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现状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现状

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纺织品科技考古与保护修复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方面,国内 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针对纺织品文物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 要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纺织品保护修复的 实践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纺织品科技考古与保 护修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理论体系、技术手段和人现状
01 摘要
03 研究现状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目录
05 研究成果与不足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与展望
摘要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古代 纺织技艺和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纺织品文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保护修复工作 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介绍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包括 修复方法、技术手段、研究现状等方面,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路径。
3、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对纺织品文物保护 修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和专著。这些研究成果为纺织品 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然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缺乏标准化和规范 化的修复流程、专业人才的短缺、公众参与度不高等。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研究纺织品的材料组成、结构特征和染料性质等基础性 问题,提高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2)完善保存与维护方法:针对不同类 型的纺织品文物,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保存与维护方法,提高其有效性和可靠 性。3)强化数字化保护技术:提高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精度和效率,实现对纺织 品文物的全面信息采集、处理、保存和展示。4)
1、修复方法多样化:根据纺织品文物的不同材质和损坏程度,目前采用了 多种修复方法,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同时,在修复过程中还考 虑到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力求保持文物的原貌和特色。

文物保护的纺织品和皮革修复

文物保护的纺织品和皮革修复

文物保护的纺织品和皮革修复文物保护一直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历史记忆保存的重要任务。

在众多的文物中,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因素的侵蚀,这些文物往往会出现磨损、褪色、断裂等问题。

因此,纺织品和皮革修复成为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纺织品和皮革的修复方法和技术,以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一、纺织品修复技术1. 【技术一】内衬加固法内衬加固法是一种常见的纺织品修复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纺织品的内部加入补强材料,提升其强度和稳定性。

修复人员首先对纺织品进行彻底的清洁,去除污垢和杂质。

然后,根据纺织品的材质和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内衬材料,如丝绸、棉布等,进行加固。

修复人员将内衬材料与纺织品进行粘合或缝合,确保其牢固和稳定。

内衬加固法修复的纺织品能够保持原有的外观特征,并增强其抗拉伸和抗断裂能力。

2. 【技术二】织补修复法织补修复法是一种针对纺织品断裂和破损问题的修复技术。

修复人员首先评估纺织品的破损情况,确定织补的位置和尺寸。

然后,选择与纺织品相同或相似的材料,进行织补。

修复人员使用专业的织布工具和技术,将织补材料与纺织品进行精确匹配,使修复部位与周围区域无明显差异。

织补修复法可以修复纺织品的断裂和破损,使其恢复完整,并保持其原有的外观和质感。

3. 【技术三】色修复技术色修复技术是纺织品修复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修复纺织品的褪色和污渍问题。

修复人员使用各种染料和漂白剂,根据纺织品的颜色和损伤程度,进行精确的配色和修复。

色修复技术需要修复人员具备丰富的染色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修复后的纺织品色彩鲜艳、均匀,并与原有的颜色相匹配。

色修复技术使纺织品恢复了原有的色彩,延长了其保存寿命。

二、皮革修复技术1. 【技术一】皮面修复法皮面修复法是一种常用的皮革修复技术,适用于皮革表面的轻微划痕和磨损。

修复人员使用各种皮革修复剂和工具,清洁表面污垢,并涂抹修复剂。

纤维鉴别在纺织品修复保护中的作用

纤维鉴别在纺织品修复保护中的作用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104Vol.201新疆位于丝绸之路这条贯通亚欧的古老贸易通道的中段,在丝绸之路文化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独特的地缘优势,孕育了古老的西域古代文明,反映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欧亚文化的融合与交织。

它是人类几大文明的交汇地,而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则成为现今人们研究古代服饰的重要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得那些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的纺织品文物得以完好的保存。

但是,这些出土的珍贵的纺织品文物大部分也存在残损的情况。

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和修复保护这些纺织品,前期的纤维鉴别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纺织品文物保护的第一步,只有确认纤维的种类,才能针对其特性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法。

1 纺织纤维的分类横截面的直径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比直径大许多倍,有一定的细度、强度、可绕曲性和其他作用的,可以用来制作纺织品的纤维,称为纺织纤维。

