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小结

合集下载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幼儿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科学活动,幼儿可以提升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4-3-5”范式是一种常见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模式,它包括四个步骤:问题提出、实践操作、概念总结和延伸拓展,三个关键要素:直观感受、探究机会和实践性操作,以及五大特点:寓教于乐、引导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情感发展和团队合作。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4-3-5”范式。

一、问题提出科学活动的第一步是问题提出。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起幼儿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问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比如“为什么球会弹起来?”“为什么冰会融化?”“为什么土豆可以种出新的土豆植株?”等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幼儿可以感受到实际问题的存在和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

二、实践操作问题提出之后,第二步就是实践操作。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进行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发现规律。

通过实践操作,幼儿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概念总结实践操作之后,第三步是概念总结。

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总结实验结果,形成相关的概念或规律。

通过实验发现物体的弹性是由于空气的存在,或者通过实验发现冰融化是因为温度的变化等等。

通过概念总结,幼儿们可以从实践中得到认知成果,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科学知识结构。

四、延伸拓展概念总结之后,第四步是延伸拓展。

根据幼儿们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组织幼儿们进行一些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或者进行户外探究活动,或者进行科学实验比赛等等。

通过延伸拓展,可以激发幼儿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为他们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行政执法大队2024年工作小结5篇

行政执法大队2024年工作小结5篇

行政执法大队2024年工作小结5篇篇12. 重点工作及成效2.1 城市管理执法在城市管理执法方面,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首先,我们加强了城市环境治理,对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其次,我们开展了多次联合执法行动,与交警、交通等部门密切合作,有效提高了城市交通管理效率。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城市噪音污染治理,对违规施工、娱乐场所噪音扰民等行为进行了严格查处。

2.2 市场监管执法在市场监管执法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保障了公众食品安全;二是开展了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打击了侵权假冒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三是加强了价格监管,对不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行为进行了查处,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2.3 应急管理执法在应急管理执法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了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进行了督促整改;三是加强了应急队伍建设,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2.4 环境保护执法在环境保护执法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对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进行了严格监管;二是开展了水环境治理,对污水排放、河道治理等进行了重点监管;三是加强了土壤污染防治,对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等进行了整治。

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1 执法力量不足当前,我们的执法力量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执法需求。

这导致我们在一些区域和时段上存在执法空白和漏洞。

3.2 执法手段单一我们的执法手段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巡查和处罚方式。

在面对一些复杂和棘手的案件时,我们的执法手段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有效解决问题。

3.3 执法协作不畅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但在一些重大和复杂案件的查处上仍然存在协作不畅、信息不畅等问题。

《1到5的认识》教案设计(10篇)

《1到5的认识》教案设计(10篇)

《1到5的认识》教案设计(10篇)《1到5的认识》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教具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从现实中抽象出数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

(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通过亲自摆一摆,让学生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来的。

大班数学《5的组成》优秀教案

大班数学《5的组成》优秀教案

大班数学《5的组成》优秀教案大班数学《5的组成》优秀教案篇1活动目标:1、在掌握5的组成基础上,理解凑数的含义。

2、能听口述应用题,在算盘上复习4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完整说出算式。

3、在游戏和操作中练习看数拨珠,看珠报数。

活动准备:1、苹果图及标记图,数卡1、2、3、4、5若干。

2、每人一张分合卡、一支记号笔、5个动物玩具。

3、四位数的电话号码若干。

活动过程:1、出示数卡5,今天数字5也到幼儿园来了,它说要到算盘上找到它的珠宝宝,你知道是哪颗珠宝宝吗?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哦,原来上珠宝宝就是5呀,那一颗下珠是几呀?三颗下珠呢?现在我们知道了,下珠宝宝1、2、3、4都比5小,现在数字5要来考考小朋友了,请你把5分成两份,看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准确。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并指导幼儿将分成结果记录在分合卡上。

2、出示苹果图,问:图中有什么?一共有几个苹果?这些苹果全部都一样吗?启发幼儿按特征标记记录,并读一读分成结果。

幼儿将自己的分成结果和苹果图中的结果对比,看看谁的方法又多又准确,且没有重复的,给予奖励。

3、观察并说出分号下面2排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一排是顺数,一排是倒数)刚刚我们把5分成了几组不同的数字朋友,现在我们把这些数字朋友合起来,再来读一读。

