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所有的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系统。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旅游逐渐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生态旅游的推动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旨在引导人们深入了解和保护环境。
通过生态旅游,人们能够直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和保护方法,同时也能够提升环保意识。
这种旅游方式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生态旅游能够帮助保护生物多样性。
由于现代人类活动的原因,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而生态旅游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旅游观光,从而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同时,生态旅游也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当地居民以及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推动保护行动。
其次,生态旅游也能够提高当地经济水平。
生态旅游往往发生在保护性或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特别是那些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地方。
这些旅游区域的发展,能够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品和服务的销售等方式改善当地经济状况。
同时,通过生态旅游的推动,当地居民也能够增加对于生态保护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在生态旅游的推动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人类的利益。
在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在生态旅游推动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与生态旅游理念相结合,从而实现双赢。
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首先,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的推动离不开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不破坏或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当今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在不断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游客提供服务和体验的旅游模式,是寻求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
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实现生态旅游的同时,可以确保生态环境的永续和游客满意度的提升。
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和挑战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利益。
首先,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因为在开展生态旅游时,一些被严重破坏的景点和自然资源必须得到修复和保护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其次,生态旅游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为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也可以受益。
第三,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生态旅游将吸引游客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
最后,生态旅游可以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的提高。
然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财政资金困难,生态旅游不像其他旅游,它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研究生物多样性、建设可持续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开展旅游服务的质量等。
其次是管理和监督的困难,如果生态旅游没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可能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时间,而且需要长期坚持,这也就需要开展大量宣传和推广工作。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易事,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依法规定生态旅游的发展标准和监管措施,加强对生态旅游企业和旅游景点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不断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环保意识的提高,推广生态旅游理念,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旅游活动,从而增强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
同时,企业应该通过改进产品质量、增加游客体验等方式,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具体的路线和步骤。
首先,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为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其原始的状况。
城市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催生着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
城市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却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环保事业,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环境问题。
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恶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土地资源受损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城市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如旅游行为对水源、土壤等环境造成的危害,旅游的高强度、高密度、高消费等特点也会导致城市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体验为主要内容,强调游客与自然、文化间互动的一种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趋势。
1、强调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保护,要求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做到不破坏、不污染自然环境。
2、倡导低碳生活。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低碳、低消费、低消耗的生活方式,通过鼓励游客采取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物质浪费等措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旅游过程中。
3、发展精品旅游。
生态旅游注重的是旅游体验质量,而不是旅游数量,希望游客能够真正地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强调精品旅游的发展和推广。
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谈及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只是关注经济效益上的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生态旅游要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证旅游的发展不会损害到生态环境。
1、生态旅游的节能减排。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和参与旅游的企业、机构等都要采取节能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减少能源和物质消耗,实现旅游行为的低碳化和绿色化。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摘要】本文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接着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讨论了生态旅游管理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的管理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文章展示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给出了对管理实践的建议。
本文旨在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分析,影响,策略,案例分析,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展望,建议,环保,旅游业,生态系统,管理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生态旅游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自然保护区作为地球上珍贵的生态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自然之美。
由于大规模的游客涌入和不当的管理方式,一些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甚至有些地区面临着生态退化的危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活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展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讨当前管理现状、管理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管理策略、案例分析等方面,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保育场所,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实施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既能够放松身心,又能够感受生态景观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融合了旅游、环保和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旅游业向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如何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特色生态旅游是指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展示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基础上,提供旅游休闲服务,符合生态原则、安全原则、绿色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强调旅游与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且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对于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的认识和体验需求。
生态旅游具有如下特点:1. 自然环境:生态旅游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关注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
这种旅游形式主要是围绕自然环境展开的,旅游场所多在自然环境中。
2. 休闲和健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健康、文化休闲活动,它强调自然、健康、文化的相结合,能够体现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知识和科普: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科普活动,旅游者既可以享受景区美景,又可以得到专业信息、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知识。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当前,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个别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游客素质较低等问题引发社会反思。
此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受到自然灾害、人工干扰、市场竞争等问题的影响。
四、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1. 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和制度2. 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亮点,提高生态旅游的吸引力3. 大力推动旅游生态化,建设旅游与生态平衡发展的完美融合4. 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结论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生态意义、环保意义的旅游模式,是未来旅游业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关注环保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与旅游的相融合、旅游发展与方法革新的相结合。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意识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保护区内有大片原生态的林区、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由于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恶性开发,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合理开发保护区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探究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当前保护区生态状况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可行的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为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调研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旅游开发现状,通过访谈采取专家、旅游从业者、游客等多方面的观点,了解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中,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其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文化遗产为资源的旅游方式,是通过对景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规划,把保护、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增加,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就论述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推动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互相促进。
一、生态旅游的生态意义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形式。
生态旅游的发展,既能够提升旅游的经济效益,又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真正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实现。