纺织纤维种类繁多,根据来源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1.1 天然纤维只要是在自然界生长、形成的纤维均可称为天然纤维。

从天然纤维的生物属性又可将其分为植物纤维、蛋白纤维和矿物纤维。

古代的纺织品均为天然纤维,从化学、物理属性以及外形上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两大类。

1.1.1 植物纤维从植物上取得的纤维称为植物纤维。

植物纤维包含种子纤维、韧皮纤维、叶纤维、果实纤维和竹纤维。

常见的种子纤维有棉、苎麻、黄麻、亚麻等。

棉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一根扁带中空的管状物体,横截面为不规则的腰圆形,成熟度的不同决定了形状的不同,因为纤维细长带天然的转曲性,强度大,加工方便。

麻纤维和棉纤维一样,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并含有硬皮、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蜡质等细胞物质,不同种类的麻纤维的截面形状大不相同。

棉纤维和麻纤维都是古代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1.1.2 动物纤维从构造和性质来看,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是完全不同的。

从动物身上取下的纤维称为动物纤维。

文献综述_高中作文

文献综述_高中作文

文献综述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文献综述,感谢您的阅读!对宋朝科技与军事领域的文献综述一、前言本人对宋朝的历史有一定的研究,虽然方面比较杂但是我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献综述让大家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宋朝,宋朝是我国历史的一朵奇葩。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宋朝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们都是褒贬不一,但我是对宋朝持有肯定的态度。

二、关键词军事实力、科技、弱宋三、摘要这篇文献综述将对宋朝的科技发展和军事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及宋朝科技和军事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一定的阐述。

四、主体1.1宋朝的科技发展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宋朝时期的科技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术、火药。

其中除了造纸术、火药并不是在宋朝发明的其余2项伟大的技术都是在宋朝发明的,指南针这一技术为地质勘探、旅行冒险、航海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它为无助的迷失方向的船只指引了通向陆地的准确方向,为探险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同事提供了指引回家的道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船只准确的提供方向,为抵御金朝、元朝海上入侵的宋军船队立下汗马功劳,林林总总,不得不说指南术是重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是宋朝平民毕昇发明的,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1】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他同样也发明了印刷术可惜已经被毕昇领先400年了,虽然古登堡的印刷术掀起了欧洲印刷界的风暴,然而中国比古登堡他所在的欧洲早400年脱离了“千辛万苦制造羊皮纸(我看过一个BBC关于如何制作羊皮纸的纪录片,那部纪录片里很详细地介绍了羊皮纸制作的艰辛,况且当时还没工业革命,全部靠人力,只凭想象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制作的艰苦。

),使用羽毛笔蘸上墨水苦苦抄写文稿,不光耗时还耗费人力物力,而同样都是十一世纪时期的东方大陆的宋朝却在毕昇的努力下,攻克了印刷的难关,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文物手工制作文献综述范文

文物手工制作文献综述范文

文物手工制作文献综述范文文物手工制作的文献综述摘要:本综述旨在综合分析有关文物手工制作的研究文献,涵盖了文物手工制作的历史发展、技术方法、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揭示了文物手工制作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引言文物手工制作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文物手工制作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

对文物手工制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文明,还能为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历史发展文物手工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的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出各种实用和装饰性的物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文物手工制作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物手工制作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作、陶瓷烧制、丝绸织造等工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三、技术方法1. 材料选择文物手工制作所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金属、陶瓷、木材、玉石、丝绸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加工方法,制作者需要根据作品的需求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2. 工具与设备传统的文物手工制作工具通常包括锤子、凿子、刀具、熔炉、织机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如激光切割、3D 打印等也被应用于文物手工制作中,但传统工具仍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制作工艺文物手工制作的工艺包括铸造、锻造、雕刻、绘画、刺绣等多种形式。

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流程和技巧,需要制作者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四、文化价值1. 历史见证文物手工制作是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对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艺术审美文物手工制作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对现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绉丝纱在中国古代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