(教师将分合卡倒放。

并边读边写上相应的数字。

我们就说合起来是5的两个数互为凑数,即1的凑数是4,4的凑数是1,2的凑数是3,3的凑数是2,4、谁来了。

(教师边说边在画板上画上一个小兔的头像,老师现在是小兔的左耳,小朋友们是右耳,教师边在左耳上写1,嘴里边说:我说1,幼儿接说:我说4,1的凑数就是4,换2、3、4同上。

)5、小兔子要邀请几个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可他来不及一个一个去家里请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幼儿想办法。

对,打电话吧!瞧这是谁的电话号码呀,请幼儿一起读读这个号码上的数字,这个号码在算盘上怎么表示呢?(提醒幼儿拨6、7、8、9、等几个数字时要用合拨),你知道这个号码中哪两个数字是凑数朋友吗?那小乌龟的号码呢?小猫的呢?小狗的呢?6、我们请算盘宝宝和我们一起来动动脑子吧!听老师口述应用题,幼儿在算盘上用珠宝宝表现并完整地说出算式。

课堂教学优缺点小结

课堂教学优缺点小结

课堂教学优缺点小结课堂教学优缺点小结(精选5篇)不经意间,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我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进步,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小结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优缺点小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堂教学优缺点小结篇1优点: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新颖,利用动画导课自然,生动,快速有效,形象直观。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学生的表演调动了课堂气氛,课堂结构严谨,有层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能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新课,真正做到了情景教学。

通过学生表演,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3、课堂训练有系统,重点突出,落实到位,课堂容量大.4、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分组和分层教学做的不错5、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把握准确训练充分,角色表演环节设计不错,既让学生运用于实际有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重难点突出,设计比较新颖,短语-对话的训练扎实有序6、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发音准确、优美。

体现小组合作。

围绕一个任务,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现实生活,给学生创设了情境7、教师口语优美流畅;板书有条理,有特色;将所学结合实际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由学生通过听来规范口语发音;小组竞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8、教师语言有力,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高,能及时,注重知识的补充。

10、教态亲切自然,课堂驾驭娴熟自如,教学过程流畅明快,教学环节严谨有序,教学内容清晰明确11、教师坚持全英讲课,对于优秀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亲切自然,井然有序.对学生特别关注,效果很好,学生展示自己的积极性很高。

全英授课有利于学生听力的提高,12、教师自身素质较高,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有序。

缺点:1、课件设计制作不够实用。

课件的字体太小,不够美观。

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

2、课堂容量不够大.内容较少,学生练习强度应再加大一点。

3、建议学生参与面再大一点,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外研版(2024新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单元小结

外研版(2024新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单元小结

核心词汇1. 动词: make制作show给……看2. 疑问代词: who谁,什么人3. 名词: bird鸟egg蛋baby幼崽;雏鸟4. 数词: one一two二three三four四five五six六seven 七eight八ten十eleven十一twelve十二5. 形容词: beautiful美丽的hungry饥饿的big大的little小的6. 副词: how多少;怎样,如何all全部,所有了解词汇1. 单词: count数数rope绳number数,数字cheep吱吱(或唧唧)的叫声amazing令人惊讶的only仅仅around环绕,在(……)周围everywhere在各个地方;处处2. 短语: Chinese knot中国结all around处处,到处核心句型1. Who can make a Chinese knot?谁能制作一个中国结?解读: who意为“谁”, can为情态动词,意为“能,会”,情态动词之后跟动词原形。

该句型直接用“人名”回答即可。

举一反三:—Who can play football?谁能踢足球?—My brother. 我的弟弟。

2. —What is it?它是什么?—This is a Chinese knot. 这是一个中国结。

解读: what意为“什么”, it意为“它”,表示单数形式,故be动词用is。

答语可以用“This is …”,也可以用“It’s…”。

举一反三:—What is it?它是什么?—It’s a ruler.它是一把尺子。

3. —How many ropes?有多少根绳子?—Only one rope!仅仅一根绳子!解读: how many表示“多少”,可以对某事物的数量进行提问,答语通常用“基数词+名词.”。

举一反三:—How many apples?有多少个苹果?—Two apples. 两个苹果。

4. That’s amazing!那很令人惊讶!解读: that意为“那,那个”, that’s=that is。

一年级1~5加减法教案(5篇)

一年级1~5加减法教案(5篇)

一年级1~5加减法教案(5篇)教案是一种详细记录教师教学过程的文本,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要素,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1~5加减法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年级1~5加减法教案(精选篇1)活动目标1.让学生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引起同学的兴趣。

