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带汤治验举隅

合集下载

真武汤应用举隅

真武汤应用举隅

真武汤应用举隅发表时间:2014-08-18T10:47:40.8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张新军[导读]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古代水气病的用方,也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

张新军(焦作市心脑血管病医院中医科河南焦作 454100) 【关键词】真武汤适应症治则【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49-02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古代水气病的用方,也是经典的温阳利水方。

适用于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为特征的疾病。

1.真武汤的适应症《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据其原文,真武汤的适应症应是太阳病发汗太多,伤人阳气,或其人素体少阴阳虚,邪从寒化,致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所引起的诸多症候,故凡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引起的诸多症状或咳、或吐、或心下悸、或头眩、或身瞤动、或肢体颤抖站立不稳、或腹泻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真武汤的组成及治则方解《伤寒论》中真武汤的的配比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能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

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

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姜、术复脾阳于后,故附术当为君药。

茯苓一助姜、术之健脾强运;一可淡渗水湿,使阴邪从小便而行。

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

故苓姜当为臣药。

佐芍药一则柔肝以止腹痛;一则敛阴护液,敛阴缓急,以治身瞤动。

全方共奏温补脾肾之阳、化气行水之功。

3.病案举例3.1过敏性鼻炎张某,男,44岁。

阳和汤新用举隅

阳和汤新用举隅
叫轻 时重 ,月经 延 后 ,量 少 色 暗 ,B超 珍 为 慢 性 盆 腔 炎 ,血 、尿 常 规 检 查 无 异 。 征 见 : 面 色 萎 黄 ,
切开 排脓 约 20m ,恶 寒 除坦 伤 ¨不愈 合 .请 巾医 0 L 治疗 。证 见 :面色晦 暗 ,身体 消瘦 ,畏 寒晴 睡 ,食 欲 不 振 ,伤 口色淡 ,脓 液 清稀 ,唇舌 淡 自 ,符 自,脉 沉 细弱 。证属 阳虚 阴盛 、气血虚 衰 。治拟 温 阳散寒 ,补 益 气 血 ,排 脓 生 肌 。方 用 船 和 汤加 昧 。药 用 :熟 地 、 鹿角胶 、党参 、黄芪 各 3 ,肉桂 、炮 姜 、自芥 、 0g 甘草 各 6g ,白芷 、大 贝 各 2 g c ,附 片 t g( 煎 ) 】 5 先 , 鹿 角霜 2 。服药 3 剂 ,脓 尽 伤愈 。 0g 5 侧 4 女 ,4 。 19—40 诊 腰 及 下 收部 8 900—2就 冷痛 ,倦 怠 嗜睡 ,带 下 色 白 ,量 多 ,质 清 稀 4a余. . 多 次服完带 汤 、参苓 白术 散 、补 中 益气 汤 等荆 ,症状
收 之 品 .1 便 干 燥 者 如 需 使 用 应 配 以 通 便 药 同 丈
用。
阴阳也常用于治疗该病 .相应的药物已为人们熟悉 ,
不再赘述 7 升提 法 主要 用于气 虚下陷 、久泻 不止者 。常用药 物有黄
以上 是慢 性结 肠炎 的常用 治法 .临床 立法处 方 l 1 l f
清 ,股 骨 头 变 小 。 余 周 围 软 组 织 尚 清 。 诊 断 : 双 侧 股 骨 头 缺 血 性 坏 死 。 证 见 :面 色 晦 暗 ,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皮 色 如 常 ,按 之 不 痛 患 者 每 日 F午 恶 寒 ,仇 不发

缩泉丸加味妇科运用举隅重点

缩泉丸加味妇科运用举隅重点

按:本案之病为脑血管病所引起。

属中医“呃逆”之症,其病顽固难治。

笔者首辨其证考虑患者面色不华且重病之后,为耗伤中气,损及脾胃所致,故用温补脾胃之法,其效不显。

究其病因在于肝气不舒,疏泄失常,累及脾胃而发病,遂于原方其础上加用疏肝行滞之品,疗效满意。

体会 调肝之意是使肝脏柔和,即肝脏疏泄正常,功能有序。

其法包括:疏、清・泻、平、镇、养、柔、温等法。

在临床上根据其病理变化可对应用之。

中医认为肝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作用,而气机是脏腑升降出入活动的基本形式。

气机的调畅是靠着肝的疏泄功能来完成的。

因此说肝为五脏活动的枢纽。

在病理中无论久病及肝,还是肝先受损,伤及肝的疏泄,其脏腑的升降出入就会紊乱。

其它四脏如心神的运机,脾土之斡旋,肺气之敷布,肾脏之藏泄都要受其影响。

清・魏玉璜说:“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亦然,肝为万病之贼。

”在临床中抓住肝主疏泄这条主线,用调肝之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及疑难证,常收到意外收获。

