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综述
住房保障情况汇报

住房保障情况汇报
首先,住房供给不断扩大。
我市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通过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方式,有效缓解了住房紧张的问题。
同时,加大了对棚户区改造力度,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面貌。
其次,住房保障政策不断优化。
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包括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等,大大降低了居民购房、租房的负担,提高了住房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再次,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已经惠及了大
部分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住房保障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我市人口规模庞大,住房需求
依然较大,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住房保障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了住房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下一步,
我们将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优化政策措施,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住房保障政策带来的实惠,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综述

的。同时人们 的收入是动态的 ,单位开 出的收人证 明可信度差 ,一些不符合购 买 经济适用住房条件 的家庭 占用了保障
住 房 。 冯科 (0 6 2 0 )提 出政 府 要 甄 别 经
一
、
现状 方 面 的 研 究
的 动 态保 障体 系 。张 佩 、郭 彬 奇 、胡 长
济 适 用 房 购 买 人 的 经 济 状 况 和 身 份 很 难 ,个 人 的经 济 收入 目前 仍 然 属 于 个 人
2 1年第 5 00 期
改革与战略
R 0RMAT 0N & S RA EG EF 1 T T Y
NO., 5201 0
第2卷C m lte N . ) i y 0
我 国住房 保 障 制度 的研 究 综述
丁 燕 张协 奎 ,
rfrn e. sdo ee ti p p rs ls o s gsc r y tm rm o rap csi raiewa , k s h ee rhd n mi eee c s Bae nt s,h s a e un h u i eui s s h p u n y t e fo fu s e t nace t y ma e ersac y a c v t
Ab ta t T i p p r u p t er s a c e nh u i g s c rt nCh n , y u i g r fr n er s a c t o ,t e iws h y ia s r c : h s a e msu e e r h s o sn e u i i i a b sn e e e c e e r h meh d i r v e et p c l s h o y t
保 障原则 、保障对象 、保障 目标。黄英
“住房保障与住房市场”专题论坛综述

三、住房保障的覆盖面
与会专家对夹心层算不算住房保障的覆盖范 围有不同 意见 。大多专家都认 同住房市场要与城市化过程联系 , 要 把农民工 、流动人 口的住 房问题列入考虑 。但对于这些人 是不是应该进入住房保障体系有不同意见 。 姚玲珍教授提出 ,从最狭义的角度看 ,住房保障主要 是针对 户籍人 口;就较为宽泛的角度看 ,住 房保障应包括
在上海 、广东等地要求在商品房小区配建 、套建一定比例 的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 ,以期解决这个 问题 。 胡吴教 授首先指 出 ,20 0 7年国务院 2 号文 以来 ,国 4 内住 房保 障体系建设最大的进展在于 ,( )政策法规不 一 断完善与修 订之 中 ( )组 织机 构设置 合理 ,日益与 国 二
块 。但 追求这些分配结 果上 的公平不能 以牺牲其他公平 、 尤其机会 、过程公平 ,不能 以破坏效率为代价 ,否则挫伤
劳动者积极性 ,造成社会财富创造短缺 .恶性循环 。他 比 喻说 ,住房保障以及社会保障是维生素 ,不可或缺 ,但不
能带来活力 ,市场是蛋 白质 ,能带来能量和活 力。
为什么要 实施住房保
障
上海社科院的陈则 明副研究员提出 ,理解住房保 障要 从 公平 入手 。不同人讲 的 公平 的内涵有很大差异 。 完善的住房制度应该兼顾每一种公 平。住房保障提供则是 相对的结果公平 。这个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要保障每 个人有最低限度 的物质资料享受 ,其 中,住房是很重要一
二、住房困难的定义和住房保障的标准
钱瑛瑛 副教授认 为 ,是 因为 了有 住房 困难才需 要保 障。参照国际的标准符合以下 3 个条件 的可 以定义为住房 困难: 一是住房面积较小; 二是房价 相对于支付能力偏高 ,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的政策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2、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房地 产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失序。
3、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大政府投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以满足 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住房需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面临着越来越 多的挑战。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一。然而,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为完善我国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金融和土地 政策的协调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镇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 今后的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保障性 住房供应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应深入探讨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历史反思等方 面的内容,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解决中 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然而,在实践 中,这一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次演示将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 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定义、分类和政策制 定等方面。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包括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保障性住房分 为租赁型和出售型两种,租赁型包括公共租赁房和社会租赁房,出售型包括经济 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政策制定需要结合国内外经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 住房供需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保障性住房调研报告

