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3)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3)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一、力的知识1. 力的概念•力是什么?力是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状改变的原因。

•力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力的测量单位是牛顿(N)。

•举几个力的例子。

推物体、拉物体、挤压物体等都是力的例子。

2. 力的合成与分解•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

•如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可以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3. 力的平衡与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如何判断力是否平衡?通过力的图示可以判断力是否平衡。

平衡时,力的图示应该构成一个封闭图形。

4.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位移、改变物体的形状以及改变物体的速度。

二、一维力的作用效果1. 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直到有外力使其发生变化。

•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

如果一辆车在平坦的路上等速行驶,突然急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斜是因为惯性使其保持原有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指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什么?F = ma,其中F 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一个物体施加力于另一个物体时,另一个物体总会以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第一个物体。

•举例说明牛顿第三定律。

站在滑雪板上向前滑动就是一个例子。

当你向后推动地面时,地面也会给你提供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你向前滑动。

三、重力与弹力1. 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称为地球引力。

2.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第一章:光的传播1.1 光的直线传播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2 光的反射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3 光的折射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4 光的颜色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的传播2.1 声的传播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 声的频率和响度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3 回声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4 声音的利用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机械运动3.1 直线运动1.见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3.2 曲线运动1.见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力和压力4.1 力的作用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4.2 压力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4.3 浮力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4.4 静止平衡和动态平衡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简单机械5.1 杠杆1.见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5.2 轮轴和滑轮1.见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5.3 齿轮1.见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热的传播6.1 热的传播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6.2 热传导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6.3 热辐射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6.4 热对流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电的传播7.1 电流和电路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7.2 串联和并联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7.3 简单电路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7.4 电阻和电功率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电能的利用8.1 感应现象1.见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8.2 发电1.见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8.3 电的用途1.见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测验题本章节为测验题,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提供。

以上为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的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对于某些知识点还有疑问,建议同学们与老师或同学一起讨论,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祝大家学习进步!。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第一单元:运动与力1.1 运动与参照系问题1:小明在车厢中向前行走,速度为5 m/s,而在车厢外静止的小刚看到小明的速度是多少?解答:小明在车厢中向前行走,速度为5 m/s。

小刚在车厢外静止,所以小刚看到小明的速度也是5 m/s。

1.2 力的作用问题2:小刚在雪橇上用力向前拉,雪橇向前加速,这是因为什么原因?解答:小刚在雪橇上用力向前拉,雪橇向前加速是因为小刚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力,这个力使雪橇产生了加速度。

1.3 力的合成问题3: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一个向左的力是10 N,一个向右的力是15 N,求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答: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一个向左的力是10 N,一个向右的力是15 N。

合成力的大小是15N - 10N = 5N,方向是向右。

第二单元:光的传播特性2.1 光的直线传播问题4:光在直线传播时是怎样的?解答:光在直线传播时会沿着直线路径传播,不会发生弯曲或偏离原路线。

2.2 光的反射问题5: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解答:光的反射定律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光线入射到物体表面上的角度等于光线被反射出去的角度。

2.3 成像原理问题6:凹镜和凸镜分别有什么特点?解答:凹镜是中间凹进去的镜片,凸镜是中间凸起的镜片。

凹镜使平行光线反射后会聚在焦点上,可以放大顔色,适用于照明和放大器。

凸镜使平行光线反射后发散出去,可以缩小物体,适用于倒车镜和化妆镜。

第三单元:声的传播特性3.1 声的产生问题7: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解答:声音通常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分子,使空气分子也发生振动,进而传播出去形成声波。

3.2 声的传播问题8: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解答: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例如空气、水和固体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中的分子以波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当一个分子振动时,它会传递振动给它周围的分子,从而形成声波并传播出去。

3.3 声的反射问题9:声音的反射与光的反射有何区别?解答:声音的反射与光的反射有以下几点区别:声音的反射比光的反射更容易发生,因为声波的波长长,波动性强,容易发生反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后练习作业答案(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后练习作业答案(下册)

第六章电压电阻一、电压1.在图6.1-8中,用连线代表导线来连接实物图,使小灯泡能够发光并且电压表能够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估计在2~3 V之间)。

答案为C。

解题思路:正确使用电压表,要做到:会看(看表盘)、会调(调零)、会连(连接)、会选(选量程)、会读(读数)。

一看表盘:再看表盘上的刻度,一般的电压表都是双量程,要弄清上、下刻度的量程(最大测量值)与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多大的电压。

