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要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知识点沪科知识点是指上海地区学生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
对于八年级上册的数学学科,这里介绍一些沪科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三角形面积公式在初中数学中,我们会学习到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若其三条边分别为a、b、c,则其面积为:S = 1/2 * a * b * sinC其中,C为b和c之间的夹角。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而且其计算过程相对简单。
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因为其可以应用到众多的数学问题中。
对于平行四边形,其有以下性质:①两对相对边平行;②两对相对边相等;③对角线互相平分;④对角线互相垂直。
掌握了这些性质之后,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应用平行四边形到数学问题中,例如在解决平面向量问题时,平行四边形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
3.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多边形是指由多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在初中数学中我们往往需要计算多边形内部的所有角度之和。
这里提供一个计算公式:(n-2)*180°其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任意一个多边形内部的所有角度之和,而且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4. 数列的定义及性质在数学中,数列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果,其有以下性质:①数列中每一个数字称为项;②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称为公差,记作d;③数列中相邻两项的比称为公比,记作q。
掌握数列的性质对于接下来的学习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在学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时,都需要运用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5. 平面图形的相似对于平面图形的相似,其本质上是指图形之间的形状相同,但是大小可以不同。
对于两个相似的平面图形,其有以下性质:①对应角度相等;②对应边线成比例。
掌握平面图形的相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例如在解决面积问题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个复杂的图形分解为相似的小图形。
总结以上所述就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包括三角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数列的定义及性质以及平面图形的相似性质等。
八年级上沪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沪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有理数1. 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分数。
2. 有理数的比较:可以通过比较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来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3. 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通过分数的通分和分子的加减来进行计算。
4.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通过分数的相乘和相除来进行计算。
5. 有理数的绝对值:绝对值表示一个数与零的距离,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大小。
6. 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乘方是将一个数连乘若干次,可以通过将底数连乘若干次来计算。
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式1. 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是由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可以进行运算。
2. 代数式的加减法:代数式的加减法可以通过将同类项合并来进行计算。
3. 方程式的概念:方程式是一个等式,其中包含有未知数,可以通过求解未知数的值使等式成立。
4. 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解方程可以通过逆运算的原理,将方程两边进行相同的运算,求解未知数的值。
5.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可以通过移项和合并同类项来求解。
6.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间等问题。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1. 图形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线、面的概念,可以通过这些基本图形来构造其他图形。
2. 平行线和垂直线: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垂直线是指相交成直角的直线。
3. 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4. 三角形的性质:包括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性质。
5. 四边形的分类: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大小,四边形可以分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
6. 圆的基本概念:圆是由一条曲线上的所有点与一个确定的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将分子分母化为最简整数形式,要注意约分。
2.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将分子分母化为最简整数形式,要注意约分。
4. 有理数的除法运算: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综合运用。
二、平方根与立方根1. 平方根:给定一个非负实数a,且a≥0,开根号的结果称为a的平方根。
