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婚礼习俗

合集下载

古人结婚礼仪

古人结婚礼仪

古人结婚礼仪
古代的结婚礼仪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是一般的古代结婚礼仪的一些特点:
1. 媒妁之言:在古代,一般是由媒人来撮合男女双方的婚姻。

媒人负责查找合适的家庭和姻亲,然后进行双方的交流和协商。

2. 订婚:在双方家长的同意和交流确认后,会进行正式的订婚仪式。

这个仪式一般由两家长辈和媒人见证,双方互赠婚礼饰品或礼金来表示承诺。

3. 进门礼:在结婚当天,新娘会带着嫁妆入门,这是一种象征着新娘加入新家庭的重要仪式。

新郎一般穿着婚服,摆放鞭炮迎接新娘的到来。

4. 交杯酒:在宴席上,双方父母会亲自为新婚夫妇斟酒,新娘和新郎则要各举起自己的酒杯,在众人祝福下交杯喝酒,表示喜庆和团圆。

5. 敬茶:新婚夫妇要分别给双方父母敬茶,以示对双方家庭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6. 迎亲队伍:新娘离开娘家时,她会由一支队伍护送到新家,这个队伍通常包括亲友和乐队,有时还会有舞龙舞狮等庆祝表演。

7. 宴席:结婚当天,一般会举办热闹的宴席,邀请亲友和至亲参加。

在宴席上,新婚夫妇会接受来宾的祝福和礼物。

8. 礼服和婚庆装饰:结婚时,新娘通常会穿着褒贵的婚服和配饰,用以展现出新娘的美丽和贵气。

新家的门前和宴会场所也会装饰得非常华丽,通常会用红色丝绸、盖着金字的帷幕、鲜花等来增添喜庆氛围。

以上只是一些古代结婚礼仪的常见特点,具体的仪式、流程和细节还会根据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婚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朝的婚礼习俗。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婚礼习俗极为繁琐,许多习俗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观念。

一、缔结婚约古代中国的婚姻多由父母之间商议决定,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亲事,并进行婚约的缔结。

婚约通常需要进行“酒节”仪式,饮酒、酒杯相碰等都是婚姻契约的象征。

二、纳聘纳聘是婚礼前的重要环节,新郎家族需要给新娘聘金、彩礼和嫁妆。

彩礼的数量也很重要,代表着双方家庭的面子和地位。

三、过门闹婚婚礼当天,新郎要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中,但在进门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闹婚环节。

闹婚旨在考验新郎的诚意和勇气,也是为了给新婚夫妻带来好运。

闹婚的形式千变万化,有喂辣椒、吃苦瓜等。

四、拜堂结婚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双方磕头拜堂,祈求天地神灵的保佑和长久美满的婚姻。

五、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高潮,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人的喜悦。

宴席仪式庄重,酒令唱和等节目娱乐众人。

【唐代】唐代的婚姻习俗相对庄重,注重礼制和融入宫廷文化。

一、联姻成亲唐代皇族常常通过联姻来维持外交关系或巩固势力,这也影响了普通百姓的婚姻观念。

社会上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

二、琴诗书画唐代婚礼上常常会有琴、书法、诗词的表演,以展示新人的才华和教养。

三、花轿游街唐代新婚夫妻会在婚礼后进行花轿游街,以示新人婚姻美满、喜庆祥和。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婚礼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和风俗。

一、妆礼新娘在婚礼前需要进行妆礼,这是新娘进入新家的重要仪式,象征着新娘已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二、簪花仪式新郎会在婚礼上为新娘簪上花簪,传承了古代的美好传统,寓意着爱情永恒。

三、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是每对新人憧憬的浪漫时刻,新娘新郎在这一晚可以尽情地表达爱意和情感。

四、宫灯明清时期的婚礼上经常使用宫灯,宫灯以纸灯笼为主体,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制成,寓意吉祥和团圆。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婚礼誓词婚礼,在中国也叫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一天中的吉时,所以在黄昏时行嫁娶之礼。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嘉礼的一部分,是继笄礼和冠礼以后生命礼仪的一种。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原始社会时婚姻形态较为混乱,在母系氏族的影响下,类似于群婚的制度产生了血缘关系混乱,权利划分不明等系列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有关婚育的礼仪发展得很慢。

直到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才有了“偶婚制”的出现,加之战争、氏族、生殖崇拜等因素,人们对婚姻和生育更为重视,因此,婚礼仪式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礼记》中讲“上以侍宗庙,下以继后世。