二要调零:使用之前要调零三会连接:根据测量要求(测量哪个用电器或电路元件两端的电压),必须将电压表和被测的用电器或电路元件并联。

连接时应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要从电压表标有“3”或“15”的红接线柱流入,从标有“-”号的黑接线柱流出。

四选量程:根据电路的实际情况估计被测电路电压的大小,确定选用+3或+15接线柱五会读数:1. 认准量程定表线。

2. 确认每小格多少伏。

3. 正对指针看刻线。

4. 先大后小再估读。

2.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铝片放在盐水中(图6.1-9)试着用电压表测量这个自制电池的电压。

通过测量判断()金属片是电池的正极。

A.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说明铝片是正极。

B.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左偏,说明铜片是正极。

C.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说明铜片是正极。

D.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说明铝片是正极。

答案为C。

解题思路:当电压表在电路中的正负极接反时,电压表指针向相反方向偏。

3.图6.1-10中,三个电压表的读数各是()。

A.2V,12.5V,3V B.10V,2.5V,0.6VC.10V,12.5V,0.6V D.2V,12.5V,0.6V答案为D。

解题思路:正确读数。

电压表的最右端接线柱是大量程(15V),中间的是小量程接线柱(3V);大量程的读数时读上表盘,小量程的读下表盘。

人教版物理八下练习册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练习册答案

当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仍为匀速运动时,
拉力与重力仍然平衡。所以,拉力F1=G=2000N
7.3重力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收到的力 地球 竖直向下 重心 重力 2. 2kg 20N(或19.6N) 3-8. CCBCBB 9.低 10.降低重心 增大接触面积 11. 2 重力 12. 60kg 100N(或98N) 13.(13)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常数(10N/kg) 14-18.CAACD
8.3摩擦力 1.阻力相对运动 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摩擦 减小摩擦 增大摩擦 3.增大压力 变滑动为滚动 4.小 增大压力 5-7、CDD 8-11、ACBB 12.(1)B 压力 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2)无 滑动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1.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静止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3.惯性 4.鸡蛋具有惯性 5D 6C 7A 8D 9B 10 D 11C 12、(1)车厢静止 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车厢做减速运动或刹车(3)车厢向右转弯 13、(2)远 小 做匀速直线运动 14、(1)小车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 (2)惯性
第八章综合练习
增大 粗糙 2.保持不变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3.做匀速直线运动 0 4.重力 支持力 地球 桌面 5. 3x10-3 N 6.bd e ac 7. 2N 左 0 8.惯性 阻力 9-10.BD 11D 12D 13B 14B 15A 16C 17C 18C 19D 20D 21C 22C 23A 24C
第七章 综合练习 1.竖直向下 2.形状 运动状态 3. 0-5 0.2 3.6 4.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 5.物体发生形变程度与所受力的大小有关 6.由静止到运动 7A 8C 9D 10D 11B 12D 13C 14C 15B 16B 17C 18B 19A 20A 21D 22C 23D 24B 25D 26A 28.(1)10 (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3) 3N 29.G=mg=50N(或49N)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目录第7章第1节力第7章第2节弹力第7章第3节重力第8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第8章第3节摩擦力第9章第1节压强第9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9章第3节大气压强第9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10章第1节浮力第10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11章第1节功第11章第2节功率第11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11章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12章第1节杠杆第12章第2节滑轮第12章第3节机械效率力学校:姓名:班级:考号: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 “以卵击石”,卵破的施力物体是( )A. 人B. 卵C. 石D. 手2.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同学站在滑板上,在旱冰场上相对而立,如果甲用60 N的力推乙,如图所示。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同时,乙对甲的推力小于60 NB. 甲静止不动,乙向后退C. 乙后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60N推力的作用D. 甲由静止变为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如图所示,天花板下用绳子吊着物体A,则对物体A施力的物体有( )A. 天花板,绳子B. 绳子,地球C. 天花板,地球D. 绳子,地面4. 下列各要素中,不属于力的三要素的是( )A. 力的方向B. 力的大小C. 力的施力物体D. 力的作用点5. 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 物体受力的同时也一定在施力C. 只有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D.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6. 在足球场上,优秀运动员的脚踢在球的恰当的位置,球会划过一道弧线飞转过守门员而使球进入球门,这就是所谓的“香蕉球”。

