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 (1)

合集下载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一、引言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引领社会思潮、反映民意态度的重要指标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加强网络舆情的防控和引导,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两个方面出发,分别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社会学因素和网络技术因素两个方面。

1.社会学因素社会学因素是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与网络舆情的本质——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和情感紧密相关。

具体来讲,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事件是引起网络舆情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引发网络舆情的形成。

近年来,众多引爆网络舆情的社会事件,如“3·15”曝光事件、“五一”人民公园拆迁事件、“王思聪“霸气回应事件等都是社会事件导致网络舆情爆发的案例。

其次,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属领域,而是群众自发的互动、交流和互相传递。

这也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条件。

再次,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流和互动方式的变化。

如今,随着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随时随地交流和分享信息,不仅使得信息交流的成本降低,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也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形成。

最后,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一些社交网站和BBS上聚集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拥趸,可以通过他们的发言和影响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引发和塑造网络江湖和网络舆情。

2.网络技术因素网络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规律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规律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规律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它可以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与演化规律的研究对于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以及相关的演化规律。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1.信息生产阶段网络舆情的传播始于信息的产生。

信息可以来源于各种媒体报道、个人表达、评论等。

网络上的用户通过撰写文章、发布微博、评论等形式将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

2.信息传播阶段一旦信息产生,它会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

个人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点赞等行为将信息传播给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而热点信息还可能被媒体机构转载、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3.信息接收与反馈阶段当信息传播到用户群体中时,用户会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浏览网页、阅读新闻、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信息内容。

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行为表达自己对信息的态度和观点。

二、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1.流行度规律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流行度的规律。

刚产生的信息可能只在个别用户之间传播,但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扩大,信息的流行度逐渐增加。

当信息的流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高峰期。

2.倾向性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倾向性的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和转发。

此外,社交网络上的用户也更愿意接收与自己倾向性相同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倾向性的传播。

3.影响力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受到影响力的规律所制约。

一方面,网络舆情中有些信息可能是由于权威媒体的报道或知名人士的发言而引起关注和传播的;另一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也更容易引起其他用户的关注和传播。

4.舆论引导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舆论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媒体机构、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具有舆论引导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个人声望、专业能力等方式对舆情进行引导。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自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黄金时代,网络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也成为了一个凸显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公共舆论环境,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困扰,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1.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

人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而这些平台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有时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这使得网络谣言可以迅速扩散。

2.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化,这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产生。

人们往往只看到信息的一部分,而没有全面的了解,容易陷入误区,迅速传播谣言。

3.缺乏监管与审核机制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需要经过多重审核和编辑,缺乏监管机制使得许多谣言可以在网络上得以传播,甚至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谣言来达到某种目的,使得网络谣言的产生更加容易。

二、网络谣言的控制路径1.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网络媒体应当加强自身的自律,加强编辑审核,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杜绝谣言的传播。

2.提倡网络公民的自我甄别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对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正常秩序。

4.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素养,让人们能够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网络传播的信息。

5.建立网络谣言的处置机制一旦发现网络谣言,应当立即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正面回应,及时澄清谣言,以便于阻止谣言的传播。

网络舆情事件分析探索事件演变规律

网络舆情事件分析探索事件演变规律

网络舆情事件分析探索事件演变规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事件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舆情事件具有快速传播、广泛影响和高度敏感性等特点,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声誉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以期深入了解网络舆情事件的运作机制与特点。

一、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网络舆情事件通常通过互联网上的触发事件引发,比如一条微博、一篇文章等。

这些事件触发源可能是新闻、热点话题、社会事件等各种各样的情况。

在网络舆情事件中,起因往往是事关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因此极大地影响着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二、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网络舆情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点燃阶段,即事件在网络上爆发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接着,事件通过粉丝、自媒体和媒体等各种渠道进行扩散。

此时,事件开始在社会上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

然后,事件进入高潮期,媒体对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社会舆论开始呈现多元化。

最后,事件进入尾声,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三、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规律1. 演变速度快: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之快是传统舆情无法比拟的。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范围,进而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2. 影响力大: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直接影响公众的态度、行为和决策,对于个人、组织和国家的声誉都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网络舆情事件,人们可以迅速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对社会事件产生巨大影响。

