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偏光显微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合集下载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云母试板(1/4λ) ---颜色的变化时针对矿物薄片的干涉色。 光程差为147nm,干涉色为一级灰白; 使矿片的干涉色升、降一个色序。 如矿片为一级紫红,升高变为二级蓝,降低变为一级橙黄。 晶体干涉色为二级绿(800nm),升高变为(947nm)二级橙黄,降低变为(653nm)二级蓝色 适用于干涉色级序一级、二级和三级的晶体。
3.影响光程差的因素有哪些?
R=V0(tg-tp)=D(Vo/Vg-Vo/Vp)=D(Ng-Np)=D*△N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tp、tg:快光、慢光通过厚度为D的薄片所需要时间; VP、Vg:光在晶体中的传播速度;
N:晶体的双折射率。 决定光程差的因素是薄片的厚度和晶体的双折射率值。
问题:影响干涉色的因素有哪些?
1.干涉色只决定于光程差,于晶体的颜色无关;
决定光程差的大小因素是薄片的厚度(D)和切面方位中的双折射率(Ng-Np),薄片的厚度和切面方位中的双折射率决定了干涉色;
α角的大小只影响干涉色的亮度而不影响干涉色本身的颜色;
干涉色:正交偏光下用白光观察时,非均质体矿片呈现的各种颜色。 随着光程差的逐渐增加,产生了一系列有规律变化的干涉色序。为了将光程差不等而颜色相同的干涉色区别开来,用特征色将干涉色分级,每级内干涉色均按照一定的次序出现,称为干涉色级序。 第一级序(0~560nm):暗灰—灰白—浅黄—亮黄—橙—紫红 第二级序(560~1120nm):蓝—蓝绿—绿—黄—橙—紫红 第三级序(1120~1680nm):蓝绿—绿—黄—橙—红 第四级序(1680nm以上):粉红—浅绿—浅橙- 高级白:更高级序各色光波混杂形成一种与珍珠表面相似的亮白色。

偏光镜下晶体的光学性质

偏光镜下晶体的光学性质
▪ 正交偏光镜即上下偏光镜一起使用,且使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相互 垂直。
▪ PP代表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AA代表上偏镜的振动方向。为了观察方 便及准确测定晶体的光学数据,还要使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与目镜 的十字丝一致
▪ 在正交偏光镜下无薄片时视域应是全黑的 ▪ 正交偏光镜下观察的内容有:干涉、干涉色级序、双折射率、消色、
糙面产生的必要条件:
➢ 矿物本身表面不平 ➢ 矿物与树胶间存在折射率差
偏光镜下晶体的光学性质
第四章 偏光显微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二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 3·突起及闪突起
晶体薄片中不同的晶体表面好象高低不一的现象称为突起 这是一种视觉的错觉,实际中薄片中的晶体切面是一样高的。 这种现象是由于树胶与晶体的折射率差引起的,折射率大的晶体表
二、解理及解理夹角的测定
▪ 1·解理 解理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开裂成平直的面的能力。解理面、解
理的方向、组数、及完善程度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
➢ 解理缝的清晰程度与矿物和树胶的折射率差值的大小有关,差值 大者解理明显
➢ 解理缝的清晰程度及宽度与切片方向密切相关。当解理缝垂直切 面时,缝最窄,最清楚,升降镜筒时解理缝不左右移动。
第四章 偏光显微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一节 偏光显微镜及薄片制备
一、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 1、机械部分
镜座:承受重力 镜臂:装镜筒,可倾斜 载物台:承载观察物,可转动,有0~360
度刻度及游标、固定螺丝,中央圆孔,固定 弹簧夹
▪ 2、光学部分
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光线弱或用高倍物 镜时用凹面
下偏光镜:将自然光转变为偏光 锁光圈:调节进光量的大小 聚光镜:将平行光线变为锥光 镜筒:可调节升降,上接目镜,下接物镜,

