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系统简介
人体的消化与排泄系统

人体的消化与排泄系统人体的消化与排泄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协调的系统,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废物。
这个系统由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组成,共同为人体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一、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道和相关附属器官组成,负责将摄入的食物分解成小分子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消化的过程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阶段。
1. 口腔:食物经过口腔进入体内,口腔内含有牙齿和舌头,通过机械咀嚼和混合食物,增加食物表面积,有利于后续的消化。
2. 食管:食物通过咽部进入食管,食管的肌肉收缩将食物推动至胃中。
这个过程是一个自主调节的过程,食物的顺畅通过主要依靠肌肉收缩和松弛控制。
3. 胃:胃是一个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
胃内的胃液酸性较大,能够通过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分解蛋白质。
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形成粗糙的食糜。
4. 肠道:肠道包括小肠和大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绒毛,能够增加吸收面积。
小肠壁分泌消化酶,将混合食糜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更小的分子。
大肠对水分和电解质进行吸收,形成粪便。
二、排泄系统排泄系统由肾脏、尿路系统和皮肤组成,负责排出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物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 肾脏:肾脏是排泄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产生尿液。
肾脏通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将代谢废物、毒素和多余物质从血液中过滤出来。
同时,肾脏也能调节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 尿路系统:尿液从肾脏进入尿路系统,尿路系统由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膀胱储存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主要依靠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控制。
3. 皮肤:皮肤是排泄系统的外部代表,通过汗腺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盐和一部分废物。
出汗的量和成分受到体内温度、湿度、运动和代谢率等因素的调节。
总结:人体的消化与排泄系统密切相关,共同维持了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排泄系统则负责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
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

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总结排泄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负责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它由多个器官组成,包括肾脏、尿液系统、皮肤和肺等。
本文将对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
一、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 肾脏的结构:每个人体内都有两个肾脏,位于腹腔内,与脊柱相连。
肾脏由皮质和髓质组成,外部有肾囊和肾小管。
2. 肾脏的功能:a. 滤波功能:肾脏通过肾小球对血液进行滤波,将血液中的废物、尿素和过剩的物质排除。
b. 调节体液平衡:肾脏调节体液中水、溶质和电解质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c. 产生尿液:肾脏通过肾小管将滤过的物质形成尿液,并将其排出体外。
二、尿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尿液系统的结构:尿液系统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尿道则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2. 尿液系统的功能:a. 输送功能:输尿管通过蠕动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膀胱则储存尿液。
b. 排尿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尿液经过尿道排出体外,完成排泄过程。
三、皮肤的结构与功能1. 皮肤的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表皮是皮肤最外层的一层,真皮是中间层,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
2. 皮肤的功能:a. 排汗功能:皮肤通过汗腺排出体内的废物和过剩的水分,帮助调节体温。
b. 防护功能:皮肤具有保护内部组织免受外部伤害的作用,形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四、肺的结构与功能1. 肺的结构:肺位于胸腔内,主要由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2. 肺的功能:a. 呼吸功能:肺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新鲜空气中的氧气。
b. 排除废气:肺排除体内产生的废气,维持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综上所述,排泄系统是由肾脏、尿液系统、皮肤和肺组成的重要系统。
肾脏通过滤波、调节体液平衡和产生尿液的功能来排除体内废物;尿液系统通过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功能输送和排尿;皮肤通过排汗和防护功能排除体内废物并保护内部组织;肺通过呼吸和排除废气的功能帮助排泄体内废物。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1)原肾管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
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
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原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
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
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
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
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
特化的隔膜小肾管。
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
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动物的消化和排泄系统

肾小管通过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或稀释,以适应 机体需要。
尿液排出
浓缩后的尿液经输尿管输送至膀胱储存,当膀胱充盈时,通过尿道排 出体外。
水分和电解质平衡调节
抗利尿激素(ADH)
当机体缺水时,下丘脑分泌ADH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促进水分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从而保留水分。
无膀胱
鸟类的泌尿系统缺乏膀胱这一储存尿液的器官, 因此它们无法长时间憋尿。
泄殖腔
鸟类的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共同开口于泄殖腔 ,这使得鸟类的排泄和生殖过程紧密相连。
哺乳动物排泄系统特点
尿素为主要排泄物
01
哺乳动物的排泄系统中,尿素是主要的氮排泄物,通过肝脏合
成并由肾脏排出。
有膀胱
02
哺乳动物的泌尿系统拥有膀胱这一储存尿液的器官,可以控制
膀胱炎
膀胱发炎,可能出现血 尿、排尿困难、腹痛等
。
肾结石
肾脏内结晶物质沉积形 成结石,可能导致腰痛 、血尿、尿路感染等。
肾功能不全
肾脏功能减退,表现为 水肿、高血压、贫血等
。
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饮食调整
合理搭配动物饲料,避免过度摄入某些营 养成分,以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定期体检
定期对动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 在问题。
营养物质运输
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 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给细胞代 谢和生长所需。
代谢产物对机体影响及排出机制
代谢产物生成与积累
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以及多余的水分和电解质 ,需及时排出体外。
排泄系统作用
动物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皮肤和肺等器官,分别负责排除尿液、汗液和呼出 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
生物八大系统总结

