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VS洋节热资料讲解
国学内外热探析和实践思考

内热” () 际 间 国 学 的 交 流 。 交 流 是 促 进 事 物 不 断 发 展 完 3 国学 的“ 2国
N o 3, .2 201 1
现代商贸 工业 M o enB s es rd n uty dr ui s T a eId s n r
21 第 2 0 1年 3期
国学 内外热探析和 实践思考
解 银
( 汉 体 育 学 院研 究 生 部 , 北 武 汉 4 0 7 ) 武 湖 3 0 9
观评 价 , 提出具体修 改意见 。对课 件 进行 反复 修改 , 机 念 、 断等进行逻辑思 维 , 并 上 判 形成 理性的知识 。 测试 , 完全 符合课件设 计要求 后 , 能应 用 于实 际教学 。课 6 4 课 件 制 作 可 实 现 教 学 的 辅 助 功 能 。 不 能 替 代 教 学 才 . 而
辛 , 他们从小 就知道 , 让 必须为 父母 尽些 义务 以报 答他 们 的 德修 养 以及义 利观 、 荣辱 观 、 礼义 廉 耻观 等 有密 切 的练 习 。 养 育之 恩 , 这对 于 当今社会 的我们是 十分必要 。
社 会 内在 要 求 。
因为这些思想 本身 就 是来 源 于 中 国传统 文 化 , 中 国传统 是
的思 维 。课 件 制 作 中 要 注 重 学 生 能 力 素 质 的 发 展 , 养 学 培 生 自学 能 力 , 作 能 力 , 维 能 力 。 操 思
1 组编. 心理 学[ . M] 北京: 民教 育 人 术 和疲劳战术 , 致使 学生素质 的单 向片面 发展 , 闭 了学 生 [ ]人 民教 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 封
洋节热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综述

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的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
在洋节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中国期刊网上关于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的29篇文献和国内7本著名书籍进行分类、整理。
主要从东西方文化的定义、洋节热对传统节日的影响现状、影响原因、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最后对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文化;综述Overview of Ocean Heat 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U Huan-huanTutor TAN FangAbstract:Fus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collis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Section in the oce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and has had a huge impact, relating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sues such as development, growing concer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of the whole n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online Chinese periodical about ocean section 29 article documents the effect of heat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7 domestic famous book classification, collation.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Ocean effects s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rmal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causes, responses, and other aspects to a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content. Last section on Ocean heat 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Ocean heat ; Traditional culture ; Summary of the西方的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
大学生“洋节热”现象浅析

《长江丛刊 》2018.06
大学生“洋节热”现象浅析
■曹 文 黄佳妮 /湖北科技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强 势 的西方文化在我国流行多年,极大的影 响了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 界观,导致大学生热衷于洋节而忽视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 现 象 严 重。为 了 应 对 这 股“洋节 热 ”现 象,我 们 要 正 本 清 源,仔 细分析洋节在我国流行的原因,并把提 升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做为着力点, 通过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等多种措施来进行应对来势汹汹的“洋 节热”现象。 关键词:文化因素 商 业 因 素 发 扬 中 国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九年级历史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外国气象的异同

九年级历史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外国气象的异同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由于24节气是根据中国的气候制定的,所以在国外的影响范围只限于同属东亚季风气候的日本、朝鲜及韩国。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
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
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
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
而西方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
这种四季比我国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从天文意义上讲,我国的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界限更为科学。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
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
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
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
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
文化认同 C2 1 洋节热,你怎么看

··
学习指标
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对“洋节热”等文化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 断
“洋节热”,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融合”?
同学讨论:“洋节热”,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融合”?
那么多人热衷过洋节,却不重视传统节日,有些过了。 大家就是找个理由放松下而已,谁关心节日背后的事。 说不上“入侵”吧?外国人也开始过春节了。
借鉴洋节的优点,让传统
首先,这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表现,体现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 其次,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理性包容的精神 再次,对外来文化也要“以我为主,批判吸收”,不可一味追捧
洋节热及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关于洋节热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节日郑磊(电自113)吴翰宇(电自113)徐飞(电自113)李光敏(电自113)龙贵颖(113)朱小清(电自113)马佳兴(电自113)刘泉(电自112)石教名(电自113)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
在洋节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节日;保护;综述:西方的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
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强盛的支柱,其承担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的交融和侵蚀,做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合理地做到洋为中用。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因为被访者中大学生及从业尚未成家的所占比例占绝大多数,故只考虑该类人群,并归类为青少年。
(一)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以及重大节日的了解1、青少年是否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青少年还是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但是还是有6.19%的人不喜欢过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极大地关注。
但目前总体态势还是好的。
2、青少年能否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故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
只有11.5%的青少年知道并且能较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这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风俗清晰了解得较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于我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和发扬不利;而了解一些的青少年占59.29%,接近60%,这是我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中间力量,应该让他们了解的更多,并且加深他们认识的程度和准确度,如果他们得以培养,这将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9.2%的青少年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不太会讲,说明还是有一些接触。
总体来说,至少大家都了解一些,这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可以努力改变的。
“洋节该不该降温”辩论赛