记作√a。
2. 整数的平方根:如果一个整数的平方等于一个非负整数,那么这个非负整数就是该整数的平方根;否则,这个整数没有平方根。
3. 立方根:给定一个实数a,开立方根的结果称为a的立方根。
记作3√a。
三、带有根号的计算1. 同底数的相加相减:进行根号运算时,同底数的根号可以相加相减,底数不变。
2. 同底数的乘方:进行根号运算时,同底数的根号可以进行乘方运算,即合并同底数的指数。
3. 分数的根号运算:分子分母同时进行根号运算,然后约分,也可以先约分再进行根号运算。
四、代数式1. 代数式的定义:用字母表示数的式子,包含一个或多个字母和常数、运算符号组成。
2. 代数式的值:为了求代数式的值,需要给字母赋予特定的数值,将字母用数代替,然后进行计算。
3. 代数式的运算:常用的代数式运算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五、线性方程与方程的解1. 线性方程:只含有一次幂的方程称为线性方程。
2. 化简与解方程:对于方程要进行化简,恢复原来的形式,再解方程。
3. 解方程的方法:常用的解方程的方法有相加相减法、代入法、等式交换法和系数分离法。
六、百分数1. 百分数的概念:以分号“%”表示,百分数等于百分数的百分之一。
2.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相转化: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就是将百分号去掉,除以100;将小数转化为百分数,就是乘以100再加上百分号。
3. 百分数的应用:常用的百分数应用有百分数的简化、比较大小和求百分数。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对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第一章:整数
- 整数的定义和性质
-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 整数的应用问题解决
第二章:小数
-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 小数的应用问题解决
第三章:代数式
- 代数式的概念和性质
- 代数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代数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 代数式的因式分解和提公因式
- 代数式的应用问题解决
第四章:方程
- 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解决
第五章:平面图形
- 点、线、线段、射线、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圆的概念和性质
- 平面图形的应用问题解决
第六章:数的比和相等
- 数的比的概念和性质
-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 比例的应用问题解决
第七章:百分数
- 百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 百分数的四则运算
- 百分数的应用问题解决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 数据的图表表示和分析
- 数据的应用问题解决
以上是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生复习和备考有所帮助。
八上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沪科版

八上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沪科版数学,就像一座神秘的城堡,八年级上册的沪科版数学知识,那可是开启城堡深处大门的钥匙!咱们先来说说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不仅长得一模一样,各个部分的尺寸也完全相同。
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可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比如“边边边”,三条边都相等,它们就全等啦,这就好比你有三把一样长的尺子,那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图形不是?还有“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相等,这俩三角形也全等。
你想想,要是给你两条同样长的绳子和一个固定的夹角,是不是也只能画出一样的形状?再聊聊一次函数。
这一次函数啊,就像是一辆行驶中的汽车。
k 是斜率,决定了车爬坡的陡峭程度,b 是截距,就像是车出发的起始位置。
当 k 大于 0 时,车是向上爬坡,图像从左到右上升;k 小于 0 呢,车就开始下坡啦,图像从左到右下降。
这不就跟咱们生活中开车的感觉很像吗?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也很有趣。
乘法就像是盖房子,把一个个小砖块组合在一起,变得越来越大。
而因式分解呢,则是把大房子拆成一个个小砖块。
比如说,(a + b)(a - b) = a² - b²,这不就像是把一个大拼图拆成了两块嘛!还有分式,分式就像是分蛋糕。
分子是你能拿到的那份,分母是整个蛋糕。
要是分母为 0 ,那不就相当于没有蛋糕可分,这可不行!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可别像小猴子掰玉米,学一个丢一个。
要多做练习题,就像练武要多打拳一样,把知识练得滚瓜烂熟。
遇到难题别退缩,要像勇士一样勇往直前。
每次解决一个难题,都像是登上了一个小山峰,那种成就感,别提多棒啦!总之,八年级上册沪科版的数学知识丰富多彩,只要咱们用心去学,就能在数学的城堡里畅游,发现更多的奇妙之处!。
八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沪科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沪科版【篇一】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沪科版(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平方差公式(1)式子: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a+b)2a2-2ab+b2=(a-b)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an)+(bm+bn)=a(m+n)+b(m+n)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an)+(bm+bn)=a(m+n)+b(m+n)=(m+n)×(a+b).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沪科版八班级上册数学复习提纲全等三角形一.学问框架二.学问概念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样子、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边角边”简称“SAS”(2)“角边角”简称“ASA”(3)“边边边”简称“SSS”(4)“角角边”简称“AAS”(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挨次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老师应当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动身,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