这里的:“恰当的位置”,从力的三要素分析是指力的( )A. 大小B. 方向C. 作用点D. 以上都是7. 王明同学用力提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提力,同时水桶对王明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A. 完全相同B. 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C. 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D. 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8. 划艇比赛的运动员随着有节奏的号子声,大家齐心合力划动木桨使船快速前进的力是( )A. 水对船的作用力B. 人对木桨的作用力C. 木桨对水的作用力D. 水对木桨的作用力9. 如图所示,固定着磁体的小车靠近固定着铁块的小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磁体吸引铁块的力,其施力物体是铁块B. 只有当磁体与铁块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C. 磁体对铁块有吸引作用,而铁块不会吸引磁体D. 它们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但也会产生力的作用10. 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A. 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B. 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 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D. 用力把铅球推出11. 如图所示,将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甲、乙、丙、丁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F 1=F 3=F 4>F 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A. 图甲和图乙B. 图甲和图丙C. 图甲和图丁D. 图乙和图丙 12. 下列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 熟透的苹果从树上竖直落下B. 小孩从直滑梯上匀速滑下C. 从枪膛射出来的子弹在空中飞行D. 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 13.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A. 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 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C.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D. 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14. 如图所示为一种常用核桃夹,用大小相同的力垂直作用在B 点比A 点更易夹碎核桃,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A. 力的大小有关B. 力的方向有关C. 力的作用点有关D. 受力面积有关15. 用一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下部,水瓶会沿桌面滑动,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水瓶会翻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习题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习题答案

