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语言文字对比_辜正坤_北大博导

中西语言文字对比_辜正坤_北大博导

中西语言文字与文化比较演讲人简介:辜正坤,博士生导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曾发表理论专著及英汉译本《老子道德经》、《毛泽东诗词》、《未来之路》等35种著作和论文100多篇。

我主要讲述语言文字之间的不同如何造成文化之间的不同,以及语言文字的诱导和暗示作用,并重点分析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别。

首先我想给文化下一个定义。

第一,我所说的文化是广义上的文化,是包括人、环境、知识、技术成果等一切别具特色的物质对象。

第二,文化由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我个人认为,文化由九大因素决定,即环境、语言文字、科技、物欲原动力、情欲原动力、权欲原动力、审美、阴阳、万物选择。

语言文字只是其中之一。

那么语言文字又是怎样作为一种纵向的诱导或者暗示因素对文化产生作用,并且在很多场所表现为制约性因素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面临一个对语言学权威观点的挑战。

西方语言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语言(包括文字)的形成是任意的,必然的因素很少,把人叫做人,把天叫做天,把男人叫做男人,把女人叫做女人,这些都是随心所欲的称呼,没有必然性。

几乎所有教课书都把“人具有任意性”作为一个公理来看待,西方语言学界也认为这是语言学的基础。

而我个人的看法正好与此相反,我认为语言文字的产生昭示了一个规律性,即语言是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特定因素的较深作用下必然要产生的。

当然其中也有任意因素,任意是相对的,非任意也是相对的,但是哪一个是主要的,这其中有一个关系:早期往往是必然性因素占主要,慢慢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任意性因素才慢慢增强。

越是远古,人类越不可能任意地创造一种文字或者语言,只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进行抽象思维。

远古人类的创造能力很简单,比如象形字产生于图画文字,而全世界的语言文字如果向前追溯,就会发现它们都产生于图画文字。

文字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类智力发展运行的轨迹慢慢地从具体走向抽象。

而西方语言文字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其他文化借鉴过来的,并不是直接发展出来的。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相关推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华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

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篇1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华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华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华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华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华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华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华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华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华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华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用毛笔,而欧洲却用“羽毛笔”?谈谈两者的社会文化差异

我国古代用毛笔,而欧洲却用“羽毛笔”?谈谈两者的社会文化差异

我国古代用毛笔,而欧洲却用“羽毛笔”?谈谈两者的社会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笔”之不同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东方,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都使用毛笔。

西方,以古罗马为中心的古代欧洲,则是先使用芦苇笔,后使用羽毛笔。

毛笔和羽毛笔都承载着东西方文字,体现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

从毛笔和羽毛笔的对比,我们可以一窥东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

一、东西方笔的历史1、毛笔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一种刀笔。

商朝的甲骨文,是用小刀刻在龟甲和骨头上的。

后来,逐渐出现了竹简,人们便用小刀在竹简上刻字,这种小刀就是“刀笔”。

《史记》中,李广有言“刀笔之吏”,便是以刀笔指代苛吏。

早在公元前23世纪,中国人就已经用天然矿物、植物染料、烟灰等与水混合,制作墨水,用于绘画和涂鸦。

甲骨文、殷商陶器等也有墨的痕迹。

墨的出现远远早于毛笔。

最早的毛笔,出土于楚墓中,也就是说,毛笔发明于距今约2500年前的战国末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用毛笔蘸墨写字,显然比小刀刻字要舒适很多。

但战国时期只有草纸,并不适合写字,只能写在竹简上。

而在竹简上写字,刀笔是比较慢,但不是不能写。

此外,毛笔可以写在巾帛上,而刀笔不能,但巾帛价格昂贵,因此毛笔优势并不大。

直到东汉时期,蔡伦对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造纸术进行了改进,发明了适合于写字的“蔡侯纸”,毛笔才逐渐全面取代了刀笔。