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觉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
在经受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究中激发同学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同学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轴对称一.学问框架二.学问概念1.对称轴:假如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相互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汇总(最新最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汇总(HK)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定义:在平面内由两条互相垂直且共原点的数轴组成,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右为正,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上为正. y(1)x轴上坐标(x,0); (-,+) (+,+)(2)y轴上坐标(0,y); O x(3)原点坐标(0,0). (-,-) (+,-)2、对称问题: x轴P1 (a,-b)P(a,b)关于 y轴的对称点P2 (-a,b)原点3 (-a,-b)口诀:关于谁对称,谁不变,另一个互反.3.距离问题:(1) P(a,b)到x轴的距离是︱b︱;(2) P(a,b)到y轴的距离是︱a︱;(3) P(a,b)到原点的距离是√a2+b2;(4)A、B中点公式:A(x1,y1)、B(x2,y2) P( x1+x22,y1+y22);(5)A(x1,y1)、B(x2,y2)距离公式:AB=√(x1-x2)2+(y1-y2)2(6)象限角平分线:P(a,a)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P(a,-a)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4.平行(或垂直)问题:A(x1,y1)、B(x2,y2)(1)AB∥x轴(或⊥y轴) 1=y2且x1≠x2同时AB=︱x1-x2︱;(2)AB∥y轴(或⊥x轴) 1=x2且y1≠y2同时AB=︱y1-y2︱.第十一章一次函数1.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列表、描点、平滑线)、解析法.2.函数的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1)x,y为代表,其它字母均可;(2)每一个x有唯一的y与之对应,但一个y可能有多个x与之对应;y y ···x , x1x n(3)函数图象的判定:若移动y轴时,与图象始终有唯一的交点,则图象为函数图象.3.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整式型,x∈R;(2)分式型(或负指数),分母不为零(非字母);(3)二次根式型,被开方数≥0(非字母);(4)复合型,列不等式求解集;(5)实际问题型,符合客观解.4.常见函数的图象:(1)一次函数y=kx+b:直线;(2)二次函数y=a x2+bx+c:抛物线;5.一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kx+b(k≠0)的函数,当b=0时,y=kx叫做正比例函数.(1)k、b的几何意义:斜率k决定直线倾斜方向与程度;截距b:直线与y轴交点的y坐标;(2)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y yx xk>0 k<0性质:①图象经过(0,0)与(1,k);②当k>0时,经过一、三象限,直线增而增(或减而减),当k<0时,经过二、四象限,直线增而减(或减而增);③︱k︱越大,直线越陡(靠近y轴);(3)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y y y yx x x x①②③④①k>0,b>0 二三②k>0,b<0 一三四③k<0,b>0 二四④k<0,b<0 二三四(4)一次函数的移动:上下移动直接改变b,左右移动要数学结合(或用点截式截解析式);6.待定系数法:一设二代三求四写,具体如下:(1)两点式;(2)点斜式;(3)点截式;(4)斜截式;(5)求k公式:k=△y△x =y1-y2x1-x2=y2-y1x2-x1(6)2.5坐标策略(斜率法).7.分段函数:先求每个x取值范围的分函数,后合并.(1)一般步骤:求分函数合成画图(或求自变量)给x求y 给y求x;(2)拐点的作用:作图时,承上启下;代指时,对应范围求值.8.优化方案:(1)先求y1与y2;(2)在利用数形结合或作差法选择方案.8.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数形结合)锁定形而求形的范围:x轴上方:kx+b>0;x轴相交:kx+b=0;x轴下方:kx+b<0.9.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可转化为有序实数对,取两点可得对应直线.l1: y1=k1x+b1①k1≠k2有唯一交点(k1·k2=-1)(2)k与b的作用:②k1﹦k2, b1﹦b2重合l2: y2=k2x+b2③k1﹦k2, b1≠b2平行第十三章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三角形的定义、元素、表示、分类(边角都是两类)、性质等.2.边的性质:两角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角之差小于第三边.(1)三角形的存在:a小+a中>a大;(2)给定a,b求第三边x的范围:∣a-b∣<x<∣a+b∣(3)等腰三角形:2腰>底3.等腰三角形(以底或以角)易产生双解,几何体不给图也易产生双解.4.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外角和为360°(性质定理).(1)RT△的两锐角互余(性质定理);(2)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RT△(判定定理);(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性质定理);5.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求出最大角为90°;(2)两角之和等于第三个角(可以是比例);(3)两角之差等于第三个角(可以是比例);6.三角形特殊线段三角形特殊线段项目结论类别图形条数交点作用特殊角角平分线三内内部(内心I) 角平分线三段论1.二分角(1)ɑ內内=90°+∠A2(1)ɑ內外=∠A2(1)ɑ外外=90°-∠A2中线三内内部(重心G)1.中线三段论2.等面积3.等积变换高线锐角三角形三内内部(垂心H)1.直角(90°)2.高3.等积变换直角三角形两边一内直角顶点 2.高平角ɑ高平=∣∠B-∠C∣2钝角三角形两外一内外部(靠钝)3.高高角ɑ高高=180°-∠A7.命题的定义:(1)分类:公理(基本事实)、定理、推理、(习题的结论);(2)元素:条件(p)与结论(q);(3)互逆.