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山东非经济普查年度地区生产总值

核算方法

(修订版)

2010年5月10日

国民经济核算处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第一节背景 (1)

第二节制定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的目的 (2)

第三节基本概念和原则 (3)

第四节基本核算方法 (6)

第五节基本分类 (9)

第六节核算与发布程序 (12)

第二章生产法和收入法GDP核算 (14)

第一节农林牧渔业 (14)

第二节工业 (17)

第三节建筑业 (24)

第四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0)

第五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7)

第六节批发和零售业 (53)

第七节住宿和餐饮业 (59)

第八节金融业 (66)

第九节房地产业 (83)

第十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91)

第十一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93)

第十二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9)

第十三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04)

第十四节教育 (108)

第十五节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11)

第十六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8)

第十七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27)

第十八节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 (131)

第三章地区GDP核算方法问题 (143)

第一节异地产业活动单位核算和调整问题 (143)

第二节地区部分行业增加值核算方法 (143)

第三节地区GDP核算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146)

第四章支出法GDP核算 (149)

第一节居民消费支出 (151)

第二节政府消费支出 (163)

第三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166)

第四节存货增加 (170)

第五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76)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背景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发展的。它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正式开展于1985年,建立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但当时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仍然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附属指标,并且在实际中更多地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其核算方法也不规范,主要是在MPS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物质生产部门中非物质服务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后形成的。这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生产核算,没有使用核算。

1985年,首次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试行)》。

1989年,首次建立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基于国民收入使用法开始试算。

1990年1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对原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二是规定了大修理基金的处理方法。但它仍是一个以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为基础,辅以有关调整补充的方法。

1992年12月,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原则要求,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首次建立起我国独立的、比较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测算方案。这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附属地位变成核心地位。

1993年10月,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基层企业统计一套表要求,制定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这一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并对原方案中有关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了修改。如,修改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社会消费等指标的定义;改进了工农业不变价总产出、政府消费、存货增加的计算方法;明确了差旅费、会议费、养路费、排污费等的处理方法以

及邮政储蓄业的行业归属等。

1997年5月,根据联合国1993年SNA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从原则和方法上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2001年,在总结全国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经验、吸收国外的先进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手册》,通过公式化和表格化的形式,直观地描述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操作过程。

2005年9月,根据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制定了《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这一方案改进了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处理方法、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核算方法、部分服务业和个体经营户增加值等核算方法;细化了产业部门分类,共分94个行业;拓宽了核算范围。

2006年4月,根据经济普查获得的丰富的基础资料,结合常规年度的基础资料情况,在兼顾非普查年度与普查年度核算方法衔接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为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提供指导。

2009年,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制定了《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这一方案改进了工业、建筑业、金融业、个体经营户、军队、武警活动等现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部分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及间接计算的银行中介服务的处理方法,明确了按产业部门分类的增加值及跨地区增加值的核算方法,并规范了地区GDP核算方法。这是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最详细、最全面、与国际标准最接近的方法。

考虑到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的变动以及常规年度基础资料的变动,我们对2006年制定的《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以实现非普查年度与普查年度核算方法的衔接。

当然,GDP核算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发展情况和基础资料的变化,GDP核算方法也会随之变化。

第二节制定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的目的

制定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经济普查之后常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提供标准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统计方法制度的变化,专业和部门统计制度财务资料的变化,2006年制定的《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有些方法已经过时。2009年制定的《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基于经济普查资料,只适用于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与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相比,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存有缺口,因此,需要制定与常规统计资料、会计资料和财务资料等相适应的常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案。

二、保持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衔接

经济普查获得的全面、翔实的资料,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济普查之后,尽管核算的基础数据发生了变化,但基本核算方法应该与经济普查年度保持衔接。为此,在常规年度GDP核算中,有必要在核算方法上对衔接问题加以规范。

三、提高可操作性

对于常规年度多种多样的基础资料,只有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可行的方案,才能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可操作性,才能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情况。

四、保持地区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衔接

制定统一的核算方案,作为国家和地区GDP核算的统一标准,避免核算工作的随意性,有助于规范国家和地区核算,保持地区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数据的衔接。