生物八大系统总结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多个层次。
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物八大系统,指的是生物体内的八个主要组成系统,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下面将对这八大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一、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肺和肾脏进行处理。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其中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血管则负责输送血液,而血液则是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介质。
二、呼吸系统:呼吸系统负责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呼吸系统主要由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通过呼吸作用,氧气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组织和器官所需的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三、消化系统: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便身体吸收和利用。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肝胆系统等器官。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经过机械和化学的作用,被分解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组织和器官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四、排泄系统:排泄系统负责将代谢废物和过剩的物质排出体外,维持体内的平衡。
排泄系统主要由肾脏、尿路系统和皮肤组成。
肾脏通过滤液的形式将废物和过剩的物质排出体外,形成尿液,然后通过尿路系统排出体外。
此外,皮肤也是排泄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汗液排出部分废物和过剩的物质。
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传递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它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信息,控制和调节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运动、感觉、思维和记忆等。
六、感觉系统:感觉系统负责接收和处理外界的刺激信号。
感觉系统包括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和触觉系统等。
这些系统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接收外界刺激,然后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
泌生理学肾脏的排泄与体液平衡

泌生理学肾脏的排泄与体液平衡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维持体液平衡和排泄废物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排泄系统简介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是排泄系统的核心,它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并形成尿液。
尿液经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中,最终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二、肾脏的结构与功能肾脏主要由肾单位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
肾小球通过滤过血液,将多余的水和废物分离出来。
而肾小管则负责将滤过的液体中需要保留的物质重新吸收,再将剩余的废物和多余的物质排除体外。
1. 肾小球的功能肾小球是肾脏的过滤器,它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微小孔洞——肾小球滤屏,在保持体液平衡的同时,将废物和多余物质从血液中过滤出来。
滤过血液的液体称为初尿。
2. 肾小管的功能肾小管承接肾小球产生的初尿,具有重吸收和分泌的功能。
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肾小管会将血液中的水、电解质和其他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体内,以维持体液的正常组成。
同时,肾小管也可以通过分泌的方式将体内多余的物质排泄出去。
三、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多个环节。
1. 滤过在肾小球滤屏的作用下,水、盐类、葡萄糖等小分子被过滤到肾小管中,形成初尿。
2. 重吸收初尿经过肾小管,其中的水、葡萄糖、氨基酸等对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中,而废物和多余物质则继续留在肾小管中。
3. 分泌肾小管具有分泌的功能,它可以将一些体内多余的物质,如尿酸、药物代谢产物等排泄到尿液中。
经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环节的调节,形成的尿液具有一定的组成和浓度,最终通过输尿管排出体外。
四、体液平衡的调节肾脏在排泄废物的同时,还起到了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作用。
1. 水盐平衡的调节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可以通过调节对水和盐的重吸收和排泄,维持体液中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当机体缺水时,肾小管会减少水分的排泄,以保持体内水分的相对稳定;而当体内水分过多时,肾小管会增加水分的排泄,调节体内水分的稳定。
中考复习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中考复习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排泄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代谢产物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本文将介绍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其重要性。
一、肾脏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的核心器官,起着排除废物和调节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每个人体内都有两个肾脏,它们位于腰部的两侧。
肾脏的结构非常复杂,由肾小球、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肾小球对血液进行滤过,将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除,同时重新吸收有用的物质,使体液维持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二、尿液的形成肾小球对血液进行滤过后,产生的滤液进入肾小管。
在肾小管中,大部分水分和有益物质被重吸收回血液中,形成尿液。
尿液中主要含有尿素、尿酸、水、盐等物质。
当尿液经过肾盂和输尿管后,就会进入膀胱,最终通过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
三、其他排泄器官除了肾脏外,人体还有其他重要的排泄器官,包括肝脏、肺部和皮肤。
肝脏具有分解有毒物质和代谢药物的功能,它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然后排入肾脏进行排泄。
肺部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和部分水分。
皮肤则通过汗腺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一些溶解物质。
四、排泄系统的重要性人体排泄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排泄系统能够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物质,保持体内水、盐等物质的平衡,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如果排泄系统发生故障,就会导致体内废物的堆积,产生尿毒症等严重问题。
