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检察制度和我国检察机关的职能

检察制度和我国检察机关的职能

6年第期北京人大知识角检察制度和我国检察机关的职能文/董常青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有研究者从中抽出“国家性”一词,其实它不过就是国家机关的意思,没有更多玄虚。

国家机关不是仅指中央国家机关,也包括地方。

所以省市县检察院不会因为冠之以地方之名就只属于地方、只服务于地方,它们也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不过,以强调国家性来避免可能产生的检察机关地方化、人为制造司法领域的条块分割,也有其深义。

虽然,我国中央与地方之间有一定的分权,但这种分权既不是三权分立意义上的分权,也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的分权。

在理论上称之为“一元分立式”的宪政架构下,检察机关是由人大产生、对人大所负责的国家机关,与政府、法院合称“一府两院”。

检察机关对人大负责,即接受人大的司法监督。

我国有重视监督的传统,监督名目繁多,其他监督一般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它的范围、含义,但法律监督迥乎不同。

法律监督到底监督什么?监督法律实施又太大,不监督法律实施又不合乎实际。

经过严格的词源考证,现在大致可以得出,法律监督主要是一种功能性的描述,指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意思。

与“检察”一样,它也是一个舶来词,只是其翻译并不那么直接而已。

法律监督最早被国人用于界定苏联检察机关的性质,而对应的苏式自称是护法机关,即守护法律者,在欧陆通称为法律守护人,它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表示由国家机关负责监督规则的遵守情况、注意各种犯法行为、以保障法典施行的朴素含义。

在制度发展史中,法律监督的实体可追溯到十三检察机关或检察制度意义上的“检察”二字不是我国所固有的,虽然史籍中有将“检”、“察”联用的情形,但都只是指“监督、检查是否严格遵行命令”的意思,且“检”与“察”不过是同义反复。

事实上我国古代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独立的“检察官”、“检察院”。

它是清末时期,从日本移植而来的。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迅速西化,脱亚入欧,一个直接表现是自行独立输入和吸收西洋的法律知识与文化,移植法律制度也伴随着酌定名词,用以指称与本土无法对应的新制度、新机构。

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 关键词 】 检察制度 特点和优势 监督


新中国检察制度创建 的历程
在庆祝新 中国成立 6 周年 之际 , o 我们共 同 回顾新 中国检察制度 创建 的历程 , 对于我们 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建设道路 , 是具有 重要意义 的。 新 中国检察制度是伴随着 中华人 民共和 国的成立而诞 生的。根据 14 99年 9月 2 召开 的中国人 民 1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和《 政府组织 法 》 定 , 规 中央人 民政府组织 最高人 民检察署 , 作为 国家的最高 检察机关 。14 99年 l 0月 1日 中央人 民政 府任命罗荣桓 同志 为最 高人 民检察 署检察 长。新 中国检察 机关从 此成立 , 中国的检察制 新 度也 同时建立 。 检察 制度创建 的过程 , 吸收 了新 民主主 义革命 时期 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红 色革命 根据地 的检察制度 的宝贵经验 , 并且是在克服各种 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的。由于艰苦激烈 的战争环境 ,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
的检察机构没有延续下来 , 因而创建新 中国检察机关时, 既无组织基础又缺乏工作经验, 甚至出现了检 察机关 “ 可有可无” 的说法。面对这种情况, 一方面广泛宣传检察工作 , 一方面积极投入到当时的社会 改革 、 压反革命 、三反” “ 镇 “ 、五反” 等实际斗争 中去 , 依靠群众 , 头苦干 , 埋 以有限 的人力和物力 , 抓重点 ,
次会议 通过第 三部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宪 法 》规定重新 设置人 民检察 院。这标 志着历经 磨难 的我 国检察 ,
机关获得新生。17 年 7 , 99 月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 , 第一次明确了检察 机 关是 国家 的法律监 督机关 ; 领导体 制上 , 在 规定 最高人 民检 察 院领导地 方各 级人 民检察 院和 专 门人

中国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

中国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

中国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中国检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法律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检察文化始于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检察机关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检察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建构过程。

一、中国检察文化的历史演进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是中国检察文化的起源,它建立在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基础上,是负责监察皇帝和官员的制度。

