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庄之“道”的异同

合集下载

老庄之别

老庄之别

老子寡情庄子善感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有四点。

第一点,老子寡情庄子善感。

尽管我们不知道《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谁。

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的文字间看出,这个人或者说这些人,至少说话是冷冰冰的,比方说,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第五章》刍狗,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是草和狗,还有一种说是用于祭祀活动的草扎的狗,祭祀的时候用的,相当于现在的花圈。

刍狗披红挂绿,郑重其事地供在那里。

活动一结束,就被随随便便地扔在路边,任牛踩,任马踏,不当回事,所以,刍狗就是一咱不当回事的东西,始用终弃,或不必看重的东西。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是不讲仁义道德的,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就是真正的圣人也是不讲仁爱的,他把那个老百姓就当做那个刍狗,当做那个祭祀的花圈,这就是这两句话的解释。

这样以来就有一个问题了,就是老子说这句话老子是肯定圣人呢?还是批判圣人呢?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批判圣人,说圣人不能够以百姓为刍狗,你如果把百姓当做刍狗,你把百姓不当回事,你不是不仁。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老子是肯定的,圣人就应该把百姓当刍狗,就应该不把老百姓当回事。

那么哪一种更接近老子的原意?我们来看《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圣人”一词,有一处批判圣人的吗?没有。

所以老子不批圣人。

老子更不批天地。

老子怎么会批天地呢?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是要向天地学习的,他怎么会批天地呢?老子不批天地,老子就不批圣人。

那么我们又要问老子不批天地,天地是不是不仁?至少在老子看来,天地就是不仁。

仁是什么?仁是爱,爱是什么?爱是情感。

天地有情感吗?没有。

天若有情天亦老么。

天地要是有了情,它就会老。

它就会死,天地死吗?天地不死,天地老吗?天地不老。

天地不死不老,就反过来证明,天地无情。

天地无情,当然天地不仁。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周瑾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

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

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

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

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

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

此美善相乐之论,源于其仁学思想。

仁为内在情性与外在伦理之融汇,此内外交洽之仁心乃"礼"、"乐"之根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仁学精神贯注于艺事中,非特悦人耳目、娱人情性而已,更当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善德良知也。

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乐"即音乐艺术,兼愉悦性情之形式美与感发意志之仁德美。

"成于乐"为精神沉醉、纯粹超越而至自由境界①。

孔子闻《韶》于齐,三月不知肉味,整个人生由音乐而艺术化、道德化,沉浸于美善统一之境。

斯乐陶染性灵、感发仁心,使人人本具之良知充满身心,一念自觉便可成仁。

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又云:"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诚哉斯言!孟子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赋予仁德以审美价值。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

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的异同王菲03121261计算机学院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

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

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

”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

老子和庄子虽然有极为相同的道论、认识论和逻辑推理,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是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在社会实践方面,却有着不同层次的引申,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

老、庄虽同为道家大师巨匠,但如从人道和政治实践的角度予以划分衡量,二人却要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

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

老子与早期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趋向一致,而庄子则独立于诸子百家之外。

老子与庄子的哲学目的和社会观方向相反。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涉及面都很广,但又各有偏重,这种差异既是时代打在他二人身上的烙印,也与各人的性格分不开。

老子哲学本质上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庄子哲学称之为生命哲学(个体哲学)更恰当。

庄子追求个人的自由、个体的超越,在这一方面,他已超越了老子,却也似乎走了老子的极端。

庄子直接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他把道的理论引申到人生方面,多方面地思考了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粗探佛道二家世界观之异同_老庄之道与佛学四谛的比较研究_葛睿

粗探佛道二家世界观之异同_老庄之道与佛学四谛的比较研究_葛睿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粗探佛道二家世界观之异同*———老庄之道与佛学四谛的比较研究● 葛 睿(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佛学是一种重视“智慧”和“觉悟”的思想,道学是以“道”为核心的,关于本体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学术体系。

这两者在面对社会和人生问题时,都提出来完善的理论,他们的共同理想是,为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指导一条正确的解决途径。

本文旨在描述原始佛教和早期道学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的异同。

原始佛教中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其四谛思想,老子、庄子所代表的早期道学之主要观点是在“道”的引领下的无为等思想,二者虽在表述上不一致,但终极目标却是统一的,即引导人们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追求心中的清净无染。

关键词: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14中图分类号:B948B223.1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293-03一、引言 释迦牟尼引导的原始佛教不太重视信仰、苦行,而是更重视“智慧”和“觉悟”。

他在领悟到佛法后,于鹿野苑向憍陈如等弟子进行说法与教导。

这一活动史称“初转法轮”。

“初转法轮”的主要内容就是佛教的“四谛法”。

释迦牟尼生活的背景是印度的种性奴隶制时期。

此时,印度社会斗争激烈,列国纷争不断,阶级斗争白热化,民族矛盾也极其尖锐。

在意识形态方面,社会各阶级对婆罗门教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以及婆罗门至上的不满日益剧增,出现了沙门思潮。

