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分水岭梗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1. 引言1.1 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颅内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局部大脑缺氧缺血而引起。

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较高,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分水岭脑梗死的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脑血液供应相对薄弱的地带,如大脑皮质下、大脑白质之间的血管分支等部位。

此类脑卒中在临床表现上通常表现为半侧面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等严重后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此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需采取多种手段。

及时发现病变、明确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治疗中,早期的溶栓治疗、适当的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需因人而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00字】1.2 分水岭脑梗死的危害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占据了脑梗死的10%-15%。

分水岭脑梗死的确切危害包括脑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血脑屏障破裂,导致脑水肿、出血性转化或脑梗死区域扩大;紧接着是大脑皮质下纵行纤维受累,影响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传导,导致上皮性缺失、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破,导致脑出血,甚至伴有脑疝形成,这种情况对患者预后非常不利。

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及时有效地治疗和干预分水岭脑梗死至关重要,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2. 正文2.1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关键环节,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的方法,常见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由于血管阻塞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导致脑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将从治疗及临床预后两方面来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1.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梗死的基础治疗方法,其中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法。

经过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再灌注率,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并且要掌握适当的溶栓时间,否则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抗凝治疗则是用于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抗凝治疗可以减缓栓塞的进展速度,防止栓子进一步扩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缺血和坏死。

但是,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需要非常慎重,因为该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才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经颅超声导引,从腹腔或股动脉引导导管,将机械器材送入脑血管内进行取栓或溶栓治疗。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脑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同样,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也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避免溶栓时间过长和出血的风险。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变部位直接进行干预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颅内外分流术、颅脑减压手术等。

这些手术方法可以显著缓解分水岭脑梗死病情,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2.预后对于分水岭脑梗死,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预后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病史、治疗方法等因素。

其中,年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从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表1 两组患者 治疗 效果 的对 比【 n( %)】
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具有可 比陛。
1 . 2方法
1 . 2 . 1观察组 Nhomakorabea针对观察组 的3 2 例分水 岭脑梗死患者 ,均采用介入治疗 的方式对 患者进行 治疗。据统计 ,观察组的3 2 例患者 当 中,实施 颈动脉单侧支 架植入术 治疗 的患者共有 l 6 例 ,占5 0 %;实施 大脑 中一侧 动脉支架植 入术 治疗的 患者 共有 1 2 例 ,占3 7 . 5 %,实施基底动 脉联 合颈动 脉支架
了浅显 的研 究和 探讨 。方 法 选 择我 院 自2 0 1 2年 8月至 2 0 1 3 年 8月期 间收 治的 6 4例 分水岭脑梗 死 患者 ,将其 平均 分 为观 察 组 ( n = 3 2 )和
对照 组 ( n = 3 2 ) ,观 察 组患者 行介 入 治疗 ,对 照 组患者行 常规 治疗 ,对 两组 患者 的治疗 效果进 行观 察和 统计 。结果 观 察组 患者 的总有 效率
报道如下。
从而有效 的降低患者血液 的黏稠度 ,降低血管 阻力 ,改善微循环 】 。
1 . 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及精神障
碍等 临床表现彻底 消除 ,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 改善9 0 % ̄ 1 0 0 %的治疗效
果为痊 愈 ;意识障碍 、语 言障碍 、运动 障碍 以及精神障碍 等临床表现 得 到明显 改善和控 制 ,神 经功 能缺损评分 改善4 6 %- 9 0 %的治疗 效果 为显 效 ;意识障碍 、语 言障碍 、运动 障碍 以及精神 障碍等 临床 表现得
1资 料与 方法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因颅内或颅外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是引起脑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通常是指在脑动脉内分支处形成的血栓,致使分水岭区域出现缺血性损害。

分水岭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因其特殊的部位和发病机制,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分水岭脑梗死通常发生在脑的供血量最少的地方,即大脑中动脉的末梢部分,这些部位容易受到血栓或栓子的堵塞。

由于分水岭区域处于不同脑血管供血区的交界处,故而当脑血流量下降时,分水岭区域首先受到影响。

另外,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持续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下,易形成栓子,从而引发脑梗死。

二、治疗方法1. 急性期治疗针对急性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梗死部位和范围。

对于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增高等情况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脑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干预。

并且需要加强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可以给予抗栓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区的扩大。