“洋节该不该降温”辩论赛作者:王文倩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8年第13期主持人:今天辩论的话题是“洋节该不该降温”。
先介绍正方“追求传统队”的三位辩手:中中、传传和统统,他们的观点是“洋节要降温”;反方“追求时尚队”的三位辩手:洋洋、西西和外外,他们的观点是“洋节不能降温”。
本场辩论的点评人:思索老师。
下面开始辩论。
正方(中中):请问对方辩友,知道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是什么吗?反方(洋洋):当然是过洋节啰。
我们要了解外国的文化,就应该去接触,去学习,去研究它。
我们每年都过一过洋节,这有什么不好吗?正方(传传):我并没说西方节日应该完全抵制,但是现在有些人已经淡忘了端午节、重阳节等我国的传统节日,反而更青睐于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而且这种流行风大有愈刮愈猛之势。
请问对方辩友,这样下去,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就丢掉了吗?反方(西西):中国的传统节日离我们太久远了,丢掉它有什么不好吗?反方(外外):西方节日也有其自身的背景,引领着另外一种文化,可以使人的修养提高,还可以推动好的社会风气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过洋节有什么不好呢?反方(西西):当生活、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肩上的负荷越来越重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节日,来重温昨日的友情?是否需要一个理由来为自己放假呢?当愚人节到来时,朋友的一个玩笑,可能会让你露出久违的笑容;平安夜里,桌子上的那只苹果可能会让你重新体验被人关怀的滋味。
圣诞节的早晨当你醒来时,发现床前悄悄摆放的圣诞老人,你是否想起了那充满天真烂漫的童年呢?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我们希望找一天的时间,放慢脚步,对朋友或家人进行一下感情上的弥补,而洋节的到来就为我们了却了这个心愿。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洋节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吗?(这时反方表现得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正方似乎显得底气不足。
)正方(统统):中国的传统节日确实离我们很久远,但这正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传统节日与洋节的五大文化差异