沙门思潮作为一股自由的思想力量,不断冲击着婆罗门教的权威,并且与婆罗门教一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两大思潮。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作者: 郭齐勇[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75页
主题词: 老子;庄子;道;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人生境界
摘要:老子的道论包含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也包含有体验、把握“道”的智慧与方法,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论。

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普遍性、整体性,其特性为“通”,是“自本自根”的。

庄子的道论包含了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的方法论与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工夫,达到“无待”“与道同
体”“寥天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论。

老庄“道”范畴的基本涵义及“道论”之基本架构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有不同的偏重。

相比较而言,老子道论更富有原创性,更为简约,庄子的自由精神的境界论更为圆熟与活泼。

道遍在于每一物的思想是宋儒“理一分殊”的滥觞。

考研试题大全

考研试题大全

北京大学哲学系“宋明理学”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2003/01/02从以下各题中选5题做答,每题20分:1、“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特点为何?3、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4、程颐然后论“道”与“阴阳”的关系?5、试用白话接受张载的话“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6、朱熹用月印万川的比喻说明什么问题?7、试述王阳明的格物伦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入学考试西方哲学史一、简答下列各题(每题5分,共50分)1、爱利亚学校2、柏拉图“回忆说的主要内容3、德漠克利特的“影像”说4、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定义5、“奥卡姆剃刀”6、休漠的不可知论观点7、笛卡儿的二元论8、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论述9、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体”)10、费尔巴哈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二、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30分)1、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2、简评实用主义真理观3、海德格尔论“此在”三、试论述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与继承(20分)重庆大学2000硕士入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4分)1、实践的唯物主义2、决定论和非决定论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4、社会基本矛盾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5、世界是过程的集合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辨析题(每题6分,共12分)8、从抽象到具体就是从理论到实践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0、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11、用“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原理论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下面是北大98年的中哲试题:中哲:1、名词解释:三理、三张伪法、三世说、圆实成性、质测即藏通几。

2、简述:老庄道论的异同;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的看法;程颐对道与阴阳的论述;3、论述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的知行观的批评。

老庄哲学的联系与差异探微

老庄哲学的联系与差异探微

老庄哲学的联系与差异探微中国哲学思想可以很大程度上被分为两类:一是老庄思想,另一类则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老的社会思想,它曾经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而儒家思想的兴起,则是在西汉以后出现的,是由这一古老的思想演变而来的。

以下将分别从其相应的经典中探讨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共性与差异。

从老庄思想而言,最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就是《老子》和《道德经》,这两部经典的想法可以说是老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

在《老子》中,老子将最根本的理念定义为“道”,它是古人认为万物间存在的最基本、最真实的实质,也是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准则。

而《道德经》则是老子的著作,它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仁”,也就是认为一切行为都应当以尊重他人为准则,以求保持和谐为目的。

从儒家思想而言,其发展最大的经典就是《春秋》和《论语》。

《春秋》提出了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尚礼”,即认同自然规律,尊重礼仪,从而获得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的思想。

而《论语》则是孔子的著作,这里最主要的思想便是“德”,即人需要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弟兄,崇敬社会礼仪,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

从以上的考察中可以看出,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几乎都是围绕着“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思想而展开的,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

但同时,二者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老庄思想认为,一切行为都应当以“道”为准则,即尊重一切,以促进自然和谐,并将其作为生活的最高准则。

而儒家思想则认为,应当以“德”为准则,即情仁义乐,辅以礼乐以确保社会的和谐。

因此,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两类哲学思想,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差异。

老庄思想认为,一切行为应以尊重一切为准则,以促进自然和谐,是生活的最高准则。

而儒家思想则认为,应当重视礼乐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以仁义礼乐之道遵循“德”。

因此,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需要我们理解、继承并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

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道”的论述上又有不同,本文从“道”的本源、规律、自然等相同方面和无为、道的体现等不同方面作了比较以及“道”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字】老庄道本源自然无为Abstract: Tao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Its founder, I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Tao" theory, the "Tao"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how the world the root causes of all things and motion regularity.Chuang-tz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I", the theory of Taoism is a step forward.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ao" is discussed in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a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 two in the "Dao" discuss on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o", the same origin, law of nature and inaction, the embodiment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Tao" in today's meaning.Keywords: Lao Tse and Chuang-Tzu Tract origin natural inaction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

它的思想以其强大的精神内涵,经数千年的传承,已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郭沫若所言:“道家思想直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

”①老庄以“道”作为核心思想建立起其完整的思想体系,所有观念都由“道”所展开。

“道”在《老子》一书中出现74次,在庄子的著作中高达373次,可见“道”在老庄思想中的地位。

但他们的“道”并非完全相同。

然而有些学者在对老庄“道”的思想研究时,认为老庄之“道”没有区别,用老子的思想代替庄子的思想,以庄注老,忽视了老庄的差异。

台湾学者龚乐群的《老庄异同》①郭沫若:《十年批判》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4 第162页。