明、清两代的御史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御史巡视、御史弹劾、御史劾问、御史参奏等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应用。

但是,由于御史制度在政治上的依附性和奉行的“治病救人”的政治哲学,导致它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因此,近代中国开始逐渐探索建立现代的检察机关体系,以适应新的历史发展要求。

二、现代中国检察文化的建构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检察文化经历了多次建构和发展。

据初步统计,共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近代中国第一部《司法条例》的颁布,奠定了现代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国检察制度的雏形随之确立;第二个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建立了由全国性和地方性检察机关组成的检察机关体系,形成了类似现代检方机构的规范体系,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有批判各类反动舆论运动、根据《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规开展起诉工作等;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主要建立了以人民检察为核心的检察制度,明确了各级检察机关职责和任务,推动惩治和预防侵犯国家财产和国家利益的犯罪行为以及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的工作;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检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力度合作,推进司法公正、效率、廉洁等方面的改革,构建了新型检察机关的诉讼职能和实践标准;最后一个阶段,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阶段,中国检察机关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维护网络安全稳定和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新时代课题。

三、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的案例案例一:浙江省检察机关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和校园贷等非法金融活动,通过打击和惩处一批恶势力犯罪集团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维护了全省经济金融秩序和人民群众安全感。

中国古代检查制度

中国古代检查制度

中国古代检查制度中国古代检查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监察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的检查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渐完善,对社会治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步,秦汉时期的检查制度在秦汉时期,主管监察和裁判的职权是相互交叉的。

秦时设有一种机构叫“长史”,其职责包括监督国家大事、管理国家机构内部、审核民间诉讼等。

到了汉朝,这个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廷尉”,负责审判杀人、偷盗、奸淫等重罪,同时也负责监察官员。

另外,汉武帝时,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主官的“御史台”,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同时还设有精神污染控制机构“五官中郎将”,这些机构都是对官员进行检察和监督的。

第二步,宋代的检察制度宋代是中国检查制度发展历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

北宋时期,设立了“谏院”负责意见反映和监察,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审官院”,负责对官员的贪污行为进行调查,把情况向皇帝上呈。

同时,还设立了“检厕科”,主要负责检查士人的品行,保证士人的品德。

第三步,元明清的检查制度随着朝代交替,元代的监察制度逐渐改变,设立了“纳言”、“大理寺”等机构。

明代时,设立了专门查办贪污的“提举衙门”和审查官员罪犯的“御史台”。

而清朝时期则设立了“红巾”、“巡抚”等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还设立了“提学院”和“衙门派”的机构,用于对官员素质进行考核和监督。

总之,中国古代的检查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但其核心目的是一致的,即要求官员廉洁、清明,并且服从国家的监督和管理。

这一制度虽然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中国治理历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十五章考题(标准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十五章考题(标准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十五章人民检察院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新中国关于检察制度的第一个单行法规是()A.《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各级地方人民检察院署组织通则》2.第一次明确了“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为中心的改革设想的时间是()A.1975年B.1978年C.1988年D.2002年3.人民检察院从性质上讲是国家的()A.审判机关B.行政机关C.立法机关D.法律监督机关4.以下关于检察权的表述,错误的是()A.检察权是国家权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在我国,检察权是与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并立的国家权力C.检察权具有独立的宪法地位D.享有检察权的机关是人民法院5.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的主要联系是()A.法院有权依法监督检察院的审判过程B.检察院有权依法监督法院的审判过程C.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D.人民法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6.在刑事公诉案件中,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的机关是()A.公安机关B.人民检察院C.人民法院D.人民监察委员会7.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其负责的机关是()A.人民监察委员会B.公安机关C.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8.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下,在特定的组织系统内设定的检察机关是()A.最高人民检察院B.专门人民检察院C.省级人民检察院D.基层人民检察院9.以下属于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是()A.铁路运输检察院B.最高人民检察院C.省级人民检察院D.基层人民检察院10.军队中的执法体系的组成不包括()A.军事检察院B.军事法院C.军事监察院D.军事保卫机关11.以下不属于检察委员会人员组成的是()A.检察长B.审判长C.副检察长D.检察官l2.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检察人员是()A.检察官B.法官C.审判员D.检察辅助人员13.以下属于检察辅助人员的是()A.司法行政人员B.后勤管理人员C.检察官D.司法警察14.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主要体现:检察委员会召开会议,应当有其组成人员()出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 单一制 • 国家代表性:
一、宪法地位: 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 (二)独立性
• 1.地位: • 2.职权:

(三)内在要求
• (1)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 应当履行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能, 具有维护法制统一,实现公平正义 的使命。
• (2)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检察工作要从 全局出发,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不能受 地方利益、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干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郭立新 上官春光 宋庆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 一、宪法地位 • 二、政治性质 • 三、职能定位 • 四、组织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 一、宪法地位:
一、宪法地位:
• (一)国家性 • (二)独立性 • (三)内在要求
一、宪法地位: 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 (一)国家性
• 1. 外部: • 英美法系: • 大陆法系:
• 2.内部:
(二)中国检察机关的组织和体系
• 1.在组织体制上,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 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设置 上与权力机关、政府和法院对应。
(二)中国检察机关的组织和体系
• 2.在检察系统内部上下级组织体系中, 为保证法律在全国统一正确实施,宪 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 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 的工作 。
(1)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特点
• • • • 国家性: 专门性: 程序性: 事后性:
(2)检察机关专门法律监督的合理性、 必要性
• 第一:社会现实:违法大量存在
• 第二:执法现状:行政权力滥用,执法人员腐败 • 第三:司法现状:司法腐败、司法不公依然存在
(三)检察权的内在要求

中国检察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

中国检察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

中国检察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检察制度逐渐完善并由法律规范。

明朝以罗列官员
积极从事司法活动为主要特点,而清朝则更加注重官员的职责和权力的规范。

清代实行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刑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刑法典,对检
察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详细规定。

近代中国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法制的引入和推广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清朝政府开
始试图吸收西方的法律理念和制度,并对中国的司法机构进行。

1902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设立了首个检察机关,大理院,并将其设为清政府的直属
机构。

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检察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民国政府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相继设立了一系列检察机构,并确定了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和职责。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
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的地位和权力。

总结起来,中国检察制度的产生经历了从古代社会的官方兼任到现代
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法制的影响和推动,中国的检察制
度经历了多次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最高人民检察院为核心的现代检察体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检察制度还将继续不
断发展和进化。

西方与中国检察制度的起源比较

西方与中国检察制度的起源比较

西方与中国检察制度的起源比较、西方与中国检察制度的起源比较从认识论角度看,要认识事物的性质必须首先了解它的历史渊源。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中的“检察”就具有一般监督的意义,目的在于保证皇帝下达诏书的正确性。

这里“检察”的主要含义当指法律监督。

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检察”一词,是清朝末年司法改革时从西方引进的。

因此,考察西方和我国检察制度的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检察制度的本质以及完善我国现有的检察制度是有裨益的。

(一)西方检察制度的产生(1)检察制度首先产生于法国。

法国在封建割据时期,国王法院只管辖王室领地内的案件;封建领主、教会领地和城市分别设有法院,对领地居民行使司法权。

国王为了维护王室利益,于12世纪设置“国王代理人”,代表国王参加诉讼活动。

随着王室领地的扩大和政治势力的加强,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3世纪,路易九世改革了司法制度,将领主的司法权置于王室法院管辖之下,对教会法院和城市法院的审判权也作了一定限制。

腓力四世(1285 年—1314 年)在位期间,将原来的弹劾式诉讼改革为纠问式诉讼。

与此相适应,原来的国王代理人改称检察官,普遍设置于各级法院。

检察官一方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对罪犯进行侦查,听取私人对犯罪行为的告密,批准对被告人的起诉,参与法院的审判;一方面代表国王对地方行政当局进行监督,成为国王在地方的耳目。

到了17世纪,路易十四的法令又进一步明确了检察官的等级,并设立了总检察官。

从而,法国的检察制度基本形成。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纠问式诉讼,彻底完成诉、审分立以后,检察机关才真正在刑事诉讼中充分发挥作用。