自此以后,毛笔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最主要的书写工具。

2、羽毛笔的脱胎换骨西方人最早使用的是一种芦苇笔,源于古代巴比伦文化所使用的楔形文字,利用芦苇将文字刻在泥板上。

古希腊人使用“铅笔”在石板或皮革上写字,与现代铅笔不同,古希腊人的“铅笔”是铅棒或者铅条,是真正的“铅笔”。

此外,古希腊人还使用Phragmytis communis这种植物,做成一种“硬笔”,在蜡板上写画。

阿基米德之死的故事中,是他在沙盘上画几何题的时候,为罗马士兵所杀。

可见,沙盘也可以作为临时书写工具来使用。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语言,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它不仅仅传达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去中美文化交际中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例举中美在口头言语交际上的差异,以便帮助人们更好的相互交流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标签: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语言;差异;成因;策略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

《中美文化交流:1840-1949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提到:“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之大,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正因为这种差异,中国和美国才互相吸引并产生影响。

”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也种类繁多,例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唐粗俗。

研究文化差异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赖以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思想、理论、制度以及传统等等,只有通过语言才得以能够表达、传授、研究及获得。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2〕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

正如萨皮尔所说:“语言有一个环境。

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

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3〕二、中美在交际用语差异上的具体表现1.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路上见到熟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说“吃了吗?”“到那儿去?”“上班呀?”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在英美文化中,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

若你跟美国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

我们可以从语言上来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从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再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个词,而在中文则是两个词。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

英文的词汇相对于中文很缺乏。

它只能表达出一个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样表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无法像中文那样表达出很多细腻完美的情景。

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简单实用,然而缺乏美感。

它们的文学是惨不忍睹的简陋。

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的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的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

东方文化里对事物的考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

而西方则是定格在现在。

对于西方人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自己是整条链中的一环,承上启下。

西方人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及时享受。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还另有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光宗耀祖,泽披后人。

这种东方式的时间思维方式使我们考虑问题全面和连贯,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各有利弊。

东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则推崇直接开放。

西方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我们要抱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要抱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现民族性,突出时代性.文化像火车,简洁高速的往前;而东方文化像房子,讲究结构,较固定,和保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的观点是应当以继承为主.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起重要的作用,否则中国早不叫中国了.但是,我们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东西一度采取了完全抛弃的方式,对传统的精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由于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金钱和利益方面,传统的东西更是被冲击的支离破碎.等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一些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佳坡以及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在儒家思想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时,我们才发现,产生于自己国家的精华思想并没有被我们所好好利用,反而是其他一些国家保存的更加完好.恢复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封建时期的状态和思想,而是将有利于我们的精华保留下来,不要让他在我们手中以创新等理由被抛弃.创新是应该的,没有创新,社会发展就不会有动力,但是缺少传统基础的社会,还叫中国吗?长期以来,部分人士把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同起来表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心理差异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2法学2012140201091 赵瑞导读语文字像是一个精灵,深深贯穿在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文字不仅用笔记下了历史中的点滴。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可以解读,在使用这一文字民族的文化,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解读他们的传统,读懂他们的哲学和思考方式。

从目前世界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分为东西方两个不同的领域。

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的代表英语有着从形式上到表象上完全不同的区别,这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人文上的区别。

让我们用文字来解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点滴。

一、认识汉语目前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世界的语言体系九个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

汉语言和文字是汉藏语系的代表。

汉语与其他语系唯一表象上的区别在于汉语没有字母的概念。

世界上十三亿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我们共同的语言——汉字。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5000余年的发展,形成的非常严谨和复杂的文字体系。

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区别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体系,可以说独树一帜。

从分析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与西方文字语言的对比,可以了解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方面。

二、从文字解析中西文化差异(一)从汉语的字词分析中国的严谨性汉语的基本单元是字,由象形文发展而来的字。

汉语的字有着极其严谨的归类和属性。

汉字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单独意义的单体字。

如子,言,先等等,也就是不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这些字对于汉字起到最基础的表达作用,是汉字里的“字母”。

