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巷道矿压显现规律10A(1)PPT课件

合集下载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PPT课件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PPT课件
第10页/共35页
(T c o s Rs i n )tg R c o s T s i n
R tg( )
T
i.e Ttg( ) R
为了保证 A、B 岩块不失稳, R QAB ,记 A、B 岩块重量及上部荷载。
Ttg( ) QAB 。否则工作面顶板将出现下沉,甚至沿煤壁切落,形成严重
第8页/共35页
5.3 老顶的周期来压
5.3.1 回采工作面推进对岩体结构的影响
老顶初次来压后,随着回 采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老 顶岩块所形成的裂隙体梁 将发生一系列变化:A岩 块由稳定→断裂→失稳 →O岩块稳定→断裂→失 稳。这样随着工作面向前 推进,上覆岩层的结构由 稳定→失稳→再稳定,周 而复始,其稳定的结构可 以称之为裂隙体梁结构的 稳定。
第19页/共35页
5.4.2 实测法
即从工作面支架上测定其所承受的实际荷载。实际 上,从一定意义上讲,井下工作面所测得的载荷已不 仅是顶板压力,而同时包含了支架性能的影响。
第20页/共35页
5.5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回采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围 岩性质、采深、采高、倾角、工作面推进速度等。具体 工作面要具体分析。
第9页/共35页
5.3.2 采场的周期来压
随着工作面推进,老顶岩层由稳定结构→不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工程中,失稳时对工作面 就产生了周期性的压力。由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 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在失稳过程中,由裂隙体梁的平衡 ,沿a-a面力平衡, 有:
开采深度对矿山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比较明显。如 在松软岩层中开掘巷道,随着深度增加,巷道围岩的 “挤、压、臌”现象更加严重。但对于回采工作面而 言,开采深度对工作面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不突出。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PPT课件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PPT课件
第29页/共67页
(3) 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采 空区一侧采动影响已经稳定后,沿采空区边缘 掘进的巷道称为煤体-无煤柱(沿空掘进)巷道 (图7-10Ⅱ2) ;如果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它有 效方法,将相邻区段巷道保留下来,供本区段 工作面回采时使用的巷道,称为煤体-无煤柱 (沿空保留)巷道(图7-10Ⅲ2) 。
第1页/共67页
图7-1 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变形应力分布
第2页/共67页
如果围岩应力大于岩体强度,巷道围岩会 产生塑性变形,从巷道周边向围岩深处扩展 到一定范围,出现塑性变形区,成为弹塑性 介质。
在塑性区内圈(A)围岩强度明显削弱,低 于原始应力γH,围岩发生破裂和位移称为破 裂区,也叫卸载和应力降低区。塑性区外圈 (B)的应力高于原始应力,它与弹性区内应 力增高部分均为承载区,也称应力增高区。 再向围岩深部即为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始应力 区。
相邻的采空区所形成的支承压力会在某些地点 发生相互叠加,称为叠合支承压力。例如,在上 下区段之间,上区段采空区形成的残余支承压力 与下区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叠加,在煤层向采 空区凸出的拐角,形成很高的叠合支承压力,应 力增高系数可达5~7,有时甚至更高(图7-4)。
第7页/共67页
图7-4 煤层凸出角处叠加支承压力
第15页/共67页
(二)巷间岩柱的稳定性
岩柱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柱的载荷和岩
柱强度。当岩柱所承受的载荷超过岩柱的承载
能力时,岩柱是不稳定的。
R
RC
0 .778
0.222
B h
R
RC1
0.64
0.36
B h
第16页/共67页
(三)相邻巷道间合理距离 我国煤矿目前采深条件下,大巷间的距离

第七章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第七章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1、试述采区(采准)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规律图6 区段平巷围岩变形I—掘巷影响区 II—掘巷影响稳定区 III—采动影响区 IV—采动影响稳定区V—二次采动影响区答:采区巷道从开掘到报废,经历采动造成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围岩变形持续增长和变化,以受到相邻区段回采影响的工作面回采巷道为例,围岩变形经历五个阶段。