3. 资源广泛:网络舆情事件中参与者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普通网民,也包括专家学者、自媒体人和政府官员等各个层面的人士。

这样的广泛参与使得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力更加深入和广泛。

4. 情绪化倾向: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容易引发人们的情绪化表达和强烈情感的释放。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匿名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从而形成情绪化的社会观点和话语。

5.信息失真:网络舆情事件中信息的传递往往在多次转发和转述中发生扭曲。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应对策略一直是各行各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企业、政府以及个人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特点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思考和讨论,希望能够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网络舆情生成的原因网络舆情的生成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到全世界。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生成速度也大大增加。

2.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平台成为了舆论的发声者和传播者,也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更为容易。

3. 匿名性和传播性强:互联网上的用户大多数是匿名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用户更容易发布负面消息或传播谣言,而且一条消息在经过多次转发后,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4. 舆情热点事件的挑起:一些社会事件、突发事件或者热点事件,可能会在网络上引发大量的讨论和争议,这就是网络舆情的热点事件。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相比传统媒体的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传播范围广: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非常广,可以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

3. 匿名性和不真实性:网络上的用户大多数是匿名的,这就使得网络舆情有很大的不真实性。

4. 情绪化和偏激性:网络舆情往往具有很强的情绪化和偏激性,容易引发用户的情绪化回应,甚至造成一些过激行为。

5. 舆情影响力大: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大,一旦爆发舆情事件,可能会对企业、政府、个人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思考面对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各行各业都需要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的思考:1. 及时发现和监测:企业、政府、个人等需要及时发现并监测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情况,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积极回应和正面宣传:一旦发现网络舆情,需要积极回应和正面宣传,及时发布公开信、道歉声明等,消除负面影响,恢复公众的信任。

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与舆情演变相关规律剖析

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与舆情演变相关规律剖析

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与舆情演变相关规律剖析社交网络是当今数字化时代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信息传播和舆情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以快速、广泛和低成本的方式传播,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本文将从信息传播的传递路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舆情演变的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与舆情演变的相关规律。

首先,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路径是多样化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通过媒体机构进行,而在社交网络中,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节点。

信息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分享等方式在社交网络上迅速扩散。

此外,人们在社交网络上也可以直接发布信息,使其变成其他人的来源。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路径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广泛传播性,也为舆情演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次,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更迅速、更实时。

一条新闻或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到全球各地,形成全球瞬时关注。

这种快速传播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社交网络的用户庞大,信息传播的速度取决于网络中用户的数量和活跃程度,用户多则传播速度快。

其次,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决定了信息的快速传播。

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和评论等方式迅速传播信息,特别是在热门话题和敏感事件中,信息传播速度更是非常快。

此外,社交网络中的舆情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舆情演变是指社交网络中舆论观点、情绪和态度的变化过程。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可以通过发表言论、评论和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一种舆论的态势。

舆论的传播路径往往是螺旋式的,从原发性用户到关键节点用户再到边缘用户。

一条言论经过传播后会被不断解构、重组和演变,最终可能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此外,舆情的演变速度也很快,受到社交网络中个体的激素、话题重要度和用户关键影响者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传播还受到一些规律的影响。

首先是受到社交网络结构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网络舆情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网络舆情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 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由于网络传播的参加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快速扩大,使网络舆情进展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

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进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连续” 三个关口,简言之,可以用网络舆论进展“四段三关”来概括或表述其规律。

“四段”是指网络舆情的沿时间轴线所依次呈现的四个进展阶段,而在每个阶段之间则各形成一个关口,即所谓“三关”。

其意义在于:熟悉到网络舆情的进展阶段,有助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好网络舆情进展阶段转换的关口,有利于适时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散播―集聚―热议―流行”首先,我们来分析网络舆情进展的“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散播,即网络原发信息在没有策划和组织的状况下,总是零散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假如不是位于点击流量大的门户网站,其扫瞄量也特别的有限,尚没有形成网民关注和广泛舆论。

精确地讲,在网络舆情的散播阶段仅仅是零散地存在于拥有海量信息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还不能称之为舆论,其影响力是潜在的。