正如前辈张山雷所云:“肝气乃病理之一大门,善调其肝以治百病,胥有事半功倍之故。

”(收稿日期:1998-02-24)缩泉丸加味妇科运用举隅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钱聚义 缩泉丸出自《校对妇科良方》,该方由乌药、益智仁、山药组成。

方中乌药、益智仁皆为辛温入肾、膀胱经之药,具有温肾固涩,行气散寒之性;山药甘平入脾、肾经,可补后天之脾,而益先天之肾,三药相伍可奏温肾缩泉之功。

据本方适于下元虚寒病机所致之病证,笔者将其用于妇科崩漏、带下、乳泣、滑胎等病证,疗效显著,报道于下。

1 崩漏患者,女,38岁,已婚,1995年7月初诊。

主证经水淋漓3月余。

曾在某医院做妇科及B超检查无异常,并行诊刮及中西药治疗罔效。

刻诊:经水淋漓不断,色淡质稀,少腹冷痛,喜暖喜按,腰脊酸楚,畏寒怕冷,尿频,舌淡苔白,脉沉弦细。

证属下元虚寒,冲任不固,血海不藏,水泉失约。

治宜温补下元,止血调经。

方用缩泉丸加味:益智仁30g,乌药15g,山药15g,鹿角霜15g,乌贼骨15g,茜草炭20g,三七粉4g(冲),炮姜炭10g。

三仁汤临床治验举隅

三仁汤临床治验举隅
方继进 5剂 , 双下肢 浮肿消失 , 出汗 明显减少 , 减去黑茅 遂 根。继服 3剂 , 临床症状 消失 , 连续 6天 , 复查 尿常规 均正
按: 凡与气候 、 劳动 、 绪 等 因素无 关 而汗 出者 , 情 皆属 于异常病态 的出汗 。病 态 出汗 , 可分 为全身 和局 部 两类 。 上半身出汗属局部 出汗 , 因阳气大 虚 , 有畏寒神 疲 、 多 兼 面
治疗湿温 的首剂 , 也是后 世 医家 推崇 的治疗湿温 的代表方
剂 …。祖国医学认 为 , 为 阴邪 , 湿 其来 亦渐 , 留恋难 散 , 故
著, 遂转诊 中医治疗 。刻诊 见 : 面色 尚润 , 体适 中, 形 口黏
不渴 , 小便黄赤 , 大便不 畅, 舌质 红、 黄腻 , 滑。证属 湿 苔 脉
分的名方 , 具有宣上 、 中、 畅 渗下之功 。多年来 , 笔者应 用三 仁汤加减辨证治疗 内科 多种病证 , 收效甚佳 , 兹举例如下 。
1 上半 身 出汗
于 内科之半 身不 遂症 , 此乃 抓住该 患者 湿热 壅阻 、 脉络不 畅之主要病机 , 故予三仁汤加 味治疗 而获 良效 。
9 H , 0mm g 肾功能 正常 , 常规 : 蛋 白(++) 尿潜 血 尿 尿 、
(++) 血钾 、 、 正常 , 、 钠 氯 B超 检查 肾脏 正常 , 断为 “ 诊 慢 性 肾炎 ” 一 直服 用 黄葵 胶囊 、 生 丁片 等药 , 效 不著 。 , 潘 疗 刻诊见 : 眼睑 、 下肢 水肿 , 闷, 力 , 膝酸 软 , 双 头 乏 腰 纳呆 食
邪所致 , 病机 为湿 热壅滞 , 机不 畅 , 气 水道 不利 者 , 以宣 治 畅三焦气机、 热化 湿为 主 , 清 使三 焦宣 畅 , 气机 升 降有 序 ,

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目的:带下病,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属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病证,发病率很高,正如俗语“十女九带”所言不虚。

除了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带下病的高复发率也是其临床特点,故该病为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其发病上,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常常并见月经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间期不规则出血等情况,导致流产、不孕症、妊娠期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等疾病。

如治不及时、治不彻底,致使病程迁延日久者,还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从历代医家到现代中医,对带下病的论述众多,其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文献记载,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为起点,至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各派医家、学者诸多争鸣,期间以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尤为突出,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涌现、冲击。