(1)巷道掘进影响阶段I:煤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出现应力集中,在形成塑性区的过程中,围岩向巷道空间显著位移,但随着巷道掘出时间的延长,围岩变形速度逐渐衰减,趋向缓和,所以该阶段矿山压力显现较弱,显现时间短。

巷道围岩变形量主要取决于巷道埋藏深度和围岩性质。

(2)掘进影响稳定阶段II:掘巷引起的围岩应力重新分布趋于稳定,由于煤岩一般具有流变性,围岩变形会随时间而缓慢增长,但其变形速度会比掘巷初期要小的多,巷道围岩变形速度仍取决于埋藏深度和围岩性质。

(3)采动影响阶段III:巷道受上区段工作面的回采影响后,在回采引起的超前移动支承压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应力再次重新分布,塑性区显著扩大,围岩变形显著增长。

巷道围岩性质、护巷煤柱宽度及巷旁支护方式、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对该时期围岩变形量影响很大。

(4)采动影响稳定阶段IV:回采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趋于稳定后,巷道围岩的变形速度再一次降低,但仍高于掘进影响稳定阶段的变形速度,围岩变形量按流变规律缓慢增长。

(5)二次采动影响阶段V:巷道受本段回采工作面的回采影响时,由于上区段残余支承压力,本区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相互叠加,巷道围岩应力急剧增高,引起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塑性区扩大,应力的反复扰动,使围岩变形比上一次采动影响更加剧烈。

2、试述区段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基本规律答:(1)煤体—煤体巷道服务期间内,围岩的变形将经历巷道掘进影响、掘进影响稳定和采动影响三个阶段。

由于巷道在采面后方已经废弃,巷道仅经历采面前方采动影响,围岩变形量比采动影响阶段全过程小的多,一般仅1/3左右。

7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PPT课件

7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PPT课件
工程角度:古构造应力、新构造应力和在岩石生成
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内应力都属于构造应力。 发生部位:集中在地质构造变动比较剧烈的地区,如褶
曲带中曲率半径比较小的区域,岩层发生扭转的地点, 断层附近,特别是断层端部和两断层交汇处,以及岩 层厚度发生剧变的地方。
分布规律:因为拉应力构造通常有利于构造应力的释放,
虽然上述应力分布规律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理论计算对实际分析问题仍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17
相邻巷道的应力分布及巷道间距的确定
影响井下巷道或硐室群稳定的因素 ✓巷道应力影响带 ➢巷间岩柱的稳定性
18
影响井下巷道或硐室群稳定的因素
关键因素是围岩应力、围岩强度及边界条件,但是巷道或硐室 之间距离不同时,降直接影响到巷道或硐室群的围岩应力大小和 分布。
静水压力应力场,巷道的应力影响区为半径等于6a的 圆。
非静水压应力场中,巷道的影响区域为长轴不大于
12a的椭圆。
6r D 12r
断面相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为:
20
半径不同的两圆形巷道的间距为:
6 RD 6 (R r)
确定相邻非圆形巷道间距时,应根据巷道断面 的形状进行具体的计算,上述公式可以借鉴。
4
✓ 注意:破碎的岩石仍然具有一定的强度,在
估算岩体强度时要注意岩体塑性区物理参数的 变化。
5
塑性区半径和巷道周边位移
6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撑压力分布
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撑压力
工作面倾斜、仰斜方向残余支撑压力
工作面后方采空区支撑压力
7
垮 落 岩 垮落岩石压实区 垮落岩石逐渐压缩区 石 松 散 区
工 作 面 控 顶 区
柱的载荷、该点与煤柱的垂直距离及该点与上

