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决定论
浅谈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

浅谈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学上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个成熟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诸于亨廷顿的著作。
对它的解释也有多种多样。
域君今天就举两个例子。
一、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和文化基因的影响这种理论在各级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出现。
其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亚欧非古国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被划分为几大类。
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由于有大河流经,带来广阔的冲积平原,适宜于种植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古老的农业聚居文明。
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了统一国家和相对保守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同时,希腊及后来的罗马由于其海岸线曲折复杂,山地丘陵居多而平原稀少的地理环境,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造就了他们以商业和航运为特点的海洋山地文明。
基于这种经济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明显区别于东方古国,民主观念和个体价值较之于后者更加凸显。
同时还有在中亚内陆地区诞生的草原游牧文明。
这种文明的最主要特征是迁徙和掳掠。
因为资源十分稀少且又不可再生,要想生存并延续数量有限的族群除此两者外别无他法。
因此,这样就有了如此几类不同的文明。
他们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具体可见下表。
二、地域气候对民族性格和文明发展的影响这种理论多少包含一些种族优异论的因素,故而在正式的教科书中不可能出现。
它认为在中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们,或是说发迹于此的种族,由于严酷的气候使得他们危机感、紧迫感较强,寒冷的温度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刺激着这些人群永远保持警惕,为了求生更加勤奋和积极地打拼。
因为资源的稀缺,竞争异常激烈。
久而久之,不仅实现了族群间的优胜劣汰和快速进化,而且养成了他们坚韧、勇敢、开拓和理性的品质。
在近代全球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这种优势越发显现。
最终从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并辐射各地,殖民体系的建立乃至今天发达国家的地域分布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与之相对的,中低纬度地区的居民常年由于气候湿热,水热过剩,精神状态往往处于一种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萎靡状态。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基础中的基础是什么?是能量。
能量是驱动生物进化,人类发展的根本。
人类个体存在是为能量,国家机器存在的目的也是汲取能量。
各种地区、各种地形的可利用能量来自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当地蕴含能量,这又取决于两个方面面,一是能量富集率——单位面积土地所蕴含的的能量;二是区域面积。
其二是区域外能量输入,这与区域的开放度有关。
按照人口的分布,区域可以分为:平原、海滨(含岛屿)、山区、草原、荒漠。
具体来说,平原人口最密集,单位面积的能量最大,面积不会太大,开放度中等。
海滨能量富集率较低,但是最开放。
山区能量富集率也较低,但是较封闭。
草原能量富集率同样较低,不过面积一般较广阔,开放度也是中等。
荒漠的能量富集率最低,人口聚集一般呈点状分布,并且开放度也很低。
各个民族发展离不开能量,一般民族都在处于能量不足状态,所以民族千百年所考虑的事就是如何使能量满足利用。
解决方式也是两种——开源节流,或是加大能量输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或是限制能量的使用。
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能量分布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养成不同的性格和行事作风。
平原的能量富集率最高,故而农耕民族可以靠土地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存,同时较低的开放度固化了性格中的守土观念。
农耕民族一般不会热衷开疆拓土,而会采取控制人口来维持能量收支平衡。
例如中国从战国到明末人口基本在2000万~5000万波动。
海滨单位面积的能量并不高,但海洋高度的开放度为能量提供了广泛的输入途径。
由此,海洋民族被迫会扬帆海外,以谋取足够的能量来支持民族的发展。
久而久之,这就养成了海洋民族自由、冒险的性格,不会被土地羁绊。
在某种程度上,草原介于平原与海洋之间。
草原的能量富集率同样较低,但草原辽阔的面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这是草原民族同样不愿脱离土地。
在能量输入方式上,海洋民族依靠贸易,草原民族依靠战争。
本质上还是地理的不同,海洋本身充满凶险,故人们会避免危险方式。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 可忽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但不能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 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 定社会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不能说明显著 变动的社会生活。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 大小,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社会制度的 制约。
大概起源
庄子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发展
孟德斯鸠 黑格尔
巴克尔 拉采尔
赫特纳、辛普尔等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 启蒙思想家和近代资产阶级社会 学史地理学派的理论先驱。他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 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法律和社会政治制 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14 章《法律与气候性质的 关系》中开篇便指出文章的大旨是“假如精神的气质与内 心感情因不同的气候而有很大差异的话,法律便应该与这 些感情的差异以及这些气质的差异有一定的差异关系”, 即他认为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感情和气 质从而间接地影响和决定了法律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定和 施行。
意义
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 发展地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应用。毫无疑问,主宰人 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 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封建社会之解体与资本主义 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但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影 响。当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发生联系并能加以利用与 改造时,才能显示其特性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加速或延缓的 影响。社会发展阶段越古老,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 大;即使在原始阶段,社会发展速度也并非与地理环境优 越性程度成正比。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 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走向另一极端主张无视 地理环境和随心所欲地践踏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虚无主义, 均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也必然在实践中碰壁。
经济地理学 三大思想

