教上,是没法辩护的;与他一向受过的教育、熟悉的主义,也没法调和。
“但是可有一件事,我知道的很清楚,那就是说:我心里头仿佛有什么在那儿跟我说,如果我拒绝了她,我就不对了。
”[4]“我只想按照本能办事,不管什么原则不原则。
”[5]在这里,费劳孙坚持了“本能”,暂时抛开了社会的习俗。
以及在后来,他因同意和淑离婚要被校方开除时,他仍然坚持这一看法,“我可一天一天,越来越坚信,我做的这件事,据上帝看来,据所有天真、直爽的人看来,都得说对。
”[6]他对于道德本身是怀疑的,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件本身是很慈悲的举动,会于道德有损害。
在群众会上,他甚至一反平时默默无闻的性格,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有违社会习惯的想法。
按照劳伦斯的说法,费劳孙的“这一自我突然冲破礼仪、常规和成见的俗套,做出一些不受约束的、荒诞的举动,既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心领神会。
而且悲剧往往就是从这一阵发作发展而来。
因为毕竟还存在一个巨大的自我保护体系,我们都生活在这一体系当中。
冲破这一体系之后,还要生活在这一体系当中,这正是威塞克斯人发现的问题。
”[7]所以,按照费劳孙的世俗性,他不可能一直保持这种想法,而是必然会再次发生转变,回到社会所代表的习俗和道德这一边来,否则方阵舞就会失衡。
所以在后来,费劳孙又一次发生了转变,他认同了世俗的道德,并且按照社会的习惯来办事儿。
使用了一些手段把淑又弄回了他的身边,并觉得心满意足。
此时,他的世俗性又占据了上风,并且一直持续到作品最后。
他看出来,想要把人们鄙视他那种冷酷无情、毫不仁慈的邪气压下去,就非得用花招不可;和淑再一次结婚,就可以得到些安慰,恢复旧日的工作,也许还能回到沙氏屯的小学去,甚至于还可以采用许可证的办法,打进教会的大门。
相对于费劳孙的这种变化,裘德的性格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他一直就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本能来选择人生道路的。
即使被社会所限制所压抑,他仍旧坚持着自己的那份本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费劳孙是世俗性的裘德,裘德是精神性的费劳孙。
哈代塑造了裘德这样一个形象,同时又塑造出费劳孙来补充他。
两者构成了人物立体结构中相互关联但又不同的两个层面。
(2)艾拉白拉、淑和裘德“从根本上说,《裘德》是一部完全没有女主角的作品。
它只有一个男主角。
这部小说的确描绘了两个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但是,她们主要是作为男主角的两个对立的自我出现在小说中,起到将男主角内心矛盾外化的功能。
”[8] 艾拉贝拉是裘德“肉”的代表,代表本我;淑是裘德“灵性和理性”的化身,代表超我;而裘德则集灵肉于一体,在灵与肉之间挣扎。
因此,艾拉白拉和淑是裘德人性中两个方面的外化,和裘德密切联系,又以独立的生命和裘德发生关系,构成了立体人物关系中不同的横轴。
这样,这些人物的发展就不再是简单的三条有一个交点的线,而成为主体和侧面分别发展又相互胶着着的立体状态。
“哈代刻画的肉性人物追求声色形似享受,没有道德,没有信念,充满肉欲” [9]艾拉白拉正是这样的,“她的胸部圆圆鼓起,嘴唇丰满、牙齿整齐,脸蛋儿像一个交趾鸡下的蛋那样红润,确实是一个健壮茁实、味道实足的雌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