0-7-巷道矿压控制原理PPT课件

0-7-巷道矿压控制原理PPT课件
(4)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 巷道临时支护指为保证安全全临时支设的,需要撤除并反复使用的 支架,如采煤工作曲附近巷道的超前支护或加强支护、掘进工作面 的临时支护等;永久支护是指为维护巷道长期使用所采用的支护。
2021/6/7
20
(5)一次支护与二次支护 不撤除的超前支护应属于一次支护,它同样要在整个巷道服务期内 发挥作用。 滞后一次支护一定时间及距离的支护,为二次支护。
2021/6/7
5
3)巷道矿压控制途径与手段
(1)控制原理:围岩压力和强度协调 “抗”,抵抗矿山压力; “让”,释放高压; “躲”,躲开高应力区; “移”,移走高压。
2021/6/7
6
2021/6/7
7
3)巷道矿压控制途径与手段
(2)三种途径 降低巷道围岩应力; 提高巷道围岩强度;巷道稳定性“三大要素” 合理选择支护方式。
(3)四种手段 巷道布置; 巷道保护; 巷道支护; 巷道维护。
2021/6/7
8
(3)四种控制手段:
巷道布置 ——巷道的位置、掘进顺序,尤其是巷道与回采工作面的时空关系。 巷道保护 —为使围岩应力和围岩强度相适应,以便预防巷道失稳或有效减轻矿压
危害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如留设护巷煤岩柱,卸压等。 巷道支护 —借助于安设支架去预防围岩产生过度变形和防止巷道失稳,保证巷道
(3)在底板松软的薄煤层内布置巷道,采用宽面掘巷,可减少巷道的强 烈底鼓。
(4)巷道两帮存在松软的岩层或薄层煤,可采用掘巷时挖掉软岩,然后 进行充填的措施。
2021/6/7
15
2021/6/7
16
(三)巷道支护与围岩加固
2021/6/7
17
2021/6/7
18

7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解析PPT课件

7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解析PPT课件
34
二、区段巷道的位置和矿压显现规律
区段巷道的布置方式:
煤体-煤体巷道(Ⅰ);
煤体-煤柱巷道(采动稳定)
(Ⅱ1) ;
煤体-煤柱巷道(正采动)
(Ⅲ1);
煤体-无煤柱(沿空掘进)
(Ⅱ2) ;
煤体-无煤柱(沿空保留)
巷道(Ⅲ2) 。
35
区段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C、φ
13
巷道围岩控制对策、控制技术体系、参数选择。
巷道周边弹塑性位移u 0/10-1mm