随之而来的是诊治方药推陈创新,理论水平与诊疗效果的提升。

迄至明清时期,各类医论医著空前丰富,多对前朝的医说医述进行归纳总结,也不乏新观点论述,多本医著分纲别领的对其概念性状、病因病机、证候证型,治法方药、预后转归进行归类分析,如《女科经纶》、《妇科玉尺》、《医宗金鉴》等,认识更为全面,更贴近于临床实际,治疗逐渐趋于理、法、方、药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带下病的辨证论治重要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且年代距今最为接近,对后世医家带下病的治疗和研究影响十分密切。

近现代的带下病诊治认识研究已趋于完备,并逐渐形成系统理论,其中地域诊治特色开始涌现,逐渐向学派发展,可谓中医妇科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而近代中医妇科学术界对带下病的认知不断深化,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主要为细菌、病毒及原虫等的侵入感染或生殖道内菌群失调所致,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时受累;病情可轻可重,轻者无症状,重者引起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

带脉资料

带脉资料

奇异“带脉病”案2006年 26卷 10期《中国针灸》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起止页码:734-73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5-293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24王启才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某,男,74岁。

初诊日期:2004年5月11日。

主诉:不能系裤带,系则全身不适2年。

现病史:1987年开始出现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夜尿多,一晚5~6次不等,采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

体检发现左侧睾丸下方有一个约1.0cm×1.0cm的硬块,前列腺肛门指检:前列腺Ⅰ~Ⅱ度肿大,表面不光滑,尾部肿大变硬,结节明显,有触痛,诊断为“附睾炎”“前列腺癌(可疑)”,曾先后住院3次,行睾丸肿物切除术及前列腺大部切除术、双侧睾丸全切术。

住院期间,前列腺肛门指检:前列腺呈Ⅱ度增生;B超提示:肾囊肿、膀胱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CT提示:脑萎缩。

艾条温和灸阴交穴激发带脉感传3例田宁等2004年 35卷 4期《江西中医药》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起止页码:58-58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411-9584 国内统一刊号:CN 36-1095/R针灸激发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一个特色,也是临床上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步骤。

带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其“总束诸脉”,健运腰腹和下肢,对纵行诸经脉起到协调和柔顺作用,但其循经感传现象却少见报道。

近期,我们用艾条温和灸阴交穴治疗一些腰腹及下肢疾病时,发现不少循带脉的感传现象,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举3例如下:2004年 127期摘要:腰骶疼痛多由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如: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原因所致。

可见于跌挫损伤,久坐劳累,产后损伤等。

症状为腰骶部疼痛,坐下或久坐站起时疼痛加重,甚至卧床转侧不利。

检查腰骶局部无红肿热疼,但局部压疼明显。

笔者近2年来应用针刺带脉配以足临泣穴治疗腰骶疼痛4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CHINESE MAGAZINE OF CLINICAL MEDICINAL PROFESSIONAL RESEARCH起止页码:70-71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728-1083 国内统一刊号:CN 13-4431论痿厥是为带脉病(附病案4例并论治)蔡子华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第一人民医院522071摘要:痿证又称痿躄。

完带汤

完带汤

完带汤【出处】《傅青主女科》【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带下之证多与带脉有关。

带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带脉围腰一周,有如束带,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

如果带脉失常,不能约束则为带下。

本方肝脾同治,量大者补养,量小者消散,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不止的常用方,服之可舒肝木,健脾运,消湿浊,从而使绵绵之白带完全中止,故名“完带汤”。

【功效】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用法】水煎服。

【禁忌】带下证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方解】"本方为治疗白带的常用方剂,所主病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

【病机】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

【配伍特点】诸药相伍,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辩证要点】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

运用1.本方主治白带。

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证治要点。

2.若湿热较重,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而见小腹疼痛者,宜加炮姜、盐茴以温中散寒;腰膝痠软者,宜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涉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3.可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

文献摘要《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李梓榕教授治疗妇科炎症经验举隅

李梓榕教授治疗妇科炎症经验举隅

李梓榕教授治疗妇科炎症经验举隅妇科炎症易反复发作,多因脾胃虚弱,水湿内生,带脉失约所致,属虚实夹杂证,其病程缠绵,常影响女性日常生活和工作。

李梓榕教授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进行分析,总结本病治疗应着眼于脾、肝、肾,并重视顾护正气,治疗时注重调整脏腑功能,辨证施治,灵活运用。

标签:妇科炎症;完带汤;李梓榕李梓榕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善于辨证论治各种疑难杂症,衷中参西,经验丰富,见解独特,采取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妇科炎症取得了满意疗效,尤其对于慢性子宫颈炎、阴道炎、外阴炎及慢性盆腔炎等疗效明显。

