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引言:音乐教育在中学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们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的发展。
本文将以《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为标题,探讨一种适用于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
本教案主要目的是通过活泼有趣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音乐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学习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音乐欣赏:介绍不同音乐风格,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等,让学生们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
2. 音乐创作:鼓励学生们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可以是歌曲、乐曲、旋律等。
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3. 音乐表演:引导学生们尝试音乐表演,可以是合唱、乐团、独奏等形式。
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和自信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进行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们谈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2. 音乐欣赏:通过讲解和演示,教导学生们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区别。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贝多芬的交响乐、蔡琴的民歌等。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
3. 音乐创作:组织学生们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音乐素材,如乐符、节奏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创作。
学生们可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创作,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4. 音乐表演: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表演。
可以组织学生们合唱一首简单的歌曲,或者选取一首音乐作品进行乐团演奏。
学生们可以自愿参与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四、教学评估1. 日常观察: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2.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们的音乐创作作品,包括歌曲、乐曲等。
初中音乐教案银杯

初中音乐教案银杯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2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会演唱歌曲《银杯》,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银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歌曲《银杯》。
2. 了解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
2. 对藏族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表现。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
2. 乐谱。
3. 相关藏族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藏族音乐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藏族音乐的特点,如音调、节奏等。
二、学习歌曲《银杯》(15分钟)1. 教师出示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3.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正确。
三、练习演唱(10分钟)1.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发音和音准。
2.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银杯》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银杯》(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银杯》,学生跟唱。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
二、深入了解藏族音乐(10分钟)1. 教师播放藏族音乐的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师讲解藏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藏族歌曲进行演唱和表演。
2.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藏族音乐的理解和表现。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银杯》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演唱技巧。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会演唱歌曲《银杯》,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银杯》,引导学生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银杯》,了解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歌曲《银杯》音频、视频资料,蒙古民族音乐相关图片。
2. 教学乐器:吉他、手鼓等。
3. 教学场地:音乐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蒙古族音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学习:(1)介绍歌曲《银杯》的背景、作者及特点。
(2)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3)分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唱腔处理。
3. 歌曲练习:(1)分组练习,互帮互助,提高歌唱技巧。
(2)选取优秀学生进行示范演唱,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练习歌曲《银杯》,加强音准、节奏和唱腔的掌握。
2. 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搜索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蒙古族音乐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 邀请蒙古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民族音乐。
3. 开展蒙古族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各自了解的蒙古族音乐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歌唱表现。
2. 歌曲演唱:评估学生对歌曲《银杯》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唱腔。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
八、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学习其他蒙古族音乐作品,如《敖包相会》、《天边》等。
2. 开展蒙古族音乐舞蹈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草原牧歌银杯音乐教案

《银杯》教案一、教材分析歌曲《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祝酒歌。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 4/4拍,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具有舞蹈性质的蒙古族短调的特点。
歌曲描写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宾客的热情好客;对蒙古族民歌感兴趣,乐于了解蒙古族相关音乐文化。
2、学唱《银杯》,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在学唱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前倚音、下滑音的演唱方法和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银杯》、通过学习能够说出短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习大跳音程、切分节奏、前倚音、下滑音。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走进蒙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欢迎同学们来到我的音乐课堂,请大家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蒙古族人载歌载舞片段)。
师:同学们,视频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属于哪个民族?生:他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演奏马头琴;他们属于蒙古族。
师:有哪些同学到过内蒙,请你给我们说说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我们对蒙古族有哪些了解呢?请学生举手作答(出示有关蒙古族的习俗方面的图片)。
生:传统节日一一“那达慕”大会饮食习惯一一奶茶、奶酒、烤全羊民居一一蒙古包运动项目一一赛马、摔跤、射箭常用乐器一一马头琴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蒙古族的风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包,猜猜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招待我们呢?生:沏茶、献哈达、敬酒……师:大家说的都对,每当有重大的仪式或尊贵的客人到来时,主人设宴盛情款待自然少不了喝酒。
有没有同学知道蒙古族敬酒的礼仪呢?(请同学举手回答,师示范敬酒礼仪,学生在音乐声中合着音乐的节奏分别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练习)师:我们学会了敬酒的礼仪,感觉还缺了点什么?生:唱歌师:对,在宴会上蒙古族人要高唱酒歌向客人敬酒,以表达对客人的盛情。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蒙古族的一首祝酒歌--《银杯》,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曲。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音乐特色,体验音乐的魅力。
2. 通过学习《银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蒙古民族音乐特色简介2. 歌曲《银杯》歌词及音乐分析3. 学唱《银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唱《银杯》,了解蒙古民族音乐特色。
2. 难点:掌握《银杯》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蒙古民族音乐特色,分析《银杯》歌词及音乐。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银杯》,引导学生跟唱。
3. 实践法:分组练习,加强学生对旋律和节奏的掌握。
4.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蒙古民族音乐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教授:讲解《银杯》歌词及音乐特点,分析歌曲背景。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银杯》,引导学生跟唱。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互动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课堂收获。
6.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布置课后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播放《银杯》歌曲所需的音响设备。
2. 乐谱:准备《银杯》的乐谱,以便学生跟随演唱。
3. 教学视频:如果可能,准备一段关于蒙古民族音乐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引入。
4. 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如小银杯等,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引入:播放蒙古民族音乐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2. 歌曲介绍:讲解《银杯》的背景、歌词意义及音乐特点。
3. 旋律分析:引导学生跟听歌曲,分析《银杯》的旋律线条和节奏特点。
4. 歌词学习:教唱《银杯》的歌词,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5. 合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尝试将歌词和旋律结合,进行合唱练习。
八、课堂活动1. 小组竞赛:设置一个小型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准确地演唱《银杯》。
音乐七年级上册《银杯》教案