教材答案及解析第七章 力第1节 力想想做做(教材第4页)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离门轴距离近则门不易被推动,离门轴距离远则门易被推动,说明力的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想想做做(教材第5页)1.两辆小车互相向远离对方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运动.2.同学向远离墙壁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运动.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5页)1.(1)用力挤皮球,球变扁、弯折树枝、汽车碰撞时发生形变等;(2)守门员抱住飞过来的足球、刹车后,车慢慢停下来等;(3)用大小不同的力沿不同的方向踢足球的不同部位,球的运动快慢和方向不同.2.如图所示.第2题图解析:该题注意拉力的方向沿吊线竖直向上.3.如图所示.第3题图4.不能,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用力推另一艘小船时,另一艘小船也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自己坐的小船也将向后运动.第2节 弹力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8页)1.橡皮泥没有弹性,它不发生弹性形变;跳板有弹性,它被压弯时发生了弹性形变.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所以拉开的距离越大,形变越大,就越感到费力.解析:此题从弹簧测力计原理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角度分析说明.3.旧弹簧测力计弹性减弱,受力后长度的变化与刻度不对应或者旧弹簧测力计损坏,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不成正比等均可导致其不能用来测力.解析:此题从测力计原理结合日常实际分析说明.4.圆筒测力计示数为1.5N,条形测力计示数为1.15N.解析:圆筒测力计分度值为0.1N;条形测力计分度值为0.05N.5.观察到细管中水面高度升高,原因是玻璃瓶受力后形状发生改变,体积变小,所以瓶内液体液面升高,通过细管中的液面变化而显示出来.解析:由题意可知,通过细玻璃管液柱变化反应瓶子形变,即通过该种方式把瓶子微小的形变放大了,渗透转化法的思想.第三节 重力想想议议(教材第9页)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踢出去的球落向地面等.飞在天空的风筝偿会落到地面,人跳起来后不会落到地面等.想想议议(教材第11页)因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地面指向地心,所以南美洲居民站得很稳.“下”指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方向.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14页)1.由犿=犌犵=30N10N/kg=3kg解析:本题主要是公式变形的运用.2.犌犃=犿犵月=16×犿犵地=16×90kg×10N/kg=150N解析:此题关键是理解重力与位置有关,代入公式即可求出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3.犿=15t=1.5×104kg,犌=犿犵=1.5×104kg×10N/kg=1.5×105N,所以当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超过1.5×105N时,桥就可能被损坏.解析:理解桥头标志上的“15t”表示限重15吨是解题关键.4.先利用细线、小石块做一个重垂线,再利用直角三角尺,看重垂线是否与地面或桌面垂直,如果垂直则地面或桌面是水平的.解析:从重垂线的应用去分析可知,此题考查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自制重垂线检验物体表面是否水平.5.如图所示.第5题图解析:重力的作用点在木块的几何中心,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19页)1.小明与小华的观点都不正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状态不变的原因,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正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发生了改变.解析:解此题关键是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2.由于棋子具有惯性.解析:当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的一个时,被击打的棋子受力的状态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而飞出去,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在下面棋子飞出后,由于没有支持物而落回原位置.3.(1)浮灰与窗帘原来都处于静止状态,当用力击打窗帘后,窗帘由于受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而浮灰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窗帘与浮灰脱离,从而浮尘从窗帘上掉下来.(2)人和标枪一起运动,人突然停止运动,而标枪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标枪会被扔的更远.4.会落在车厢原来的起跳点.这是因为原来人与车一起匀速直线运动,人跳起后,由于惯性,人在空中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下落时,人在空中运动的路程与车运动的路相同,所以仍落回原起跳点.第2节 二力平衡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22页)1.乙 丁解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甲图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丙图两个力的大小不相等;只有乙和丁图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所以二力平衡.2.如图所示.第2题图解析: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其在水平方向上受到阻力和推力平衡,即阻力与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小车受到向东的阻力,大小为20N.3.小船的重力为:因为船静止在水面,所以船在竖直方向受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另一个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大小与船的重力相等.小船受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3题图4.汽车受两对平衡力作用.在竖直方向上,汽车受重力和支持力,汽车在竖直方向静止,所以这两个力平衡;在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由于汽车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这两个力也平衡,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第4题图第3节 摩擦力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26页)1.撒煤渣后,增大了路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摩擦力和使冰尽快熔化.解析:下雪后结冰的路面非常光滑,滑动摩擦力变小,行人容易摔倒,车辆刹不住车,撒煤渣后,接触面变得粗糙,滑动摩擦力增大,更安全.其次黑色的煤渣比雪更容易吸收热量,使冰尽快熔化.2.减小摩擦力的有:轴承是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加润滑油是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等.