保障性住房调研报告
《保障性住房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保障性住房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建设保障性住房、提供住房补贴等。
然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有效解决住房困难问题,需要进行调研和分析。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对某城市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落实情况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政府确实在建设和分配保障性住房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住房分配不够公平、审批程序复杂繁琐等。
二、政策效果评估
通过统计数据和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对困难群体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在实际效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住房质量不尽如人意、政策衔接不够等。
三、政策建议
基于调研结果,本报告提出了一些对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建议,包括简化审批流程、加大对住房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等。
最后,本报告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希望本报告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优化和完善。
关于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

课程作业(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姓名: 09营销2班学号:关于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城市住房消费市场日渐繁荣。
目前房地产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问题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是高房价与消费者有限收入之间的矛盾。
本文从我国城市住房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出发,综合研究了2008年至1012年有关居民住房问题及对策的文献。
从四个主要方面整理归纳,首先,介绍了学者对房地产及房地产产业的相关概念;其次,总结了我国居民住房状况;再次,针对现阶段我国住房市场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点进行了综述,总结出住房价格、住房供应与居民实际需要、住房中介市场等几个关键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根据有关文献归纳了解决我国居民住房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产业;住房;房价;经济适用房1 房地产与房地产产业的理性认识要准确把握一项事物,首先必须清楚它的概念。
在研究我国居民住房问题及解决对策之前,必须清楚地了解究竟什么是房地产,什么是房地产产业。
我国对房地产和房地产产业的界定类型很多,业界、学界都有自己的界定方法。
在形式与技术上对房地产与房地产产业的界定比较清晰而统一,而对其外延的争论较多,但基本形成较一致的看法。
1.1房地产的定义什么是“房地产”?它与“不动产”、“物业”的关系如何?在教科书中,一般把“房地产”定义为土地、房屋、附着物以及相关的权益;而把“不动产”定义为财产的一类,是相对于“动产”而言的,强调的是“财产权利”;把“物业”定义为使用状态中的房地产,强调的是其实物状态。
表面上看“不动产”或“物业”概念涵盖的对象更广,如可以包括公路、桥梁、港口乃至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等特殊物业,从这一涵义上看,按经济学家张汉亚研究员的说法房地产扼住了国民经济投资和消费的咽喉。
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保障性住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作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质量,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着管理水平不均衡、服务不到位、居民满意度低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居民参与度不足等。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社会参与度低。
根据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人员培训、增加居民参与、创新管理模式等。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保障性住房社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经济适用房小区物业管理综述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负担得起、可靠的住房保障。
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涉及住房规划、建设、分配、维护、运营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作。
保障性住房社区物业管理的目标是为住房保障的受益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同时提高住房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住房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规和创新管理模式。
住房保障对象出入管理:通过对住房保障对象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进行审查,确保住房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
同时,做好住房保障对象退出管理工作,确保住房资源合理流动。
住房保障资源规划建设:根据住房保障需求,合理规划住房保障项目的位置、规模和布局,确保住房保障资源的合理布局。
“完善住房保障,服务百姓安居”研讨会综述

主要居住在 旧式里弄 、简屋等低档住宅 ,随着这些住宅不
断被 拆迁 改造 ,居住在此的农 民工不断被迫搬迁至其
他地 区。
()细化房屋修 缮的法定程序 ,建立房屋修缮安全管 4
理信息系统。
()农 民工居住 区域的边缘化。由于收入较低和社会 3
地位低下 ,农 民工往往会成为被排挤的城市边缘群体 ,居
间在不断扩张 , 但城市能供农民工居住的房屋却越来越少。 ( )农 民工居住 区域 的不稳定性 。农民工在 中心城 区 2
专业资质 标准管理 ()明确房屋业主、房屋修缮施工企业 、房屋修缮设 2 计企业 、房屋修缮监理单位 各 自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明确房屋修缮安全监督机构 落实安全监督人员 3
修缮改造等施工工程 时面临的风 险因素较多。从安全角度
高 收入 ,短租期 ,高租金 。这种体 系可通过 不同的房型 、
租期与租金优惠幅度 ,保障不同收入群体 ,形成保障制度 的横向公平 。 ( 三)逐步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上海人口城市化集聚和城市人 口郊 区化扩散的空间变
来讲 .其安全 因素及隐患主要有以下 四个类型 : 一是 实 芯房 总体状况复杂 , 历史遗留问题突出 , 弱势群体需求 不同 , 后续使 用寿命较短 , 施工难度较大 ; 二是安全监管 部门缺位 、 管理环节权责制度不明和专业监管人员的缺乏 ;
住 区域 边缘 化 。
三 、城 市生态绿 化投 资方式 改革
( )政府投资公共绿地方式 一
()农 民工住房政策的制度性障碍 。农民工的城市住 4
房保障1 N条件过 多 门槛过高 .仍游离在城市住房保 障 3  ̄ .
