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合集下载

2012年江西赣州境内东江水质评价

2012年江西赣州境内东江水质评价

2012年江西赣州境内东江水质评价2012年,东江寻乌水寻乌保留区水质达标率仅为8.3%,影响其水质类别的主要参数是氨氮,寻乌水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为91.7%,寻乌水工业用水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东江定南水保留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定南水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为91.7%,定南水工业用水区水质达标率为8.3%,而影响其水质类别的是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水质参数。

标签:寻乌水;定南水;达标率;氨氮1 概况东江,珠江流域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南部,是广东、香港重要的饮用水源和重点水质保护区,不仅担负香港、深圳、惠州、东莞、河源等地的供水,而且担负着下游灌溉、水运等任务。

因此,保护东江一江清水意义重大。

据考究,东江在广东省龙川县合河坝以上,东起源于寻乌水,西源于定南水。

通过对河流水量、河长、流域面积等指标的考量,寻乌水被定义为东江的干流,而定南水则为东江最大的支流。

寻乌水,长153.5千米,流域面积2704.0平方千米,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三桐村的桠髻钵山南侧,由北向南贯穿全县,流经三標、水源、澄江、吉谭、南桥、留车、龙廷9个乡镇。

定南水,长141.5千米,流域面积2389.8平方千米,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湖村的基隆嶂东侧(又一说安远县三百山),源头河为野湖水。

野湖水从山上飘落而下后,在安远县孔田镇与从三百山上流下的新田水汇合,而后进入定南县。

野湖水下山后,形成了大山河,一路向下,与小支流--长坑水、观音河在安远县的凤山乡汇合后,形成镇江河。

镇江河流经安远县凤岗乡和镇岗乡,在孔庙乡和发源于三百山的定南水上游的另一支流新田水汇合后,形成定南水。

2 水质评价方法2012年赣州市水文局水资源监测中心每月对东江寻乌水和定南水进行了水质监测分析。

监测断面包括寻乌水源、寻乌澄江、寻乌斗晏、寻乌罗新墩、寻乌菖蒲、寻乌上石排、寻乌人民医院、寻乌水背、寻乌吉潭、安远镇岗、定南长滩、定南胜前、定南变电站、定南天九、定南横山、安远大坝头共16个。

赣州各县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赣州各县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赣州各县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陈永林;孙巍巍【摘要】本文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赣州各县市按城市化水平高低分为3大类,并提出加快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措施.【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赣州;城市化水平;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作者】陈永林;孙巍巍【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江西赣南师范学院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赣州作为江西最大的地级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镇化水平比较低[1],且所辖县市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2008年,该市确定了“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即以构建赣州特大城市为目标,主攻规划完善、项目建设、新村镇、生态环境、市场整顿、效能建设六个重点,着重解决节点、难点问题,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全面启动了六大片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在这一大背景下,对各县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选取赣州所辖18县市(1区2市15县,黄金开发区因部分数据缺失不列入其中)作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赣州市部分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

本文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下,首先构建城市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找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即主成分。

然后根据主成分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计算各市的主成分的得分,再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各县市的综合主成分值及排名[2],最后对各县市分值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将各县市分为3大类。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5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实状况与评价5.1现实状况监测时段及监测期间区域重要排污装置运行工况本评价采用现实状况监测与搜集运用已经有资料相结合旳方式进行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在项目评价期内分别进行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和土壤旳现实状况监测。

评价搜集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重要为长江例行监测断面数据;运用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为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环境空气监测数据。

项目现实状况监测及搜集运用数据旳基本状况见下表所示。

表5.1-1 项目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调查工作基本状况一览表生产工况见下表所示。

表5.1-2 现实状况监测期间天华集团各企业生产工况状况调查表监测方案1)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根据项目大气污染物外排状况,结合区域环境保护目旳, 本次评价在评价区范围内内共布设6个点位, 其中1#~4#点为现场取样监测, 5#~6#点为运用已经有数据(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资料)。

详细点位详见下表和附图7。

表5.2-1 项目大气现实状况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一览表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实状况监测均在冬季进行, 1#~4#监测点采样时间为2015年11月27日~12月3日、持续监测七天;5#~6#点为2013年12月18日~12月24日(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时间)。

监测频率见下表。

表5.2-2 监测时间、频率表采样和分析措施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23)、《环境空气质量原则》(GB3096-2023)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措施》(第四版)等原则和规范旳有关规定和规定进行。