增大摩擦力的有:轮胎、手把、脚蹬子上的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用力捏手刹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3.橡胶质地的鞋是为了增大与冰的摩擦,便于蹬地时产生较大的动力,而塑料质地的鞋硬度大,与冰的摩擦力小,便于滑行,滑动摩擦力越小滑动越远.所以在蹬地与滑行时分别用不同质地的鞋.4.只需将教材实验中的长方体木块侧放,这样在保持压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匀速拉动木块测出其摩擦力F1,然后与平放时测出的摩擦力F2大小进行比较,如果F1等于F2则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若F1不等于F2则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有关.5.如果摩擦力消失10s:则①教室内的张贴画在墙上贴不住、窗帘不能打结、所有物品均滑行教室内较低处、黑板上写不上粉笔字等;②我们在教室内将寸步难行.第九章 压强第1节 压强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32页)1.建议亲自测量一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某同学站立时对地面压力:犉=犌=犿犵=50N/kg×10N/kg=500N;由图9.1-6可看出双脚面积大约为:犛=137×1cm2×2=2.74×10-2m2;则该同学对地面压强:犘=犉犛=500N2.74×10-2m2≈1.82×104Pa.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2.锯、剪刀、斧头等磨一磨,会减小与物体的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压强.而书包带宽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背起书包来肩部感觉舒服.啄木鸟的喙细长是为了减小与树木的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加之坚硬,这样就便于啄开树皮捉虫子吃.3.骆驼的脚掌面积大可增大与沙面的受力面积,减小了对沙面的压强,使其不易陷入沙中,便于在沙漠中行走.4.解:手对图钉帽的压力和钉尖对墙面压力相等,均为20N.手指对钉帽的压强为犘1=犉犛1=20N0.8×10-4m2=2.5×105Pa,图钉尖对墙的压强为犘2=犉犛2=20N5×10-8m2=4×108Pa.第2节 液体的压强想想议议(教材第36页)图9.2-6中甲图壶嘴的高度与壶身的高度基本保持相平,这样茶水水位即保持相平.图乙中排水管U形“反水弯”内留有一部分水,这样污水道的异味就不能进入室内.图丙中锅炉和外面的水位计组成连通器,这样人们通过水位计便可知锅炉内的水位.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38页)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面都有压强,当瓶口向上时,橡皮膜受向下的压强,当瓶口向上时,橡皮膜受到向上的压强,所以两次橡皮膜均内凹,又由于液体压强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瓶口朝下时橡皮膜深度大,所受水的压强大,凹进的也多.2.右边的细高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大.解析:液面高的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而跟液体的质量、重力、体积以及容器的形状、底面积无关.3.(1)改变隔板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观察橡皮膜凹凸的程度.步骤:在两侧同时加入深度不同的水,多次改变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会看到两侧高度差越大,橡皮膜凹凸程度越大,总是从压强大的一侧向压强小的一侧凸起.(2)在隔板两侧分别倒入水和盐水,使其两侧液面相平,发现橡皮膜向清水中凸起,说明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4.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越到底部压强越大,所以拦河坝设计时下面宽大,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抗压,根据液体压强公式:犘=ρ犵犺得P=1.0×103kg/m3×9.8N/kg×175m=1.715×106Pa5.地漏存水杯存水后,被分成两部分,组成了连通器,根据连通器原理,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相平,把下水管与地面密封为两段,异味上不到地面上来.第3节 大气压强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43页)1.人血压的正常值:舒张压为60至90mmHg,收缩压约为90至140mmHg.若人的舒张压为80mmHg,则犘=ρ犵犺=13.6×103kg/m3×9.8N/kg×0.08m≈1.1×104Pa;若人的收缩压为110mmHg,则犘=ρ犵犺=13.6×103kg/m3×9.8N/kg×0.11m≈1.5×104Pa.2.半球截面积:则大气压产生的压力犉=犘狊=1.03×105Pa×0.053066m2≈5.4×103N.实际用力大小与计算结果会不相同,因为在实际抽气过程中半球内部不可能被抽为真空,另外外界大气压的值会有变化.理由:用压力锅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将锅盖扣在锅体上,但不要使它们咬合固定在一起,取下排气阀,将排气孔连接到抽气机上,从锅内向外抽气.抽气结束时设法堵住排气孔,使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锅内,这时锅盖与锅体便被紧压在一起,很难分开,但由于抽气抽不干净,并抽不成真空,故实际用力偏小.3.瓶口刚刚被水浸没时,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瓶内的水不会流出来,当水蒸发使水面脱离瓶口时,瓶内的水就会流出来,使盆景中的水升高,直到与瓶口接触为止,所以,盆景中能保持一定的水位.这个装置还可以用于鸡、鸭等的自动喂水.4.大气压对屋顶的压力为:犉=犘狊=1.013×105Pa×45m2≈4.6×106N,大气压力没有把屋顶压塌的原因是屋顶内外均受到大气的压力,且向上和向下的压力是相等的.5.结论:每升高一层楼,压强约下降0.3cm水柱.解析:小强从1楼到5楼,每爬高1层楼,管内与瓶内水柱高度差约增加0.3cm,说明外界大气压约下降0.3cm水柱.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46页)1.当人离铁轨较近时,因为火车的快速驶过而使周围空气流速增大,因为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人将会受到一个向铁轨方向的气体压力差,使人向铁轨方向运动,这样会非常危险.解析:气体流速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小,因此人会受到一个向内的压力差,将人压向列车发生危险.2.室外和衣柜外面的空气的流速均大于其内部的流速,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所以室外和衣柜外的压强均小于其内部的压强,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窗帘飘向室外,衣柜也被吹开.3.两船靠近且平行疾驶时,两船间的水流速度大,压强小,小船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改变了行驶方向,靠近大船,所以发生相撞事故.解析:相互靠近的两船,两船外侧水的流速小于两船内测水的流速,会产生一个向内的压力差,所以两船会相撞.4.当用B管用力吹A管上端口时,发现A管中水面上升,当用力吹时,发现有水雾从A管上端口喷出,此原理可制作简易的喷雾器.解析:通过B管向饮料吸管A上管口吹气时,管口处气体流速变大,压强变小.饮料吸管A中水在容器液面上方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上升,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喷雾器.第十章 浮力第1节 浮力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52页)1.