网络舆情处在萌芽状态时,相关信息传播具有分散的特点,详细表现为舆论起点分散、信源分散和传播主体分散。

起点分散是指诱发舆论的信息起初只是零星地消失新闻转载、新闻评论、社区论坛、博客、留言或跟帖的页面上,往往不简单引起人们的留意;同时,相关信息来源也处于分散状态即信源分散,某一舆情信息的来源不是集中在一个网站、网页或专题上,而是散布在关联度并不高的页面,由不同的网络个体披露。

这时,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主体也具有分散性,并没有形成集聚,即使有网友转载或跟帖,其数量也不大。

网络舆情信息散播是一种常态,随着网络空间传播主体数量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绝大多数信息不会引发网民公共舆论,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形成关注集聚和看法集聚。

在网络舆情的散播阶段,假如能够精确预见其中的部分舆情信息可能形成关注效应,就可以从源头上加以干预,既可以主动引发网络关注,促使网络舆论的生成;也可以避开不必要的网络关注,使网络舆情总体上平稳、有序。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舆情事件爆发的主要平台之一。

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事件出现、事件扩散、事件发酵、事件趋缓和事件消退等阶段。

本文将从新媒体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分析。

首先,网络舆情事件的出现通常是由一个事件引发的,当社会中出现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事件时,人们便会通过新媒体等平台进行讨论和评论。

通常情况下,这些评论具有极大的引导性和影响力,因此造成了一定的舆情扰动。

在这个阶段,新媒体平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通过实时报道将事件推向公众视线,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推动事件的扩散和发酵。

接下来,随着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舆情事件开始呈现出扩散的趋势。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事件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并迅速形成规模化的影响。

同时,舆情事件也开始进入到媒体的报道视野,媒体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来引导和影响公众的看法,此时舆情事件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峰期。

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网络舆情事件开始发酵。

此时,事件已经扩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且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和争议焦点,对事件背景、真实性、对立双方的分析和判断已经逐渐成熟。

在此时,新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利用率非常高,越来越多的人就舆情事件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发起讨论,舆论场开始呈现出分化和对立的局面。

在趋缓阶段,网络舆情事件达到了发酵的高峰,舆情的压力和波动逐渐减弱。

此时,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社会也开始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但是,由于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的特殊传播方式,有些事件并不能完全趋于平静,继续在网络中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存在,可能会对事件的相关方产生长久的影响。

最后,网络舆情事件会逐渐消退,舆论压力和波动已经完全消失,社会和公众开始逐渐回到正常生活。

但是,由于网络特殊性质,事件对相关方也可能造成较长时间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生成、演变规律初探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催生了新的舆情承载模式,在很多时候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和“引领者”。

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网络舆情变化必然要遵循某些客观规律,而掌握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现阶段正确引导网络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xx论坛上的一些具体事例,从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成因背景等角度入手,对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规律作了一些探究。

一、网络舆情演变的几个阶段
1、刺激反应阶段。

舆情的产生,往往源于外部事件的刺激,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则体现为民众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对外界的刺激性因子作出反应,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热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反映当前社会道德困惑的焦点问题都有可能扮演着外界刺激因子的角色,相关热点事件一经发生或是经由媒体、网站论坛报道渲染,就有可能引发网民关注。

2、关注热议阶段。

在网络热点雏形形成后,随着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情绪、意见的不断释放,大量与此相关联的信息得到补充和整合,从而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形成更深、更广的影响力。

根据受关注程度的高低,这种“热况”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观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几种占主导性的意
见。

到此为止,网络舆情才正式形成。

3、涨落沉寂阶段。

事物的发展规律总会经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

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

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

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

二、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杠杆效应。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其蔓延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深,大有“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之势。

一方面,由于所反映问题的普遍性,某一事件一经网络披露,网民们很容易表现出某种共鸣,将身边的或所听闻的同类事件发布到网上。

以xx论坛为例,论坛网友对环境问题关注度颇高。

从9月、10份发帖情况来看,xx论坛“关注xx”版块发表涉及环境问题的帖子211条,其中,提到废塑料问题的有69条。

对9月7日至13日一周内18:00时段的“关注xx”首页帖子(普通主题)进行统计,在首页的30条主题中,涉及环境问题的分别是3条、4条、2条、3条、1条、3条、4条,每天首页上都会有环境类帖子出现,在各类帖子中居首。