第4章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4章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消光角——解理缝、双晶缝或晶面迹线与光率体 椭圆半径之间的夹角称为消光角 。如单斜辉石 Ng∧C>30
3 对称消光
矿片消光时,目镜十字丝平分两组解理 缝或两条晶面迹线的夹角。
三、各晶系矿物的消光类型
1.中级晶族矿物 光率体之Ne(光轴)与晶体 C晶轴一致,
平行消光、对称消光为主
三、各晶系矿物的消光类型
//(001)切面为对称消光 //(010)切面为斜消光 //(100)切面为平行消光
三、各晶系矿物的消光类型
2.低级晶族矿物
(3)三斜晶系
a,b,c轴与Ng,Nm,Np分别斜交 绝大多数切面为斜消光,且消光角随 着切面方向不同而有差异
如斜长石(An35) Ng∧b, Nm∧c Np∧a,
小结:晶系与消光类型
相同的2束或者2束以上的光
-0.5 0 -1
在同一介质中相遇时,在重 -1.5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叠区相互作用产生相长增强
或相消减弱的明暗相间的干
涉条纹的现象。
1.5 1
相长干涉
(1) 若振动方向一致、频率相
0.5
同——双倍振幅,相长增强、
0 -0.5 0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578 592
620

770
白光干涉的各种单色光干涉色
每种单色光按照 不同的规律发生 叠加加强和抵消 减弱
因此与此R对应 的7种单色光再 混合在一起的混 合色,就形成了 干涉色。
干涉色:单色光混合色是由白光通 过正交偏光镜间的薄片(非均质体 的非垂直光轴的切面)后,经干涉 作用形成的,称为干涉色
第四节、干涉色及干涉色色谱表

3正交偏光镜下晶体的光学性质

3正交偏光镜下晶体的光学性质

设一非均 质体矿片的光 率体椭圆半径为Ng′、Np′, 光波通过此矿片后发生双 折射,分解形成两种偏光, 所产生的光程差为R1。另 一矿片的光率体椭圆半径 为Ng″、Np″,产生的光程 差为R2。 将两个矿片重叠于正交 偏光镜间,并置两矿片于 45°位。光波通过两矿片后 所产生的总光程差为R。总 光程差R是增大还是减小, 取决于两矿片重叠的方式
干涉色级序的高低, 取决于相应的光程差大小, 干涉色级序的高低 , 取决于相应的光程差大小 , 而 光程差大小又取决于矿片的厚度和双折射率的大小, 光程差大小又取决于矿片的厚度和双折射率的大小,双 折射率的大小又与矿片的性质和切面方向有关。 折射率的大小又与矿片的性质和切面方向有关。 在同一岩石薄片中, 在同一岩石薄片中 , 各种矿物颗粒的厚度基本相同 同一矿物因其切面方向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干涉色。 ,同一矿物因其切面方向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干涉色。
某些颜色浓的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等, 某些颜色浓的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等,干涉色常受到 颜色的干扰和掩盖,不易看清其应有的干涉色级序。 颜色的干扰和掩盖,不易看清其应有的干涉色级序。
§4.6 补色法则 和补色器 一、补色法则 在正交偏光镜间 ,两个非均质体任 意方向的切面(除 垂直光轴的切面外 ) , 在 45° 位重叠时 ° ,光通过此两矿片 后总光程差的增减 法则(光程差的增 减表现为干涉色级 序的升降),称为 补色法则。 补色法则。
二、干涉色级序及各级序的特征
当用白光照射时, 当用白光照射时 , 在正交偏光镜间随着石英楔的 慢慢推入, 光程差逐渐增大, 慢慢推入 光程差逐渐增大,视域中出现的干涉色将 由低到高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由低到高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 这种干涉色有规律的 变化就构成了干涉色级序。 变化就构成了干涉色级序。

