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诗)(学生卷)-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7 古代诗歌阅读(诗)试题简析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赏析意象(景象)与意境

点拨关键 意象“三考”: 一是找意象。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果诗中描述为
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化为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可转换为“细 柳”“红花”。
二是析内涵。分析意象内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描写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 性上去体味。形容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去体味。 (2)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 独有情味。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此诗是杜甫赠别友人郑炼之作,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的意思是 “手拿着您的诗篇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深感不安和震惊”。 所以B项“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分析错误,不是“日后陪 伴”,而是“现在正在拜读”。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 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该题考查的是意象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答题宜先明确意象的含义, 再说它表达什么情感。峨眉和岘首二山分别代指诗人所处之蜀地和 郑炼远行之襄阳。诗人于“地阔峨眉晚”想象“天高岘首春”,这 一别就是天各一方,山川异域,战乱频仍,老迈多病,相逢无期, 所以诗人含蓄地借地域的遥遥阻隔来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解答此 题不能机械地由两座山照搬“借景抒情”等手法,而要读懂分处两 地的二山之间深重的阻隔意味,这个难以相见的阻隔都是满心的不 舍与牵挂啊!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2019届语文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从形象角度鉴赏——因象悟境,入境始亲一、形象:景物、物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类.景物形象是最主要的.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季节、时令、地域),场面(农事、战争、离别等),色彩。
2.事物形象(物象)。
它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它不同于前面的景物形象。
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3.人物形象。
它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而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
《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 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联想、想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创设 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 用,如李白、李贺等。 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联想、想象分开,有时也可叫“虚写”手法。 赏析时应注意指出联想想象什么事物、境界,有什么表达效果,可用“作 者由此联想(想象)到……,表达了……”的句式。
教材助解6
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 衬托是该词运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有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一 是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郎”的英雄形象;二 是用“小乔初嫁了”衬托“周郎”的春风得意。反衬:用“早生华发” 的词人自己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或者说用“年轻有为”的周瑜反 衬“中年失意”的词人自己。
5.对偶 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 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它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律诗,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其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 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赏析时,应注意对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合 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并说 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答案
二、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 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之间有交集。 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衬 托、联想想象、用典等。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登山发端,继而描述渲染途中景物和感受,至尾联方点扣题目,并表明心志。 B.首联在轧轧轿声和轿夫轻健的步伐上用笔,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山行时畅快的心情。 C.山风翻卷,落花如雨,烧田之处,青烟缕缕,春景的萧瑟难减诗人登临的盎然兴致。 D.本诗气脉通畅,用语斩截有力,清新明快,与诗人游途中明朗愉悦的心境恰相契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9分) 咏芭蕉
[清]郑 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唐]杜 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①上番:初番,头批。多指植物初生。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我坐在吱呀吱呀的轿子中上剑门关,此时正是春和景明的季节,轿夫们登山的速度比奔跑还快。风吹落红花 会迎来下一季花开,山上缭绕着农民烧田的缕缕青烟。领略如此美景,但没有写出好的诗句,能够解除客游他乡悲 凉情怀的只有美酒。隐居的高士喜欢风吹松树的感受,请不要让残破的梨花进入我梦境之中。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参考答案 3.B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错误,郑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在写景基础上抒情,即直抒胸臆。故选B。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七章 古诗鉴赏-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 专题一 掌握关键的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诗歌能力一、标题切入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2017年高考卷中诗歌标题除浙江卷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了交代,如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江苏卷“秋兴”,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了明显的提示或概括。
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2017年全国卷Ⅲ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己。
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
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微专题从比较角度鉴赏古诗课件2

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鉴赏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
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 晓 行 巴 峡 》 : 所 用 的 “ 晴 江 ”“ 浣 女 ”“ 朝 日 ”“ 鸡 鸣 ”“ 水国 ”“ 万井 ” 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 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 “ 猿鸣 ”“ 玉露 ”“ 枫树 ” 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 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答案
点拨关键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 ( 是求同还是求异 ) 、角度 ( 是从哪 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 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 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方法中的借代 与借喻。
诗人对春风充满期盼喜悦之情,因春风的到来可以驱走严寒,带来温
暖和希望。
答案
(2)两首诗虽同写除夜感触,但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请结合诗的内容 简要分析。
答案
来诗写诗人彻夜不眠,抒发了浓郁的羁旅之愁和思念之苦,但
是囿于狭隘的个人命运和情感。于诗写诗人视 “ 寒甚 ” 为 “ 轻寒”,
表现了不畏严寒困苦的乐观态度;同时,能推己及人,借春风即将到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古诗阅读与鉴赏学案55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

考情表览
年份 2023 2022 2021 2020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Ⅱ卷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Ⅱ卷
《答友人论学》 《湖上晚归》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 应提刑懋之》 《送别》
林希逸(宋) 林逋(宋) 魏了翁(宋) 李白(唐)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
宋词 古风
说理诗(酬和诗) 山水诗(田园诗)
对诗歌内 容与艺术 特色的综 合理解和 赏析
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
命题特点:
(1)选材:①从时间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诗歌,以宋为主。②从体裁看,几乎全是近体
诗,以七律为主,偶尔涉及词。③从题材看,既有传统题材,如送别诗、山水诗等,又有非
传统的有交际属性的寄赠诗、酬和诗等。题材内容广泛而多变。④从内容看,力避消极萎靡,
2.作为说理诗,本诗是如何说理的? 答案 ①先破后立。前两联为破,批判当下不良学风;后两联为立,指 出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②采用类比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将治学与参禅、炼丹修仙类比;用 桃花、李花、枝头、担头这几个事物来比喻治学与治学的不同态度方法等。
(二)(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 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 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 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首联主要是概述当时学风,指出这种学风本质上是一种趋易避难的表 现。“笺”在这里解释为“注释”。作为一种注释体例,历史上首次 出现的是郑玄为《毛诗》所作的“郑氏笺”,因此“笺”这个概念从 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经学意味。在本诗中,所谓“逐字笺来”指的正 是逐字逐句地研读儒家经典。由于经典年代久远,研读起来当然是一 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当时的学者纷纷选择了一条相对简单的路,那 就是从孔门后学的学说入手,也就是诗中所说的“说曾颜”。首联的 上下两句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时学风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学转难” 造成的,两句中都不包含“不畏艰难”的意思,故A项为错误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助解2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 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答案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 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无一 “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 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 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 效果。
第七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 从语言角度鉴赏
——因言得意,得意赏言
内容索引
炼字·炼句·风格 五角度切入,四步骤赏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
理解必备知识
炼字·炼句·风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 跃性和感染力。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 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 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语言风格 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教材助解3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 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答案
Hale Waihona Puke 二、炼句 古人在写诗中对句子更是千锤百炼,炼成了有特殊句式的诗句。 1.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 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为了更好地表情 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 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
一、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 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 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 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 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 的 概 括 性 , 能 够 给 鉴 赏 者 以 广 阔 的 想 象 空 间 , 如 “ 废 池 乔 木 , 犹 厌 言 兵 ”( 姜 夔 《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答案
3.炼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 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 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 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 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 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 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 “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 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 “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 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 动 因 素 “ 浣 女 ”“ 渔 舟 ” 上 。 “ 浣 女 ”“ 渔 舟 ” 之 动 , 不 仅 远 比 “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 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教材助解1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 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 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 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4.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 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 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 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 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答案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 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 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 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 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 用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