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
事物发展的趋势

阅读课本P131页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2、为什么毛泽东在革命处于低潮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言会被证 实?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是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新事物, 必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 取得胜利。 可见,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一、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世界上没有直路可走,艰难曲折总 是难免的。因此,在顺利、成功时,要 居安思危,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挫 折时,要处变不惊,要坚信光明的前途, 不悲观、不动摇,满怀信心,向着正确 的人生目标迈进。
为什么?
三、学习这一原理,有何方法论的意义?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 进中遇到的困难。
第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 途充满信心。 因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 第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 大趋势。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 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 义制度具有强大的活力和蓬勃生机,我们 建设者和接班人。 决不能只看到某些漩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 史长河的奔腾。
B、物质是不灭的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单选题
3、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D
)
B、由量变到质变
C、由顺利到挫折,再由挫折到顺利
D、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不定选题
1、“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 直到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这段 话符合以下哲理(AB )
复习提问
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它们 的关系如何? 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它们 的关系如何? 3、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途径是怎样 的呢?
事物的发展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哲学常识部分)

哲学常识部分前言1、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起指导作用。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从起源看: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本质看: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促进或阻碍作用)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造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主观原因: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则刚好相反。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既不能否认、割断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2、因果联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联系:甲乙丙相互转化:甲乙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原理: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要点

★关键要点★▲唯物论: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
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但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010-7-30 18:43 回复莆田锦江中学7位粉丝8楼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能够运用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向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把握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进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正确对待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教学方法用讲授法分析教学重点,用讨论法探讨教学难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及导入新课)师:(提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发展是一种变化,是否任何一种变化都是发展呢?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以下几种变化不是发展: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发展,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不是发展,事物由高级向低级的倒退的变化还不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变化,其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板书)第三节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师:如何理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总趋势”即总方向,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方向和总体方向。
在发展过程中,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可能是前进的,可能是停滞的,也可能是倒退的,但这改变不了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
现在请同学们看录像,结合历史知识,分析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新中国诞生这一伟大的革命历程中,哪些阶段表现为前进性,哪些阶段表明为曲折性?(多媒体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共一大—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生:从1921年中共一大到井冈山会师、创建革命根据地,再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推翻蒋家王朝统治,最后建立新中国,这些都是前进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都是革命的曲折性。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
3、方法论: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哲学复习提纲

哲学复习提纲辩证唯物论【考点扫描】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③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考点简析】一、哲学1.哲学与生活、时代的关系(1)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何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的内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哲学基础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提纲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把握发展的概念。
2.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1)把握量变和质变的概念。
(2)量变、质变的形式。
3.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不可能直线发展。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而理解和掌握发展观点的关键是对发展的实质的理解,只有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才能划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界限,明确如何促进事物的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区分新旧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新旧事物并不容易区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受旧观念的影响,或者是各种旧事物冠以新事物的名称,难免鱼目混珠。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中,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这种情形较难理解。
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
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要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光明的前景,有无限发展的机遇,必将在新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学习“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二课时学习“量变和质变”及“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三课时,学习“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
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1、识记(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
具体表述如下:(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本课的内容,在全书中是份量最重的一课,它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有利于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
所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决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包括顺境逆境问题、机遇问题、把握适度原则的问题、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曲折的问题等等;另一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实际问题,如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有步骤、分阶段把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问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灵活地加以处理。
教学重点(1)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3)前进性和曲拆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l)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和逻辑结构(这个问题由老师讲述)1、本课地位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的观点的迸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怎样变化发展以及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等问题。
本课的最后一框题还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与第二、三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由于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
这些都使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逻辑结构总的来讲全课围绕着一个中心: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划清一个界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处理好一个关系:第二、三、四课的关系。
第一节讲事物发展的原因,共两框题。
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
明确体现了与第三课的联系。
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节讲事物发展的状态,共两框题。
也是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
这是在第一节回答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两节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同时第二节还体现了第三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第三节分为两框题,第一框题讲事物发展的趋势。
在指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所遇到的曲折两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的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
第二框题实际上是对第二、三、四课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实现全书的总体目标。
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又对青年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
所以说本课三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第二、三课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本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归纳)1. 基本概念⑴内因P119 ⑵外因P119 ⑶量变P127 ⑷质变P127⑸唯物辩证法P141 ⑹形而上学P1412.基本常识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P122—125;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P125—126;⑶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P130—131;⑷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P136;⑸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P137—138;⑹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影响P139;⑺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分歧的表现P140—141;⑻青年学生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1412—142。
3. 基本原理⑴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P122;⑵量变和质变的关系P129;⑶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P133—134;⑷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P135—136;⑸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形而上学是统一的P142。
三.教师讲解复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话:“富贵不淫,贫贱不能衣,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教师可根据情况对盂子的话适当加以解释。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学生议论后,教师讲解、归纳: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
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
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 一个人的进步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一个人进步过程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
挫折、逆境的勇气等。
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
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
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
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著名的古训。
在历史上,它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斗,为个人的成长而努力。
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各种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一定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影响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顺境、逆境都是外因。
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
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
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
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
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
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
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4.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
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
(教师可酌情选用。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