单偏光显微镜下晶体的性质

单偏光显微镜下晶体的性质

2020/12/13
12
12
第十二页,共36页。
3.解理与裂纹的区别:
解理平直,裂纹弯曲。
解理宽度基本一致,裂纹宽窄不一。 4. 解理的完全程度:
① 极完全解理 ② 完全解理 ③ 不完全解理。
2020/12/13
13
13
第十三页,共36页。
斜长石的{010}面完全解理 {110}面不完全解理
辉沸石{010}面完全解理
2020/12/13
27
27
第二十七页,共36页。
假贝克线:当两种物质折射率相差很大并且接触面不平整时,出现与贝克线移动方向相反的一条亮线。这就是假贝克
线。
2020/12/13
28
28
第二十八页,共36页。
2 .矿物糙面:单偏光镜下观察晶体表面,某些很光滑,某些粗糙呈麻点状,这种矿物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现象称为 糙面
依据集合体中单体的取向不同,结晶方式不同又 可以分为:柱状集合体、片状集合体、粒状集合 体、针状集合体、放射状集合体等。
2020/12/13
片状集合体
(云母)
柱状集合体 (石英)
5
第五页,共36页。
粒状集合体
2020/12/13
放射状状集合体
纤维状集合体(石棉)
6
第六页,共36页。
2.晶体的自形程度
2020/12/13
第十六页,共36页。
解理缝斜交切面时升降镜筒为 什么会看到它移动?
16 16
7.解理角:两组解理的解理面间夹角。
解理夹角的测定
⑴ 要选择同时垂直两组解理的切面。
判断:①两组解理最细最清楚;
②把解理缝平行目镜十字丝纵丝时,升降载物台,解理 缝不左右移动(两组解理都要检验)。

正交偏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ppt课件

正交偏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ppt课件
4. 正交偏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
正交偏光镜组成 (使用上、下偏光镜)
正交偏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
消光现象、干涉色、光率体轴名、 双折射率、消光类型、延性符号、 双晶
-
(1)消光现象
全消光、四次消光
-
(2)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条件:两束光振动频率相同,均同一平 面内振动,且存在光程差。
PP:下偏光方向 AA:上偏光方向 α:光率体主轴与下偏光交角 K1、K2:透过晶体后的偏振光 K1’、K2‘:透过上偏光镜的光
-
7. 消光类型
平行消光、对称消光、斜消光
消光角测定
-
8. 延性符号
正延性: 晶体延长方向与Ng平行或与Ng的夹角小于45° 负延性: 晶体延长方向与Np平行或与Np的夹角小于45°
-
9. 双晶
简单双晶、聚片双晶、联合双晶、格子双晶
-
5.锥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 (1)锥光镜的装置
在正交镜基础上,加聚光镜,换高倍物镜。 去掉目镜(或保留目镜+勃氏镜)
-
⊥Bxa切面干涉图光性判断
-
垂直钝角等分线(⊥Bxo)切面干涉图
-
垂直一个光轴(⊥OA)切面干涉图
-
斜交光轴切面干涉图
垂直光轴面,斜交光轴切面
-
斜交光轴面和光轴切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平行光轴面切面干涉图
-
(4)各种干涉图的应用 确定轴性
垂直光轴、斜交切面、 ⊥Bxa、 ⊥Bxo切面 一轴晶:直臂(黑十字)- 直臂交替出现 二轴晶:直臂(黑十字)- 弯臂交替出现
-
干涉色色谱表 R=d(Ng-Np)
横坐标:光程差(nm) 纵坐标:薄片厚度(mm) 射线:双折射率

第4章 正交偏光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4章 正交偏光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晶体光学
Optical Crystallograpgy
第四章 正交偏光下的 晶体光学性质
正交偏光镜下观察的光学性质
在正交偏光镜装臵下,可以观 察矿物的晶体光学性质包 括: 单 偏 光
1)消光、消光位
2)矿物的干涉色, 测定矿物干 涉色的级序 3) 补色法则的应用 4) 光率体切面半径方向和名 称测定 5) 消光类型和消光角的测定 6) 矿物延性测定等。
如何判断具体某个矿物切面的干涉色级序呢? 感觉?经验?准确的方法?
让我们看一下干涉色在实际薄片中是如何表现的:
pl ol pl
pl 如果同种矿物的每一颗看上去都不 同,那么我们又如何知道、如何鉴 ol pl ol 定??
ol
pl
ol
ol
pl
注意同种矿物有着不同的干涉色 – why??
同种矿物的不同颗粒有着不同的定向


