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合集下载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水域组成,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3.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以及阅读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图片、幻灯片等。

2. 学生实验材料:地球模型、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3.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探究活动:2. 分发地球模型给学生,并让他们观察地球模型的表面。

引导学生描述地球模型的形状和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如陆地和水域。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

4.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如山脉、河流或海洋。

要求他们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展示和讨论:5.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地球表面特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6.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如山脉和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巩固练习:7. 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给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个地球表面的海报。

要求学生使用图片、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8. 让学生交换海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9.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发现。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并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12.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参观山脉、河流或海洋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篇一: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主要观点;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策略: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课前准备: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布置作业《作业本》3.6地球的板块板书设计:3.6地球的板块反思: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度,同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契机,比如:敢于质疑,大胆假设,重视科学事实和依据等。

板书的设计上借鉴了徐老师方法,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思考: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针对这一新的学说你有哪些问题?或者你不支持他,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他没有解释到位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体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或者推翻重新建立都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掌握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3.了解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三、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板块运动吗?板块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讲解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介绍板块运动的概念:地球地壳是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移动,形成了板块运动。

讲解板块运动的特点:板块运动是地壳内部的大运动,板块之间发生相互挤压、碰撞、滑动,导致地壳发生变形和地震。

3.讨论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15分钟)
利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并解释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拆离运动、推挤运动、滑移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运动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表现形式。

4.实例分析:构造边界(15分钟)
介绍构造边界的概念和分类: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挤压、边界拉张、边界滑移。

通过示例,解释不同类型的构造边界对地球上地貌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

5.小结与复习(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简单的复习。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题地球表面的板块日期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板块)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学完本课后,顺利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贴有纸的板、糖粒。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学生:非洲的东海岸与南美洲的西海岸能拼合。

2.讲授新知一、大陆漂移学说。

【介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气候、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二、海底扩张说【介绍】1960至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读图】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解析】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一、引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了解地球内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对于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非常重要。

二、目标•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了解板块运动对地壳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三、内容3.1 地球的内部结构3.1.1 地壳•描述:位于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特点:大陆壳厚度较大(约30-70公里),由石质岩石组成;海洋壳较薄(约5-10公里),以玄武岩为主。

3.1.2 地幔•描述:位于地壳下方,延伸到地核边界处。

•特点:主要由均质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约2900公里。

3.1.3 地核•描述:位于地幔之下,是最内层。

•特点: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

3.2 板块构造3.2.1 板块概念•描述:将地球表面分为多个板块,板块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一部分。

•特点: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

3.2.2 板块边界类型1.隆起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山脉和高原。

2.展张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相互分离,形成海底隆起和裂谷。

3.滑移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平行滑动,产生剪切力及地震。

3.2.3 地壳漂移理论•描述: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不断漂移。

•原因:由于内部热对流引起的板块运动。

四、教学活动4.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模型或实验视频等方式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并引导学生理解各层次的特点和组成。

4.2 小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就板块构造理论展开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并加强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4.3 地震模拟利用地震仪或模拟器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地震产生的原因和效果,以进一步理解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板块构造理论。

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2)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讲”,“海底扩张讲”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懂科学假讲是科学研究办法之一。

2、能讲出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缘故。

过程与办法经过“大陆漂移讲”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讲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体验科学假讲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浮现的事情下对原有假讲别断解释、修正,感觉科学研究的蜿蜒和螺旋式进展。

经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说解“大陆漂移讲”,”海底扩张讲”,“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缘故等。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差不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别断变动的抽象思维。

然而关于初一的学生来讲,刚才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别是很的清楚,所以本节课要紧是在掌握知识的并且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讲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猜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周围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具基础。

3重点难点重点1、“大陆漂移讲”的形成过程,懂科学假讲是科学研究办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缘故。

难点“板块构造学讲”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缘故。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四位初中时期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刚才我们尾随历史的足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觉。

事实上科学就在我们周围,你从一具细节动身的科学研究都有也许载入科学史册。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地球表面的版块》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形状的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缙云实验中学7(16)班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 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读图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而引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

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你是否发现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带和板块之间有什么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