(1)日常生活方面:泡沫、轮船都漂浮在水面上,人潜入水中感觉身体变轻、将皮球按入水中后松手,皮球快速上浮而露出水面等;(2)自然现象方面:下饺子、煮汤圆时,熟了的饺子和汤圆会漂浮在水面上,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2.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了浮力的作用.3.1N 解析:在空气中重物的重力是3.2N,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为2.2N,所以重物在水中所受浮力为1N,此种测浮力的方法,物理学上称为称重法测浮力.4.8N 解析:根据浮力产生原因可知,物体所受的向上的压力与向下的压力差为物体所受的浮力.5.器材:橡皮泥、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和水.步骤:用细线吊着一橡皮泥,用测力计测出橡皮泥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多次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将其浸没在水中称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结论:若橡皮泥改变形状后,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则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若橡皮泥改变形状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改变,则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56页)1.他的说法不正确.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当运动员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受到的浮力不变.解析: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质量、重力、液体的质量、体积等均无关.2.(1)甲铜块受到的浮力大.(2)铝块受到的浮力大.(3)铝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解析:(1)两铜块重力相等,体积相等,均浸没在液体中,由于水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知,排开的液体密度大的铜块受到的浮力大;(2)铝的密度小,铜的密度大,在同样重的情况下,铝块的体积大,所以都浸没在煤油中时,铝块排开的煤油的重力大,即铝块所受浮力大;(3)设铜块与铝块的重力为犌,根据公式犌=犿犵、ρ=犿犞、犉浮=ρ液犵犞排得犉浮=ρ液ρ犌,将水、煤油、铝、铜的密度值代入可得出铝块所受的浮力大于铜块所受的浮力.3.7838N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知氢气球所受的空气的浮力大小等于氢气球排开的空气的重力,即犉浮=ρ空气犵犞排=1.29kg/m3×9.8N/kg×620m2≈7838N. 4.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知,零件所受油的浮力为犉浮=7.5N-6.6N=0.9N.由于零件是浸没在油中,所以零件的体积等于它排开的油的体积,即犞零件=犞排=犉浮ρ油犵=0.9N0.8×103kg/m3×9.8N/kg≈1.148×10-4m3.解析:解题关键是先求出金属零件所受的浮力,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公式求出金属零件的体积.5.铁块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为犉浮=7.5=4.74N-4.11N=0.63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ρ液=犉浮犌ρ物=0.63N4.74N×7.9×103kg/m3=1.05×103kg/m3.解析:此题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求液体密度,由题意首先利用弹簧秤法测出铁块所受的浮力,当铁块浸没在液体中时,铁块体积等于铁块排开液体的体积,代入阿基米德原理变形公式即可求出液体密度.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想想做做(教材第57页)将鸡蛋放入水中,由于其所受的浮力小于它所受的重力,从而下沉;放入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较大,其所受的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从而上浮,最终漂浮于盐水中.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60页)1.解:轮船漂浮在河面上,所受浮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即犉浮=犌=犿犵=106kg×10N/kg=107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知轮船排开河水的体积为犞排=犉浮ρ河水犵=107N103kg/m3×10N/kg=103m3.2.丙液体的密度大,理由见解析.解析:因为密度计均漂浮在两种液体中,所以密度计所受到两种液体的浮力均等于密度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ρ液=犉浮犵犞排,从图可看出,密度计在丙液体中排开的体积小于在乙液体中排开的体积,所以丙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3.(1)因为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当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其所受浮力大于其重力,所以不能悬浮,只能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2)当木块漂浮时,木块的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知:犞排=犉浮ρ水犵=ρ木犞犵ρ水犵=ρ木犞ρ水=0.8×103kg/m3×2×10-4m3103kg/m3=1.6×10-4m3.4.解:固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盐水的浮力为:犉浮=ρ液犞排犵=1.1×103kg/m3×10N/kg×1.2×10-4m3=1.32N<1.8N,所以固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因此要下沉.固体下沉到容器底部后静止,根据力的平衡可知,此时容器底部对它的支持力为犉支=犌-犉浮=1.8N-1.32N=0.48N.5.当装入货物的质量为435kg时,飞艇能够悬浮在空中.解析:飞艇所受的浮力犉浮=ρ气犵犞排=1.29kg/m3×9.8N/kg×1500m3=18963N,根据悬浮在空中时浮力与总重力相等可知,所装货物的重力为犌物=犉浮-犌艇=18963N-1.5×103kg×9.8N/kg=4263N.货物质量为犿物=犌物犵=4263N9.8N/kg=435kg.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1节 功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64页)1.250 0解析:功等于物体受到的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所以拉力50N和拉力方向上5m的乘积即为拉力做的功.重力100N方向上的距离为0,所以重力做功为0.2.750N解析:根据功的计算式犠=犉狊得犉=犠狊=3×105J400m=750N.3.约为3520J解析:挺举过程中被举杠铃的高度可取2m,在挺举过程中,克服杠铃的重力做功,即犠=犉狊=犌犺=176kg×10N/kg×2m=3520J.4.180J解析: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0.5N,所以30个鸡蛋的总重力约为15N,而一层楼的高度约3m,从一楼到五楼,共升高了4个楼层的高度即12m,根据功的计算式可得:犠=犉狊=犌犺=15N×12m=180J.第2节 功率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66页)1.不能判断哪个人的功率大,因为不知道两个人的体重大小,因而不知道二人登山做功的多少.