35 30 25 20 15 10 5 0
0
页岩
砂页岩
砂岩
石灰岩
花岗岩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支护强度p i/MPa
14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夹角不同,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很大。
31
四、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变形
1、巷道围岩变形量的构成:巷道顶板下沉量、底板臌
起量、巷帮移近量、深部围岩移近量以及巷道剩余断面积
等。
C
A
O
D
80
70
顶板下沉量
两帮移近量
60
低帮内挤量
50
距离/mm
B
40
30
20
1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时间/d
臌起、两帮内挤的主要因素。
顶板岩层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可能出现两种破坏形式:
一是薄层页岩类岩层沿层面滑移;二是厚层的砂岩类岩 层以小角度或沿小断层产生剪切,顶板失稳冒落。
27
薄层页岩顶板
厚层砂岩顶板
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断面相同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6r<D<12r
(2)半径不同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6R<D<6(r+R)
如果巷道周边形成塑性变形区,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 带不宜超过塑性变形区与弹性变形区的交界面。书P198提 供了数值计算岩体力学参数取值参考。
2021
16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2 相邻巷道的应力分布及巷道间距的确定
如果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带彼此重叠,但没有到 达相邻巷道,可进行巷道围岩应力值的叠加。
2021
15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2 相邻巷道的应力分布及巷道间距的确定பைடு நூலகம்
1、巷道围岩应力影响带
在静水压应力场中,弹性变形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域形 状为半径等于6r的圆(r为巷道断面半径)。在非静水压 应力场中,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域形状不再是圆形,一般为 长轴不大于12r的椭圆。因此:
图 7-3 采空区应力重新分布概貌
2021
1—超前支承压力 ;
2、3—侧向固定支承压力;
4—采空区支承压力.
8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2、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支承压力 类型
超前支承压力 侧向固定支承压力
峰值离煤壁
4~8m
15~20m
应力增高系数 2.5~3.0
2.0~3.0
影响范围
40~80m
15~35
需要指出的是,表中指的是没 有其他采面影响情况,如果有相 邻工作面,出现侧向固定支承压 力与超前支承压力叠加,应力增 高系数更大,可达5~7.
采空区支承压力
1.0(1.3)
图 7-3
2021
9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7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2 采动影响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7.3 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2021
1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
巷道开掘前的未经采动影响岩体通常处于弹性变形状 态。
巷道开掘以后,围岩应力出现重新分布,巷道围岩内 出现应力集中。根据围岩强度与应力的大小可能有三种情 况。
2021
12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3、采动引起的底板岩层应力分布
图 7-5c
(3)二侧采空宽煤柱:
煤柱内的支承压力呈马鞍形 分布,应力增高系数为3.5左右。
底板岩层内同一水平面上, 支承压力以煤柱中心线处较小, 靠近煤柱边缘出现峰值。
底板岩层内应力呈扩展状态, 数值等于自重应力的等应力线与 煤 柱 边 缘 垂 直 线 的 夹 角 30~ 40 。
煤柱较大时,煤体支承压力影响深度 约为1.5~2倍煤柱宽度。
底板岩层内应力呈扩展状态,数值等 于自重应力的等应力线与煤柱边缘垂直线 的夹角30~40 。
底板岩层内同一水平面上支承压力最 大值在煤体下方,距采空区边缘数米处。
2021
11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2021
2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典型岩石单轴压缩全应力—应变曲线
弹性变 形阶段
塑性软 化阶段
流动变 形阶段
2021
3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圆形巷道为例)
情况1:岩体强度足够大,
r/a
径向应力
切向应力
情况3:部分围岩已经达到流动阶段
2021
5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
2021
6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
讨论:
(1)传统圆形巷道弹塑性理论解答的主要意义:理论解 释了支护阻力增大巷道变形减小的道理;理论解释了岩石 力学性质对巷道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和变形的影响。
3、采动引起的底板岩层应力分布
图 7-5b
(2)二侧采空窄煤柱: 煤柱内的支承压力呈钟形分布,
应力增高系数为5左右。
煤柱支承压力影响深度约为3~4 倍煤柱宽度。
底板岩层内应力呈扩展状态,底
板岩层内同一水平面上,垂直支承压
力以煤柱中心线处最大;数值等于自
重应力的等应力线与煤柱边缘垂直线
的夹角30~ 40 。
2021
14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2 相邻巷道的应力分布及巷道间距的确定
1、巷道围岩应力影响带 巷道开掘以后,其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
巷道围岩应力受扰乱的区域称为影响带,一般以超过 原岩应力值的5%作为影响带的边界。
如果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带彼此不重叠,可以忽 略巷道间的相互影响。
围岩仍然处于弹性状态
2021
情况2:围岩出现应变软
化,但未达到流动阶段
4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
相对应力(r/p0,/p0)
2.00 1.75 1.50 1.25 1.00 0.75 0.50 0.25 0.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按照围岩应力与其强度的相对关系,巷道掘进以后, 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形成的流动区、应变软化区岩石处于相 对极限平衡状态,应力达到岩石的强度,而处于弹性区的 围岩越往深处围岩强度越大于所受应力。
2021
7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2、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2021
13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3、采动引起的底板岩层应力分布
(4)煤柱下方底板岩层一定范围内形成增压区的同时,附近还存
在一定范围的应力降低区。底板受采动影响过程中,随工作面推进,
在高度集中中急剧卸压,在铅直方向产生压缩和膨胀,伴生出水平方
向的压缩和膨胀,出现水平应力升高区和卸压区。
2、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德国埃森采矿研究中心数值计算结果, 介质为弹性体,原岩应力25MPa。
图 2-21,22
2021
10
7.1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7.1.1 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3、采动引起的底板岩层应力分布
图 7-5a
(1)一侧采空煤体:
煤体支承压力近似三角形分布,应力 增高系数3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