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抗日战争背景:通过讲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起因、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及国际环境,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讲述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及其他抗日力量如何团结一致,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调团结抗敌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全民族的英勇顽强、团结一心,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选择小组合作法的理论依据是,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二)媒体资源
在本节课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地图、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2.多媒体资源: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对比分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特点。
4.抗日战争胜利及其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国内外影响,以及抗日战争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启示。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第23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国家建交
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 在国际交往中
会主义阵营一边 不致孤立
■ 问题探究一
1、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 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
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
办外交的。” --《周恩来传》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5、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亚非国际会议 D.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6、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 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 (2) (3) (4) B.(1) (2) (4) C.(1) (2) (3) D.(2) (3) (4)
周恩来总理会晤缅甸总理吴努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首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和整领权土完、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
等互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
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 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 准则。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第23课 人教版高中 历史必修一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触目惊心的 《二十一条》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状态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苏、美、英、法,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2. 1955年,印尼万隆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前言: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辉煌。
总结:1.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3.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知识点及练习题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知识点及练习题为帮助同学们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的知识点,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知识点及练习题,欢迎大家学习。
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知识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指导思想: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________的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①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
②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___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2)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见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________、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________问题。
②特点: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③成果: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④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________。
③特点: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④成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3.国内外对于日本侵华的反应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 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 (2)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统一的政权和军队,国 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中国共产党掌握着局部地区的革命政权。 (3)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采取遇事 互相协商的办法,实行党外合作。 (4)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 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援助。但美 英等国长时间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妥协倾向,不 利于全国的抗日斗争。
(4)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提出抗日的基本 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随后,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⑦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 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 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 | 全面抗战的开始 1.标志:1937年7月7日晚,发生⑤ 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1937年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 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 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

——周恩来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 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 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 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 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
1.(2005年文综广东,7)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 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①“不结盟”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 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 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 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探究一: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
倒”方针必要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既要“独立自主”又“一 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⑴“一边倒”方针必要性: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 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从目的看: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3.(2007广东文科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 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4.(2006上海,30)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 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 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学习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二战后出现以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2)国内: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方针(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________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________的外交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清除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其在华的一切特权。
②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①含义: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新中国建立第一年,同____等17国正式建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新中国积极同____国家和______________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______在接见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__________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的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________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____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____和________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课件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 学法、还原法(借助CAI课件最大化还原历 史面貌)
五、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善于思考,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 获取新知,学会解决问题。
度、缅甸时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 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 1998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我国为什么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在这 个事件中,美国违反了五项原则中的哪一 条?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主题成果
“一边倒”的方针的提出,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两 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 篮中。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既可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更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 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成果,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外交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课堂练习1
2.“另起炉灶”的含义是:(
)
A 不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 不承认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关系 C 走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道路 D 不承认历史上的一切条约
3、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
加的国际会议是(
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 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知识目标】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影响;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含义:
(1)“一国”:在一个的前提下。
(2)“两制”:国家的主体实行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
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2、“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1)雏形: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2)酝酿:1981年9月30 日,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3)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全面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含
义。
(4)宪法保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正式确立: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方
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6)运用——、回归祖国
3、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2)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4)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1)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增强,不断提高。
(2)“”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在祖国大
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澳门回归祖国
(1)背景: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经过:
①年4月,中葡双方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1)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2)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祖国的方针。
2、停火:停止炮击,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交流: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4、会谈: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
成共识。
5、八项主张:1995年,发表谈话,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强调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6、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
7、目前,海峡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1、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其领土是怎样被割让与租借的?
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2、“一国两制”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的细微差别是什么?
是否驻军是差别所在。
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
而台湾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3、怎样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还将改变我国与美、日等国的关系。
紧迫性: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不仅不利于祖国大陆的发展,对台湾的前途也是没有好处的。
由于“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发展,外国敌对势力也插手台湾问题,这将加大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