干涉现象分析:过上偏光后的偏光汇聚
透过AA后的2束偏光K1′与 K2′特征为: 1) K1′与K2′是由同一种偏光 经过2次分解而形成的, 因此其频率相同 2) K1′与K2′光程差固定 3) K1′与K2′在同一平面内振 动(//AA) 因此, K1′与K2′是相干波,会发生干涉现象,并且取决于光程 差R
干涉现象分析:过上偏光镜时的再分解


-->上偏光镜— >k1'(//AA) + k1"(//PP) + k2'(//AA) + k2"(//PP) -->k1'(//AA) + k2'(//AA) 结论:k1' (//AA)+k2' (//AA) 两种偏光能通过上偏光镜 干涉现象发生的前提:四 次消光切面不处于消光位 的时侯, 即光率体椭圆的 半径与PP、AA斜交!

偏光显微镜分析技术和光学性质

偏光显微镜分析技术和光学性质

2.1晶体光学基础
2.1.3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应用
设:疏介质折射率——n; 密介质折射率——N;
由折射定律: sin φ/sin 90°=n/N n = Nsinφ
当N已知时,由全反射原理可求出另一介质的折射率n。 阿贝折光仪
2.1晶体光学基础
根据晶体的光学性质,将透明固体 物质分为二类:均质体与非均质体。
2.常见晶体形态: ① 粒状(石英,橄榄石); ② 针状(莫来石); ③ 柱状(辉石,硅灰石); ④ 板状(硅酸三钙); ⑤ 纤维状(石膏,失透石); ⑥ 片状(云母); ⑦ 放射状(透辉石)。 ⑧ 球粒状(硅酸二钙) ⑨ 骨架状(磷石英,方石英);
晶体的形态
3.晶体自形程度:根据晶体发育的完好程度,分为以下四种
折射率值是宏观地反映介质的微观结构的光学常数,是鉴定透 明矿物的最可靠常数之一。
2.1晶体光学基础
2.1.3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当入射光由疏介质射入密介质时,i>r, 即折射线靠近法线;
当入射光由密介质射入疏介质时,i<r, 即折射线离开法线方向折射。增大入射 角i,折射角r也随之增大,当r=90°时, 光线不再进入折射介质中,此时的入射 角称为全反射角(或临界角,用φ表示), 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即产生全反射。
2.1晶体光学基础
5、二轴晶光率体 (1)形态——三轴椭球体,有大、中、
小三个主折射率,用Ng、Nm、Np表示。并且有正负之分。
(2)举例(镁橄榄石): 当光波沿c轴方向入射, 发生双折射,产生二束偏 光,其一振动方向平行a 轴,折射率为 Ng=1.715,另一偏光振 动方向平行b轴,折射率 为Np=1.651,由此可得 ⊥c轴的椭圆切面;
(1)自形晶—晶形完整,一般为规则的多边形,边棱为直线。 在析晶早,结晶能力强,环境条件适宜晶体生长的条件下形成 (如:烧成良好的水泥熟料中的C3S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8页
第1节 偏光显微镜
5.校正偏光镜方向
找一块黑云母,置于视域中心 旋物台,使解理缝为左右方向 旋动下偏光镜使其颜色最深, 此时的下偏光镜为PP方向 取下薄片,推入上偏光镜,使 视域全黑。则上下偏光镜正交

页备
矿物和岩石(包括人造岩石)需要将试样磨制成薄片进行观察 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片、载玻璃片和盖玻璃片组成,矿片的顶 部与底部都涂有树胶 载玻片25×75㎜,厚约1.5㎜) 矿物厚度0.03㎜ 盖玻璃15×15到20×20㎜,厚0.17㎜)
首 页
第 5页
第1节 偏光显微镜
三、偏光显微镜的调节与使用
1.装卸镜头
装目镜:直接插上即可 装物镜:物镜与镜筒的接合类型有弹簧夹型、
销钉型及转盘型。注意安装到位
2.调节视域亮度
镜头装好以后,推出上偏光,勃氏镜,打开锁
光圈,转动反光镜对准光源,调节视域亮度。
光线不要太强
首 页
第 6页
第1节 偏光显微镜
镜座:承受重力 镜臂:装镜筒,可倾斜 载物台:承载观察物,可转动,有0~360度
刻度及游标、固定螺丝,中央圆孔,弹簧夹
2、光学部分:
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光线弱或用高倍物
镜时用凹面
下偏光镜:将自然光转变为偏光 锁光圈:调节进光量的大小 聚光镜:将平行光线变为锥光 镜筒:可调节升降,上接目镜,下接物镜,
镜筒光学长度为物镜后焦到目镜前焦
目镜 上偏光镜:方向AA,垂直下偏光镜 勃氏镜:观察锥光时使用的放大系统