第三节基本概念和原则

一、基本概念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

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一个生产概念,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计算。

(二)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简称GNI),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应收原始收入之和,原始收入是指常住单位参与生产过程或拥有生产所需的资产而产生的收入。它是一个收入概念。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应付国外(或地区外)的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加上来自国外(或地区外)的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三)常住单位

常住单位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领土上,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但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其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

对地区GDP核算而言,按常住单位确定的核算范围与我国目前专业统计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按注册地或法人在地确定的统计范围有所不同。常住单位的核算范围一般是生产活动发生在哪里,就统计在哪里。而按注册地或法人在地确定的统计范围,可能会出现与生产活动发生地分离的现象。因此,在计算地区GDP 时,应对法人单位与所属产业活动单位不在同一地区的生产活动进行调整,以免重复或遗漏。即每一个地区都要扣除本地法人单位在外地的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生产活动,加上外地法人单位在本地的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生产活动。

(四)生产范围

生产是指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组织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投入,创造新的货物和服务产出的活动。

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不支付报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也不包括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原始森林里树木的自然生长和海洋里鱼类的自然生长等。

(五)消费范围

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六)资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七)核算价格

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该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在我国GDP核算中,主要使用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目前还没有使用基本价格。

二、基本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用来确定各种交易在什么时间记录,从而使交易价值正确地计算在GDP中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经济价值在被创造、转移或消失时记录交易。例如,总产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时候记录,中间投入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

(二)估价原则

在GDP核算中,各种交易的估价一般按照市场价格估价。在没有市场价格时,比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制设备、自给性消费等),按市场上相同或类似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估价,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估价。估价使用的价格有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一般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

第四节基本核算方法

一、GDP核算方法

GDP核算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新创造价值的方法。即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GDP。

1.总产出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2.中间投入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二)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形成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GDP。

1.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对于个体经济来说,业主的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都视为劳动者报酬。考虑农户的特点,把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也全部作为劳动者报酬。

2.生产税净额

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列

支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

生产补贴是政府为了影响生产单位的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对生产单位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作为负生产税处理。

3.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种类型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但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因此,除居民自有住房虚拟折旧外,暂时只采用上述方法计算。

4.营业盈余

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三)支出法

支出法GDP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1.最终消费支出

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2.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3.净出口

指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的差额。

二、GNI核算方法

GNI等于GDP与一国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之和。公式为:

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

=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

不变价GNI利用“GDP缩减指数”缩减现价GNI得到。

第五节基本分类

一、产业部门分类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常规年度GDP核算的产业部门分类具体如下:与经济普查年度一样,采用了四级分类的方法。第一级分类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但在第三产业中剔除国际组织部分。第二级分类基本上采用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第三级分类基本上采用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房地产业分到中类行业,并增加了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第四级分类和第三级分类基本一致,同时根据多年来GDP核算数据的实际需求情况,并参照其他国家的分类情况,对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进行了细化(GDP核算产业部门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应关系见第十八节)。

GDP核算产业部门分类表

二、支出项目分类

支出项目分类采用三级分类,第一级分类按支出用途划分,第二级分类按支出特征划分,第三级分类按支出类型划分。

GDP核算支出项目分类表

第六节核算与发布程序

2004年,国家统计局根据《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国统字[2003]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82号)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GDP核算和数据发

布制度,年度GDP核算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主要内容如下:

一、初步核算数在当年12个月进度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次年1月20日左右发布,并在2月和5月的《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上使用。

二、初步核实数在统计年报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次年9月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

三、最终核实数在次年年底统计年报、部门会计、财政决算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于隔年5月和9月在《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出版物上发布。

除上述核算程序外,在开展经济领域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时,也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和发布。

第二章生产法和收入法GDP核算

第一节农林牧渔业

一、核算范围

农林牧渔业是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统称。农业是对谷物、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林业指林木培育和种植,木材和竹材的采运以及林产品的采集活动;畜牧业是为了获得各种畜禽产品而从事的动物饲养活动;渔业指在海洋和内陆养殖和捕捞各种水生动植物的活动;农林牧渔服务业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

农林牧渔业核算范围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所有的生产活动。

二、核算分类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按以下五个行业大类核算:

(一)农业

(二)林业

(三)畜牧业

(四)渔业

(五)农林牧渔服务业

三、资料来源

(一)统计系统资料

1.农村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M301表)

2.农村处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M302表)

3.农村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M402表)

4.农村处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T102表)

5.农村处农村生产条件(A301表)

6.山东调查总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V303表)

(二)部门资料

财政厅财政收支决算表

四、计算方法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基本计算方法,一般是先计算5个大类行业的数据,再加总得到农林牧渔业的数据;而折旧部分是先计算农林牧渔业门类数据,再分劈得到5个大类行业数据。

(一)现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以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以生产法计算结果为准。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1)总产出

总产出一般采用产品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总产出=总产值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资料取自农村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M301表)。

(2)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中间消耗取自农村处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M302表)。

2.收入法

因农户从事的农林牧渔业活动的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很难分清,国有和集体农场的财务资料也难以收集到,因此把营业盈余与劳动者报酬合并,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则: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

(1)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报酬=增加值(生产法计算)-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2)生产税净额

农林牧渔业全行业只征收烟叶税,因此:

农林牧渔业生产税净额=农业生产税净额=烟叶税

资料取自财政厅财政收支决算表。

(3)固定资产折旧

由于国有和集体农场的财务资料难以取得,且其占总体的比重很小,故其固定资产折旧忽略不计。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折旧仅指农户部分,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户均年末值进行推算。计算方法如下:

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折旧=(农村居民家庭户均拥有农林牧渔业生产性固

定资产原值×乡村户数)×折旧率(6.7%)农村居民家庭户均拥有农林牧渔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取自农村处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T102表),乡村户数取自农村处农村生产条件(A301表),折旧率是按折旧年限为15年给定的。分5大类行业的固定资产折旧,以按生产法计算的分大类行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进行分劈计算,公式为:农业固定资产折旧=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法农业增加值的比例林业固定资产折旧=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法林业增加值的比例牧业固定资产折旧=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法牧业增加值的比例渔业固定资产折旧=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法渔业增加值的比例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折旧=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法农林牧

渔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

(二)不变价增加值计算方法

不变价增加值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农业不变价增加值=农业现价增加值÷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林业不变价增加值=林业现价增加值÷林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畜牧业不变价增加值=畜牧业现价增加值÷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渔业不变价增加值=渔业现价增加值÷水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增加值÷农业生产

服务价格指数

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指以销售额为权数的生产价格指数,资料取自农村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M402表),农业生产服务价格指数取自山东调查总队消费价格调查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V303表)。

第二节工业

一、核算范围

工业由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组成。采矿活动指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等自然矿物的采掘活动。制造活动指通过动力机械和手工制作使产品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活动。电力和燃气的生产和供应活动指利用各种能源生产电、蒸汽和热水,并向使用者输送和分配,以及对输配设施进行维修、维护和管理的活动。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指把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天然水蓄积净化成可用水,并向使用者输送和分配,以及海水淡化,污水、雨水和微咸水等收集、处理、净化和利用等活动。

工业核算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包括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工业个体经营户)。

二、核算分类

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具体分类如下:(一)采矿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采矿业

(二)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工业总产值计算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

工业总产值计算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1)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内销售,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②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③“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①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报告期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

