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吟诵_吟诵

合集下载

诗词格律与吟诵_词律

诗词格律与吟诵_词律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 蒲寿宬《渔父词》 江渚春风澹荡时,斜阳芳草鹧鸪飞。 莼菜滑,白鱼肥。浮家泛宅不曾归。 徐积《渔父乐》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 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习作:
《渔歌子· 甬江写意四首》
欲雪冬江意未成,波寒鹭白最凄清。篱半 落,犬无声,几家江干挂渔罾。 日午鸡鸣转放晴,渔童忙煞唤樵青。寻桂 棹,觅玄真,有人江上著轻舲! 解省诗家比兴寒,刈将葭苇满渔船。歌欸 乃,水连天,炊鱼烟袅夕阳边。 钓月清钩半挂舷,四明山色有无间。风习 习,水潺潺,一舟梦觉枕流滩。
《尊前集》注属羽调,《张子野词》 注属双调,《清真集》注属大石调, 《乐府雅词》注属中吕宫。
前人此调题材甚广,适宜写多种情
感。


例:欧阳修《采桑子》
――∣∣――∣ ∣∣―― 韵 ∣∣―― 叶 ∣∣――∣∣― ――∣∣――∣ ∣∣―― 叶 ∣∣―― 叶 ∣∣――∣∣―

蝤蛴领上诃梨子, 绣带双垂, 椒户闲时, 竞学樗蒲赌荔枝。 丛头鞋子红编细, 裙窣金丝, 无事颦眉, 春思翻教阿母疑。
有作用。
从用韵来说,平声韵一般较宜抒缠
绵、闲适、畅朗等感情,仄声韵一般较
适宜表:“凡题意宽
大,宜抒写胸襟者,当用长调。而长调 中就以苏、辛雄放之作为宜。若题意纤 仄,模山范水者,当用小令或中调。”
词谱
1、《渔父》 今称《渔歌子》,误。二者非一调。 《渔父》创于张志和,《渔歌子》为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宋人混淆了称 呼,张炎《渔歌子》十首,即张志和 《渔父》词格律。张志和《渔父》五首, 平仄有别,后人多依“西塞山前”一首 填写。
韦庄《浣溪沙》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合集五篇)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合集五篇)

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合集五篇)第一篇: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文吉颖颖摘要: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身。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读文方法,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文中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

诗词吟唱,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升华。

诗词“吟诵”与“吟唱”不仅是我们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关键词:古典诗词唐诗吟诵吟唱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但其音乐鲜有乐谱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

而今,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并且大都年逾古稀,吟诵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而在我国邻邦,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吟诵汉诗的传统。

20世纪3、40年代,唐文治、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吴世昌、黄仲苏等一批学者积极努力恢复传统吟诵方法;1 9 2 5年,赵元任先生录制了6首诗词吟诵调,1 9 6 9年又录制了李白《静夜思》、张继《枫桥夜泊》、贺知章《回乡偶书》等5首吟诵调,除此之外,还根据自己的吟诵音调谱写了2 2首乐谱,大都收于《常州吟诗的乐调1 7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杨荫浏先生在1 9 6 1年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其中有关于吟诵调的论述,此文收录于《语言与音乐》一书中;在《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一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吟诵的文章;1 9 8 6年,傅雪漪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一文中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进行介绍,此文载于《中国音乐》1 9 8 6年第4期;1 9 9 6年,傅雪漪先生的《古典诗词曲谱选释》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有关于古典诗词的演唱的文章;1 9 9 7年,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介绍了古典诗词吟诵的历史、方法、腔调,并附部分曲谱;2 0 0 2年,江苏常州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秦德祥先生将其发表在国内各学报上的吟诵音乐研究的文章汇集成《吟诵音乐》一书,从音乐的角度进行了吟诵调的研究,并附C D,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

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

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浅析《诗经》的韵律和吟诵教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短小精湛、节奏鲜明。

在《诗经》中最为常见的是运用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

《诗经》的韵律为其增添了音乐美,灵活多变的词语也使其富有节奏感。

把握《诗经》的韵律,并在教学中运用吟诵的方法解读《诗经》,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容、情感和整体风格。

一、《诗经》的韵律《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除《周颂》中有8篇属于无韵诗歌外,其余作品在创作的时候都遵从了特定的押韵规则,每首诗都用韵字来整合韵律。

韵律,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二指语言和物体运动的节奏规律。

《诗经》的韵律主要通过四言句式中两个音顿[1]的反复来体现。

《诗经》的一个四言句式之所以划分为两个双音顿,主要是因为《诗经》的绝大多数四言句式由两个双音词组或者双音词构成,而次要句式如三言、五言、七言等,一般也以双音顿为主,兼以单音顿或是三音顿。