体 系之 外 。
政府投资公共绿地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是政府 出资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52010年第5期改革与战略NO.5,2010第26卷(总第201期)REFORMATION &STRATEGY(Cumulatively,NO.201)自从1994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第一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开住房保障之先河以来,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的住房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完善的过程,莫不凝聚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引进和探索。
本文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住房保障的研究进行归纳,以清晰的思路总结阐述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见解。
一、现状方面的研究首先,针对地方区域进行研究。
多采用年鉴数据或者网络收集数据来说明,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学位论文文献较多。
文志鸿(2004)结合株洲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支付能力、居民住房状况及居民收入水平等情况,阐述了保障原则、保障对象、保障目标。
黄英锋、吕德宏(2009)以陕西省宝鸡市经济适用房发展为例,分析宝鸡市经济适用房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提出土地供应、住宅产业化建设、加强和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等解决对策。
蒋慧(2006)利用住房保障的倒U 型曲线和三阶段发展模型,分析了北京市目前所处的模型发展中的位置,确定北京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建立垂直层次的动态保障体系。
张佩、郭彬奇、胡长明(2009)将西安市的住房保障现状与天津、成都的进行比较研究。
其次,针对保障对象进行研究。
魏珊、滕晓浩(2006)研究了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现状和原因。
其它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大学生、老年人等的住房保障情况,但很少。
二、问题方面的研究剖析(一)保障范围难以确定,保障层次之间的衔接不好,“夹心层”问题大量存在从购买对象看,一个家庭的收入难以精确计算,目前所能计算的是面上的工资,而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则是隐性的。
同时人们的收入是动态的,单位开出的收入证明可信度差,一些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家庭占用了保障住房。
冯科(2006)提出政府要甄别经济适用房购买人的经济状况和身份很难,个人的经济收入目前仍然属于个人隐私,并且消耗了太多政府的资源。
将公积金中心变成住宅信贷银行的机构创新,陈立军(2006)提出划分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线标准的一个计算公式: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线(年家庭收入标准)=(最低收入家庭的月生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综述丁燕1,张协奎2(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文章为总结我国住房保障方面的研究动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评述。
在此基础上对住房保障的四个大方面进行有见解地归纳总结,使研究动态思路清晰,供后续研究和建设参考。
[关键字]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9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5-0176-03Over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of ChinaDing Yan 1,Zhang Xiekui 2(1.College of Busines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2.College of Busines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Abstract:This paper sums up the researches on housing security in China,by using reference research method,it reviews the typical references.Based on these,this paper sums up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in a creative way,makes the research dynamic situation clearer and supplies for reference on research and building.Key words:China;housing security system;research overview[基金项目]2008年广西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08105951201M444)。
[作者简介]丁燕(1981-),女,湖北黄冈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张协奎(1963-),男,湖南桃江人,广西大学副校长,管理学博士,建筑经济管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
1762010.5活保障金额+当地一套能满足基本家庭生活需求住房的市场平均月租金)×12。
他认为,应该将住房消费考虑进去后再计算住房保障线,并且应因地制宜,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不同考虑,而不应设立统一标准。
很多学者都仔细分析了“夹心层”的问题,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四种住宅的衔接是一个很大问题(赵振宇,2008)。
目前既买不起房、又非低保的“夹心层”和大量的流动人口不在廉租房保障的范围之内,也不在经济适用房范围内。
莫方正(2008)在其硕士论文里从法律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国务院24号文和23号文对于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对象和性质规定的变化。