在这一阶段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康复期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期治疗。

康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护理。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调节血脂、降压等药物,以预防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则是在患者及其家属中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适应疾病和康复的过程,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一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病史、既往健康状况、病灶大小和位置等。

通常来说,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预后越差。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95 例( 40. 1%) , 例纤维蛋白原在 4岁L 以上, 7 1 4 7 例患者血脂增高(3 , ) , 0 2% 以胆固醇增高为主, 均在
顶、 颗交界区, 枕、 临床以偏盲、 偏瘫、 经皮层性感觉 失语、 皮层性感觉障碍、 情感淡漠为主要表现。 皮层 前后两型 c 扫描显示为片状低密度区, T 呈楔形, 尖
邓8 例中, 1 例, 男14 女卯例, 男女比 率为1。 1, 4: 年
龄4 一 岁, 3 . 2 岁。 3 8 7 平均6
1. 2 发病因素 1。 1 血流动力学变化 发病前有血压降低者8 2. 7 例, 7 . 5%。在血压降低的患者中, 占3 其中17 例有 心律失常;1 例有心肌缺血的表现;5 例有心衰; 例 3 7 患者曾 作心脏手术;3 例降压药使用不当造成血压 4 过度下降;5 例因体液丢失引起血容量下降未及时纠
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②皮层后型:梗死发生 在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或大脑 前、 后支动脉共同供血的皮层支边缘带;③皮层 中、 下型: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的边 缘带。以上可统称为幕上分水岭梗死。椎基底动脉 系统的血管之间供应区梗死为幕下分水岭梗死。 本 组病例均为幕上性脑分水岭梗死, 其中皮层前型8 1 例(3 , , 4 0%) 病灶多位于额、 顶交界区, 临床主要表 现以智能障碍、 偏瘫、 经皮层型运动性失语等症状为 主。 皮层后型92 例( 3 。%) , 8 石 病灶多位于顶、 枕或
199 . 1337 一 5 . 7 134
道[ 对老年患者术前行扩容治疗, 有超过机体的 ] 6 只
防御能力, 同时伴有左心功能不全时, 才有可能发生 肺水肿。总之, 通过控制性降压的联合应用, 急性高 容量血液稀释对一般情况良好, 无心肺功能障碍的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还有介入治疗。

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共15例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患者狭窄动脉直径恢复程度达到80%以上,随访14例患者没有出现新鲜梗塞。

余下1例患者支架处再次出现狭窄。

结论轻度脑功能障碍是分水岭脑梗塞患者的主要特点,对该类疾病当前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为脑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脑动脉狭窄。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塞;诊断;介入治疗所谓分水岭脑梗塞(cbwi)指的是人体脑内相邻相对较大的血管供血区域之间出现局限性缺血而导致出现相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脑梗塞,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在临床还有影像学方面均有显著的特点。

本文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分水岭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该类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共15例,均经过ct或者mri影像确诊为脑梗塞患者,造影发现患者合并大脑中、颈内以及椎-基底动脉有重度狭窄,狭窄率≥70%。

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最大的为70岁,年龄最小的为28岁,平均年龄为58.4岁。

其中有5例患者为首次发病,余下10例患者均为2次以上梗死。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例,冠心病史8例,糖尿病史5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如下:8例患者轻度偏瘫、1例患者轻度偏深感觉障碍,2例患者轻度失语,2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例患者反复头晕。

1.3 影像学检查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之后,有12例患者表现为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区域表现出串珠样、水滴样以及条索状;1例患者兼有半卵圆中心区域和额颞交接区域之间皮层病变;3例患者兼有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域还有顶枕交界区域出现病变。

对患者进行全脑dsa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脑动脉狭窄:3例患者单纯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合并椎动脉狭窄;1例患者烟雾病;1例患者颈动脉狭窄合并基底动脉狭窄;1例患者一侧颈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1例患者颈动脉颅内段狭窄。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在2条或2条以上脑动脉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供血区之间边缘带的梗死。

CWI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生对CWI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目前认为,低血压和低血容量是引起CWI的最常见原因;传统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均是CWI的危险因素。

其发病机制包括低灌注和(或)栓子清除障碍。

研究表明,CWI 患者多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且血管狭窄越严重,越易发生CWI。