1 理论认识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无“妇科炎症”之病名,李教授认为妇科炎症多有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其应属“带下病”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带下”病名便已出现,《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沿用“带下”的病名,开创了阴道纳药外治妇科疾病的先河。

在诊治理论方面,李教授认为带下病病机为脾胃虚弱,水湿内生,带脉失约,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来分析,治疗应着眼于脾、肝、肾,并重视顾护正气,扶正祛邪并施,多使用完带汤加减内服,配合臭氧化油阴道给药,内外合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 治法分析2.1 内服中药,补中健脾,化湿利水完带汤为清代名家傅山所创,为《傅青主女科》所述第一病第一方,现代临床研究已表明完带汤加减对妇科炎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5]。

方药组成紧扣病机,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上。

以补脾为主,佐以疏肝化湿之品,肝之疏泄使风木不闭塞,则脾土之气上升,使脾气健运则湿气消。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本草经疏》记载:“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

”调中者,脾治中焦,脾得补则中自调矣。

山药补脾固肾,《药品化义》曰:“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休 息后不 减 ,工作 效率 低 ,纳 差 ,腰 酸 痛 ,便溏 ,舌 质淡 、苔 略厚 ,脉细弱 。病 为解侪 ,证属 脾虚湿滞 ,肝 肾 不足 。治 以健 脾 除 湿 ,补 益肝 肾为 法 ,完 带 汤 化 裁 主 之 :炒 白术 20g,炒 山药 25g,党参 15g,白芍 药 12g,车 前子 (包 煎 )10g,苍术 10g,陈皮 6g,柴胡 6g,黄 芪 30g, 当归 10g,狗脊 20g,仙鹤 草 30g,炙 甘草 3 g,7剂 ,每 日 1剂 。药后 自感乏力 好转 ,上 方 加鸡 内金 10 g以助 纳 运 ,继服 20余 剂 ,诸 症 皆除 。
胡某 ,男 ,48岁。平 素 喜 吃 甜 食 ,多 生 肥 腻 ,近 6 个月来 头胀 闷神疲 ,体 重逐渐增 加 、乏力 而来诊 。诊见 形体胖臃 ,大腹 便 便 ,身高 186cm,体 重 103kg,骨 节 酸 软 ,腹胀 痞满 ,大 便 不 干 但 黏 滞 难 行 ,舌 胖 大 ,边 有 齿 印 ,苔黄 腻 ,脉 濡 细数 。查 胆 固醇 7.6mmol/L,甘 油三 酯 3.3mmo ̄L,B超 提 示 脂 肪 肝 。证 属 脾 虚 湿 阻 ,湿 浊 蕴于肌肤 ,且有化 热之势 ,治宜健 脾益气 ,渗利湿浊 ,佐 以清化 。完带汤 加味 :炒 白术 20g,苍 术 10g,陈皮 10g, 荆芥 6g,柴胡 10g,荷叶 6g,泽泻 15g,生 山楂 15g,黄芩 9g,甘草 3g。每 日 1剂 ,嘱控 制 饮食 ,加强 运 动 锻 炼 , 服药 10剂 ,自觉好 转 ,无 不适 。原方 继 进 l0剂 ,身 体 轻快 ,药 已 中病 ,但 嫌煎药 不便 ,拟 上方加量 为水丸 ,每 次 9g,日3次 ,服 药 3个 月余 ,血 脂 检 查 正 常 ,嘱 仍 控 制 饮食 ,运 动锻炼 防其 复发 。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0.104 文 章编 号 :1003—8914(2010)一10—1900-02