绉丝纱在中国古代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

绉丝纱在中国古代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王淑娟【摘要】Crepeline是一种较为薄透的平纹丝织物,在欧美等国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对于脆弱丝织品的保护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此种织物在中国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也日渐趋多.由于中国市场上无处购买该材料,为了降低成本并满足中国古代纺织品的修复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该种修复用织物——绉丝纱.本研究介绍所研发绉丝纱的工艺参数和性能特点,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绉丝纱作为修复材料时的使用方法.即通常将其包覆于纺织品文物表面,以针线缝合的方式固定,并注意缝合时尽量减少针线穿过文物的次数.其包覆的形式,按包覆范围可分为整体包覆与局部包覆;按包覆方式可分为单面包覆、双面包覆及叠加包覆等.研究表明,绉丝纱包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纺织品保护方法,尤其是对已无法承受针线过多穿缝力度的纺织品.如能够解决绉丝纱裁剪后的边缘脱线等细部问题,将会更加扩大其使用的范围.【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16(028)002【总页数】6页(P67-72)【关键词】绉丝纱;中国古代纺织品;修复;包覆【作者】王淑娟【作者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杭州 3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9近年来,随着纺织品文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无论在其保护理念还是技术手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于纺织品的保护方法而言,物理修复方法因对文物的干预较小仍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常用的物理修复方法即为使用与纺织品文物风格近似的现代织物,通过相应的针法,以缝线将二者缝合,从而对文物起到保护加固的作用。

在此种物理修复方法中,针对某些牢度较差的纺织品,常会用到一种极为薄透的织物,欧美等国称之为Crepeline,其原料既有化纤也有蚕丝。

此织物在作为修复材料时,通常包覆于纺织品的表面,给予纺织品全面的保护。

因其通透性仍能较清晰地展示纺织品,早在20世纪70年代,Crepeline便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欧美等国的纺织品保护中。

古代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方法

古代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方法

古代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古代文献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宝贵的历史价值,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文献保护与修复方法,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环境控制与鉴定分析古代文献的保护首先要注意环境控制,包括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

温湿度的控制对于纸张的保存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温度在18-22摄氏度,相对湿度在45%-55%之间。

同时,通过鉴定分析,可以确定文献的材质成分、年代和保存状态,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二、酸性物质的处理古代文献中常含有酸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对文献造成腐蚀和损坏。

处理酸性物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石碱性物质进行碱化处理,中和酸性物质的腐蚀作用。

例如,可以使用氢氧化钾或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浸泡处理,以降低纸张的酸性。

此外,还可以使用酸性稳定剂进行涂布,形成保护性层,防止酸性物质进一步侵蚀文献。

三、表面清洁与脆弱处理古代文献表面的清洁对于修复和保存至关重要。

清洁时需采用非接触式的方法,避免对文献表面造成物理损害。

常用的清洁方法包括使用软刷清除尘埃、使用吸尘器吸取杂质、将文献放置在净化室中去除颗粒物等。

对于脆弱的文献,可以采取进行支撑或注入强化处理,增强其结构稳定性。

四、修裱与修复修裱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封装和包装,以提高其保存性和可读性。

修裱的具体方法因文献类型和需求而异,可以选择纸质封套、卷轴、折页等方式。

修复则是指对古代文献已有的损坏进行修补和恢复。

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纸质和书脊的填补、古籍线装的扎缝、残页的黏贴等。

修复时要注意使用环保、酸性低的材料,尽量还原原始状态。

五、数字化保存与复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存和复制成为古代文献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文献以高清图像的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避免频繁接触和损坏。

同时,数字化复制还可以保护原始文献,减少风险。

这种方式同时也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和阅读。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文献的特点和损坏程度来确定采取的措施。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和保护古代文献及其相关遗物的学科。

在珍贵古籍的保护与修复方面,古代文献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古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知识。

然而,由于古籍的纸质脆弱、年代久远等原因,它们容易受到自然环境、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

因此,保护古籍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古籍保护能够确保其长久保存,使后代能够继续学习和研究其中的知识。

其次,古籍是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保护古籍不仅能够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另外,古籍的保护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提高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技术古籍保护与修复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在此过程中,人们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一)防护与环境控制古籍的保护需要尽可能减少其与有害环境物质的接触。

设立恰当的防护措施,比如防潮、防虫等,可以减缓古籍的腐朽速度。

此外,控制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细菌消毒和杀虫为了防止古籍被细菌和虫害侵蚀,古籍保护工作者通常采用细菌消毒和杀虫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古籍的危害,从而延长其保存寿命。

