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决定论 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地理学思想人地关系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学思想人地关系论中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文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2011-12-10 01:44:31)转载▼标签:分类:地理人文地理学近代地理学主要观点核心人物杂谈近代地理学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人物1、环境学派(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丁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条件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

2、人地相关学派(1)法维达尔·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的直接影响,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

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2)白吕纳,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地理学区域应着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的研究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的特征。

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人文地理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决定论;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局限性


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可行的方 法解决复杂的人地关系。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启示
(五)适应论
观点: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代表人物: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
四、人地关系的协调论(Harmony)
(一)背景
1、经验与社会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2、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二)观点
人地关系包括两方面:合理利用…优化调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协调论的基本含义—人地关系的本质: 1、系统性 2、对立统一性 3、人的主体性与人地之间的互动性 人对地有依赖;人是主体 4、发展动态性

夏朝即有“有夏服天命”, 春秋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战国时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汉代有“土地各以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 女,障气多暗,风气多聋。……坚土人刚,弱土 人肥,垆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等。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
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条件 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 生活方式 生活习俗

理 环 境
人 文 环 境 ( 人 工 环 境 )
(自 天然 然环 背境 景 )
未经人类改造和破坏 的原始天然环境,如 天文、水文、植被等
地质学、地貌学、 水文学、植地、 综自、气候气象

地理决定论 ppt课件

地理决定论 ppt课件
地理决定论
地 理 决 定 论 的 错 误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定义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 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 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 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 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主要错误
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性因素。
原因
表现
一、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文化发展
四、南北体质特征的变化
总结
地理环境作为外部条件, 虽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和经 常的条件,但是它既不能决 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
定社会发展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实意义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级历史学基地班高尚指导老师:柴彬老师校园卡号:320050913131【摘要】:“地理环境决定论”是西方史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产生的时间长,持续影响的时间也长,并且影响力也比较大,虽然这一思想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当把它放进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去认识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积极的一面,并且在正确认识了这一理论中关于地理和社会相互关系后,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历程现实意义一,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是一个包含于“人地关系论”中一个理论体系或称观点。

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起源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思想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人们出行不易,庄子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的感慨。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在各地区的人们,终其一生,其可能达到的区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农民其生活的区域就更加有限了。

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就可表述为文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具体地说西方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最初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希腊半岛处于炎热与寒冷气候之间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品性,故天生能统治其他民族。

经济地理学 三大思想

经济地理学 三大思想

刘运 10地信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C.de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一书中,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地理条件、气候影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影响各国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在两卷本的《英国文明史》(1857~1861)一书中认为,食物、气候、土壤和“自然界总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他将文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归诸自然界,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乎自然的。

德国地理学家、人种志学家F.拉采尔和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都强调地理位置、气候对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现代科学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发展外因论。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之处在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最初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与“人”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

2 、区域地理学派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

它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还揭示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以为人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

唯物史观地理环境决定论

唯物史观地理环境决定论

其实,把“中国无宗教”看成是“中国人不迷信”、“中国文化传统是理性 化的”,这种解释倾向较为普遍,不仅泛泛地反映为上述情形,而且更典型地表 现于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所提倡的诸种 “宗教取代论”,如“以科学代宗教”(陈 独秀)、“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以道德代宗教”(梁漱溟)和“以哲 学代宗教”(冯友兰)等。
其实把中国无宗教看成是中国人不迷信中国文化传统是理性化的这种解释倾向较为普遍不仅泛泛地反映为上述情形而且更典型地表现于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所提倡的诸种宗教取代论如以科学代宗教陈独秀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以道德代宗教梁漱溟和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等
试论唯物史观在基督教形成与“中 国无宗教论”中的体现(地理环境 和人口因素)
Thank you! Amen!
四.作者本人的宗教观 1.个人崇拜的扩大化
关帝庙,扁鹊,唐明皇,韶山。
2.心理调适的依赖性
海子《圣经》
3.文化背景的先决性
耳濡目染
二.宗教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参考文献:《唯物史观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李学智 《世界历史》,1995 第3 期 “ 地理环境决定论” 的主要创导者, 是法国学者孟德斯鸠,他认为, 由 于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 造成了各民族心理状态和气质性格的不同, 而人的这 些不同又造成了不同的政治, 法律制度。“ 人们在寒冷的气候下, 便有较充 沛的精力” , 坦率诚实, 勇敢而有信心, 人们的这种心理气质造成了自由的 政体; 而生活在炎热气候中的人则颓唐惰、心神萎靡、胆怯无力而完全被动, 这使他们成为奴隶。 黑格尔是近代西方另一位重要的“ 地理环境决定论” 者,他把整个世界 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 : “ 1. 干燥的高地, 广阔的草原和平原 。2.是 巨川、大江所流过的地方。3. 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生活在第一种地区的 民族过着游牧生活, 其政治生活的特点是家长制, 这些人“ 显示出了好客和 劫掠两个极端;生活在第二种区域的民族, 由于土地肥沃, 又有四季有序之助, 所从事的是农业, 有关于土地所有权的各种法律,这样的民族依赖性强;生活 在第三种地区的居民则“ 追求利润, 从事商业” , 这样的民族智能兼备, 既 有权谋又具机警。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一)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在探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时,“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观点。