比如说《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羽”字和句末两个“兮”便是单音顿。

再如《幽风?七月》:“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

”如果慢读以上三音顿“一之日”的话,就还可以分为两个音顿,即“一之/日”。

《诗经》中的非四言句式还不是稳定的,其中包含的节奏单位的数量以及构成形式也是有不同划分的。

从原始古歌到《诗经》,大多是由双音节构成“二言”,其句式的加长往往通过两字顿或者是二拍子?奏的组合来体现,但是其节律并没有发生变化。

同样,如果“顿”的时间延长,那么其音律节奏就会被“逗”为两个二言句。

比如《国风?周南?关雎》,松浦友久称这种节奏型为“二音一拍”的拍节节奏。

四言诗因其二拍节奏,被灌为以汉语所形成的诗型里最单纯、安定的节奏结构。

二、《诗经》的句式特点(一)句式短小、音顿单一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其特点是短小精湛。

吟诵规则

吟诵规则

吟诵的规则初探徐健顺吟诵虽然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一直属于口头文化,兼之人人皆能,各各不同,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论述。

除了日本有吟诵谱(而且年代并不久远)之外,也不见有其他曲谱流传。

现有的文献证据,很难把古代的吟诵描述清楚。

我们研究吟诵的主要依据,还是近百年来的影音资料。

建国以后录音资料还是有相当的数量,但是散在各处,我们正在全力搜集。

同时,我们也展开了大规模的采录工作,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的采录。

目前已经拥有200余位先生的近200小时的影音资料,另有大量的采访记录和文献资料,涉及汉语七大方言区和日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的汉诗文吟诵。

我们正在制作数据库。

前面说过,吟诵各各不同,但是从现有的影音资料来看,各地的吟诵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说明吟诵还是有规则可循的。

本文即试图对吟诵的规则做一探讨,只是目前资料尚不充足,研究也刚刚展开,尤其还未对现有资料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下只能算是未经证实的感性经验。

一、吟与诵吟诵的概念一向不统一,有吟、哦、咏、诵、读等多种说法,即使用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那里也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弄清楚这些概念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大课题,在此不敢涉足。

只是从一般的经验来说,吟诵应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

“吟咏”这个概念,对象是诗词韵文,甚至可以做诗词韵文的代称。

好像没有看到过“吟咏”散文的说法。

散文是诵读的。

当然诗词韵文也可以诵读,但是使用“吟咏”的方法的时候更多一些。

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看来是一个普遍的情况。

但是仅此还是不能说明吟诵的实际状况。

我们在采录的过程中,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对于诗词韵文,先生们说是“吟咏”的时候,大部分是有音阶有曲调的,但是也有少数没有音阶曲调的情况;对于散文,先生们都说是“读”或“诵”,其中大部分是没有音阶曲调的,但是也有少数是有音阶曲调的。

这样看起来,在传统的观念中,“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就是对象不同,而与有无音阶曲调没有关系。

但是又如何区别诗词韵文的“吟咏”与“诵读”呢?这时候先生们的说法就不一样了。

04 徐健顺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

04  徐健顺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徐健顺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

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作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

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

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

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

文赋也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

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

第二,声韵的意义。

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

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

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

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

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

诗词格律与吟诵_诗律

诗词格律与吟诵_诗律

四、律诗的平仄规则
1、诗句一般两字为一节奏,因此基本 情形为两字一换平仄。 以五言为例, 即: 仄仄平平仄; 或 平平仄仄平。
五言的另两种平仄句型: “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不押韵 的句型;
“仄仄仄平平”,是仄起、押韵的
句型。 是因句末不能出现三平调、三仄调 而形成的,见下文。
以七言为例,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与五言同理,七言的另两种平仄句 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
第一首不是律诗。 1、《玉阶怨》是乐府旧题。(不是 根本原因) 2、押了仄韵。(不是根本原因)
3、平仄不合。(根本原因)
一、四声、平仄和律诗的兴起
1、自然声律时期 2、南朝齐代永明年间,关于诗歌声律的理论 兴起 周颙研究整理汉语的自然声调,发现汉 语存在“四声”,著了《四声切韵》。 沈约著《四声谱》,自觉将四声运用于 诗歌创作,追求音律的协畅。
6、避“孤平”。 “孤平”是指末字押韵(平声)的句 子中,除了韵字外,句中只剩下一个平声 字,叫做“孤平”。 作诗必须避免“孤平”。 五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第一 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是犯了“孤平”。 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型, 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7、首句的平仄起式和是否入韵 律诗开头两字可以是仄声字,也可 以是平声字,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仄起 式、平起式。 两式的首句都可入韵,也都可不入 韵,因此就形成四种情况: 仄起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首句入韵、 平气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首句入韵。
五、五七言律诗平仄格式
我们用“―” 表示平,“∣”表示仄, “―”表示平声可仄,“∣”表示仄声可 平,看各体律诗的平仄规则。
1、五言律诗的平仄
①、仄起式首句不入韵 格式: 例诗: 王维《汉江临眺》 ∣∣――∣, 楚塞三湘接, ――∣∣―。 荆门九派通。 ―――∣∣, 江流天地外, ∣∣∣――。 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 ――∣∣―。 波澜动远空。 ―――∣∣, 襄阳好风日,[1] ∣∣∣――。 留醉与山翁。