另一方面,在网络交流中,由于缺乏形体语言的暗示,撇开事实不谈,人们很容易因为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这样或那样共
通之处的帖子而获得某种想像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呈现出个人诉求公共化,单一问题普遍化的特点。

这一特点一旦被一些负载着目的和使命的利益群体所利用,就会通过在各个论坛网页间转帖,使个体事件演变放大为公共事件。

2、新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具有“倒扇”效应。

以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一一网友留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一一影响政府决策。

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扇形辐射放大过程。

而从近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得以强化,大大简化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诸多环节。

以xx论坛上某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为例:2011年11月6日,shiweisong123先后在“关注xx”、“法律咨询”、“小灵热线”版块发表了《医院草菅人命,婴儿胎死腹中!》的帖子,迅速引起论坛网友关注,其中在“关注xx”版块,该帖子在10日内,迅速得到了1282条回复。

在网络上造成一定影响后,11月11日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再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其舆论的形成、传递和演变规律是网络舆情快速形成后以倒扇形的态势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再次聚焦。

3、不同问题简单贴取同一标签,网络舆情具有情绪煽动效应。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化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某些
与事实不符、与真相相悖的言论具有负面的煽动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上,网民们普遍对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等在行政机关以及公共部门工作的人群存在敌意。

当网上出现此类人群与其他普通民众发生摩擦、纠纷的事件时,网民们在还没有弄情楚情况的前提下,往往就将前者置于对立面、责任方,盲目发出一些情绪化言论。

而这种心理也往往被网上某些利益群体所利用。

如在xx论坛上,一用户名为“拆迁受害者”的发帖者发布了一则反映某街道非法拆迁的帖子,起初,网民纷纷对该街道的不法行为口诛笔伐,但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才弄清原来发帖者因家庭矛盾导致在对拆迁款的分配上无法与家人达成共识,才转而在网上攻击政府,试图得到额外的经济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同情弱势群体,当弱势人群与强势部门发生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弱者,并在意见、观点的抒发过程中,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机制,使得某些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

三、网络舆情特点及发展规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1、民主法治思想的发展,使民众“有话要说”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这些意识使得他们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的个人诉求。

就医院胎儿死亡事件来看,其实反映了发帖者强烈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民主和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面对在这一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反对声音”,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坦然面对。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人们有着千差万别的看法,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清醒与困惑等等相互交织,使得民众表达意见的诉求变得丰富而具体。

2、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为民众提供多种“发声”平台。

网络作为一种自由的信息平台,铲平了时空、技术的壁垒,而飞速发展网络传播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

网络技术的便捷性、网络使用群体的广泛性和网络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人们更愿意将网络作为舆情传播渠道。

例如,在医院婴儿死亡事件中,网民将《小强热线》的采访视频挂到了论坛上;在反映环境问题的帖子上,网友往往配有图片,这些图片也往往更能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人们将手机视频、数码相机等便捷工具与微博、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体相结合,实时向外发布最新情况,使得事件的发展、演变的每一个环节都经由网络主导、网民操作而不断向外蔓延扩散。

网络这种多渠道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有关部门在网络舆情引导方式的选择上,“堵”往往不如“疏”。

既然无法封死所有的网络宣泄渠道,那么不如主动应对,向外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把握主动权。

前阶段我市实行的xx论坛政府发言人制度就是主动应对媒体,实践网络“为我所用”的意识和技巧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强拆帖中,正是由于当事街道网络发言人主动“亮剑”进行辟谣,才使网民了解了事
实真相,成功扭转了舆论倾向。

3、网络舆情参与主体的匿名性,催发了民众“有话敢说”。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身份具有匿名性特征,这也是网络舆论主体较之传统舆论主体最为明显的特征。

在这层虚拟外衣的保护下,大家发表意见有更大的自由度,几乎不必顾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约束。

应该看到,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宽松的表达空间,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也使得公众能够更为主动真实地进行意见表达,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等权利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与提升。

但另一方面,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也使得网民住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上过于随意,网络舆论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从一些别有用心的虚假信息中滋生出的恶性网络舆论不仅会危及现实社会,也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但尽管如此,有关部门面对网上出现的舆情仍不能掉以轻心。

每一个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都应在第一时间对舆论的真假、倾向作出研判。

从从长远来看,更要从制度设计、工作体制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