中:“释德洁云:‘《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

”①就是以庄注老,以其同掩其异。

弄清楚老庄之道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对老庄思想有更深层的理解。

综上所述,现将老庄之“道”的异同比较如下:一.老庄之“道”的相同点(一)“道”作为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首先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均由“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②,以下只注章数或篇名)在宇宙混沌,未分天地之前“道”便存在。

老子进一步认为“道”是天地万物赖以生存的普遍根据。

老子说:“道冲而用之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四章)道体冲虚,用之不竭。

渊深而不见底,像是万物之宗始。

庄子也认为“道”是先于万物而存在,是万物的起源:“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知北游》)庄子认为冥冥无形的“道”产生了昭昭有伦的万物,因此“道”也是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据。

庄子还说“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先天地生,在太极之先而不为,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庄子认为“道”是“自本自根”,自古固存说明了“道”的实存性和永久性。

“道”不仅存在,还在“神鬼神帝”先,说明鬼神天地都是由“道”产生的,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庄还从“道”生万物的过程阐述了“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子看来,既然“道”是万物之母,就会蕴育万物,就有创造万物的的过程。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首先是由“有”生成,“有”又是由“无”生成,即无生万物。

老子还有更详细的描述“道”生万物的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一”“二”“三”是形容“道”生万物的过程,“一”是指混沌未分的宇宙世界,“二”是指“一”分化后形成的阴阳二气,“三”则是指阴阳二气结合所形成的和气,然后才创造出了一个个新物体。

庄子描述“道”生万物的过程和老子有几分相似,明显受到老子的影响。

庄子在《天地》中写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而未形之物得以生,谓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行,形体保神,各有仅则,谓之性。

”泰初”同“太初”,是指混沌宇宙状态,“有无”的“无”即是老子的道,是说“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无形无名,“一之所起”中的“一”是指混沌未分之气,“有而未形之物得以生”则和老子的“二生三”类似。

“未形者有分”的“有”即又,没有形状的物体再次经过分化形成另一事物,这个过程与老子的“二生三”是同一个过程,“留动而生物”即流动,运动而生成万物。

至此,新事物被不断的创造出来。

①龚乐群:《老庄异同》台北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74。

②引用《老子》原文,以王弼注为主。

(二)“道”都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

老子认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完全超出感觉的范围,这样的东西,没有名称没有形状的,称之为“道”。

老子这样写到:“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其名曰夷。

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十四章)老子用“微”“希”“夷”描述“道”的特征,三者混沌不分,故合而为一,不明亮不昏暗,绵绵无绝但又不能命名,最后,又返回到无物的状态,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

老子在这里详细的描述了“道”的特征,老子还说:“道之为道,惟恍惟惚,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老子认为“道”是幽深玄妙,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但是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信”。

在老子的内心深处,“道”是存在的,但老子又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而王弼的注解恰能揭示老子这种道:“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无邪,不见其形。

”①庄子在描述“道”时写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大宗师》)“道”是“无为无形”的,“为”“形”“可受”“可见”等都是来形容实物的,而“道”是没有这些特征,“道”只能是没有形状,不可捉摸。

所以,庄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而又“有情有信”,正如老子之“有情”“有信”。

(三)“道”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老子看来,“道”不仅是创造万物的本源,还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

”(第十四章)“反”即返,循环反复的意思,是指“道‘生万物,万物又归于”道”的循环反复的运动。

“反”还有另一意思,即相反,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说明事物的对立面转化是普遍的规律,祸患是不幸的,但是其中未必就不包含幸运的因素,幸福是美好的,其中也隐藏着祸患不安定的因素,随时都可能转成灾祸而降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第三十四章)再粗壮的树木,也是从毫末开始,再高的楼台,也是一层一层的垒起来的,再远的路途,也的一步步走出来的,这说明,事物生成的过程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天下万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庄子在《天道》中写道:“天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以至矣。

”天地是本来就有的,日月本来就是明亮的,星辰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种群,草木都向上生长的,这些都是它们所固有的属性,也都按照这个准则在自然界存在,而这个准则就是“道”,就是一切事物赖以发展的准则,每个事物都是“循道而趋”。

(四)“道”都有“自然”的思想老庄虽然是以“道”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其基本的精神却在“自然”。

在他们的思想中,关于人生观、政治哲学无不主张“道法自然”。

在老庄的自然①王弼:《道德经注》,第十四章。

思想中,“自然”指天地万物,也指自然而然。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失去了自然品性,而这是因为人类远离了自然之道,所以,老子在他的著作中赞美大自然,并希望人们能返回到淳朴的本性。

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三十八章)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淳朴,让一切都回归到自然状态。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道”是最高的本体,人地天都要效法道,但是,作为“道”的特性,又是自然的,所以人地天效法“道”,就是在效法自然,自然就成为了“道”的精神所在。

老子又说:“道至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道”之所以得到尊崇,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谁也没有去命令它,它生养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老子的“道”就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老子的自然思想在其政治哲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老子看来,统治者要长治久安,就要顺应自然,而不是过多的妄加干涉,规范白百姓的生活、行为。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以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天地无所偏爱,听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听任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