2、复习5的组成3、出示直观教具4、引导学生口述5的加减法应用题5、玩“谁最快”游戏6、书写算式7、教师进行小结教学反思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2、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3、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

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

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一年级1~5加减法教案(精选篇2)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已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说起冀中的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用心感受奇迹。

二、品味“奇迹”1、学习第4自然段:式样众多a.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介绍任丘的地道是按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具体介绍的。

(出示填空,指答)b.地道、大洞、气孔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了介绍清楚这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

师巡视,指导学生用逐句提炼关键词的方法填写特点。

c.结合所填的表格和课文内容,从“地道、大洞、气孔”中选择一个来介绍其特点和说明方法。

d.交流,小结。

2、学习第5自然段:隐蔽a.这个奇迹还体现在哪里?(出示第5自然段)b.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出口和通道的?练习:借助示意图,选择一个出口,按顺序介绍地道的出口和通道。

哪一位同学愿意上来挑战一下?点评:谢谢你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地道里的每一处设计都很——隐蔽,板书:隐蔽。

c.小结:跟着这位小导游参观地道,就算地道里的这些机关再隐蔽(板书:隐蔽),也不会迷路。

冀中人民真是——智慧,难怪会创造出地道战这样的奇迹!3、学习第6、7自然段:防备巧妙、联络方便a.他们的无穷智慧,还体现在哪里?指名说:还体现在第6、7自然段。

b.快速默读课文6、7自然段,发现地道的防备和联络特点。

板书:巧妙方便4、现在,你们一定明白了:冀中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板书:智慧5、小结:冀中平原上的人民,正是凭借无穷无尽的智慧,坚持了生产,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三、小结方法同学们,今天这两节课我们学习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地道的式样特点,借助示意图介绍地道战,改编课文表演地道战,经常这样训练,我们的读书能力一定会提高很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二、 静止流体中颗粒的自由沉降 1、 沉降的加速阶段 :


du/dτ= ((ρp- ρ)/ρp)g-(3ζ/4dpρp)ρu2 2、沉降的等速阶段 ((ρp- ρ)/ρp) g = (3ζ/4dpρp)ρu2 3、颗粒的沉降速度 (对球形颗粒) ut = √{4(ρp- ρ)gdp}/(3ρζ) 当处于斯托克斯定律区时 ut = gdp2(ρp- ρ)}/18μ
5.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3)旋风分离器的压降


△ψ =( ½) ζ ρu2 4) 临界粒径 dc dc = √9μB/ πNuiρs 式中: B-进口宽度; ui-进口气速; N-气体在筒内旋转的圈 数, N≈5 ∴ 缩小旋风分离器的直径、采用较大的进口气速、延长锥 体部分的高度,均可降低临界粒径 dc, 提高分离效率。
V = (π/6 ) dp3
;表面积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四、 粒度分布的筛分分
析 筛分分析 — 采用一套标 准筛进行测量。 标准筛泰勒筛 — 每英寸 边长上的孔数为筛号或称 目数。且相邻两号筛的边 长成√2倍关系. 五、分布函数曲线: ① 对应dpi 的Fi值:表示直 径小于dpi 的颗粒占全部 试样的质量分率。 ② dpi =dp.max处, Fi
2、过滤介质 :织物介质 、多孔性固体介质 、堆积介


质 3、滤饼的压缩性:不可压缩滤饼、可压缩滤饼 4、过滤速率:u = dV / (Adτ) = dq /dτ ;q = V/A ( m3 / m2 ) 十、过滤设备 1、叶滤机:洗涤液与滤液路径相同 2、二、板框压滤机:洗涤方式称为横穿洗法 3、回转真空过滤机:连续操作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十四、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1、间歇式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总时间: Στ=τ+τw+τD 间歇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Q = V /Στ 2、回转真空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Q = n (√(V e 2+KA2ф/ n)—V e) 若过滤介质阻力可略去不计,则上式可写成 Q = √(KA2ф n) 十五、加快过滤速率的三种途径: 改变滤饼结构 改变悬浮液中的颗粒聚集状态 限制滤饼厚度增长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十一、 物料衡算 φ= பைடு நூலகம்w/ρp)/{w/ρp + (1-w)/ρ};
L = φq/ (1-ε-φ)
十二、过滤速率