1808年法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规定:检察官有权侦查一切犯罪,有权直接要求警察协助其执行任务,有权向法庭提起公诉,并在法庭上行使公诉方律师的职务,从而确立了现代检察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检察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罗汉卿内容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体系中的行政制度、审判制度、监狱制度,一般都是伴随着国家的起源而产生的,但检察制度是法制的产物,是随着法律监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在我国,伴随着法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认真研究我国检察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对发展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加强法律监督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检察制度御史制度法律监督双重领导在古今中外,各国的检察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的规定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从文化的渊源来讲,中国封建社会设置的御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检察官的原始形态,也可以说,中国近代检察制度是西方检察制度的影响与中国古代文化官制的传承,是中西方文化的合璧,它既离不开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也离不开西方法律文化。

中国现行的检察制度的产生是受到多种法制文化的影响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

一、中国检察制度的渊源检察制度是近代我国从西方引进的一种制度。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中国现代检察制度的产生是在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检察制度和前苏联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一)西方检察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影响现代检察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的大陆法系的法国和普通法系的英国①。

但是真正完整、系统、成熟的现代检察制度是在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也就是说,在考证西方检察制度时,我们应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封建社会时期西方的检察制度和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的检察制度。

1.大陆法系国家封建社会时期的检察制度。

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封建社会,最早产生检察制度的是法国。

早在公元12世纪,法国正处于封建割据时期,各封建领主、教会领地和城市都分别设有法院、国王法院,其只能管辖王室领地的案件,国王的司法权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为了维护王室的利益,国王于公元12世纪在封建领主法院内设置代理人,即代表国王参加诉讼。

之后,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张,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司法权的管辖范围,到公元13世纪,国王路易九世改革了司法制度,王室法院对封建领主享有管辖权,并对教会法院和城市法院的审判给予了一定的限制,并且将之前的弹劾主义诉讼改变为纠问主义诉讼,大大加强了国家权力对司法的统治;同时,腓力四世将最初的国王诉讼代理人改称为检察官,并安设在各级法院。

由此,世界上最初的检察制度产生了,检察官公然地成为代表国家追诉犯罪和监督地方行政机关日常生活的代表。

在法国检察制度产生的这段时间里,英国封建社会的法制状况同样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与法国封建社会不同的是:英国封建社会发生割据以后,当时的国王除了加强王权统治,限制地方封建领主等的司法权外,还出现了一个一直沿袭至今的一种制度,即使陪审团制度。

在当时的英国封建社会,陪审团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①,其中大陪审团发挥着与当今检察机构同样的作用,他们负责刑事案件的收集证据、调查案情和提起公诉,但是涉及到王室利益的案件则由国王的律师起诉。

公元16世纪,国王辩护人更名为副检察长,担任破坏王室利益案件的调查、起诉和听审任务。

至此,英国封建社会的检察制度也由然生起。

2.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检察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各国政治、文化、经济、法律的发展状况不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检察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尽管检察制度都是在继承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检察机关在政权体系中的地位、机构的设置、职权范围和所起的作用都形成了各国自己的特点。

其中最典型的资本主义检察制度的代表有: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

英国资本主义检察制度虽然创建比较早,但发展的比较缓慢,检察机关不健全,检察机关的职权不具体,保留封建检察制度的内容较多;美国独立前为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前使用英国的检察制度,独立后,模仿英国模式建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检察制度。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的法制不完全统一,因而各州的检察制度也不完全统一,但其法制都具有二个共性,即:一是美国的刑事案件起诉权不专属检察官,重罪由检察官起诉,轻罪由律师起诉,没有自诉;二是美国的检察机关从上到下都属于政府行政系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在封建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检察制度。

从1790年开始,法律规定在各级法院设置检察官,以后法律虽多次修改,但检察官的地位和职权没有根本的变化;日本的检察制度在仿效法国和参照德国的检察制度以后,在法院中设置检事局,到1947年才将检察机关单独设置,与法院相对应,实现了审检分离。

西方检察制度的发展如前述有两个阶段,即:封建主义时期的检察制度和资本主义时期的检察制度。

这两个不同制度阶段其检察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也是不同的,它们均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及根源。

总结起来如下,封建社会检察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检察人员是封建国王的代理人或法律顾问、律师;二是没有单独设立检察机关,只是在各级法院内设有国王代理人。

资本主义社会检察制度的特点是:检察机关多数隶属于行政机关的司法行政部门,少数国家的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合二为一,不是独立的国家机关;且检察机关的任务主要是刑事公诉,一般不承担其他法律监督职责。