完带 汤 出 自《傅 青 主女科 》,由炒 白术 、炒 山药 、人 参 、白芍 药 、车 前 子 、苍 术 、甘 草 、陈 皮 、黑 荆 穗 、柴 胡 组 成 ,原治脾 虚不运 、湿浊不 化 、肝郁乘 脾 、带 脉失摄所 致 的带证 。本 方肝脾 同治 ,升降 并 用 ,消 补 兼顾 ,以健 脾 补 气 、燥 湿 运 脾 为 主 ,兼 疏 肝 解 郁 ,补 中寓 散 ,化 浊 于 升 清 之 中。据其补脾疏 肝 、升 阳化湿 之功效酌 情化裁 ,治 脾 虚 、肝郁 、湿浊所致 诸病 ,可收佳效 ,举案 如下 。 1 肥 胖
· 1900 ·
光 明 中 医 2010年 10月 第 25卷 第 lO期 CJGMCM October 2010.Vol 25.10
完 带 汤 治 验 举 隅
李 海 涛 Leabharlann 河 南省 南 召 县 城 关 镇 卫 生 院 (南 召 474650)
关键词 :肥胖;解侪;阳痿;不孕症 ;完带汤;医案
按 :《素 问 ·奇 病论 》中有 :“素食 甘 美而 多肥 ”的 记 载 ,恣食 肥 甘 导 致 脾 虚 失 运 ,以 致 水 谷 不 化 精 微 ,反 为 水 湿 ,湿 浊 聚 集 于 肌 肤 而 致 肥 胖 ,且 水 湿 郁 久 能 化 热 ,故治 疗应健脾补 气助运 治其本 ,利水渗 湿清热燥 湿 治其 标。 用具有健脾 化 湿 功效 的 完 带汤 为主 方 治 疗 , 且 柴胡用量较 重 是取 其 :“推 陈致新 、久服 轻 身”(《神 农本 草》)的作 用 ;荷 叶、泽 泻升 清泻 浊化 湿 ,有 助 脾运 化之功 ,且荷 叶 又 能“令 人瘦 劣 ”(《神 农本 草 》)有减 肥 作 用 ;山楂 消食 运 脾 ,有 降 脂 减 肥 作 用 ;黄 芩 清 热 燥 湿 。诸 药 合 用补 运 脾 气 ,升 清 与 降 泄 浊 湿 并 举 ,切 合 病 情 ,故 能取 效 。 2 解 佛
按 :解 ,见于《内经 ·论 疾诊 尺 》及 《素 问 ·平人 气 象论》。解 :懈怠 ;无 力 ;解,即 困倦 无力 ,类似 于现 代的 疲 劳综 合 征 、亚 健 康 状 态 。脾 主 肌 肉 四 肢 ,脾 虚 湿 滞 肌 肉四肢 不得 充养 而发病 。故 用 完带汤健 脾益 气化 湿为 主 方治疗,加黄 芪益 气健脾 ,参 入 当归 配 白芍药养 血益 肝 ,补 肝 体 助 肝 用 ,使 “土 得 木 而 迭 ”,肝 主 筋 ,为 罢 极 之 本 ,肝得补养 亦有利缓 解 病情 ;用狗脊 补肝 肾,强腰 膝 , “治腰 背 强,机 关缓 急 ,利 骨节也 ”(《本草 崇原》),且 能 补 火暖土 以助脾 运 ;仙鹤 草 又名脱 力草 ,江浙 民间 用此 治脱力 劳伤 是有 效 验 方 ,足 证 其有 强壮 之 功。诸 药共 投 ,侧 重 治 脾 ,兼 顾肝 肾 ,且 用 验 方 ,故 收 效 尚佳 。 3 阳 痿
黄 某 ,男 ,50岁 ,乏 力 一 年 ,加 重 2个 月 。 1年 前 原 因不 明 出现疲 劳乏力 ,记忆力 下 降 ,4个 月前 曾在 医 院 全 面检 查 ,各 项 指 标 均 正 常 ,诊 断 为 :“疲 劳 综 合 征 ”。 近 2个 月 来 病 情 加 重 ,头 晕 ,全 身倦 怠 无 力 ,喜 卧 懒 动 ,
陈某 ,男 ,43岁 。 自诉 40岁后 性 功 能逐 渐 减 退 , 近 1年来 阳痿 ,偶 有不 全 勃 起 ,但 维 持 时 间很短 ,经 多 方 检查未 发现任 何 阳性体 征 ,屡 用 中西 药治 疗 而无 明 显效 果 。现头 昏沉重 ,四肢乏力 ,口淡无 味 ,饮食 日减 , 食后 腹胀 ,大便溏 ,时 有腰 酸 ,舌 淡 苔腻 ,脉 沉缓 无 力 。 辨 证 属 脾 失 健 运 ,精 血 无 源 ,肾 失 滋 养 ,宗 筋 弛 缓 。 治 宜益气 健脾 ,补 肾起 痿 ,完 带 汤加 减 :炒 白术 20g,炒 山 药 30g,党参 20g,白芍 药 10g,车 前子 (包 煎 )15g,苍术 15g,陈皮 6g,柴胡 6g,巴戟天 20g,九 香虫 10g,蜈蚣 2 条 ,炙 甘草 6g。服 药 6剂 ,食 量增加 ,守方加仙 茅 12 g, 温 肾壮 阳,治疗 月余 ,阳痿告 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