1、过滤速率的一般表达式:dq/dτ= △p /rφμq 2、过滤过程速率:dq/dτ= K /2(q + q e); d V /dτ= KA2/2(V+V e); K = 2△p /rφμq 3、恒速过率方程 q2 + q q e = (K /2)τ V2 + VV e = (K /2)A2τ 4、恒压过滤方程 q2 + 2q q e = K τ V2 + 2VV e = KA2τ 5、过滤常数K、qe的测定 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实验: 得: τ/q = (1/K) q + (2/K)q e 斜率 = 1/K、,截距 = (2/K)q e。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七、 床层的空隙率 ε= ( 床层体积-颗粒所占的体积 )/ 床层体积 八、床层的比表面 aB
aB = a (1-ε) aB:单位床层体积具有的颗粒表面积 a:颗粒的比表面积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九、过滤原理
1 、过滤方式:滤饼过滤 、深层过滤、膜过滤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六、频率函数曲线
fi = xi / (di—1 — di ) 设 xi ——某号筛的筛余量占 全部试样的质量百分率 ① 在一定粒度范围内的颗 粒占全部颗粒的质量分率等 于该粒度范围内频率函数曲 线下的面积. 即: xi = fi *(di—1 — di ) ② 频率函数曲线下的全部 面积等于1.
5.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2、离心沉降设备——旋风分离器 1)离心沉降速度 当处于斯托克斯定律区时 以 rω2 代 g
得: 离心沉降速度

ur = {dp2(ρp- ρ)rω2}/18μ ur/ ut = a = rω2 / g = u2 / rg a——离心分离因数 2)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总效率: η0 = ( C进— C出 )/ C进 粒级效率 : ηi = ( Ci进— Ci出 )/ Ci进 总效率与粒级效率的关系为: η0 = ∑ηixi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十三、洗涤速滤与洗涤时间 1、叶滤机的洗涤速率 - 置换洗涤 ∴ ( dq/dτ)F终 = (dq/dτ)w ( dq/dτ)终= K /2(q + q e) F 终 则:τw = 2 q w (q + q e) F 终/ K 2、板框压滤机的洗涤速率-横穿洗涤 即: (dV /dτ) w = 1/4 (dV /dτ)F 终 ; (dV /dτ) w = KA2/8(V+V e) F 终 τw = 8(V+V e) F 终V w / KA2 或 1/2( dq/dτ)F终 = (dq/dτ)w (dq/dτ)w = K /4(q + q e) F 终 τw = 4 q w (q + q e) F 终/ K 注:Aw = (1/2)A
4、5小结
4.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一、球形颗粒
体积 :

S =πdp2 二、球形颗粒比表面积 a = S/V ; a = S/V = 6/dp 三、非球形颗粒 体积当量直径: dev = 3√6V/π 面积当量直径: des = √S/π 比表面积当量直径: dea = 6/a =6/(S/V) 形状系数φ : ∴任何非球形颗粒: φ<1。 对非球形颗粒 : a = 6 /φde 对球型颗粒: φ= 1
5.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三、沉降分离设备 1.




降尘室 颗粒沉降的条件: τr ≧τt 即: A H / qV ≧ H / ut 或 L/u ≧ H / ut有: qV = A ut 结论: 1) 对一定物系,降尘室的处理能力只取决于降尘室的底面积, 而与高度无关。 2) ∵ ut =qV / A的颗粒能完全沉降, 对于斯托克斯定律区: ut = gdmin2(ρp- ρ)/18μ 即: gdmin2(ρp- ρ)/18μ=qV /A 式中dmin——降尘室能100%除下的最小颗粒直径 (临界粒径) 。 dmin =√{18μut/g(ρp- ρ)} =√{18μqV /g(ρp- ρ)A} 3)降尘室分隔成n层 qV’ = qV / n, dmin’ = dmin/√n 4) dmin不变, 每一层处理量qV , n层共处理qV’ = n qV
5.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
一、 颗粒的沉降运动 1、拽力-阻力:形体拽力、摩擦拽力




FD = (1/2)ζApρu2 Ap——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 投影面积 2、拽力系数 ζ= φ(R ep); R ep = dp uρ/μ 3、球形颗粒在不同取内的ζ值 ReP<2 为斯托克斯定律区 ζ= 24/R ep 2<ReP<500为阿仑(Allen)区 ζ= 18.5/R ep0.5 500<ReP<2×106为牛顿定律区 ζ= 0.44 在斯托克斯定律区得 FD = 3πμdp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