解析:要理解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2.升降机做的功为犠=犌犺=犿犵犺=1.2×103kg×9.8N/kg×9m=1.06×105J.升降机的功率至少为狆=犠狋=1.06×105J10s=1.06×104W.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货物从2层到5层的高度为9m,对货物做功由公式犠=犌犺求出,带入狆=犠狋计算公式求出功率.3.解法一:拖拉机4h做的功犠1为:犠=犉狊=犘1狋1=2.5×104W×3600s×4=3.6×108J.由题意知,拖拉机4h做的功与耕牛做的功相等,即犠1=犠2,而犠2=犘2狋2,所以耕牛需要的时间狋2为:狋2=犠2犘2=3.6×108J400W=9×105s=250h.解法二:拖拉机做的功犠1=犘1狋1耕牛做的功犠2=犘2狋2由题意知:犠1=犠2,即犘1狋1=犘2狋2所以耕牛做同样多的功需要的时间狋2为:狋2=犠2犘2=25kW×4h0.4kW=250h.4.解:发动机做的功犠=犘狋=2.02×105W×3600s×2=1.4544×109J.卡车的牵引力为犉=犠狏狋=1.4544×109J8×104m/h×2h=0.909×104N.解析:在计划卡车的牵引力时还可利用,注意将速度的单位换算成米/秒.第3节 动能和势能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70页)1.骑自行车时速度太快,动能会很大,当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时,由于自行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小,刹车距离较长,容易发生事故.2.(1)动能 (2)重力势能(3)重力势能和动能 (4)弹性势能解析:(1)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2)悬挂的吊灯在高处具有重力势能.(3)空中飞行的飞机,既有高度又在运动,故具有重力势能和动能.(4)拉开的弹弓由于发生了形变具有弹性势能.3.馒头下落时与火车具有相同的速度,具有一定的动能,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所以馒头能把人砸伤.4.从小资料可以看出:行走的牛尽管质量很大,但速度较慢,动能并不大;飞行的子弹尽管质量不大,但速度很大,动能也很大,看起来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比质量对动能的影响要大.5.不能.因为重力势能的大小不仅与高度有关,还与质量有关,这里没有给出质量,所以不能这样简单地得出结论.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74页)1.过山车在上升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而在下降过程中是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用力向地板抛乒乓球,才能使它弹起的高度高于原来抛球的位置,这是因为用力后乒乓球已有初动能和出手时的重力势能,而弹起到最高点时只有重力势能,即开始抛出时的重力势能小于弹起到最高点的重力势能.3.(1)重物从某点下落到接触蹦床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2)从接触床到压缩到最低点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3)从最低点到重物离开蹦床这一过程中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4)从离开蹦床到最高点这一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解析:仔细分析蹦床表演过程及明确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题关键.4.罐子先是从斜面上滚下时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到最低点后,罐子又反向爬上斜面.解析:当罐子从斜面向下滚时,罐子和小铁块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当罐子到达最低点时,罐子和小铁块的重力势能最小,橡皮筋的弹性势大,这时橡皮筋的弹性势以开始转化为罐子和小铁块的重力势能,故罐子开始爬坡.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第1节 杠杆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80页)1.第一种和第三种是省力杠杆,第二种是费力杠杆.剪较硬的物体如铁皮阻力较大,要用动力臂长的剪刀,即如图第一种.剪纸时阻力不很大,加快剪切速度,动力臂较长,阻力臂较短,同时刀口较长的剪刀,即如图第二种.修剪树枝时,一方面树枝较硬,阻力较大,这就要求动力臂要长,阻力臂要短;另一方面,为了加快修剪速度,剪切整齐,要求剪刀刀口要长,就要用如图第三种.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指甲剪有三个杠杆犇犆犗、犇犈犗和犆犅犃,其中犆犅犃是省力杠杆,犇犆犗和犇犈犗是费力杠杆.第3题图4.300N 解: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犉犾1=犌犾2,得犉=犾2犾1犌=0.3m1m×1000N=300N.第2节 滑轮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84页)1.1000N 500N解析:因为定滑轮不省力,所以需要用1000N,动滑轮可省一半的力,需用力500N.2.后轮和动力齿轮(牙盘)连在一起,构成轮轴,因为齿轮的半径小于后轮的半径,它是个费力轮轴,使用它可以省距离.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车把是省力杠杆,因为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3.用定滑轮不行,可用滑轮组.因为定滑轮不省力,为了使自己体重能拉起更重的物体,必须使用能省力的简单机械.解决办法:大人可以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因为这样他可以在楼上向上用力提升重物,无需小孩帮忙.如果孩子要帮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且体重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所装的滑轮组中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应该是几.4.犉=14犌=14×2000N=500N 如图所示.犉=15犌=15×2000N=400N第4题图解析:在甲图中有4股绳吊着物重,所以拉力为物体重的四分之一,即犉=14犌=500N;若达到更省力的效果,可改变绳子的绕向,此时有5股绳吊着动滑轮,所用拉力为物体重力的五分之一,即犉=15犌=400N,如图所示.第3节 机械效率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88页)1.没有机械效率为100%的机械,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部件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或克服自身重力而要做额外功,也就是说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等.例如提水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2.解:犠有=犌犺=3600N×4m=14400J;犠总=犠有+犠额=14400J+9600J=24000J.η=犠有犠总=14400J24000J=60%.起重机提升货物时,克服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克服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等都是额外功.3.解:拉力做的功为总功:犠=犉狊=1.8N×1.2m=2.16J,提升重物做的功为有用功:犠有=犉狊=4.5N×0.3m=1.35J,斜面的机械效率为:η=犠有犠×1.35J2.16J×100%=62.5%.4.解:提起重物做的功为有用功:犠有=犌犺=200N×3m=600J,拉力做的功为总功:犠=犉狊=150N×3m×2=900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η=犠有犠×600J900J×100%≈66.7%,拉力的功率为:犘=犠狋=900J5s=180W.。