24号文中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由原来的城市中低收入变为低收入家庭,解决了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够资格租住廉租房的“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
但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廉租房的保障范围扩大到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这样两种保障方式在保障对象上的重叠。
(二)关于房屋产权偏向于让居民“有房产”而非“有房住”盛大林(2007)、白贵秀(2008)等人都认为,相关制度一直偏向于保障居民“有房产”而不是“有房住”,这种政策倾向有悖于住房保障的初衷。
(三)政府不够重视,资金的来源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不够重视,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仅把建房作为短期的形象工程,同时相对于商品房地产收益的减少与住房分配问题使得地方政府不愿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
文献对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作了分析。
尚教蔚(2006)、赵振宇(2008)都提出廉租房的说法,只有少数城市建立了制度性的财政资金供应计划,多数城市是依靠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和公房售房款的余额部分作为廉租房住房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这部分资金没有保证。
白贵秀认为,廉租房建设地方政府不但得不到收益,反而要拿出土地,投入资金,使用人力、物力,影响地方政府自身的经济利益。
(四)制度、法律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经济适用房开发和分配的机构,建设和分配的有关职责都是由开发商承担。
从立法层面看,目前建设部的部门规章是否有权“命令”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令人质疑。
而且在遇到地方一级政府的阻力时该如何协调更是问题。
实践中,正是由于当地政府的消极作为造成廉租房政策束之高阁。
从这种立法的形式而论无疑是立法资源的浪费(白贵秀,2008)。
(五)监督不力,实际操作违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公积金都存在这个问题。
白贵秀(2008)认为,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经济适用房开发和分配的机构,有关职责都是由开发商承担。
由于开发商实际掌握开发的户型和面积、房号的发放等“实权”,采取虚报成本、加高楼层、增加商品房比例、炒号、利用物业公司进行利润补充等等一些隐秘而繁杂的花样,政府的监督管理难以企及。
(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田家官(2007)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用非市场约束分配的特征分析了我国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中存在的弊端的形成机理。
非市场约束分配的物质载体是公共财物,公共财务的分配中往往容易产生三种弊端:(1)公共财物的生产或供给存在一定的惰性;(2)公共财物的需求存在无限扩张的趋势;(3)在社会保障分配中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
三、对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对目前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精辟有用的观点,对住房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作出了很大贡献。
(一)保障对象的划分孙爱龙、李伟梁(2002)认为,确立经济适用房购买标准线和廉租房租住标准线两条线,分别为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最低收入居民家庭提供不同保障水平的、分层次的住房保障。
葛峰巍(2007)指出,一是根据不同地区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科学划分家庭收入水平,进行定量分类,计算出各种不同的收入类型等次;二是建立严格的审查、登记和征询制度,增加透明度,以识别真实收入水平;三是建立家庭收入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陈柳钦指出,要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申请者的收入动态跟踪监督制度,设定动态退出条件,完善公示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建立诚信体系。
李爱华、韩晶晶、石勇、李兴森(2007)探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分析外在特征入手判定中低收入人群。
(二)保障模式的选择对于“补砖头”还是“补人头”的选择上,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由“补砖头”变为“补人头”。
陈柳钦(2008)指出了“补人头”的优越性在于:能够避免对住房市场的直接干预;财政补贴的作用直接到达需要补贴的人头,并全部转化为消费者的福利满足;政府不需要付超额的监督成本;能充分地鼓励居民自置住房。
但有部分学者却持不同的意见,邬丽萍(2004)、刘颖(2004)两位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消费者“补人头”的政府财力和条件,而“补砖头”具有其现实的基础和可能性,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和遗留问题。
方建国(2008)以环境动态的视角对住房保障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推导证明了在房价持续明显上涨的情况下,“补砖头”优于“补人头”,并给出该政策实施的理论阀值。
王军武、赵可林(2007)提出“经济适居房”,认为它更倾向于低收入家庭。
(三)资金的来源陈柳钦(2008)认为,住房保障属于公共产品,其资金安排应该出自财政。
他认为我国过去各地住房保障的支出大多偏低,尚未有稳定的财政资金预算渠道.他还提出可以利用基金形式,如成立专门的廉租房信托投资基金,以未来的出租收入作为现金流保障。
张建平(2008)提出资金必须每年都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其次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归集直管公房出售的部分资金,从社会福利彩票筹集款中提取,接受社会捐赠等。
任方红、李世平(2007)提出向社会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
(四)房源的获得陈柳钦(2008)认为,对待城市“夹心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适时推出一种“可支付租赁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