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符号等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规范书写,提高解题效率。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5.进行一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周期律、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周期律的应用。
4.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周期或族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周期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期律解释现象,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难点,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趣味性记忆法,如编写元素符号顺口溜、制作元素符号卡片等,提高记忆效果。
-定期进行元素符号默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记忆成果。

3.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 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
4. 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与理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 学生已掌握了化学式的基本知识,对物质组成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已学习过原子结构,能够理解元素的概念。
3.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设计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以及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证据推理能力: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运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物质的组成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模型建构能力: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建立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元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元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元素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学生将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他们能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将能够应用元素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分析不同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课题3元素【基础主干落实】一、元素1.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3.在地壳中的含量:按质量分数,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4.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

二、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2.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N”表示氮元素。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如“C”表示1个碳原子。

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2)微观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三、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2)单元格信息【漫画辨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与该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妙法指引】(1)元素的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该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

(2)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典题1】(2023·绥化中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和15的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O2-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铝、硅、磷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是因为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典题2】(2023·湘潭中考改编)2023全球6G技术大会3月22日在南京召开。

硅(Si)是制作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请结合图2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编号09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 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提出问题】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 指的是什么?(分子, 原子,还是……?)合作共建【讲述】其中的“钙”、“锌” 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一一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知能应用元素,这个概念对丁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 1-20号元素如:H、H8 CX Na等。

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巩固小结交流讨论,学生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元素的。

倾听教师讲述,认识生活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CO. SJ P J O J.nfi. ML MX 40;FcftHCh 、H印4 间尸H/X)% HNO y诊断评价伺仰与" I【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

(1)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解“将质子数都是 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 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 素种类的是什么?【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 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概念 是什么)?【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 种类,不论个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进行教学。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知识,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元素的概念、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学习评价表格和课堂提问小测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元素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详细性和系统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系统,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师通过讲解、示例和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详细性和系统性保证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元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元素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4.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寻求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环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4.组织小组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元素的概念、性质和周期表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物质的制备、反应条件的选择等,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原子结构模型搭建、元素性质验证等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2.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利用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引导学生针对元素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学习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数据库等,查找元素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元素的定义、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书写、周期表观察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化学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应用,如氧气瓶、钠光灯、镁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2.化学故事: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的。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元素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5点前。
3.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钠和钾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以下要点:
1.元素的概念、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结构。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周期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掌握原子结构的主要内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的主要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认识元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分布和应用。
4.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物质的推断和分析,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元素的概念、性质及原子结构。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如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性质的比较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如元素知识问答、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引导学生总结小组讨论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探讨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及元素性质的变化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总结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元素性质的变化原因。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一、设疑自探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

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

(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3、出示自探提示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

(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容从板书规、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2、教师精讲。

本节知识抽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精讲和补充。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碳质子数6,中子数6 氧质子数8,中子数8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原质子数8,中子数9子质子数6,中子数8 子质子数8,中子数10[设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归纳]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投影] 碳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元子质子数6,中子数8 素氧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质子数8,中子数9 元子质子数8,中子数10 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即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过渡:前面我们曾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而“元素又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否变化?请看第二题: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的种类不变。

(3)、过渡:元素在地壳和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如何?[讨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点拨]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2、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为水。

[归纳] 1、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各不相同,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

3.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

(4)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可以分小组讨论)我们举一种具体例子来说明。

请大家最后再次相互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大家回头来看一下,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下面请大家熟记重点2分钟时间。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运用拓展1、自编题:请同学们自选一种物质从组成和构成方面自编几道习题(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5分)2、运用拓展题勇敢展现自己!我一定最棒!富有激情的评价,你最给力!加油!同学们,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2)下列说确的是()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二氧化碳是由和组成的,共有种元素;(4)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和构成的,共有种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个原子。

(5)过氧化氢(H2O2)是由和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和2个氧。

(6)请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里如药品、食品、饮品寻找到有关元素含量的说明纯牛奶配料:鲜牛奶保质期:8个月净含量: 250 mL/盒营养成份:(每100 mL)钙≥0.12 g 脂肪≥3.3 g蛋白质≥2.9 g(7)2008年9月中旬,我国22家奶粉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婴幼儿奶粉含三聚氰胺最高达2563mg/Kg,已导致上千名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等病状.三聚氰胺的化学符号是C3N3(NH2)3。

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它是由元素组成.(8)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由此可以推测出蜡烛肯定含有哪些化学元素?(9)双氧水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在实验室里可用于制氧气.过氧化氢是由和组成的。

在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个和2个。

由于过氧化氢和水在组成上虽然种类相同,但是构成不同,所以二者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

(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作业布置:(1)家庭小实验:收集食品、药品包装袋(盒),找出其中的元素并要求查出其含量。

(2)课后题第2题2、3、4板书设计:第四单元课题3 元素(1)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课后反思: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学难点1、元素符号的含义。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间规律性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导入新课导语:音乐是无国界的,因为音符是一种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

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化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时也必须使用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元素符号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化学语言。

2、根据课题,请同学们浏览教材2分钟,提出你认为本节课的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3、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补充,出示自探提示。

(1)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2)元素符号有何意义?(3)元素可以分为几类?(4)元素周期表可以反馈哪些信息?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61和P63,独立解决以上问题,思考后仍有疑问的地方圈下来。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认真,思路清晰(2)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容从板书规、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

2、师生合探点评要点:<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1)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一个原子。

(2)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3)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3-4,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说明:1.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

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②每一横行(周期)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在联系。

③每一纵行(即族)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4、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设想?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