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舒畅的生活,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反思成败、总结经验):
(3)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体现了蒙族歌曲的悠扬、舒展、高亢,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蒙古短调歌曲虽然起伏较大,歌曲演唱起来仍然那么优美、那么抒情。
(4)注意用轻声演唱,防止大声喊唱,强调唱歌的正确姿势,注意气息的流畅均匀,吐字清晰,态度认真。
3、总结短调特点。
短调民歌: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悠扬、舒展、高亢,音乐情绪高昂、兴奋,节奏紧凑整齐、鲜明。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标、增、改、删、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族歌曲高亢、速度由慢变稍快、旋律抒情、宽广,在节奏上很自由,旋律上也比较悠长,特别是尾音拖得很长,音域也很宽广,这就是蒙古族民歌长调的一种表现形式。
居住——蒙古包。
服装——长袍、腰带、靴子、首饰。
饮食——手把肉,全羊汤,奶茶。
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
教学重点
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并用欢快、热烈的歌声有情感地演唱。
教学难点
了解短调特点,歌曲中音程大跳的掌握,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听唱结合参与体验
教学准备
钢琴 课件
教材分析
《银杯》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三、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短调特点。感受蒙古短调歌曲音乐特点。歌曲以中速稍快的速度表现的是那种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音乐特点。
初中音乐银杯教案

初中音乐银杯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生能够用自然、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银杯》,并能够表达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豪爽。
3. 激发学生对祖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准确地演唱《银杯》的旋律。
2. 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够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 运用正确的演唱技巧表现蒙古族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音乐播放设备。
3. 乐谱或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元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2. 播放蒙古族歌曲《蒙古人》,让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介绍歌曲《银杯》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和认识。
3. 教学歌曲《银杯》,包括歌词解释、旋律演唱等,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技巧。
三、实践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银杯》,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总结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 教师进行课程反思,总结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邀请蒙古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
2. 组织学生参观蒙古族文化展览,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用热情豪爽的声音演唱歌曲《银杯》。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我也通过分组讨论和演唱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实践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银杯-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银杯-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银杯》这首歌曲的曲谱、歌词和演唱方法;2.理解《银杯》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3.能够认识和理解音乐中的元素和形式。
二、教学内容1.《银杯》乐曲的演唱;2.展示《银杯》所表达的情感;3.音乐元素分析。
三、教学方法1.演唱;2.集体合作;3.图表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引入1.从学生已经了解的音乐元素入手,例如:旋律、节奏和音色。
2.引入《银杯》这首歌曲,播放音频,让学生回想起自己最初听《银杯》时的感受。
2. 分析1.分发《银杯》的歌词。
2.阅读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在黑板上画出音乐元素的分析图表,帮助学生分析该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和歌词。
3. 听音乐1.给学生播放并跟唱歌曲《银杯》。
2.让学生听歌并跟着唱,帮助他们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音色。
4. 想象1.让学生介绍《银杯》歌曲中的情感和思想。
2.请他们想象彼时唱这首歌曲时的情境。
5. 合唱1.分组,让学生合唱歌曲《银杯》。
2.在全班同学面前演唱,激发团队协作的精神。
6. 小结1.总结《银杯》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让学生自己总结音乐元素分析的技巧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每个孩子都能够唱出一首合唱的歌曲。
2.学生能够明确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并有一定的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掌握音乐元素的一些基本规律和表达方法。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力。
2.在音乐元素分析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加注重元素的交互作用和感受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银杯》,聆听歌曲《牧歌》,学习一段体、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知识。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学唱《银杯》;聆听《牧歌》,对比感受长调、短调的特点。
三、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学习一段体;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
教材分析:
《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
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
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
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
4/4拍,中速,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又称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2小节为衬词。
第二句也是。
旋律进行除了级进,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
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能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对比感受长调与短调。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歌曲中的倚音、滑音的唱法;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
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形成了“民歌”这种音乐体裁。
(出示了解“民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银杯》。
2、出示课题。
二、新授
(一)学唱歌曲《银杯》
1、初次聆听范唱,思考: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歌曲简介。
《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歌)。
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
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
在草原上,《银杯》早以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3、初步学习“一段体”
4、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中速稍快;热情地)
5、随音乐用“lu”哼唱,提出比较难唱的地方。
(如:倚音)
6、难点教唱指导(预设:第5、6小节)
7、认识倚音和下滑音,并指导唱。
8、歌曲视频欣赏,多形式练习演唱。
9、通过这首歌曲总结短调的特点。
(二)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短调)
1、初听歌曲,与《银杯》进行对比(速度、情绪、节奏、体裁)
2、再听歌曲,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
3、总结对比《金杯》和《牧歌》(速度、情绪、节奏、体裁、流行地区)
三、总结
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体会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豪爽。
一首《牧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辽阔的蒙古大草原。
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最后,老师想建议同学们在课下去收集更多的有关蒙古族的音乐作品,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