(三)修复与整理修复和整理是古籍保护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修复时,古籍保护工作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根据古籍的具体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包括修复对象、程度和方法等。

其次,要使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技术,比如文献胶、纸张修补等。

最后,要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类,保证古籍的有序存放和使用。

(四)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保护成为保护古籍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古籍进行数字扫描、数码化处理和数据库建设等,可以方便快捷地存储和传播古籍的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古籍的利用率,也能减少其物理储存空间的需求。

三、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前景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面临许多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纺织工程古代丝绸的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一、前言部分前言丝绸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用丝绸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为服饰文化创造了很高的价值和辉煌成就[1]。

然而,丝绸材料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极容易在氧气和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严重影响其保藏的时间限度和质量,许多精美的丝绸服饰在考古发掘出土时,就已很残破,令人非常怜惜和遗憾。

因此及时对它们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非常重要和首要的工作。

古代丝绸破损现状的分析我们知道,丝绸织物的材料为蚕丝,这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组成的高分子材料,易于受光、热、化学、生物、机械等的影响,丝纤维形貌和手感发生改变,使强度损失,颜色褪变,分子量降低和结晶度变化等。

墓葬出土的丝织物,由于地下环境、气候、湿度的不一样对丝织品的损伤类型和程度都有不同。

如西北干燥地区出土的丝织品,长期藏在干燥条件下,一般保存比较好,但出土后在自然环境下受光、热、化学的影响,会使蛋白质分子发生裂变,以致纤维发脆,色泽减褪。

汇总其破损的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破裂、撕裂、破洞、脱线、残缺[67]。

对丝绸修复加固技术的研究鉴于考古出土丝织品强度较低、质脆,发掘过程中又遭遇环境突变的影响,因此急需对其进行加固保护。

加固方法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2]。

二、主题部分论文背景:我国考古出土丝织品由于其所处的埋藏环境的差异,发掘时它们的保存状况有所不同,采取的加固方法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加固方法大体可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在满足收藏、研究和陈列的要求下。

我们需要尽可能够保证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丝织品文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以及出土后保藏环境条件的不达标等主客观因素,其物质结构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不仅失去原有的光泽与柔润,而且表现出断裂、酥脆及矿化、腐烂、蛀蚀等现象,抗张强度、柔软度、伸长率等性能指标降低或者完全消失,严重威胁丝织品文物的价值,急需安全、科学、有效的丝织品文物保护新方法、新技术,以延缓或解决丝织品易腐易脆这一根本性难题,使丝织品文物得以“延年益寿”。

国内用于丝织类文物的加固保护方法;在对腐朽残破文物的加固修复方面,仍然依赖于一些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这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材料老化、化学试剂残留、可逆性差、色泽变异等隐患,常导致丝织品文物本身衰变加速,甚至直接导致丝织品文物毁损,形成“保护性破坏”。

下面是国内的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固保护材料1.天然加固材料的应用在传统技术中,有许多使用天然材料的方法。

加固方面,采用的植物胶黏剂主要有淀粉胶、糊精胶、豆胶、阿拉伯树胶、松香胶、羧甲基纤维素胶、木质素胶等种类。

动物胶有鹿角胶、鱼鳔胶、牛皮胶等多种,仅《考工记》中就记载了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多种动物胶。

在清洗方面,茶皂素、皂荚、无患子、由天然松脂经常压或减压蒸馏反应后形成的活性松脂、桉叶油、海水的提炼物、天然椰子油、田七、芦荟等,均可用于纺织品文物清洗。

天然材料用于古代纺织品的保护具有材料性能相近、对文物的二次损伤小等优势。

因此.天然材料的研究开发,使之适宜于古代纺织品的保护,是古代纺织品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

2.现代加固材料的应用现代高分子加固剂。

此类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涂覆包裹型,其二为反应型。

一般涂覆型加固材料用量大,手感等表观特征改变明显,如聚丙烯酸酯类、有机硅类、聚对二甲苯类的高分子材料等。

反应型的高分子加固剂,具有对损伤部位的修补功能,通常被称为手链分子,用量少、效能高,如丙烯氰、多缩乙二醇等。

但此类材料尚处于开发研究阶段,成功应用的例子还未见报道,但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加固方法1.物理加固法物理方法对丝织品加固是一种比较值得提倡的方法,该方法对丝织品加固足比较安全的。