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账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内非工业部门提供的加工修理、设备安装等收入。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报告期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则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报告期应实际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为了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物耗价值一致,以便同口径地计算工业增加值,规定本指标的计算原则是:凡是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工业总产值中必须包括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反之则不包括。 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等于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后的余额,如果期末价值小于期初价值,该指标为负值,企业在计算产值时,应按负值计算,不能作为零处理。 (3)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几种具体规定 ①凡自备原材料(包括自备零部件)生产,不论其加工繁简程度如何,一律按全价,即包括自备原材料的价值,计算工业总产值。 ②凡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则加工企业一律按财务上结算的加工费计算工业总产值,即不包括定货者来料的价值。一般分两种情况:a、工业企业之间的来料加工,加工企业(即承包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 (3)国民收入(NI):广义的国民收入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业绩的数量指标,是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用货币衡量的每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数量上等国民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即狭义的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产值。 (5)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例2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GDP产生影响,请回答:(1)该地区的GDP增加了多少? (2)假如当地政府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 (3)假如政府将2000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与(1)相比如何?为什么? 解:第一种解法:考虑了乘数效应 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首先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2000万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1-60%=40%的前提下,该地区将把其中的800万元用于消费,导致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便导致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 Y=2000×1+2000×40%+2000×(40%)2+2000×(40%)3+… =2000/(1-40%) =2000/60%=3333.3(万元) (2)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因为政府支出中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具体如下 ,当政府向厂商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时候,在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中并没有包括对这些劳务的支出,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当政府向居民购买生产要素的服务而生产出物品和劳务的时候,它们也构成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因而应该加上政府的这部分支出,因此在国民收入每一轮中增加2000万元,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为40%,在此影响,每二轮增加为2000×40%,这样一直继续下去,和(1)的效果是一样的。 (3)该地GDP会增加,与(1)相比GDP增加的要少,每一轮的增加为2000×40%,第二轮的增加为2000×(40%)2,于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 Y=2000×40%+2000×(40%)22000×(40%)3+…=800/60%=1333.3(万元) 因为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居民,实际上是一种没有换取生产要素服务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社会产品没有相应增加,因而在计算国民收入不应该算上这部分的政府支出. 第二种解法:没有考虑乘数效应 支出法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一览 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

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 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GDP 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要问一个国家 (或地区) 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计算这个国家 (或地区) 所取得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为能把所有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用一个数字来表达,经济学家想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一数字。因为所有商品或服务都有价格,可以用价格来叠加。譬如:一杯饮料是 5 元钱,理一次发是 10 元钱,等等。不过,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会变化。譬如:一台21 英寸彩电的市价,两年前也许是 3000 元,现在可能只要 1500 元。如果单从货币数量来看是减少了一半,但从实物的效果来看,仍然还是一台 21 英寸彩电。所以,我们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计算其数量的变化时,还必须考虑到价格变化因素即物价变化水平,并做出相应调整。 按此原理,如果要比较一个人今年的经济生活水平相对去年的变化情况,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 (假定为 2 万元),然后,计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 (比如是 2.4 万元),再计算出今年物价水平比去年变化了

国民经济统计八大产业的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学号20120515416 姓名:覃玉山农业,工业,服务业等8个行业的总产值的核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就是按行业计算增加值,汇总各行业增加值,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在行业增加值的计算中,可以把生产法和收入法结合起来使用,即部分行业采用生产法,部分行业采用收入法。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1、农业(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即先计算总产出,再计算中间投入,增加值等于两者的差额。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即按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计算。例如,谷物种植业产出等于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各种主产品产量和秸杆、麦衣等各种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价格计算;中间投入等于农林牧渔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种子、饲料、肥料、燃料、农药等材料价值与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广告费、科技咨询费、防疫费等服务费之和。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农业现价增加值及四项构成均取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表。但要注意:不能直接用总数,要剔除农林牧渔服务业。 2、工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 工业总产出等于工业总产值加销项税。工业总产值是按“工厂法”计算的。所谓工厂法,就是把一个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例如,一个汽车制造厂,既生产成品汽车,又制造汽车零部件,但这个厂的工业总产值只计算成品汽车的价值和对外提供的汽车零部件的价值,不计算该厂制造并用于生产成品汽车所使用的零部件的价值。工业总产值包括当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中间投入包括货物投入和服务投入,货物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服务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运输、邮电、广告、咨询等服务的费用。 工业分为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和规模以下两部分。规模以上部分总产出和增加值取自工业年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SB301表),总产出为总产值加销项税。规模以下部分根据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结合核算实际情况推算确定。销项税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取9%。增加值参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但不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进行推算。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

正文显示: 【行业】宏观综合类 【地域】中国 【时间】20071231 【参考资料】精讯数据 【统计项目】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 =100)(3697字) 【指标参数】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计(1978-2007)(可比价,上年=100) 年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 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 1978 111.7 111.7 104.1 115.0 113.8 123.1 110.2 1979 107.6 107.6 106.1 108.2 107.9 108.7 106.1 1980 107.8 107.8 98.5 113.6 106.0 98.1 106.5 1981 105.2 105.2 107.0 101.9 110.4 129.5 103.9 1982 109.2 109.1 111.5 105.6 113.0 99.3 107.5