3.西方检察制度对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影响。

西方检察制度的两个时期使世界检察制度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而在这两个时期对我国检察制度最有影响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检察制度。

我国现代意义的检察制度是从清末产生的,当时的清政府决定“预备立宪”在考察的西方国家的法治状况,听取日本法学专家的意见后,开始了清末的变法,可以这样说,清末的变法其内容大量抄袭了日本司法制度,移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

清末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清末的中国检察制度是具有资本主义法制特色的检察制度。

在这一检察制度中,大量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设立了检察局,负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收受诉状,请求预审及监督审判等内容,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控审分离制度。

这一制度的产生,对中国现代检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让中国古代的检察制度与世界接轨,形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

(二)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影响中国古代御史制度,又称之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使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历史根源。

御史制度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御史”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模式,其中便包括了负责监察内外官吏,促进国家法令上下贯彻的御史制度。

此时御史组织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分别掌管对中央和地方的纠察,即皇帝下设三公,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以及掌管皇室秘书和监察等事务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的助手为御史中丞,其职责是掌管朝廷的图籍秘书、记事、处理直达君王的奏章,在殿中察举违法官吏,除中央机构外,御史大夫还领导着分察地方三十六郡的监御史,至此,御史制度成为中央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唐代,御史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一台三院制,中央设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一直沿袭到宋朝。

到了元朝,御史台的地位更加提高,成为与中书省、枢密院并立的三大机关之一。

在地方划分全国为二十二道监察区,诸道设“肃政廉访史司”,同时,特设两个分御史台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加强对诸道肃政廉访史司的领导,从而形成了上自中央下至地方的一整套封建纠察系统。

明清两朝,御史台改称为都察院,监督体系更进一步的完善①。

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特点是:(1)衙门独设,职权行使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和行事方式;(2)御史在职务活动中相对独立,不依附于台院长官的内部关系;(3)承担法律监督的职责;(4)指控与审判不分,其权利均由衙门行使。

中国古代御史制度与现行检察制度相比较,内容更为广泛,但与我国现行检察制度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御史制度中的监督功能一直被我国检察制度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御史制度可分为三个部分的职权,即:对皇帝的监督,对官吏的监督和对审判的监督。

这一监督职能为当今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监督属性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我国现行检察制度检察权的性质找到了历史渊源。

御史制度的这三项职权范围,其中的对官吏的监督和对审判的监督成为了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在现行检察制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前苏联的检察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检察制度的影响前苏联的检察制度是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萌芽的时期,是一种全新的检察制度模式。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院第1号法令决定:撤销现有的全部审判机关,即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大理院及其所属各庭、各种各样的军事法院和海事法院以及海事法院,代之以根据民主选举制而产生的法院。

“废除现有的法院侦查员制度、检察监督制度、律师制度和私人代理制度”①。

1920年10月21日颁布的《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法院条例》规定,在地方司法处设置公诉人,承担提起公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的任务,并于1922年在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时,通过了《检察监督条例》从而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检察机关。

1933年6月设立了苏联总检察署,统一指挥各共和国检察机关,同年12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批准了《苏联检察院条例》,规定了苏联检察院的基本任务、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途径和程序。

1936年12月通过的苏联宪法则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机关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作用、职权范围、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使社会主义检察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后,在1955年、1979年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检察机关的任务、职权范围和检察机关设置等作了修改和补充,使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更加完善。

前苏联检察制度其检察院内部实行垂直领导和集中领导的原则,检察权集中于检察长,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检察机关都在总检察长的领导下,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地方干扰,总检察长对苏维埃主席团负责。

基于这种检察制度结构下,前苏联检察制度也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检察制度的特点:(1)检察机关在国家宪政中具有独立的地位;(2)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享有广泛的法律监督权;(3)检察机关具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并实行上下垂直领导的体制。

前苏联检察制度是对我国现行检察制度影响最深的检察制度,解放初期的中国检察制度基本上是照搬前苏联检察制度,但不可否认,我国检察制度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检察制度。

二、中国现代检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近代检察制度的初建1.清末检察制度的形成和对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影响。

清末的检察制度是我国现行检察制度的产生阶段,也是在这一时期,检察制度这一概念才正式进入我国,由此取代了中国古代的御史制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逐渐的走向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