汉字的偏旁部首完全是由这些基础字演化而来。

汉字由部首将其严格的进行归类。

这样构成的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发音上都被严谨的归纳。

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书面的严谨,而对于发音则采用古老的身教方式。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字就是词,字又组成词。

例如桌字。

表明了桌子的概念。

在这个词的规范下,衍生出课桌,饭桌等词,从这个属性来看,汉语言是十分注重归属严谨的。

在中国社会中,人并不是单独的人,人在社会上要有强烈的归属属性。

这在西方也是存在的,但是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加强调这种归属。

同时,汉字的词性也没有明显的标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里的老字,分别表明了动词,名词的成分,从字面上无法判别,只能从句子的意义上判别。

这也是汉语区别于英语的重要部分。

西方对字的属性归纳则完全不同。

西方对于每一个事物都要有其单独的标识。

对于新生的事物或物品以及现象,则一般再造一个词来补充。

而中国文字则可以根据其归属用现有的字来重新组合。

从汉语和英语对字词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字和词方面是严谨而有逻辑性的,英语则是开放性的。

中国人处事严谨,凡事都要有根有据,都要有所归属,都要在现有的事物里找到解释。

西方人则更重视开拓,不拘泥于旧的事物的影响。

汉字让中国形成了严谨的国风,同时也阻碍了中国人开拓的眼光。

(二)从汉语的语言解析中国的哲学性和汉字和词对归属的严谨性相反,汉语句子则显示出了其深奥的哲理性,其表象看似随意性。

汉语可以通过极其简单的字和词组成句子来表达思想。

如“我吃饭了”,可以理解为我已经吃过饭了,也可以理解为我正在吃饭,完全要看这个句子的环境。

可以说与英语的格式化语言相比,汉语更重视语言的含义理解。

但是汉语对其表达没有任何规矩和标识,时态的运用完全看语言环境和上下承的关系。

对于西方语言与英语为例,句子的构成是由严格的时态要求的。

“我吃饭了“在汉语如果是事后表达,则是”我吃过饭了“,在英语就要用”I have…”来表示,而在事中表达,则要在饭这个宾语后面加上“ing”以表示正在进行。

因此,从英语对语言时态的严谨来看,西方人的思想看似过于简单,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要通过句子的表面特点来理解。

从汉字对字和词的严谨,句子的不严谨,可以看出与西方人思维的程式性相比,中国人思维的哲学性是十分丰富的。

中国语言由于其表面简单而内容多变的特点,极其有利于哲学和伦理道德的发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单的十三个字,道出了学习中的深刻哲理。

正是因为其没有拘泥于时态语态的表面,给这句话留下了丰富的理解和发展空间。

如果这句话用英语来解释,则其哲学意义荡然无存。

正是由于中国语言的强大的表达功能,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优秀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深刻阐述;中国人对天地人关系的领悟。

(三)从称谓语言解读中国人的社会观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而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核心是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归属。

这一点在中国的称谓语言上也表露无遗。

中国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社会,上有天,天的代表是君,君下是臣,臣下是民。

而在普通社会中,家中有父,父上有兄,膝下有子。

这些称谓形成了一个严谨的社会管理体系。

其次,从称谓上,不同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

皇帝自称“朕”,这是其专用的,别人用了会犯王法会杀头的,而臣子对皇上恭称为“陛下”也是不得有半点含糊的。

在普通社会中,地位高的要用尊称,地位低的要用贱称。

如称尊者为“大人”,女人贱称为“妾”等等。

在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称谓的国度,乱称呼是十分不礼貌和十分没有涵养的。

西方世界也经历过封建时代,也曾有过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但是他们对于称谓则远不如中国严谨。

例如中国的一个“您”字,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而这个字在英语里没有体现,一概用“you”来表达。