第 2页
第1节 偏光显微镜
3、物镜:
由1~5片透镜组成。透镜孔越小,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低倍4X,中倍10X-25X,高倍45X以上,油浸100X 光孔角:前透镜最边缘的光线与前焦点所构成的角度
树胶n 矿物N 首 页
树胶n
矿物N
树胶n
矿物N
N=n
N>n
N<n
第28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3.突起及闪突起
晶体薄片中不同的晶体表面好象高低不一的现象称为突起 这是一种视觉的错觉,实际中薄片中的晶体切面是一样高的。 突起由树胶与晶体的折射率差引起,折射率大表面看起来高 原因在于折射率大光线偏折度大,使人感觉晶体表面抬高 晶体折射率大于树胶时为正突起,小于树胶时为负突起。
首 页
第20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多色性: 每一主轴面都显示两种颜色 平行光轴面多色性最明显,垂直光轴面只显示Nm的 颜色 其他切面介于二者之间 测定多色性时要在定向切面上进行


电气石多色性
第21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四、贝克线、糙面、突起及闪突起
这些性质主要与薄片中相邻物质间 由于折射率不同发生折射、反射所 引起的光学现象有关
光线交汇点即亮线
F2 F1
r
i
N


第23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贝克线产生的原因
引起贝克线的两介质接触四种情况(N折射率大,n折射率小) B、n盖于N之上,接触界面较陡
因N>n,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发生全反射,向N方向偏折。 移动情况同A
光线交汇点即亮 线
F2 F1
n
首 页
贝克线的灵敏度很高
用白光照明,两介质折射率差0.001即可见贝克线 用单色光照明时,灵敏度可提高到0.0005 用贝克线的移动规律很容易判断两相邻介质的折射率 的高低 为看清贝克线,要缩小光圈,将界面移到视域中心, 移开聚光镜。
首 页
第27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2.糙面
第3节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正交偏光之间光的传播
(1)光线的传播路径 自然光→ 下偏光镜 晶体薄片
(振动方向PP) (产生双折射)
→ →
上偏光镜 (振动方向AA) →
干涉→
目镜
首 页
第32页
第3节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2)光程差 NgNp在晶体中的不同方向振动,其传播速度也 不同。Vp速度大,称为快光。Vg速度小称为慢 光。 VgVp两束偏光通过薄片后产生光程差(以R表
磨制薄片的磨料一般为金刚砂(SiC)及刚玉粉(Al2O3) 等。 疏松的标本,需先浸在树胶中煮过,加以粘结,再切 成薄片
首 页
第10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 单偏光镜下观察晶体光学性质的内容 单偏光镜下观察,即只使用下偏光镜 观察内容有 晶体形态、解理 突起、糙面、贝克线 颜色与多色性 晶体颗粒大小、百分比含量。
贝克线
1.贝克线 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介质接触 处的暗边缘,称为矿物轮廓 轮廓线附近的一条明亮的细线, 升降镜筒时发生移动,称贝克 线