115.2 121.2 109.3 1984 115.3 115.2 112.9 114.5 119.3 124.7 113.7 1985 113.2 113.5 101.8 118.6 118.2 133.5 111.9 1986 108.5 108.8 103.3 110.2 112.0 109.4 107.2 1987 111.5 111.6 104.7 113.7 114.4 114.7 109.8 1988 111.3 111.3 102.5 114.5 113.2 111.8 109.5 1989 104.2 104.1 103.1 103.8 105.4 89.3 102.5 1990 104.1 103.8 107.3 103.2 102.3 94.7 102.3 1991 109.1 109.2 102.4 113.9 108.9 105.2 107.7 1992 114.1 114.2 104.7 121.2 112.4 110.5 112.8 1993 113.7 114.0 104.7 119.9 112.2 108.6 112.7 1994 113.1 113.1 104.0 118.4 111.1 108.2 111.8 1995 109.3 110.9 105.0 113.9 109.8 18.2 109.7

对GDP核算中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对GDP核算中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国内生产总值(GDP),包含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工业增加值的核算质量如何,对GDP的核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国自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实施GDP 核算以来,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核算,,都已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统计与核算,由于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较为完备的统计网络、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基础,为工业增加值核算的及时准确,,提供了较好的保证。 但长期以来,上级部门对下级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往往是以经济总量和速度作为评价的尺度,在没有正式开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前,这种考核,往往是以产值论“英雄”,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普遍建立起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后,这种考核就逐步地从过去的总产值过度到国内生产总值。考核,对各地抓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地方统计数据不实的问题,近几年来普遍存在的下一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汇总,普遍大于上一级核算数据的不正常现象,在国际、国内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国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对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从1999年1月份起,根据国家和省统计局的统计制度要求,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发展速度的月度数据计算采用“测算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我们对此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方法可以从生产的角度和分配角度分别反映。从生产的角度即“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余额,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从分配的角度即“分配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是从增加值构成的项目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计算增加值。因此,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既受企业生产消耗变化的影响,也受企业经济效益变化的影响。在总产值中,企业生产消耗越大,则经济效益越低;反之,生产消耗越小,则经济效益越高。工业增加值的两种计算方法从不同侧面体现企业进新创造价值的高低。由于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产品生产的转移价值,只计算生产中新增加的价值,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故“生产法”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是反映工业产品总量的两项重要指标。这两项指标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的特点,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首先,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核算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是工业生产的范围,所反映的都是工业企业本期生产活动的成果。其次,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都遵循最终产品的核算原则。它们核算的均是企业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产品价值,以避免企业内部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再次,工业增加值总量计算的基础来自于工业总产值,是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差额价值。 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包括原材料等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和付给各部门的劳务支出,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量,与其他部门没有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值所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包括原材料等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是工业企业生产的总周转量。虽然在企业内部产值没有重复计算,但企业之间产值允许重复计算。

附件一: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分配法,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应该一样,可实际操作过程中,结果稍有差异,一般来说差异不会很大。针对计算增加值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搞准增加值的统计,现将工业企业计算方法增加值的两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生产法 工业企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中间投入+增值税要搞好增加值的统计,关键在于搞准中间投入及增值税两个指标的统计。 (一)工业中间投入 1、定义: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③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 3、分类:(1)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对象可以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中间物质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的服务费用。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如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的服务费用。(2)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如下五大项:①直接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其他直接材料等)。②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其它)。③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中的非个人支出、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修理费、宣传费、咨询费、诉讼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无形资产摊销、

2013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目标。 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1932人民币元)测算,2013年,中国名义 GDP (国内生产总值)折合91849.86亿美元。 这比上年净增95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分季度看,一季度18912.55亿美元,二季度20797.92亿美元,三季 度22529.93亿美元,四季度29702.83亿美元。 按照年平均人口计算,2013年中国大陆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为41908元,约合6767美元。 (2013年年末人口为13.6072亿,年中人口约为13.5738亿) 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3年GDP增速为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GDP平减指数同比变化1.6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