不同类型CWI可提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此外,CWI的发生还与侧支循环代偿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一种慢性全身炎性反应,常常同时存在多发性血管狭窄。

因此,对CWI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时,常发现存在一处主要责任脑血管狭窄,同时合并其他部位脑血管狭窄,如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或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狭窄。

研究表明,颅内合并颅外多发性血管病变多见于亚洲人群,且预后较差,多发性血管狭窄患者5年内卒中复发和死亡发生率远高于单发血管狭窄患者。

1 CWI的分型目前,临床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是Bogousslavsky和Regli提出的分型方法,其将CWI分为3型:(1)皮质前型:即前分水岭梗死(anterior watershed infarction,AM),梗死发生于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皮质支的边缘带,相当于额中回,呈楔状,尖端朝向侧脑室底;(2)皮质后型:即后分水岭梗死(posterior watershed infarction,PWI),梗死位于MCA与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皮质支的边缘带,常于额顶枕交界处,呈楔状,尖端朝向侧脑室底;(3)皮质下型:即内分水岭梗死(internal watershed infarction,IWI),梗死发生于MCA皮质支与深穿支的边缘带,主要位于基底节区和侧脑室旁(图1)。

扩容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扩容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MRI证实 为脑分 水 岭梗死 ;③ 发病 48小 时 以 内 ;④排 除脑出血 、心肌梗死 、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人院时 2 结果
发生感 染 性疾病 (如 严重 的上 呼吸道 感染 、肺炎 、高热 2.1 基 线 资料 比较 :人 组 时 两组 患 者 分 型 、性 别 构 等 ),严 重 心功 能衰竭 ,呼 吸衰竭 和肝 肾功 能损 害者 。 成 、年 龄均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治 疗 过程 未 见 明显 不 1.2 研究分组 :为单盲对照的完全随机化研究 ,将计 良反应 ,无脱落病例 ,见表 1。
(14.08±4.51 vs 16.13±4.95;7.78±4.01 VS 10.12±5.19;7:52±4.83 vs 9.84±5.19,均 P<0.05),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 上 升 (53.84±12.38 vs 48.36±12.51;60.94±13.67 vs 51.72±13.36,77.19±9.68 VS 72.81±9.93,均 P<0.05)。 结 效 。 [关键词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 ;分水岭脑梗死 ;治疗
1 资料 与 方法
1.1 一般 资 料 :2006年 1月至 2009年 11月 在 我 院 神 经 内科 病房 住 院患者 90例 ,所 有 病 例均 行 颅脑 cT 或 MRI检查 ,为首 次 发 病 或 过 去 发 病 未遗 留 神 经 功 能 障碍者 。诊 断符 合 1995年全 国第 四届 脑 血 管疾 病 学术会 议 通 过 的各 类 脑 血 管 病 诊 断 要 点 [ ,人 选 标 准 :① 具 备 急 性 脑 梗 死 的 临 床 表 现 ;② 经 颅 脑 cT或
表 1 两组 患者性 别、年龄 和分型的比较
作者单位 :313000 浙江省湖州第一人 民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简介 :沈鸣华 (1977.),主治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对患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如何。

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患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72例,对这些患者都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诊治方法。

观察这些患者手术前后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对这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结果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后,有68例(94.4%)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狭窄解除,有2例(5.6%)患者转为轻度狭窄;这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4±2.9)分也低于手术前的评分(24.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年后回访这些患者,都没有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状况的复发。

结论结合患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对他们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能够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病情,预防患者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血管内介入;临床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0, 72 patients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conveniently, 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stenosis of carotid artery was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of thes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68 patients (94.4%)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were relieved of stenosis, and 2 patients (5.6%) turned to mild stenosis. The scor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fter operation (10.4 ± 2.9) was also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24.5 ± 5.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ne year later,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relapse of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the method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an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也被称作边缘带的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也就是在脑内相邻动脉的供血区域之间的边缘部位出现的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

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依据梗死地方的不一样,具体在临床上的表现也不一样,发病最多的部位主要是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然后是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大脑前、中、后动脉之间,还有就是梗死也会发生在小脑交界区。