该法一般不会伤害丝织物,具有可逆性,能实现多次加固,但只适用于有较好强度的丝织品。

物理加固法主要包括夹持法、背衬法和丝网加固法等。

(1)夹持加固法夹持法一般不直接对丝织品本身施加任何物质,只是将它夹持起来进行加固,采用透明物质来夹持残片可直接用于陈列展览,夹持方法适用于小件物品的加固,对于大件或立体的多层丝织物不能加固。

①玻璃夹持法:最初是采用玻璃夹持,采用两块平板玻璃夹持残片,四周用胶带粘合达到封护作用。

这是最原始、最简便的夹持加固法。

②树脂夹持法:采用树脂加固有两种方法,一是热压粘合法,另一种是溶剂溶解粘合法,热压粘合法更为简便。

这种方法加固强度好、易操作,夹持后的残片可直接进行观察。

但表面有亮光会影响质感,高温也加速了材料的老化。

而且此法对加固的丝织品尺寸有限制,只适用于残片或小件文物。

③无酸卡纸夹持法:该法是一种较简易和传统的方法。

按残片尺寸和展示要求将无酸卡纸裁成相同的3块,其中一块根据残片尺寸开一个“窗口”,将面板与底板叠在一起,左边包合,“窗口”与底板左侧粘合即可。

无酸卡纸夹持法工艺简单,材料易得、轻便,可手持观看,便于陈列展览。

但环境温湿度变化会导致纸张变形给丝织文物带来应力影响,卡纸易吸附有害气体、粉尘等且本身的寿命有限会给丝织品带来危害。

(2)背衬加固法背衬加固法是在平面丝织品背后用粘合、缝合等方法加上一层支持物起到加固丝织物的作用。

它分为托裱法和针线缝合法两种:①托裱加固法:丝织品托裱与纸张托裱很相似,是我国传统的加固方法之一。

经托裱加固的丝织物既美观又牢固,便于张挂和保存,使原本脆弱或破碎的丝织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托裱法只适用于加固单面有图案的丝织物,对两面都有图案的丝织物会影响到图案的效果,且只能用于一些较小的丝织物或残片的加固。

另外,由于装裱用的纸张、浆糊等原料都是微生物和害虫极好的营养源,因此必须做好防霉杀虫工作,防止生物危害的发生。

②背衬加固法:若考古出土纺织品强度比较好,可采用针线缝合法。

用材料相同或接近的衬将木板包裹、拉平后用钉枪将衬与木板反面木条钉在一起:把残片平整后平铺在衬上,用极细的弯钩针将残片与衬缝在一起:缝合之后表面可装上有机玻璃框或加一层聚酯薄膜覆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还可用于陈列展览。

针线缝合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真正做到了采用同质材料加固,背衬可以随时更换且没有引入有害物质,真正做到了可再处理些小件丝织品残片,因为在缝制时产生的应力会给丝织文物造成一定损伤。

(3)丝网加固法丝网是以天然蚕丝为基本原料制造而成,天然蚕丝构成的网格骨架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机械强度,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和加固作用。

制成的丝网具有平纹织物的外观,密度可任意调整,上下两层叠压胶粘而成。

丝网分为有膜丝网和无膜丝网两种。

有膜丝网采用正方形玻璃板,先用单根蚕丝绕制成丝网,再均匀涂刷6%左右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醇溶液,入烘箱干燥即成丝网膜,快刀划断玻璃板四边,浸入水中即可揭下丝网膜。

无膜丝网则采用金属制成的正方形框架来绕制丝网,绕好之后再喷涂3%~4%的PVB乙醇溶液,多喷几次以保证每个交叉点胶结粘住,每根单丝上都均匀挂上了丝胶层,待其干后用快刀将四边划开即成无膜丝网了。