简单来说,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资源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以古代埃及为例,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农业得以繁荣发展。

正是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埃及能够形成稳定的农业社会,从而有足够的剩余粮食来支持非农业人口,如工匠、祭司和统治者。

他们能够专注于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和发展复杂的宗教、政治体系。

再看古代希腊,其多山的地形和众多的岛屿导致土地相对贫瘠,难以大规模发展农业。

但这种地理环境促使希腊人走向海洋,发展航海贸易,形成了开放、多元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

地理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模式。

比如,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农业往往是主要的经济活动。

人们依靠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这种经济模式相对稳定但发展较为缓慢。

而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煤矿产区或石油产区,往往会发展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形成工业城市。

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区,往往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例如,亚洲的一些平原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和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

相反,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资源匮乏的地区,如沙漠、高山和极地,人口分布相对稀少。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改变环境。

比如,荷兰国土的很大一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但通过修建堤坝和排水系统,荷兰人成功地改造了自然环境,创造了大量可利用的土地。

同样,在一些干旱地区,人们通过发展灌溉技术,使得原本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变得肥沃。

此外,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因素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其意义在儿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不同的具体的延展。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

其后美国地理学家 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19世纪,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

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

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

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主要有:华生和洛克。

核心观点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

孟德斯鸠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

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9世纪末叶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

其后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1915)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在19世纪里,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未受注意。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

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

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

然而直至第二次大战后,环境决定论并未消失。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区别介绍孟德斯鸠、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

近代西方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气质性格,人们的气质性格又决定他们采用何种法律和政治制度。

黑格尔是继孟德斯鸠之后另一位重要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

黑格尔视地理环境为“历史的地理基础”,他把世界上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所经过的平原流域;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

他认为各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活和性格。

黑格尔将某个人类共同体的制度上的特点、人们的性格,与其所从事的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

与孟德斯鸠相比,黑格尔对地理环境问题关注的范围、角度更为广阔,观察更为深刻,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描述更符合历史的实际。

如何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作用和其所发挥的影响呢?马克思、恩格斯将地理环境视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是劳动过程的要素之一。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马克思则进一步指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或劳动的自然物质,指的即是地理环境中的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因素。

作为物质生产活动要素的劳动材料或劳动对象的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当然会影响到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并对社会经济关系以至人类文明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某一地理环境对成长于其中的那个人类共同体的物质生产活动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进而决定那个人类文明的类型及其发展进程。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及方式,故有农业民族、游牧民族之别。

而生活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条件,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

恩格斯在对古代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时指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在可供人类利用的动物、植物资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欧洲大陆“差不多有着一切适于驯养的动物和除一种以外一切适于种植的谷物”;而在美洲大陆,在适于驯养的哺乳动物中,只有羊驼一种,并且只是在南部某些地方才有,在可种植的谷物中,也只有玉蜀黍。

自然条件的这些差异,使这两个大陆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质生产活动,“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而表示各个阶段的界标在两个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论述表明,他们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

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如此,世界各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使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产生了许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其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基本上是“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这就不能不带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学说就与孟德斯鸠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了重大区别。

在孟德斯鸠那里,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法律及政治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

孟德斯鸠等人认识不到物质生产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而不适当地强调人的气质性格及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地理环境决定论”仍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为正确说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那么,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就没有任何影响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某个人类共同体从事于何种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由他们所生存于其中的某种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如生活在高原、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于大河流域的民族多过着农耕生活。

而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正是在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某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

此外,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的形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响。

但是,这些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这个人类共同体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之上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人们的某种气质性格的形成,关键在于参加了在某种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才和自然界发生了联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说,可以说也是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但这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存在着重大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发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联系。

地理环境因素作为生产过程之一的劳动对象,在人类文明初期,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及整个社会以后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学说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是其唯物史观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表述,这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