大致来说分为3种类型,①皮质下型,②皮质前型,③皮质后型。

随着今年临床上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更多的脑分水梗死患者都开始选择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疾病。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了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72例,来分析血管内介入疗法对此病的诊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取在该院就诊的患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在46~69岁之间,平均(59.4±6.9)岁;其中皮质下型的是12例,皮质前型的是50例,皮质后型的是10例;在临床表现上,运动型失语的12例,精神障碍的10例,智能障碍的8例,精神障碍并智能障碍的9例,中枢神经性偏瘫25例,偏瘫并语言障碍的8例。

每例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上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1.2.1 诊断方法对全部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在进行此DSA检查的前3 d,所有患者都要服用75 mg/d的氯呲格雷和150 mg的阿司匹林。

在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幕上脑血流因责任病变血管影响发生的变化,重点观测血管内介入的路径,测量出狭窄动脉的狭窄程度。

1.2.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都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

首先,对患者实行局部麻醉,然后对患者全身实行肝素化,具体是用Seldmger股动脉插管技术从右侧股动脉穿刺过去,然后将6 F或者8 F动脉鞘放置进去[2]。

用泥鳅导丝将6 F导引导丝引领到狭窄部近心端,然后放置下来。

然后再根据诊断时对血管的测量得出的数据,用路径图引导,在病变远心端颈内动脉内放入远端保护栓塞装置,然后把适宜的自膨式支架按照远端保护栓塞装置的导丝方向放到病变血管的部位,明确放置部位后,要小心翼翼精准地把支架放进去。

手术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的消毒包扎,带鞘的话要送到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观察,等到ACT小于180 s之后再拔出动脉鞘,然后再进行消毒包扎,之后的5 d内都要给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

手术之后的6个月内都要给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服用75 mg/d的氯呲格雷和150mg/d的阿司匹林。

1.3 评价标准依照北美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实验标准来判断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狭窄程度,0%~29%归为轻度狭窄,30%~69%归为中度狭窄,70%~100%归为重度狭窄[3]。

手术前以及手术后3个月在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回访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价术前术后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性功能缺损情况月严重,神经性功能缺损评分就越高[4]。

1.4 统计方法对所有的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n(%)]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诊断结果对全部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后,就责任血管的位置来说,有22例患者为颈总动脉,有22例患者为颈内动脉,有14例患者为颈动脉窦部,有14例患者为颈浅动脉。

就发病血管的方位来说,发病位置在左侧的为28例患者,发病位置在右侧的为44例患者。

就狭窄血管狭窄程度来说,狭窄程度是中度的是22例患者,狭窄程度为重度的是50例患者。

2.2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治疗结果全部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经过手术,都成功的将支架放入到发病责任血管内,成功率达到了100.00%。

具体来说,有68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解除,有4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转变为轻度狭窄。

总的来说,这些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治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较治疗之前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在手术前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手术前这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5.3)分。

在手术之后3个月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访,结果显示这些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4±2.9)分。

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手术后3个月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手术之前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部位通常发生在大脑的中动脉和后动脉之间的边缘地带,有时候也会发生在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之间的边缘地带以及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之间的边缘地带,只有比较少的几率会发生在基底节、侧脑室胖白质和小脑之间[5]。

最近这几年来,CT、MRI、DSA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些技术水平的提高为诊断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提供了便利的检查工具,可以帮助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更好治愈。

DSA检查技术可以详细地观察到颈内动脉或者其他脑内动脉里面是否出现闭塞情况以及动脉的狭窄情况,一般来说临床上诊断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疾病用DSA检查技术的较多。

李冬霞等人[6]在对血管内介入疗法治愈急性分水岭疾病的研究中得到实验数据显示,实施手术后颈动脉狭窄解除率为96.6%。

在该次研究中,发现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经过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情况都有明显的改善,有68例(94.4%)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狭窄解除,有2例(5.6%)患者转为轻度狭窄;这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4±2.9)分也低于手术前的评分(24.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1年后回访中也没有发现有患者出现疾病复发状况或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情况。

由此可知,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在严格按照手术标准执行手术的前提下,可以治愈患者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这与李东霞等人[6]论证的观点一致。

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原理非常复杂,目前来说,尚且没有给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做定论[7]。

该文认为,脑内循环灌注压不足是颈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低血压导致的动脉闭塞以及狭窄也会使得脑内循环灌注压不足出现。

动脉硬化斑块破裂或者心源性血栓会导致脑血管栓子栓塞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