中国因其严谨的社会结构关系,对亲属的称谓也是很复杂的。

如一个人的父母辈兄弟姐妹,中国人会衍生出“大伯,叔叔,舅舅,姑姑,姨,婶子等”等很多称谓。

通过称谓会明确的给人的位置或地位给予定义,绝对不能搞乱。

而同样的关系,在英文只有两个词来概括:叔叔舅舅一概用“uncle”姑姑姨一概用“aunt”。

称谓的严谨表达了中国社会中人的地位的严谨,称谓的模糊也是社会地位的模糊。

这个称谓的不同是因其社会结构的不同,是人和人关系的不同形成的。

中国人的名字也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会将姓放在前面,如姓张名三。

这是因中国严谨的家族归属需求决定的,自古以来形成的中国人名结构表达了中国人极强的家族概念和归属概念。

而西方人的人名结构是名在先姓在后,如“亚伯拉罕.林肯”亚伯拉罕是这个人的名字,林肯是其家族的姓。

这样的姓名结构与西方人自古以来突出人的自我思想是分不开的,姓只是作为后缀进行家族和归属的标识,意义远没有冠在前面来的重要。

(四)从语言分析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一)文学角度中国的文字是艺术的文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汉字强大的会意功能让中国古典的艺术十分发达。

上至《诗经》,中至《唐诗宋词》,下至《红楼梦》,中国人用如画的文字绘制出一幅幅优美的诗篇和文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寥寥八字,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风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表达出何等优美的意境。

可以说中国文字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灿烂的文学艺术。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充满浪漫想象的艺术,是延伸意义十分深刻的艺术。

二)书画角度同时正是由于汉字的书画功能,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了运。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写意的艺术,也就是不拘泥于客观的感官,用感官作为基础着以想象。

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工笔画无不渗透着非写实的风格。

西方油画则重在写实,一幅《蒙娜丽莎》让我们如同看到照片一样,看到了美女深藏的笑容。

这就是写实,是西方文字不能创造浪漫画卷而不得已产生的艺术(当然西方油画艺术也很美)。

(五)文字对于中西方的发展阻碍如果说汉语言适合于伦理哲学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话,汉语言在复杂的科学现象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中国古代音乐的不发达,也是与此有着深刻的关系。

在西方符号文字的思维中,西方人解开了音乐的科学真谛,于是发展出五线谱,发展出交响乐。

而同期中国的音乐则一直停留在单音的钟乐和弦乐,没有突破性发展。

在姓名上,显示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同观念。

这种社会的结构使得中国人的思想不敢超越,不敢突破上层或祖辈既定的程式,中国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阻碍。

反观西方对人的平等和自由观念,给个人以极大的发挥空间,使人们不拘泥于既定的思维,能够开拓未知的和新生的领域。

中国人生活在严格的长尊幼卑的社会里,人和人是不能平等的。

汉字的形态在某些方面阻碍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探索,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探索的深度有限。

其重要因素除了前面所说的中国人的思想被严格的拘禁在社会形态之中,人们的思想被君权父权所禁锢的因素以外,汉字的非字母形式也使中国人缺少了探索科学的有力工具。

西方文字由字母构成,在其科学探索过程中,要大量运用符号来表示各种自然因素。

正是西方文字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基础的数学理论,物理理论,化学理论得以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展。

结束语通过文字语言的分析,以及其与西方文字语言的比较,可以侧面分析中国的社会形态人文思想与西方的区别。

一方面,中国文字创造了严谨的社会体制,创造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创造了优美的艺术。

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中国人探索自然的进程。

是中国文字形成了中国的特有的社会形态,还是中国人的严谨和充满哲理的思想产生了这种特殊的文字,真是一个值得再探讨的问题。

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如何秉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突破传统的束缚,使得我们的民族成为世界最强的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注重文化交流,学习先进文化,与时俱进。

在学习过程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也不能忘记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大观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