详细见下表所示。

表5.2-3 项目各指标采样和监测分析措施项目环境质量监测汇报见附件4。

各监测点旳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详见表5.2-4所示。

表5.2-4 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表未超标。

其中, 属项目特性污染物旳甲醇和苯酚均未检出, 常规污染物物中旳SO2.NO2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均较低、而PM2.5.PM10日均浓度值相对较高。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布2023年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评估验收结果的通知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布2023年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评估验收结果的通知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布2023年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评估验收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3.06.03•【字号】赣环科财字〔2023〕232号•【施行日期】2023.06.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布2023年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评估验收结果的通知赣环科财字〔2023〕232号相关设区市生态环境局,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与验收指南》等有关规定,省生态环境厅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对鹰潭市鹰潭盛发铜业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清洁生产进行了评估。

经材料审查、专家质询、现场考察核实和专家评估会议,同意鹰潭市鹰潭盛发铜业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通过本轮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不通过本轮清洁生产审核评估1家。

现将2023年度第一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企业名单公布如下:1.鹰潭盛发铜业有限公司(鹰潭市余江区)2.贵溪市元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鹰潭市贵溪市)3.江西云泰铜业有限公司(鹰潭市贵溪市)4.三花股份(江西)自控元器件有限公司(鹰潭市贵溪市)5.鹰潭市希望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鹰潭市余江区)6.鹰潭海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鹰潭市余江区)7.江西康成特导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鹰潭市高新区)8.江西东承铜业有限公司(鹰潭市高新区)9.江西铜鼓有色冶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宜春市铜鼓县)10.江西天则电源有限公司(宜春市上高县)11.江西华赣瑞林稀贵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宜春市丰城市)12.新余市木林森线路板有限公司(新余市高新区)13.萍乡市天东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萍乡市芦溪县)14.上饶市鸿基铝业有限公司(上饶市弋阳县)15.弋阳兴旺实业有限公司(上饶市弋阳县)16.弋阳宏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饶市弋阳县)17.江西弘康锡材有限公司(上饶市玉山县)18.玉山县飞隆环保固废利用有限公司(上饶市玉山县)19.上饶市富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饶市玉山县)20.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平铜矿(上饶市铅山县)21.吉安德和钨业有限公司(吉安市遂川县)22.江西三照科技有限公司(吉安市遂川县)23.江西旭昇电子有限公司(吉安市吉水县)24.峡江县环态新材料有限公司(吉安市峡江县)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名单:25.宜春银锂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宜春市袁州区)26.宜春赣锋锂业有限公司(宜春市经开区)不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名单:27.上饶市得利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编制单位:江西济恒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江西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6月3日。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精简和调整一批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精简和调整一批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精简和调整一批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10.31•【字号】赣市府发〔2019〕16号•【施行日期】2019.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许可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精简和调整一批行政许可项目的决定赣市府发〔2019〕1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经研究,决定精简和调整一批行政许可项目。

调整后,市本级拟保留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92项;市县两级按权限分级管理的行政许可事项27项;市本级取消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7项(含子项2项);市本级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7项(含子项4项);市本级转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事项2项。

各地、各部门(单位)要认真做好精简、调整和下放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工作。

对保留的许可事项,要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对取消的事项,自本决定发布之日起立即停止审批,不得以任何名义变相实施。

对转变管理方式的项目,要纳入市本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并继续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

对下放实施的项目,有关部门(单位)自决定发布之日起及时将审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及执法规范等事项通知县(市、区)对口承接部门,做好指导服务,避免管理脱节;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自本决定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承接,向社会公布项目办理条件、流程和承诺办结时限,纳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对接,担负监管责任,构建审批、监管互动机制,切实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

附件:1.市本级拟保留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92项)2.市县两级按权限分级管理的行政许可事项(27项)3.市本级取消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7项)4.市本级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7项)5.市本级转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事项(2项)2019年10月31日附件1。

千年福寿沟 质量赣州行江西省赣州市全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千年福寿沟 质量赣州行江西省赣州市全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千年福寿沟质量赣州行江西省赣州市全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者:刘春江孟庆波来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8年第9期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市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日益明显。

2018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速9.5%,位列全省第一,为全国城市GDP百强榜第三;质量工作考核连续6年全省第一;2017年10月,赣州市率先在全省设市区中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坚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质量工作机制。

赣州市把质量强市战略写入“十三五”规划,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连续6年开展“市长质量奖”评审,连续7年开展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自2015年起,质量强县工作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全市100%县(市、区)开展质量兴县(区)工作,90%县(市、区)设立政府质量奖,形成市、县两级质量工作联动机制。

