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满纸荒唐言和咏菊 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2页)

合集下载

曹雪芹《咏菊》阅读答案及赏析

曹雪芹《咏菊》阅读答案及赏析

曹雪芹《咏菊》阅读答案及赏析曹雪芹《咏菊》阅读答案及赏析① 咏菊清·无赖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③。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④?一从陶令⑤平章⑥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本诗选自《咏菊》第三十八回,为林黛玉所吟。

②欹:通“倚”。

③沉音:低声吟咏。

④秋心:合写即为“愁”字。

⑤陶令:,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

⑥平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这首诗是怎样写菊的?(2)这首诗抒发了所吟之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

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

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

(意思对即可)(2)诗歌前两联描写咏菊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流露出对的喜爱之情;颈联表达了主人公的哀怨凄苦之情;尾联借典明志,流露出坚守高洁的情趣。

咏菊赏析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

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

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

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清贵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教育,由于家庭的熏陶和不幸遭遇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林黛玉有着较好的文化素质和封建道德的修养,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思想基础。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含答案)

《红楼梦》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

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

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

《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

《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

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

文学类文本曹雪芹《红楼梦45回情真意切释猜嫌》林黛玉《咏菊》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曹雪芹《红楼梦45回情真意切释猜嫌》林黛玉《咏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真意切释猜嫌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

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

”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

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天津市宝坻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天津市宝坻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天津市宝坻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应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欧·亨利,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主要作品有《羊脂球》等。

C.《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的和《楚辞》中的《离骚》。

D.因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B项有误,《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莫泊桑。

2.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欣喜与激动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开朗,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C.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翁》)这句诗是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和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开头作者排列了一系列意象,这句诗中“破旧的老水车”形象地说明了祖国过去的落后和衰败。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不是“欣喜与激动之情”。

故答案为A。

二、名句名篇默写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咏菊》阅读答案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咏菊》阅读答案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咏菊》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满纸荒唐言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咏菊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C.《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有人说,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4分)3.下列诗句中写秋的情感基调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B.“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李贺《伤心行》)C.“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D.“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①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幽咽泉流冰下难”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点睛之笔。

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写出了素称千古绝唱的诗句:“,。

”③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围绕“,”这一中心句,表达出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④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

【参考答案】:1.(3分)B(“《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有误,作者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按照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

众人明知其害,仍然不得不互相逼迫,而不负任何责任。

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悲剧所展示的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之中所固有的。

对于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心肠的人物与不可预知的命运固然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

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

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

《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

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

贾母喜爱宝钗的温顺娴静,不喜爱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因此对宝玉的心事,随时加以压抑。

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

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

袭人鉴于尤二姐、香菱的不幸,又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

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

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

由此观之,《红楼梦)》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根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翻译,有删减)材料二: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宝钗,因此令人厌恶。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6《红楼梦》习题含解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6《红楼梦》习题含解析

6《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

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纭,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呼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

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既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

红林黛玉和薛宝钗可谓“情敌”,如何展现“情敌”之间真挚的友谊呢?作者通过二人对话,以“燕窝粥”为升华点,让两位女主人公第一次敞开心扉,说起了悄悄话,并且心心相印,情同姐妹。

[技法点拨]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体现出的道理就越深。

5.选择思维方式。

除直接从事物本身入手,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外,也可以从侧面出击,这往往能出奇制胜。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试题(含答案)百度文库(1)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试题(含答案)百度文库(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过菊江亭(1)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咏菊曹雪芹(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①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

②欹:通“倚”。

③平章:品评。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B. 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菊花。

C. 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之情。

D. 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

(2)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诗中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不喜欢无情之物的心态。

B. 第一首诗暗含了诗人对陶渊明能保持高风亮节的赞赏之情。

C. 第二首写诗人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用霜色来描摹菊之形。

D. 第二首写诗人月下吟咏菊花时,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

(3)阅读上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①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②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A(2)B(3)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

“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

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

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

②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满纸荒唐言和咏菊阅读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满纸荒唐言和咏菊阅读附答案
满纸荒唐言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B.《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C.《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16.有人说,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
方面的不同之处。

(4分)
参考答案:
15.(3分)B(“《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有误,作者把自己一生的经历
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

作品看似荒唐,却是一个葬送旧时代的悲剧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