四季度增长7.7%。 从环比看,一季度环比增长1.5%,二季度增长1.8%,三季度增长2.2%, 四季度增长1.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 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8%。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分需求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计算题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计算题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简答题 1. 在计算增加值过程中,要将中间投入价值从 总产出价值中扣除掉,那么在核算中间投入 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2. 从理论上看,净增加值比总增加值更符合增 加值的定义,但是,实践中更广泛应用的却 是总增加值,为什么? 3. 现代管理中常常倡导要提高生产的附加值, 或者要投资于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如何在 核算中体现这些要求? 单项选择题

1. 理论上说,下列不属于生产核算范围的是 A. 企业自制设备 B.住户自有住房服务 C. 家务活动 D.毒品生产 2. 上海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广州建立了一 家分公司,从事服装生产,根据生产核算的 原则,该分公司实现的增加值应计入的国 内生产总值。

3. 在国民经济范围内,面粉是中间产品,这 —命题 ________ 。 A. 总是对的 B. 总是错的 C. 对于企业来说是对的 D. 当企业用作当期生产原材料时才 能成立 答案:1.C 2.B 3.D 三、多项选择题 1. 对生产者进行分类,有利于观察分析经济 生产结构,具体体现在 ________ 。 A. 进行产业分类为产业结构分析提供前提 B. 进行产业分类可以衍生出投入产出核算的 框架 C. 进行机构部门分类可以观察生产的机构部 门机构,还可以反映经济组织结构特征 D. 机构部门分类为收入分配核算、资产负债核 算 A.上海 国外 B.广州 C.上海兼广州 D.

等提供了起点 E. 按参与市场的性质分类有利于观察分析经济 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2. 下列关于总产出表述中正确的有_________。 A. 总产出既包括货物产出,也包括服务产出 B. 一般不用总产出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总 量,是因为中间产品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C. 工业总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产品法” D. 在我国,对于生长周期较长、跨越几个核算 期的农产品,一般在未成熟时不对其进行产 出核算 E.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普通高校普遍采 取收费制,大学生交纳的学费内在地构成了 高校总产出的一部分 3. 下列关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 A. 固定资本形成是指用于固定资产积累的最终 产品价值 B. 固定资本形成=当期获得的现有资产和新资产 -当期处置的现有资产 C. 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化共同构成最终产品 使用的一个主要部分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演变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的演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不断发展的。它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正式开展于1985年,建立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但当时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仍然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一个附属指标,并且在实际中更多地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其核算方法也不规范,主要是在MPS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物质生产部门中非物质服务消耗、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以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后形成的。这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生产核算,没有使用核算。 1985年,首次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试行)》。 1989年,首次建立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基于国民收入使用法开始试算。 1990年1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对原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二是规定了大修理基金的处理方法。但它仍是一个以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为基础,辅以有关调整补充的方法。 1992年12月,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原则要求,制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首次建立起我国独立的、比较系统的国内生产总值测算方案。这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附属地位变成核心地位。 1993年10月,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基层企业统计一套表要求,制定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这一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并对原方案中有关指标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了修改。如,修改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社会消费等指标的定义;改进了工农业不变价总产出、政府消费、存货增加的计算方法;明确了差旅费、会议费、养路费、排污费等的处理方法以及邮政储蓄业的行业归属等。 1997年5月,根据联合国1993年SNA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对国内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

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GDP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 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 三、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 工业增加值核算分类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即第三级分类)。第二层次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分为39个行业(即第四级分类),其中采矿业有6个,制造业有30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3个。 四、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你知道中国2000 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按市场价 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是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 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 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 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 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 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虛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 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 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不同行业的总产出计算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按产品法计算,表现形式为产值。如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其中由于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而增加值包括增值税,所以计算工业总产出还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销项税;第二类按提供的服务计算,表现形式为毛利(即商业进销差价),如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商业附加费;第三类以营业收入来计算,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中的营利性企业;第四类以虚拟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来计算,如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第五类以经常性业务支出+虚拟折旧来计算,如非营利的行政事业单位。 (2)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 (3)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_1952_2000_张军重点