今年上半年,赣州市出台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0年)》,召开了全市质量大会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质量工作良好氛围。

公开征集并确定了“千年福寿沟赣州质量行”的城市质量精神。

开展市民质量满意度调查,2018年市民整体满意度得分82.74,处于全国同等城市上游水平。

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2017年全省“质量月”启动仪式在赣州召开,形成良好质量氛围。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培训,培训企业质量管理人员2100余人;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试点,273位企业负责人通过首席质量官考核。

开展质量提升,持续提高全市质量水平。

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级家具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设质量信用体系,全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2017年全市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93.1%;食品抽检合格率98.3%;药品抽检合格率98.1%;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9.8%;建筑工程峻工验收合格率100%;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82.49;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3.8%。

赣州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赣州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赣州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目录赣州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1)(一)地理位置 (1)(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2)1气候: (2)2地貌 (2)3.植被 (3)4.水文 (3)5.土壤 (4)(三)自然资源 (4)1.土地资源 (4)2.气候资源 (4)3.水资源 (4)4生物资源 (5)(四)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7)1.农业 (7)2.工业 (9)3.旅游业 (10)4.城市规划与建设 (11)(一)地理位置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南部,东邻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市和抚州市。

地处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之间。

纵距295千米,横距219千米,全市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占江西总面积的23.6%,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1气候:赣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2地貌西部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赣州西部的上犹县紫阳、寺下以西,崇义县西部及大余县内良、河洞、荡坪、左拔一线,主要山体为罗霄山脉南的诸广山脉及南岭山脉的大庾岭,海拔500~2061米,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基岩裸露,山坡陡峭,山顶多呈锯状、垄状,局部地方因沿节理裂隙风化和强烈流水侵蚀切割,可见锯齿状峰林、石笋、蘑菇山;有V型峡谷和嶂谷发育,也有瀑布、温泉分布。

境内为赣江支流上犹江、章水等河流发源地,植被茂密,森林、草场、水利资源丰富。

南部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赣州南部的赣县、于都、会昌、瑞金南部及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全南、定南全境,主要山体为九连山和武夷山南段。

赣州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赣州市政府令第39号

赣州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赣州市政府令第39号

赣州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正文:---------------------------------------------------------------------------------------------------------------------------------------------------- 赣州市政府令(第39号)《赣州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3月1日市人民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二OO五年五月十四日赣州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及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赣州市生活环境、生态平衡的保护和环境污染及其他公害的防治。

第三条市县两级政府应当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环境保护年度责任考核目标,并每年向社会公布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状况。

第四条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未依法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计划、土管、矿管、规划建设、工商、卫生、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项目立项、审批、许可、发证、发照等手续。

第五条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通过。

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应当同时治理老污染源。

第六条兴办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功能和环境保护要求。

商住综合楼或者居民住宅楼内规划作饮食服务的用房,应当具备防治环境污染的条件,饮食服务项目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做到油烟雾达标排放。

第七条推行清洁生产,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或者在建设项目中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不得引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为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本评价引用赣州市环境监测所的一些资料。

xx年2月9日至15日是春节法定节假日,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春节期间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赣州市站改变往年春节期间停止对外公布数据的惯常做法,做到每天加班采集和分析各空气子站的数据,并及时在市环保局、省环保厅网站上向社会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春节期间监测数据显示,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二、水环境现状与评价评价区内地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声环境项目所在地周围无重大噪声源,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xx)中2类标准。

第二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1.总则1.1任务又来某新建林业一体化浆纸业公司项目1.2编制依据1.3评价目的和原则1.3.1评价目的1.3.1评价原则1.4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1.4.1污染控制目标1.4.2环境保护目标1.5评价采用标准1.5.1质量标准1.5.2排放标准1.5.3卫生标准1.6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1.7评价工作重点1.8评价因子2.建设项目概况2.1基本情况2.2工程给水排水供电及供热2.3辅助生产设施2.4工程分析2.5污染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2.6.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核算2.7.厂址环境可行性分析2.8.本项目产业政策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2社会环境概况3.3环境质量现状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4.1污染物的排放量清单4.2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4.3.1噪声污染源分析4.3.1.1噪声境调查前期工作4.3.1.1.2基础资料收集4.3.1.1.2现场准备工作4.3.2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3.2.1噪声环境现有监测资料分析4.3.2.2噪声环境现状监测4.3.2.3噪声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4.4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5.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5.1一般自然环境现状调查5.1.1评价地区地形、地质、地貌概况5.1.2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5.1.3气象与气候5.2社会自然环境现状调查5.3评价区噪声环境质量现况调查及评价5.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况调查评价5.5地下水质现况调查评价5.6土壤现状调查评价5.7环境噪声现状调查评价5.8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5.9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6.环境影响预测6.1水环境预测6.2声环境预测6.3大气环境预测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内容7.1评价工作成果清单7.2提出的结论7.3建议的内容8.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8.1组织8.2计划安排9.评价工作经费概算第三篇: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类型主要包括:1、生态安全评价;2、生态风险评价;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4、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