第十四章全等三角形1.定义: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2.记作:△ABC≌△A1B1C1;3.对应元素: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4.性质:(1)对应角相等,(2)对应边相等,(3)对应周长、面积相等,(4)对应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相等;5.判定定理:① AAA 假反例:一大一小的等边三角形;② ASA 真公理尺规作图(1)一般三角形的判定③ AAS 真定理由②推理④ SAS 真公理尺规作图 A(A 1)⑤ ASS 假反例: B(B 1)⑥ SSS 真公理尺规作图 C 1 C(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4+1):HL(尺规作图).6.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思路(求角与边,可能联想证明;求高时可能使用等积变换公式):①找夹角:S A S三 (1)已知两边对应相等②找一边:SS S角③找直角:HL形 (2)已知一边一角对应相等①找一角:A A S或AS A全②找一边:SA S等 (3)已知两角对应相等①找夹边:A S A②找一边:AA S7.证明的格式(易:一次证明;较难:两次证明):(1)准备:根据策略找足条件···(2)正文:在△ABC与△A1B1C1中···(3)结论与应用:△ABC≌△A1B1C1···第十五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异同点:(1)构成:两个图象关于对称轴(2+1)是对称的(adj), 轴对称图形(1)是n;(2)图象:A l A1 AB C 1 B1 B C△ABC与△A1B1C1关于直线l是对称的等腰三角形ABC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常见的有角、线段、长方形等)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的定义:(1)画法(尺规作图,理由:先SSS后SAS);(2)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理由:先SSS后SAS);(3)判定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理由:先SSS后SAS).3.等腰三角形: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即AB=AC 等腰三角形ABC).(1)性质:①两底角相等;②两腰相等;③轴对称图形;④顶角三线合一;(2)判定:①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即AB=BC=CA ABC).(1)性质:①三边相等;②三角相等;③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2)判定:①三边相等;②三角相等;③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3)(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5.角的平分线:(1)画法(尺规作图,理由:SSS);(2)性质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理由:AAS);(3)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理由:HL).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尺规作图):(1)点在线外;(2)点在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要点制作人:胡永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小结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1、各象限内点P(a ,b)的坐标特征: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0。
)2、坐标轴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说明:若P(a ,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 ,b)在坐标轴上。
)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b);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 ,-b)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点P(x ,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
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坐标平面内,点P(x ,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 ,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
(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
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第十二章一次函数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数≥0)的数;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底数不为0的数。
(说明:(1)当一个函数解析式含有几种代数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 (2)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
)二、一次函数1、一般形式:y=k x +b (k 、b 为常数,k≠0),当b=0时,y=k x (k≠0),此时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确定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 (1)与x 轴交点:)0,(kb,求法:令y=0,得k x +b=0,在解方程,求x ; (2)与y 轴交点:(0,b ),求法:令x=0,求y 。
4、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只需x 和y 的两对对应值即可求解。
具体求法为: (1)设函数关系式为:y=k x +b ; (2)代入x 和y 的两对对应值,得关于k 、b 的方程组;(3)解方程组,求出k 和b 。
5、k 和b 的意义 (1)∣k ∣决定直线的“平陡”。
∣k ∣越大,直线越陡(或越靠近y 轴);∣k ∣越小,直线越平(或越远离y 轴); (2)b 表示在y 轴上的截距。