刘运 10地信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也就是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地理环境决定论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C.de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一书中,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地理条件、气候影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影响各国经济乃至政治制度的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在两卷本的《英国文明史》(1857~1861)一书中认为,食物、气候、土壤和“自然界总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他将文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归诸自然界,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乎自然的。
德国地理学家、人种志学家F.拉采尔和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都强调地理位置、气候对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现代科学认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发展外因论。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正确之处在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最初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与“人”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
2 、区域地理学派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
它不仅揭示特定区域的自然特征,还揭示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可以为人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区域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一)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2

(1)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学的地理学派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种族的优劣、社会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等等,都是由它周围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法的精神》中,用气候、土2 质等自然因素来解释种族的优劣、国家的强弱和社会制度的性质。
他说:“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就是亚洲之所以弱,而欧洲之所以强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欧洲之所以自由,而亚洲之所以受奴役的重要原因。
”“印度人天生就没有勇气,甚至出生在印度的欧洲人的儿童也丧失了欧洲气候下所有的勇敢。
”在东方炎热的国家里,“沉思默想的倾向多,而行动的倾向少。
在亚洲,似乎气候越热,僧侣数目就越多,印度气候酷热,所以充满了僧侣。
”英国的巴克尔(E. Barker)则把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说成是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四要素。
由于寒带气候地区居民多吃含碳素的食物,热带地区居民多吃含酸素的食物,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富有事业心,从而就产生了强者和弱者。
意大利和西班牙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所以盛行宗教迷信。
希腊和英国的自然环境优美,使得两国人民逻辑思维发达。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批判了宗教历史观,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这具有唯物主义成分。
顺便说一句,恩格斯和列宁也曾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做过肯定的回答。
恩格斯说:“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
列宁也认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经济关系以及跟随在经济关系后面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
但是,我们在肯定地理环境的作用时,却不能走向极端。
若直接根据地理环境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是不科学的。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一)地理环境决定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地理环境决定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作者:李学智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11期编者按:怎样解释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一个躲不开的问题就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李学智教授的这篇文章浅显易懂地区分了唯心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高中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一些理论问题,对实现课程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物质生产活动,民族气质性格,社会政治[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09-06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属历史唯心主义,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的哲学教科书上的说法。
但是我认为,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并非都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问题的学说,也是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与近代西方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既有相同点,又存在重大区别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下面,我们对二者这做一分析比较。
先来看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因此造成了各民族性格和心态的不同,而人们的这些不同又造成了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他是这样说的:“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较大的勇气,炎热的气候使人心神萎靡,“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热带民族的怯葸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墨西哥和秘鲁的专制国家都是接近赤道的;差不多所有自由的小民族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接近两极的”。
此外,孟德斯鸠认为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会影响民族性格及法律和政治制度。
他说,“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又说,土地优良会使人产生依赖性,“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孟德斯鸠认为人们所居住的位置、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民族性格及法律和政治制度,“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民主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岛屿的人民比大陆的人民爱好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采尔
二战种族优越论
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 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 “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 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 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 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 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仇恨+经济危机
*
认为地理位置、气候、 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 性与社会性质
亚里士多德
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 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 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 国的第一位”
孟德斯鸠
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 人类社会,认为地理环境 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 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 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 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 迁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环 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 人类命运。
希特勒
纳粹主义
弱 肉 强 食
优 胜 劣 汰
反犹主义
*
*
determinism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主要观点
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 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这 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 历史学的研究中。
人地关系论
*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 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 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