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2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为基本依据,对区域内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施控制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总量控制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应小于或等于允许排放总量。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现状分析,包括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和历史演变,识别敏感的环境问题以及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规划方案分析,对规划目标、指标、规划方案与相关的其他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确定规划中环境敏感问题。

第三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对环境现状和规划的方案分析后,从空间战略、产业用地布局、功能定位、区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风险、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第四是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改善措施。

在前述基础上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确定需要进一步采取改进、调整和完善的领域,并对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尤其是对于一些环境敏感问题,需要给出适当的改善措施和建议及其阶段性目标和指标。

第五是规划方案修改、再评价,直到最终方案确定,对规划方案本身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并需要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敏感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环境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敏感区的管理措施。

规划环评的核心是规划方案比较和优化,通过建立在各子系统、各种方法的综合,对方案的反馈、规划调整、再分析。

规划方案的比较核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规划目标的比较,将各个发展目标的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方案比较。

二是对用地方案的比较,主要包括各项用地之间,尤其是对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影响,以及不同的布局方式所产生的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方面,其结果也是复杂的。

其结果可以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

第四篇:环境质量评价论文题目: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学生姓名:叶杨学号:专业班级:xx安全工程指导教师:赵东风xx年12月1日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摘要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主体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由环境价值与评价的性质决定的;参与环境管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公众参与是公众实现环境权的一种具体方式。

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提高决策质量和项目的可接受性,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有效性,有利于将潜在的社会冲突显化并使之得到及时的识别和解决。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环境权meaningandeffectofpublicparticipationand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abstractthepublicisanindispensableponentofthemainsystemofenvironmenta lassessment.thisisdeterminedbytheenvironmentalvalueandnatureofasses sment.toparticipateinenvironmentalcontrolisademocraticrightgiventhecit izenbytheconstitutionandlaw.thepublicparticipationisaconcreteformforthepublictoexerciseenvironmentalright.itpossessesthefollowingirreplaceabl esignificantrolesin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31.[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4]环境科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xx.[5]hannigan,j.a.environmentalsociology:asocialcon2structionistperspective,routledge[z].londonandnewyork,xx.[6][美]坎特.环境影响评价[z].李兴基译.北京: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xx.[7]张长义.从组织控制途径探讨环境影响评估执行之有效性———台湾之个案研究[z].台湾大学地理学系所,xx.[8][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xx.[9]canter,l.w.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seconde2dition)[m].mcgraw-hill.inc,xx.[10]coser,l.,thefunctionofsocialconflict[m].newyork,1956.[11]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j].国外社会学,xx,(3).[12]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店,xx.第五篇:环境质量评价(1)一、名词解释1.环境。

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主体。

2.环境质量。

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3.环境质量评价学。

是关于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的科学。

4.决定论评价法。

通过对环境因素与评价标准进行判断与比较的过程。

设定若干个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将各个因子依据各个判断标准,通过直接观察和互相比较对环境质量进行分等或按评分的多少排序,从而判断环境质量的状态。

5.经济学评价法。

从经济的角度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其立足点在于环境质量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6.环境状态。

是环境结构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是环境系统的外貌。

7.环境结构。

环境整体中各独立组成部分间数量比例关系,空间位置的配置关系以及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8.环境影响评价。

是一项技术,识别、预测某项人类活动对环境更产生的影响,解释和传播信息,制定出减轻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达到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9.环境风险评价。

广义上讲是指对某建设项目的兴建、运转,或是区域开发行为所引发的或面临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以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狭义上讲是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决策。

10.环境质量的发展价值: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1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对一定区域内人类近期和当前的活动致使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受此变化引起人类与环境质量间的价值关系的改变进行评价。

12..环境质量的生态价值:环境质量对维持生态良性循环需要的满足关系13.环境的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14.环境质量标准:各国政府对环境要素中各种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允许含量所作的强制性的规定。

15.环境质量变异规律。

环境质量的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二、填空题1.从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环境的基本特性可归结为(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