我爱吟诵 - 吟诵规则

我爱吟诵 - 吟诵规则
! —— | |
不 知 明 镜 里(lǐ), — | !— — 何 处 得 秋 霜 (shuāng)?
复习吟诵:
风 (唐)李 峤
| ! —— ! 解 落 三 秋 叶,
—— | ! — 能 开 二 月 源自。|—— ! |过 江 千 尺 浪,
!! | —— 入 竹 万 竿 斜。
你 真 棒
我爱吟诵
古代的四声: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古代的四声又归为两类:
平仄 吟诵符号:
一二声归为平,用“—”来表示; 三四声归为仄,用“|”来表示; 入声字很奇特,用“!”来表示。
吟诵要求:
一二声平三四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依字行腔气息匀。
学习诵:
秋浦歌 (唐)李 白 ! ! —— |
白 发 三 千 丈(zhàng), ——| | — 缘 愁 似 个 长 (cháng)。
! —— | |
不 知 明 镜 里(lǐ), — | !— — 何 处 得 秋 霜 (shuāng)?
吟诵要求: 一三五字可随意。
学习诵:
秋浦歌 (唐)李 白
! ! —— | 白 发 三 千 丈(zhàng), ——| | — 缘 愁 似 个 长 (cháng)。

【吟诵课堂】徐建顺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上、下)

【吟诵课堂】徐建顺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上、下)

【吟诵课堂】徐建顺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
(上、下)
题按:本期课堂我们编辑整理了徐建顺老师吟诵教程中关于“吟诵与格律”若干个方面的分类课程,以期通过集中汇编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相对完整的资料体系。

资料来源网络,尚未齐全,留待下期,感谢並享。

徐建顺老师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上)
徐建顺老师讲格律与吟诵之“平仄读法的意义”(下)
吟诵专家简介
徐建顺,满族,1969年出生于青岛。

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调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991年入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师从裴斐先生治唐宋文学。

2003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岩教授治朝鲜文学。

2006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赵敏俐教授治中国古代诗歌。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字行腔。指按照本音进行吟唱。这与现 代唱歌常用变音有所不同。中国所有的传 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为严 格。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 楚,所以与字的本身读音最为贴近。这就 决定了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 易学易记。
1.自由式:用来吟诵古体诗(包括乐府、 歌行、古绝等),也有少数是用来吟诵格 律诗的。自由式比较常见的是一字一吟, 或者说是一字一吟的成分较大。比较长的 则是多调回环。 2.格律式,主要用来吟诵近体诗(包括词, 词的吟诵更接近于唱)。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 入声字可用格律推断,或用方言读。
1.吟与诵、唱的区别 吟 :《说文解字》曰:“吟,呻也。”又“呻,吟也。”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 别也。” “吟”常与“咏”连用,然义有不同。《诗•周南•关睢 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 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此所谓“长言”, 乃发音舒缓,曼声长吟。故咏者,歌唱也,音乐性强;吟 者,嗟叹也,语言性强。然“吟”既云“动声”,则其音 乐性又较“诵”为强,“吟”实介于“诵”与“歌”之间。 “吟”与“唱”之别,在于唱多有谱及伴奏,吟则 较为随意,不必依谱,亦不必有伴奏。 判断唱还是吟,还可以看其在节奏点上的字是否符合平长 仄短的原则,如是较长的诗歌,可看是否具备典型的尾腔。
2.吟诵的价值何在?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 统诵读方式;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是鉴赏古 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 的活态传播方式;吟诵是高效传播古代诗词的有 效手段 。吟诵已被列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吟诵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 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 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 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 他们经常来中国交流访问。 故吟诵应该纳入到国学教育体系中。
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 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香港歌星徐小凤唱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
6 2 相 东 6 5 6 7 6. 7 676 5 3 6 5 6 3— 见 时 难 别 亦 难 风 无 力 百 花 残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而且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古诗词吟诵
一、对古代诗词吟诵的一些认识 二、关于吟诵的一些基本规律。 三、古代诗词的吟诵实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论语· 学而》)
王 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对古代诗词吟诵的一些认识。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注:普通话的阳平并非「平道」而是个升 调,同时没有入声,许多古代读为入声的 字在普通话读为阴平或阳平。
崔颢《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 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 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 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 献捷。
二、吟诵的一些基本规律
中国传统作曲方法,简单地说是四个字:“依字行 腔”。我们知道,中国人做律诗、律句等时,非常讲究音 韵美,而汉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语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 音韵美,而音韵美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汉字有声调。 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ng)、去、入,现代汉 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在词作曲时,除了要 求旋律的动听外,也必须保证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 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某个字是平声,那唱 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 入声也是如此。所谓字正腔圆的“字正”就是这个意思。 在旧时中国,不管是根据韵书创制的戏曲,还是一般的歌 曲和用方言演唱的民歌,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 西洋作曲方法,因为西方语言没有声调,因此在 作曲时,只要考虑到旋律的动听,演唱时将歌词填进去就 行了。
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yá)也。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 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 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 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