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五大文化差异今天是情人节,一个十分重要的洋节,商场和花店早已花团锦簇、气氛热烈。
和春节那种全民总动员的形式相比,情人节里格外热情的是年轻人。
为数不少的人忧心忡忡,发出拯救传统、抵制文化入侵的呼喊。
然而呼喊的人在呼喊,庆祝的人照常庆祝,西风紧时,岂是想停就停的?听说有人发微博要组织个什么“反情人节活动”,怕是也只能是作一番阿Q式的假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中国,洋节中影响最大的是圣诞节,其次是情人节,然后为愚人节,其余的洋节虽说也有人庆祝,那种影响就甚微了。
洋节原本和宗教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因此而担心宗教入侵是大可不必,因为过洋节的中国年轻人恰恰多是不信洋教的,与其说洋节的到来是一种文化入侵,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融合。
我可以负责任地预言,洋节在中国的影响也许将来会更大些,但它永远也不会代替了传统文化的存在。
中老年人关注传统节日,年轻人欢迎洋节日,不同年龄段的迥异趋向源自两种节日文化的内涵差异。
差异之一:传统节日封闭式,洋节日开放式。
春节、清明、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以家族活动为主,祭祖、团圆是活动的形式,活动地点在家庭之中,注重传统风俗的传承,活动过程单一化、程式化,呈现出的思想内涵是封闭的、保守的,这种节日形式符合中老年人的年龄特点。
而洋节日则以朋友、同学、恋人之间的活动为主,活动的形式是约会、交游、赠送礼品,活动地点通常是在家庭之外,显得开放灵活,符合年轻人的年龄特征。
差异之二:传统节日单向性,洋节日互动性。
传统节日在不同辈分的亲属间进行,长辈对晚辈进行指导、引领,规矩、风俗有一定的讲究,约定俗成,礼节性强,这样的活动是单向性的,长辈主导,年轻人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而洋节日则在同辈人之间进行,活动的参与者多是年轻人,没有礼节的约束。
礼品的赠送、派对的组织、恶搞式整蛊,都是相互进行,体现了年轻人的互动性。
差异之三:传统节日等级化,洋节日自由化。
以家族为活动范围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儒文化的精神,以“孝”为思想内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应对策略
• 考场作文不同于生活随笔,它需要遵循考场写作 的特定规则。从立意到选材,从拟题到表达,均 需在“规定动作”范围内施展。通过分析以上两篇 考场作文,可以发现要想写好考场作文,需要注 意以下几点:
• 1.研读材料,精准审题。古语说,审题如审贼, 讲究“精准”。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更忌一步到位。 因为文题中所出现的材料,一般都有命题者的特 殊要求,命题者往往通过它们设置审题障碍,借 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
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类立意:
• 1、一类立意:分析传统与时尚、国学与西方文 化等辩证关系。如:让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生活; 洋为中用,改造文化传统;在坚持国学传统基 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 中国文化软实力;国学与西方文化兼容,传统 与时尚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等。
• 2、二类立意:只片面强调传统、国学或时尚、 西化等重要性。如:弘扬文化传统,反对追求 时尚;时代在发展,时尚是必然;月亮不是西 方圆,文化还是国学好;坚守国学是故步自封, 大胆西化是与时俱进等等。
三、立意分析
•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注重考察考 生的思辨能力。只有对材料的内涵深入挖掘, 才能发掘出材料的本质,才能立意深邃。就此 材料而言,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思考:继承国学 文化遗产,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自然责无 旁贷。然而,唐诗宋词等国学再好,也不可能 替代现代化建设。而圣诞节等洋节是西方文化 的表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它被当 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热捧似乎也无可厚非。
• 2.结构上,本文起笔援引李商隐的诗句对接“东 西文化兼容并包”,匠心独运。接着回扣材料, 分析“国学热”和“洋节热”的表征,并用黄河、三 江、长江设喻,新颖独特。然后选用“回首唐代”
【考场二类文】
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
• 自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落下皇榜,明经求仕,八股 取材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国学这个话题却历久 弥新,依然是求新求变的人们在热情退去之余去 品味的一坛老酒。从新文化运动的呼声涨起直到 二十世纪,古老的典籍历经从神坛到故纸堆的数 次往复,终于在近百年的浮沉之后,又被人们推 上了热议话题的榜首。诸子百家的言论,在念惯 了数字和外语单词的现代人口中传诵。文化交流 碰撞的时代,还有人愿意拂去古老线装书上的灰 尘,这自是令人欣慰。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传统文化之 美,亦如《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和《蒹葭》中的 水边伊人,让每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倾倒,吸引着 几辈学人探求其中的美丽和智慧。美籍华人大提 琴大师马友友自幼生长在美国,中文说得并不流 畅,但黄皮肤黑眼睛的马老师始终不忘故土,在 每一次的签名时,马老师始终庄严地写上三个正 楷大字“马友友”。近日,马友友又创作中国音乐 乐曲《丝绸之路》,融入笙、箫等中国民乐器, 表达了自己对血脉故乡的铭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国学热并不是国学的突然得势,而是国
• 让我们回首唐代,那是一个气象万千,兼容并包 的朝代。那时的中国对异族文化的包容是空前绝 后的。当伊斯兰教在欧洲遭到迫害的时候,大唐 胸襟开阔地接纳了他们,并说明了自己的见解: “道无常名,圣无常体。”而这样的大唐,在中国 文化上更是创造出了一座无可逾越的高峰——唐 诗。文化的相融并未使大唐异化而是为它他注入 了新的血液。
• 该文题提供的两则材料内涵相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它不 同于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的材料,其最大的特点是 “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非一般议论文那样“缘事 发挥、谈古说今、类比对照”。
• 在审题时,应注意考题中的提示语:“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针 对近年来社会上一边是国学热,一边是洋节热的现象,阐述你的 看法和理由。”材料列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这就要求考生 首先对两种现象进行辩证地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接着对此
【考场一类文】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千年以前,李商隐低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 话巴山夜雨时。”一句问语,一声叹息,亲人相 见总是山长水阔,杳杳无期。而我们所希冀的东 西文化兼容并包的时刻也总是太远。
• 诚然,我们是看到了国人的努力,央视举办的 《中国诗词大会》将“国学”诗歌的种子播撒在许 多少年的心田上。而同时,诸如“圣诞节”“情人 节”等洋节也总是悄无声息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但可惜的是,“国学热”就像黄河,浩浩汤汤,却
国学热VS洋节热
二、思路点拨
• 该文题属于典型的“思辨型题目”,材料触及当代中国的热门话 题——中西文化比较,要求学生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国学热、 洋节热的现象发表见解。文题贴近现实且非常接地气,在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 大背景下,探讨此话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契合新课标要求学生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倡导文化批判精神的新课标写作理念。
• 回首唐代,我们明白:只有自身的胸怀开阔,我 们才能共剪西窗。
• 再让我们回眸民国,那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
• 点评:
• 如果说武亦姝的出色表现“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 女的所有幻想”,那么该文满足了我们对考场一 类文的些许期待。
• 1.立意上,本文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的“东 西文化兼容并包”之观点, 较之“片面强调传统、 国学或时尚、西化等重要性”等观点,远胜一筹。 凭此立意,文章已高屋建瓴,亦为“成品”的出彩 奠定了基础。
我愿时代变迁之时,依然有人顺着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 登上国学的高峰。我更愿在钢琴激越恢宏的西洋之风里,黄 钟大吕依然有着属于她的那份天籁。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
• 本文标题“求新诚可贵,传统价更高”直接亮出观 点,显豁鲜明。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开篇 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传统价更高”的观点; 主体部分以王国维的三境界进行统领,分别论述 了“国学”之作用、“国学”之美以及“国学”之重要 性,安排合理;结尾进行呼吁,“我更愿在钢琴 激越恢宏的西洋之风里,黄钟大吕依然有着属于 她的那份天籁。”简洁有力,且颇具文采。整篇 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这是其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