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和》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人和》

孟子《人和》

孟子《人和》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6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6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 的君主。
天时比不上地利,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 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 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 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 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 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 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 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 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 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 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
用“我从......中读懂了......的道理, 谈谈你对《孟子》三章的理解。
如:我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中读懂了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比天 气时令和地理形势更重要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 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1.岂不诚大丈夫哉? 1.真正,确实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人和课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人和课
明。
C.执行法官遂在涉案房屋依法贴出公告,限期腾退,田
某却置若﹒罔(wǎnɡ)闻。
D.在送礼品牌上,苹果稳居“2019最青睐的男士送礼品
牌”榜首,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紧随其后。
【解析】选A。瞻—赡。
二、积累熟语。 1.地利人和:地利,优越的地理条件;人和,得人心。表 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 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孟子的论辩说 理技巧
举例
(3)_运__用__排__比__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论辩说理 技巧
(4)运用描写
举例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 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 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 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 者皆欲赴诉于王。
【备选要点】 孟子是如何抓住时机说服齐宣王的?
【点拨】首先告诉齐宣王要有仁爱之心,并学会推恩以 及推恩的好处,然后又用一连串排比句从正面为齐宣王 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打动了齐宣 王的好大喜功之心,齐宣王说了一番诚恳请教的话,表 示愿意试行“王道”。最后,孟子完全取得胜利,向齐 宣王阐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说得齐宣王心服 口服。
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_对__于__做__了__(_却__)_没__有__达__到__预__期__效__果__的__事__情__,_都__要__反__ _省__自__己__,_从__自__己__身__上__找__原__因__。__自__己__持__身__端__正__,_天__下__的__人__ _都__会__归__向__他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ppt课件

• 论证方法:
•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 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 即特殊论据 —— 一般论 据 —— 中心论点。
比较本文的两篇
短文,看看它们提 出、阐述论点的方 式及风格上有什么 相同之处和不同之 处?
• 相同之处:
•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 者加的,都是论点,并且字 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短语构成,都用对比, 观点鲜明。
于安乐也。
一、近义词辨析 “发”“举”意义解释有何异同
二、同音字 “士”与“市”的理解
三、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拂、 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 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 要译成 “使……”
四、积累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
五、一词多义:

国防 国家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 是不精良,粮食供给页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 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改变∕ 动摇” 贫贱不能使他动摇
12、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
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13、此之谓大丈夫。(判断句)
这样的人叫做(是)大丈夫 。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 班级展示
1、请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 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 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 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 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 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 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
言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 极强的说服力。
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
原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注释: 淫:使昏乱。 译文:
富贵不能使我昏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 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 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2. 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 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 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 ”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论点

多 助
论据

失 类推

寡 助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施行仁政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阐述“贫贱不能移”的道理
孟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在贫贱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操守,不因生活的困苦而改变自己 的志向和追求。
2024/1/25
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典范
孟子通过历史上的一些人物来阐述这一道理,如颜回、原宪等人在贫贱中坚守道义,不为 富贵所动。
13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生于忧患”的道理
06
学习方法与建议
2024/1/25
23
注重文本阅读和背诵
仔细阅读《孟子》原 文,理解每句话的含 义和逻辑关系。
尝试背诵重要段落和 语句,锻炼记忆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2024/1/25
多遍重复阅读,加深 记忆和理解。
24
关注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包 括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等。
2024/1/25
探究孟子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脉络,理解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关注孟子思想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和启示,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
意义和价值。
25
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
将孟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尝试从孟子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
10
03
《孟子》三章解读
2024/1/25
11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4/1/25
01
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得到民心、顺应民意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即“得道多助”。
相反,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即“失道寡助”

02
举例说明“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孟子通过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兴衰来阐述“得道”与“失道”的不同后果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ppt课件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有 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 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 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 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
不如
地利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粮多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畔: 通“叛”,背叛。之: 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f ú) (bì) (z ēn g)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和》(共38张PPT)课件

《人和》(共38张PPT)课件
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这样,君子就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至于终身忧虑的事是: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了怎么办?像舜那样去做罢了。至于说到君子(一时)所担心的,那是没有的。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时的担心,君子也不认为值得担心了。”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
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1、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2、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列夫·托尔斯泰 3、众志成城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4、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6、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 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 毛泽东 8、一燕不能成春。 —— 克雷洛夫
说出与“和”有关的词语,熟语,成语,句子或事例。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 团结和洽(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
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
焉!
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
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 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 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
• 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 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智主要是对 (《孟子·公孙丑上 》)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是非的 (《孟子·告子上 》)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
持守。 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
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
者是也。”
(《孟
子·离娄上 》)
2021
主旨: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一 切都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不断提 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 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 和的境界了。
2021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上》 “忠者,尽己之谓”——朱熹释上 “忠者,尽已也。尽已者,仁礼无一毫不 尽。” ——黎靖德《朱子语类》
孟子所谓的“不忠”指没有尽心 竭力、没有尽仁尽礼。
2021
二、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 一朝之患也。
君子一辈子的忧虑是什么?
君子的忧虑在已不在人,君子的忧虑 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 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以为天下 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 环:包围 • 然而:这样却 • 是:这 • 委:丢弃,抛弃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 域:使……在界限内
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拼音填空
愠( )色 悱( )恻
十乘( )浡( )然
数罟( )( ) 瞷( )
讪( )
墦( )间
弃甲曳( )兵
2021
《孟子》选读
2021
2021
和平共处 (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衷共济 (面对困难的时候)
2021
人和: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1、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
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
• 固:使……坚固
• 畔:叛,背叛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 是靠山川险阻就可 以保住的, 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 就可以做到的。
2021
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的?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 • 以:因为
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以:用
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 • 横逆:形作名,蛮横无理的态度
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 •
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 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

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 •
由:犹 乃若:至于这样 法:规范、标准、榜样
有力量。
——雷锋
2、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 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列夫·托尔斯泰
3、众志成城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4、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6、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 山填海。——雷锋
爱人不亲,反其仁;
行有不得
治人不治反其敬。
2021
“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 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 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 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 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2021
何为“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2也021。”(《论语》)
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 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 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
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
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 到人和的境界
2021
第三则
2021
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 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 毛泽东
8、一燕不能成春。 —— 克202雷1 洛夫
第一则
2021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 城:内城 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 郭:外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2021
第四则
2021
统治者要做到“人和” 还有什么方法?
1、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
2021
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语汇中,
“和乐”“和美”“和洽”“家和万事兴”等,
都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和”意味
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
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
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
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
不患矣。」
2021
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 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自反——反省自己
2021
孟子所谓的 “忠”具体指什么?
2021
思考:孟子为什么说“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因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2021
第二则
2021
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 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 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 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2021
•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 所以:-------的原因
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 做到“人和”)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2021






两个战例
逐层递进
2021
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孔子曰: “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