物理人教版八下练习册答案

物理人教版八下练习册答案

物理人教版八下练习册答案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练习册答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5. 平衡力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二章压力和压强】1. 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大小等于力的大小,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2.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其计算公式为:\[ P =\frac{F}{A} \]3. 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 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第三章浮力】1.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

3. 物体的浮沉条件:当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下沉。

【第四章简单机械】1.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 滑轮的分类: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可以省力,但需要移动更长的距离。

【第五章机械能】1.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结束语】本练习册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鼓励大家在实践中探索物理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下册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导读:本文(初二)物理下册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练习一:
1、B
2.452、28.225.1
3、2.5
4、人、河岸
5、运动
6、地面、地面、椅背、车
7、A
8、c
9、C
10、C
11、A
12、D
13、B
14、B
练习二:
1、长、短
2、每秒行驶5米
3、6.2522.5
4、2505/3
5、路程、时间、V=s/t
6、0.4便于测量时间
7、100min
8、路程、时间、速度
9、6.25m/s交接棒所用时间少
10、8022.220.45
11、86大于
12、(1)v=s/t=300m/5h = 60 km/h(2) v=s/t=300m/2.5h=120 km/h(3)t =t1—t2 =5h—2.5h =2.5h
练习三:
1、振动、空气、山间铃响马帮来
2、不能、能
3、快
4、不相同、空气、耳朵
5、小于、波的、泡沫塑料屑在飞舞、在振动
6、C
7、C
8、C
9、音调、音色、音调、响度
10、频率、快慢、频率、高
11、次数HZ20---20000HZ
12、强弱、振幅、振幅、大、远近
13、分贝、90dB
14、慢、低、大、大
15、音色、响度
16、信息、能量
17、C
18、B
19、C
20、A
练习四:
1、A
2、C
3、A
4、A
5、A
6、C
7、空气柱、空气柱、频率、空气
8、(1)能量(2)音色
9、(1)无法正常交流(2)无法听音色(3)感受不到声音带来的信息
10、(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2)更好的接收声音(3)听诊器
练习五:
1、36.4、=、体温计有缩口,水银不会回流
2、A:没有水平放置B:正C:接触了容器底D:没有接触液体
3、甲、38.538.5
4、(1)10 (2)是、有固定的凝固点
5、放、低
6、B
7、B
8、D
9、C
10、C
11、d a c b e
12、(1)温度保持不变、(2) 温度继续上升、(3) 图略
探究性学习
1、真空中不能传声
2、B
3、D
4、505*10000
5、D
6、折射、虚、火车、地面
7、A
8、11.268
9、吸、熔化、力、熔点
10、惯性、力
11、同意,水滴就像一个凸透镜,把阳光会聚,使树林燃烧,从而引起火灾。

12、因为衣服只能反射它原本的颜色。

13、测得十分钟的路程,用V=S/T的公式求出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