”这清楚地表明婚姻在于社会礼节在于宗族延续方面的重大意义,而婚礼仪式的出现,将婚姻从单纯的生殖功能转化为庄重的美好的生命意义上的羁绊。

周朝时,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婚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值得一提的是“六礼”指从议婚到完婚的过程,其中“纳征”最为重要,类似于现在农村保留的“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而聘金的多少与女方的出生门第密切相关,这种以金钱衡量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后世婚姻对象的选择,到了今天,人们还是会觉得“聘金”越多,新娘就越尊贵。

“六礼”的基本步骤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周朝六礼婚制的确立使婚礼仪式正式地展现在人的眼前,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变化而来。

《礼记》中记载的“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夫妻同甘共苦,在喝过这杯合卺酒后,就相当于做出了自愿为家庭奉献的承诺,这使得婚礼更体现一种对家族血缘信仰。

那时候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封建时代,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婚礼体现了其它仪式缺乏的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规则,除了繁衍后代这样非常现实的意义之外,婚礼还在于精彩的生活并延续自己的生命。

唐朝婚俗礼仪

唐朝婚俗礼仪

唐朝婚俗礼仪
一、唐朝婚礼流程
1、新人走上红毯之后,金童玉女在其身后开始抛撒五谷杂娘;
2、跨火盆:新郎和新娘共跨火盆,表示去除身上晦气,福气会从天降;
3、跨马鞍:新郎和新娘共跨马鞍,可保一世平安;
4、跨米袋:新郎和新娘日后生活丰衣足食;
5、三箭定乾坤:新郎以射三箭来肯定这份姻缘;
6、却扇之礼:即使新郎掀起盖头,新郎却扇也不能撤去;
7、三叩九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8、交换彼此信物
9、结发之礼:双方将头发剪下一缕,然后用红线绑起放入同一个锦囊;
10、交杯酒:交杯同饮,一生相随。

二、唐朝婚礼习俗
1、六礼
六礼是古代谈婚论嫁必须遵循的礼节。

在唐朝,这个礼节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

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这六礼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跨越好几个朝代流传至今。

现代婚礼,也都有按照上面的内容来执行。

2、催妆
唐朝在迎亲时,新郎的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要一起齐声大喊:“新妇子!”这个时候,新娘家往往是关闭大门的情况,就是要给新郎摆到关卡,证明娶媳妇不花心思和用心是不会简单开门放过的。

于是,新郎就会安排夫家上百号人站在大门口一起叫唤,直到把门催开。

3、障车
唐朝的迎亲时间一开始都设在黄昏,在中唐以后才有人提出把时间改清晨。

因为婚礼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

接完新娘之后,女方会集中一批人挡其去路,只要留下买路财,才能放新郎和新娘过去。

4、下婿
在唐朝,新娘的轿子到达新郎家大门口时,新娘家中所有到场的女性来宾,每人都会拿棍子轻敲新郎,这的做法是为了告诉新郎,以后不许欺负新娘。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变化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变化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

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

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

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

一、古代婚礼习俗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2.回礼:女方家也会接着回礼,礼物包括槟榔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7.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二、古代迎娶礼节1.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2.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3.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4.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5.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6.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7.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

关于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现代的婚礼流程其实是参照的古代的婚礼流程,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传统婚礼的各项环节更像古代婚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婚礼礼仪流程是什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古代婚礼当天流程详细《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

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

亲迎是婚礼中最后一个程序,但也是婚礼当日的第一个过程。

由于古人讲求礼节仪式,故婚礼的过程也颇为复杂。

当中包括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

以下便逐一解释。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中国古代婚礼的基本流程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

“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但是明清以后,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

一、中国古代婚礼的形式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

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一)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

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

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

(二)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

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

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

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

(三)买卖婚礼从父系社会开始,出现了买卖婚姻。

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

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一是以礼聘娶为名,二是以钱买妾,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挣钱工具的买卖婚,四是诱骗、拐卖妇女而成的买卖婚。

总的来说,买卖婚制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抢夺妻子造成的混乱和社会纠纷。

(四)媒妁婚姻为适应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媒妁婚姻。

买卖婚演变为聘娶婚,买卖的中间人演变成媒妁。

在周代,官方专门设置官职媒氏来主管婚姻和男女之事,媒氏不仅负责男女两家的交接、互通双方姓名,还起到防止男女直接接触、做出不考虑家族利益而私定终身的事情,有媒氏的参与,使得婚姻明媒正娶,具有了正当性、合法性。