PVB具有热熔性和液溶性,由于丝织物比较脆弱,一般以溶贴为宜,溶液可选用乙醇、丙酮等。

用于加固时,将丝网正面蒙盖于丝织物上,基本无痕迹,不影响外观,比较耐老化。

丝上,基本无痕迹,不影响外观,比较耐老化。

丝网加固是一种比较好的加固方法,可对两面都有图案的丝织物进行加固,且丝网本身就是用蚕丝做成的与丝织品质地一致,不会影响外观效果,不会产生有害反应。

无膜丝网只能加固有一定强度的丝织品,不适于酥粉、脆化的丝织品:对于朽败严重、整体连接力差或表层粉化脆弱的丝织品,一般采用有膜丝网进行溶贴加固,但有膜丝网加固时可溶性膜溶入丝织物内层成为内加固剂,一旦老化会对丝织文物造成损伤。

2.化学加固法对于强度很低的丝织品,为了保持其原貌,又能从易碎的状态加固到具有一定强度,可以直接进行展览和研究,就不得不采用化学方法了。

在选择化学材料时一定要注意其性能,使它具备无色透明、柔韧、耐老化、不泛黄、不加速丝织品老化,可增加丝织品强度、易渗透,但不会使纤维膨胀、发粘、吸尘等特性。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迅速发展,一些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被用于丝织品的加固保护,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派拉纶加固法、接枝共聚加固法硅橡胶加固法、有机硅、丙烯酸类的胶粘剂112]有机硅改性丙烯树脂加固法和壳聚糖加固法等。

(1)派拉纶成膜法派拉纶是一系列对苯二甲基聚合物的总称,由原料对二甲苯环二聚体制备。

在一专门的真空成膜设备中环二聚体气化裂解变成活性对苯二甲基小分子气体进入成膜室,将经清洗和干燥的丝织物放在真空成膜机的成膜室支架上,在室温下真空气相在丝织物表面和毛细孔内壁冷凝沉积聚合生成具有高度渗透性和致密性、分子量约50万的聚对二甲苯透明薄膜。

同时这种方法能在不存在任何催化剂和其他助剂的情况下进行深层加固,对丝织文物及颜料无损伤、不产生应力,也没有毒性。

但聚对二甲苯对光较敏感,经过它加固的丝织品受到光照会泛黄,不宜陈列展览,经过处理的丝织物明显交硬,悬垂性降低;且该法是不可逆的。

(2)接枝共聚法接枝反应是依据由引发剂引发的自由基反应的原理,将改善材料性能的分子或基团接枝到丝纤维上,张雪莲等就采用该法对一块考古出土的明代丝织品进行了保护处理。

处理后丝织品质感好,有利于保管和保存,接枝率高达29.3%[161。

通过对加固的丝织品度、白度、拉伸率等方面性能的测试,证明接枝反应的确增加了丝织品的强度和弹性,颜色变化较小,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这一方法消除了涂饰法引起的脆性和手感不好的缺点,而且可以清洗,使丝织品本身的抗老化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丝织品的组成,使新旧材料融为一体,改变了丝织品的组成和结构,不符合保持原貌原则;酸性的反应条件对丝织文物也有破坏,且此法不可逆,加固后丝织品的重量有所增加。

另外,是否会改变有色丝织品的颜色,对颜料和染料是否有影响,也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3)硅橡胶加固法使用的硅橡胶包括嵌段甲基室温熟化硅橡胶和硅氢加成室温熟化硅橡胶等类别,主要用于被焚烧过或己碳化的丝织品的保护。

嵌段甲基室温熟化硅橡胶不仅适用于室内加固段甲基室温熟化硅橡胶不仅适用于室内加固而且可用于现场加固保护。

要求温度控制在10℃~30℃,相对湿度在35~80%。

这种艺操作较简单,可直接用滴管向经清洗处理的丝织品上滴渗。

滴渗时务求全面、渗透均。

硅氢加成型室温熟化硅橡胶操作时需在相对湿度60%以下的干燥环境中操作,胶液浓度在20%左右。

若在烘箱中需分两个阶段升温固化,完全固化所需时间较短;若在室温下需l至2天方可完全固化。

经硅橡胶加固的丝织物结构明晰爽利,纤维束照旧显得蓬松柔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