第22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贝克线产生的原因
引起贝克线的两介质接触有四种 情况(N折射率大,n折射率小)
A、n盖于N之上,接触界面较平缓 光线能透过界面向折射率大的介 质方向偏折(N>n,入射角小于 反射角),光线在N侧加强 提升镜筒,亮线向N侧移动 n
单偏光镜下观察晶体表面的粗糙呈麻点状现象,称糙面 糙面产生的原因 矿物表面的凹凸不平,覆盖在晶体上的树胶的折射率 与晶体折射率有差异,当光线通过二者接触面时,发 生折射甚至全反射,至使薄片中晶体表面光线集散不 一,而形成明暗程度不同的斑点 糙面产生的必要条件: 矿物本身表面不平 矿物与树胶间存在折射率差
首 页
第11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一、晶体形态 晶体形态相关因素: 晶体依一定的结晶习性生成一定的 形态 矿物的形态、大小、晶体的完整程 度与形成条件、析晶顺序有关 1.晶形
薄片中所见为晶体的某一切面,同一晶体 切面方向不同,反映出的平面形态完全不 同。


第12页
2.晶体的自形程度 依晶体的边棱的规则程度分 类 A.自形晶:晶形完整,呈规 则多边形,边棱为直线。
首 页
第15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2.解理的完善程度分级
极完全解理:细密连贯直线缝 完全解理:较粗的平直缝,但不完全连贯
不完全解理:断续解理缝,勉强能看清成
一个方向。


角闪石完全解理
黑云母极完全解理
第16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3.解理角的测定 选择合适的解理缝:有同时 垂直切面的两组解理的晶体 颗粒,即两组解理都最清楚, 升降镜筒都不移动 使一组解理平行目镜的十字 丝的竖线,记下物台的刻度 数a 旋转物台,使另一组解理平 行目镜的十字丝的竖线。记 下计数b。 两组计数之差(a-b)即测的两 组解理的夹角。
析晶早结晶能力强,物化环境适合晶体 成长,便形成自形晶
B.半自形晶:晶形较完整, 部分晶棱为直线,部分为 不规则的曲线半自形晶往往是析
晶较晚的晶体
C.他形晶:不规则粒状,边 棱为曲线
首 页
他行晶是析晶最晚或温度下降较快时析 出的晶体
自形晶角闪石
第13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二、解理及解理夹角的测定 1.解理 解理是沿着一定方向开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解 理面、解理的方向、组数、及完善程度是鉴定矿 物的重要依据。 解理缝的清晰程度与矿物和树胶的折射率差值 的大小有关,差值大者解理明显 解理缝的清晰程度及宽度与切片方向密切相关。 当解理缝垂直切面时,缝最窄,最清楚,升降 镜筒时解理缝不左右移动。
多色性:
由于光波在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而使矿物的 颜色改变的现象称为多色性。而颜色的浓淡变化 称为吸收性 一轴晶矿物,主要有两个颜色,No与Ne。 电气石(负光性)平行C轴切面短半径Ne||PP =紫色 长半径No||PP=深蓝色。斜交切面为过渡色 No颜色比Ne深,表明No吸收性强,吸收性公式: No>Ne 二轴晶的多色性有三个主要颜色分别与光率体的 Ng,Nm,Np相当
r i
N
第24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贝克线产生的原因 引起贝克线的两介质接 触四种情况(N折射率 大,n折射率小) C、N盖于n之上,光线总 是能透过界面向N方向 偏折(因N大于n,入 射角小于反射角)
光线交汇点即亮线
F2 F1
n
N


第25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1)贝克线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 偏光显微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1节 偏光显微镜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3节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第 4节 第 5节 第 6节 第 7节
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透明矿物的系统鉴定 油浸法测折射率值 矿物颗粒大小及含量的测定
第1节 偏光显微镜
一、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1、机械部分:
双折射率较大的光性非均质体,在单偏光镜下旋转物台时, 突起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称为闪突起,它与晶体的双折射率有关。
首 页
第29页
第3节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正交偏光镜即上下偏光镜一起使用,且使上下偏 光镜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 PP代表下偏光振动方向,AA代表上偏振动方向。 并使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与目镜的十字丝一致 在正交偏光镜下无薄片时视域应是全黑的 正交偏光镜下观察的内容有:干涉、干涉色级序、 双折射率、消光、双晶、测定消光角、延性符号 等
首 页
a b
第17页
第2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三、颜色与多色性 1.颜色 矿物对白光中不同波段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光波透过薄片,总要被吸收一部分;若均匀吸收, 则仅有强度减弱,薄片为无色矿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