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十二五”引导工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一、工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1]。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二、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一)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1997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

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1)。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出现了两次明显下降。其中,2004年是由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相关数据的修正和调整导致的;2008年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比如受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一度跌至最低40美元/公斤,导致全行业增加值率明显下降。预计,随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将有较大提升。

图1 1994-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二)工业增加值率行业分布特点

1

从行业看,工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第一,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服装鞋帽等。比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达 %和%,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饮料加工业和医药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也达%和%,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始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有越高的增加值率。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也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第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加工及炼焦、化纤、电子信息、有色冶炼、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比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化学纤维制造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仅为%,分别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和个百分点。由此表明,那些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比如,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多数处于加工组装环节,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的高额利润均为国外所有,致使其增加值率低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个百分点。又如炼油属于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上游行业,其增加值率低于下游加工环节较多、增值链条长的化工行业10个百分点。(三)工业增加值率区域分布特点从区域看,工业增加值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异规律。一方面,西藏、内蒙古、新疆等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相对较高。据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中部平均为 %,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和个百分点。比如,西藏、黑龙江和内蒙古分别达到了%、%和%,位列全国前三位。这类地区多以资源性产业为主,产业分工细化程度不高,制造、销售、管理等中间投入相对较少,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高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率普遍较低。据统计,目前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 %,分别低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和个百分点。这类地区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加工组装型工业往往占主导地位,专业化分工较细,相对于庞大的工业总产值,其产品增值环节较少,导致工业增加值率普遍偏低。三、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显着提高,这是解决我国工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一)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

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比如,在炼钢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幅减少中间投入,进而提高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增加值率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率也自然较高。以服装为例,在服装的设计、面料辅料生产、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商贸等环节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设计和销售,而在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占约10%。(二)工业增加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入产出效果,但不完全适用于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随着产业专业化分工越细,整个加工制造被拆分为多个环节,表现在产值核算上,原材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愈来愈多,增加值也就在多个生产环节上被“稀释”了。因此,简单地比较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工业增加值率,意义不大。比如,初级加工行业增加值率往往较高(石油开采、煤炭开采等采掘业平均为 %,远高于制造业的%),但并不代表就每个地区都应选择发展. 初加工产业;同样,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率远高于北京和江苏,也不意味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加先进。一般来讲,工业增加值率这一指标较适用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行业,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作比较时,可以采用。当然,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作纵向比较时,只要部门结构、专业化分工未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投入产出效益的变化。(三)我国及部分省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