2004年第10期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复旦大学 200433)* 内容提要: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本文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P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省际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 一、引言 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etc.,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andKhan,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2000),王和姚(WangandYao,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 1(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7年间进行的。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年和1995年间进行的。这两次补充数据和一次调整数据的详细资料主要发表在国家统计局经济核算司(1997)出版的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6一书上(见许宪春(2002)对此的一个介绍)。由于这本年鉴以及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5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都包含了分省数据,并首次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2009-11-27 15:28【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公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实际统计工作中采用哪种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由上级统计部门确定。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

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由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是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资料,因此,两者的计算口径和计算原则是一致的。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三部分: 工业总产值=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为了使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更加准确,将工业中间投入进一步细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营业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个指标,企业应首先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再加总计算出工业中间投入合计。 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交纳的税金。计算公式为: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第四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它与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国际收支核算构成了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的统一整体。GDP对于全面观察经济增长,深入研究经济发展趋势,反映产业结构和分配格局的变化,分析投资、消费、进出口等重大比例关系,制订和调整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GDP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GDP核算的历史沿革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全部收入总和,是一定时期所有常住单位所占有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GNP和GDP核算是统计指标,它们都起源于对国民收入的测算,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们是混用的。但是,GDP是生产指标,GNP是收入指标,收入指标叫国民生产总值,容易引起歧义。1993年联合国通过的SNA,正式提出国民总收入(GNI)的概念,替代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概念。 从其发展历史分析,可以将GDP的计算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估算国民收入阶段,1665年-1933年 W〃配第是历史第一个对国民收入进行估算的经济学家,他根据当时(1665年)英国人口的估计数字和每人每年生活费开支的估计数字,估算出当时英国国民的总支出为4000万英磅,按照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原则,国民收入应为4000万磅。他根据有关财产的估计数字,估算国民收入中的财产收入为1500万英磅,从国民收入中扣除财产收入,推算出劳动收入为2500万英磅。

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一、工业总产值的定义 工业总产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工业总产值按报告期内产品实际销售价格(不包括应交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计算得到,称为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紧缩后,称为可比价工业总产值。 二、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一)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 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2、“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工业总产值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 3、“工厂法”原则。即以工业法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工业总产值,是其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 (二)计算工业总产值的价格确定方法

工业总产值中最主要构成部分——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得到。其中,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Σ产品销售额(不含应交增值税中的销项税额)÷Σ实际销售产品数量。企业不得采用零售价 格计算工业总产值,因为零售价格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不得采用企业内部制定的固定价、计划价或者成本价格等。 (三)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公式 工业总产值=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举例:某汽车生产企业,2009年4月生产发动机20000辆,销售给修理 企业2000台,每台2千元,自用18000台。生产1.4排量小轿车12000辆,销售11500辆,每辆8万元;收到加工费收入10万元。请计算当月该企业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发动机产值+小轿车产值+对外加工费收入=2000×2+12000×80+100=964100(千元) 说明:自用的18000台发动机是作为中间产品安装在销售的小轿车中的,其价值包含在销售的小轿车中,故不再重复计算。 三、与工业总产值密切相关的指标 (一)工业总产值与工业销售产值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工业总产值与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2、区别

GDP核算方法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 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厂房或住宅),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住户),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GDP核算从核算时间上可以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从核算使用的价格上可以分为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 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

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总产出- 中间消耗。 GDP =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居民消费 + 政府消费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 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讲义全

国生产总值核算讲义 第一节国生产总值表及基本分类 国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它围绕社会生产与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反映了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收入的来源与使用情况,对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投资、进出口等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总量进行核算。 一、生产总值的基本分类 (一)产业部门分类 共分3大类,22中类,9小类。 1. 第一产业(1)农业(2)林业 (3)畜牧业(4)渔业(5)农林 牧渔服务业 2. 第二产业(1)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 (2)建筑业 3. 第三产业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 业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批发和零售业(4)住宿和餐 饮业 (5)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 (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居民 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5)国际组织 (二)、居民消费分类 居民消费按消费主体分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按消费容分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住房服务、金融媒介服务及保险服务、集体福利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 (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类 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土地改良和其他 二、国生产总值表 包括GDP总表、生产法GDP表、收入法GDP表、支出法GDP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