中国古代汉式婚礼

中国古代汉式婚礼

中国古代汉式婚礼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共牢合卺→解缨结发婚后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庙见成妇★婚前礼1.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2.问名:纳采后,问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

《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3.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仪礼·士昏礼》)。

男方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带雁到女家报喜,仪如纳釆。

4.纳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纳聘以订婚。

《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5.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正式约定女方,以雁为贽见礼物。

《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

”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正婚礼1. 亲迎:新夫亲往迎娶新妇。

2. 同牢合卺:“同牢”指新夫新妇共食一鼎所盛之肉。

“合卺”指新夫新妇各执一合卺杯,相对饮酒。

《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3. 解缨结发:“解缨”指新夫亲手解下新妇头上许婚之缨。

“结发”指各剪取新夫新妇一束头发,以红缨梳结在一起。

★婚后礼1. 妇见舅姑:妻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

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妇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寝门外等待。

“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2. 妇馈舅姑: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民俗记录。

3. 舅姑醴妇: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
…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
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

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

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唐代称之为“戏妇”,鼓浪屿情侣写真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

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钗钿礼衣”这个词算是唐朝婚服的最好阐释,华丽精致是主调,色调方面呈现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四、宋朝的婚礼在唐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议婚时,开始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

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日期,双方见面,如果相中就在女子的发髻上插上金钗,成称为“插钗”,如果不中意,则要送上彩缎,称为“压惊”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

新娘上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

来到男方的家门口,新娘下来,有“撒谷豆”求吉利的做法。

新娘入堂后又有“拜堂”活动。

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

厦门情侣写真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

交拜后新人坐于床上,行“撒帐”、“合髻”之仪。

合髻就是新婚夫妇各剪一缕头发,结成同心结的样子,作为婚礼的信物。

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的仪式,直到灭烛为止。

在灭烛的这一段时间里,前来的宾客无论老幼都可以恶作剧,刁难新人,这就是我们现在“闹洞房”的前身。

第二天早上,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算结束。

五、由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掌权中国的时代,统治阶层出身广阔的蒙古草原,婚礼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拥有了这个少数民族的某些特性。

总的来说,统治阶级也是延续了前朝既定的制度来进行管理的,“人伦之道,始于夫妇,夫
妇之本,正自婚姻”这句话算是元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是中国婚姻观在元代的表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蒙古族形成的一夫一妻制度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表现。

由于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汉人女子嫁少数民族的多,而汉人娶少数民族的少,蒙古贵族禁止与汉族通婚。

六、明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婚礼习俗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凤冠霞帔和九品官服是明朝的标准婚服。

方雇花轿,下午吹打弹唱至女方家抬新娘,女方家以“三道茶”招待。

同时女方家中人要用镜子向花轿内上下前后照一遍。

再点燃爆竹一小挂,置于轿内,谓之“搜轿”,以赶走轿内可能躲着的妖魔鬼怪。

接着新娘换上新鞋,由喜娘携扶或由哥哥、弟弟背上轿。

花轿出发时,燃放鞭爆,新郎头戴状元帽,身着龙凤大红袍,腰挎大红花迎娶新娘上轿。

这个流程似乎就开始很眼熟了吧,鼓浪屿情侣写真古装电视剧里面的迎亲大都参照就是这个时代的婚礼。

七、清朝的婚礼大体上是明朝婚礼的沿袭,清朝政府在前期采取了很多比较开明的政策,所以民间许多前朝文化大都被保留下来,民间婚礼习俗大都和明朝时代一样。

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就有不一样的地方。

据清朝政府的规定:
公、侯、伯成婚的纳采礼,缎衣五袭,缎衾褥三具,金约领一具,金簪王枝,金耳饰全副,一品官纳采礼,缎衣四袭,其余同侯伯;
二、"三品官纳采礼,缎衣三袭,缎衾褥二具,余与一晶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晶官的纳采礼,缎衣二袭,缎衾褥一具,厦门情侣写真金约领一具,金耳饰全副。

那么皇帝大婚,自然是不能算在其中的,过程之复杂度非比一般了。

但是结婚当天要吹锣打鼓鞭炮声声八抬大轿以至于整条街都知道的习惯还是广为大众所支持赞同的,慢慢的就这么延续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古代婚礼脑海中就浮现了凤冠霞帔,大红的颜色等等。

不过用红色来代表喜事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如果融入现代创新元素,将更能为广大年轻人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