通过生态旅游的推动,能够执行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旅游能够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景区资源,同时使旅游者更加关注生态旅游的质量,并且通过社会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经济,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发展需要的过程。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融入,以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景区自然、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对旅游景点的资源进行保护。
保护自然环境,开发低度的旅游活动,不破坏原生态景观,满足旅游者对于美好环境的需求。
以海南五指山为例,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采用种类繁多的保护措施,比如限制人数参观、采用环保车辆等方式,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生态旅游与社会和谐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社会和谐发展。
旅游活动能够使当地群众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收入,促进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
同时,旅游活动还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提升。
3.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生态旅游还能够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类型多样。
根据吉林省林业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森林总面积达到了81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5%,居全国第三位。
森林类型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红松林等,森林资源种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吉林省森林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东北虎、东北豹、朝鲜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各种名贵的药材和林木资源,为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吉林省的森林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也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了一批以森林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如长白山、亚布力、临江柳毛湿地等,这些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生态度假。
特别是长白山风景区,作为吉林省重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已成为吉林省最具知名度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吉林省还开展了一系列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如森林徒步、森林露营、森林滑雪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激发了游客对森林生态的保护意识,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三、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些景区的开发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破坏了生态环境,如乱搞商业开发、过度开发资源等;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保护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开发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景区生态环境持续稳定。
2.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对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资源,避免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达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进行,在充分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为了促使贵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
文章首先要对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生态旅游的相关理念基础上,提出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旅游发展一、研究综述生态旅游思路的产生是在全球环境危机、人们"生态觉醒"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是以研究大型动物在生态旅游中作为游客观看的对象开始的,后来学者们在研究生态旅游的时发现,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越来越注重保护其居住的环境。
如Lindberg, Enriquez & Sproule 1996年以洪都拉斯伯利兹地区为例,发现随着社区居民从公园生态旅游中获取收入的增加,社区居民则更加积极地支持保护区的发展。
同时,学者们也在对生态旅游的各种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Stefan Gossling (1999)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CBA)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各种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保护成本、旅游环境危害成本)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超过常规利益(如砍伐、放牧等)的经济价值。
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开始重视始于1995年,起初学者们主要是将生态旅游的一些思想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进行研究。
而关于对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同时从多角度去考虑有关生态旅游对于各种相关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
如阎传海(1997、1998)对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进行了研究。
张崎等(1999)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等方面对湿地生态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Ek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
它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 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三、贵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3.1特色的喀斯特地貌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贵州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峡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37.9%,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贵州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 226个,市县级1500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
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美的茅台酒令人心醉。
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侗族大歌、傩戏歌舞、芦笙铜鼓,壮观的斗牛大赛,惊险的上刀梯、下火海,都令人啧啧称赞,心仪不已。
3.3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据调查显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数量、分布、规模、组合状况、价值、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特征。
共调查2741个资源单体,其中自然景观类1338个,人文旅游资源类1403个,根据全国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贵州森林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9个亚类、1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的100%、93.55%、80%,可以看出贵州森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喀斯特独特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怡人的气候条件、厚重的红色文化都是贵州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也是贵州发展"大旅游"产业,实施"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基础。
四、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4.1科学规划生态区加强对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方案,方案中应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同时还应注意生态旅游区游客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控制,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规划游客人数。
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问题要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4.2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在发展旅游业时,政府占有主要的指导地位。
政府首先应树立起生态旅游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并将这种观念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中,从而用生态旅游的观念指导旅游业的发展。
在观念中应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树立起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转变传统的旅游开发的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稳妥地推动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起来,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3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是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因此,发展贵州生态旅游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应当抢抓机遇。
贵州省向国家申请的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的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抢抓机遇、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的大舞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而且也是我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选择,更是贵州省打造对外开放和交流、推进贵州生态旅游历史性跨越的高端平台;用生态文明理念来发展生态旅游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应当身体力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
4.4改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贵州生态旅游区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保护区的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
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增大投入,加强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
在保护区缓冲地带的外围(即保护性经营区),利用"生态技术",修建"生态饭店"、"生态旅馆",满足保护区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吃、住、行、游、娱等多方面的需求。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和生态环境监测站,为游客提供高层次的服务,提高生态旅游档次和效益,并推动保护区本身的科研、教育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4.5探索建立具有维持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管理模式确定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权力和义务;建立对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约束机制、环境补偿机制与管理体系,替代目前旅游区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管理模式。
制定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确保旅游业的健康、高效运行。
五、结论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能保护贵州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为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实现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开发生态旅游时,应保护与开发并重,树立生态旅游观念,不断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的保护,政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化特征及其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2] 苏洁.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消费导刊,2009(5).[3] 穆彪.贵州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综合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109.[4] Lindberg,K.,Enriquez,J.& Sproule,K.Ecotourism questioned:Case studies from Beliz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543-562.[5] 苏欣慰,董鑫,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概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5).[6] 阎传海.淮河下游地区针叶林多样性格局及其气候的关系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二是加快建设,拓宽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对外大通道,推动湘西州尽快融入长沙、重庆、桂林、贵阳4小时经济圈;加快建设景区连接线,改善凤凰通往各乡镇等重点旅游项目目的地的公路等级,完善县城路网系统,特别是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加快对景区配套设施的改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如修建停车场、旅游公厕、自驾车营地等等,从而促进凤凰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内联外合,形成大旅游、大环线、大市场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2、加强旅游开发力度,提升融合质量一是传承传统,对接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