(截距与正负之分)6、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k 、b 的符号 (1)直线上升,k>0;直线下降,k<0;(2)直线与y 轴正半轴相交,b>0;直线与y 轴负半轴相交,b<0y=kx +b (k≠0)k >0 k <0 b >0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直线经过一、二、四象限b=0直线经过一、三象限及原点 直线经过二、四象限及原点b <0直线经过一、三、四象限直线经过二、三、四象限性质(1)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直线自左向右上升) (2)直线一定经过一、三象限 (1)y 随的增大而减小(直线自左向右下降) (2)直线一定经过二、四象限y=k 1 xy=k 2 xy=k 3 x y=k 4 x k 1>k 2>k 3> k 4(按顺时针依次减小)7、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2111b x k y l b x k y l +=+=:和直线:直线{{有无数交点)与重合(与)(没有交点)与平行(与)(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与相交(与)(2121212121212121212121321l l l l l l l l l l l l k k k k b b k k b b ⇔⇔⇔≠===≠8、x=a 和y=b 的图象x=a 的图象是经过点(a ,0)且垂直于x 轴的一条直线; y=b 的图象是经过点(0 ,b )且垂直于y 轴的一条直线。
9、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x 和y 的范围(1)当x >a (或x<a )时,求y 的范围。
求法:直线x=a 右侧(或左侧)图象所对应的y 的取值范围。
(2)当y >b (或y<b )时,求x 的范围。
求法:直线y=b 上方(或下方)图象所对应的x 的取值范围。
(3)当a <x <b 时,求y 的范围。
求法:直线x=a 和x=b 之间的图象所对应的y 的取值范围。
(4)当a <y<b 时,求x 的范围。
求发:直线y=a 和y=b 之间的图象所对应的x 的取值范围。
例如:如图10、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设m >0,n>0(1)左右平移:直线y=k x +b 向右(或向左)平移m 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 (x -m )+b 或y=k (x +m )+b 。
(2)上下平移:直线y=k x +b 向上(或向下)平移n 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 x +b +n 或y=k x +b -n (说明:规律简记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左右对x 而言,上下对y 而言。
)11、由图象确定两个一次函数函数值的大小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略)第十三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例)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二、三角形的边角性质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三角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360°。
3、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说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四、命题1、命题: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分类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3、互逆命题4、反例: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原命题:如果p,那么q;逆命题:如果q,那么p。
称为反例。
(说明:交换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就是它的逆命题。
)E F D A C B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一、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判定: 1、“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在△ABC 和△DEF 中 ∵ AB=DE ∠B=∠E BC=EF ∴△ABC ≌△DEF 2、“角边角”定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 在△ABC 和△DEF 中 ∵ ∠B=∠E BC=EF ∠C=∠F ∴△ABC ≌△DEF 3、“角角边”定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 在△ABC 和△DEF 中 ∵ ∠B=∠E ∠C=∠F AB=DE ∴△ABC ≌△DEF 4、“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 在△ABC 和△DEF 中∵ AB=DE BC=EF AC=DF∴△ABC ≌△DEF另外,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还有另一种方法。
“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 ) 在Rt △ABC 和Rt △DEF 中 ∵ AB=DEAC=DF ∴ Rt △ABC ≌Rt △DEF第十五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一、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是一条,可能是多条或无数条。
)2、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性质:(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
E F D A C B E F D A C B EF DA CB A BCD EF(2)如果两个图形各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
∵ 直线l 垂直平分AB ,点P 在l 上∴ PA=PB3、 判定: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PA=PB ∴ 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3、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
3、判定:(1)定义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五、角的平分线1、性质: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PA B lA B P2、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六、直角三角形1、定义: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性质:(1)边性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