五、保护排泄系统的方法为了保护人体的排泄系统,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和习惯着手。
首先,要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盐摄入,避免过度饮酒和饮食不规律。
其次,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此外,要适当控制药物的使用,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对排泄系统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人体排泄系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由肾脏、肝脏、肺部和皮肤等多个器官组成,它们协同工作,确保体内废物的排除和内环境的稳定。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中考复习的重要内容,也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年级下册生物排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生物排泄知识点生物排泄知识点
在动物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必须被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叫做排泄,而生物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
下面将介绍七年级生物排泄知识点。
一、人类排泄系统
人类的排泄系统由肾脏、尿管、膀胱和尿道四部分组成。
肾脏是排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将过多的水和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尿管连接着肾脏和膀胱,使尿液流入膀胱;膀胱是一个能够膨胀的囊袋,存储尿液;尿道连接膀胱和体外,将尿液排出体外。
二、其他脊椎动物排泄系统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也是由肾脏、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但它们与人类的排泄系统有一定差异。
例如鱼类的排泄系统中存在鳃,鸟类的肾脏拥有一对迷路,爬行动物的肾脏则是一对高度分裂的肾脏。
三、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相比较之下比较简单,而且差异很大。
原生动物通过体表扩散、泡泡借助真菌的菌丝等方式排泄;海绵动物的细胞单元就会进行自己的排泄系统;刺胞动物的排泄系统则通过体腔、基腔、肠等形式进行排泄。
四、补充水分
身体内水分的大量丧失可能会引起休克等严重的后果,而人和其他动物也必须及时补充水分,以平衡水分丢失。
例如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可以通过饮用水来补充水分,而一些生物,如锯鳐,可以由尿道摄取水分。
一些昆虫和爬行动物可以通过饮用水或进食带水的果实和植物来满足水分需求。
结论
总的来说,生物排泄是各种各样的过程,不同类型的生物存在着不同的排泄方式。
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基础的运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 排尿反射
排泄: 动物有机体代谢产物及不需要物质
血液循环 体外 肺 消化道 皮肤 肾 • 肾脏的功能 1、调节体液渗透压 2、调节细胞外液容量 水 3、调节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浓度 4、排除代谢废物和其他物质 酸碱 5、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6、特殊的生化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概述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及调节
(一)特点
1. 肾血流量大 心输出量的20%
2. 肾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3. 出球小动脉一分支深入髓质—--直小血管
(二)调节
1、自身调节
80-180mmHg,入出动脉平滑肌紧张度改变
2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交感神经
缩血管
E NE ACTH(VP)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创伤 烧伤 出血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 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大量饮水或输液,或蛋白性营养不良及肝 脏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尿多;
大出汗、长期呕吐腹泻,尿少。
c. 肾球囊内压:
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肾小管、肾盂、输尿管阻塞 少尿
d. 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
尿量
如:全身血压下降
和排泄作用
原尿 肾小管 集合管 终尿
数量: 大幅度下降, 99% 的水被重吸收 成分: 营养物质急剧下降, 排泄物浓度上升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选择性重吸收
重吸收方式:主动方式、被动方式
• Na+: 几乎全部重吸收 近曲小管: 65-75%,主动吸收,伴随Cl-、水 被动重吸收 远曲小管: 10%,主动吸收 髓袢升支和集合管: 其余
缩血管
前列腺素
舒血管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 尿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
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 肾球囊, 形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a.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 50—100 nm 的小孔, 能阻止血C, 不能 阻止血浆蛋白 b. 基膜 4—8 nm 的小孔, 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c. 肾球囊内层的上皮细胞 裂隙膜, 4—14 nm
• Cl-:
大部分伴随近曲小管钠离子主动重吸收而 被动重吸收,少部分在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 吸收。
• H2O: 99%重吸收 近曲小管:
60-70% , 被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
髓袢和远曲小管: 10%
集合管:
10-20%
主动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有关
ADH
• HCO3-:80-85% 近曲小管 • K+:大部分在近曲小管主动吸收,其余在髓
肾小球动脉口径缩小
肾静脉淤血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的 因素
1、 原尿中溶质浓度的改变 浓度增高 原尿渗透压增大 防碍水重吸收 尿多(渗透性利尿) 临床: 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达到利 尿,消除水肿
2、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 3、 激素的作用
ADH、醛固酮、PTH 、CT
a. ADH
袢、远曲小管、集合管
• G: 近曲小管 主动吸收 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浓度 限度,超过这个浓度,就不能完全重吸收而 出现糖尿
• AA:几乎全部 在近曲小管 主动吸收 • HPO42- SO42-:与钠离子相伴联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H+、NH3、排泄肌酐、有机酸、 药物、K+
第四节 排尿反射
低级中枢: 脊髓 高级中枢: 脑干 大脑皮层 支配神经: 盆神经 阴部神经 腹下神经
• 二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
a. 滤过面积 肾小球发生炎症 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
工作肾小球 滤过面积 尿量
b. 滤过膜通透性
缺氧或中毒 通透性增加 出现蛋白尿、血尿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动脉血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晶体渗透压增高(大出汗、腹泻、呕吐))
• 循环血量增加(大量饮水、输液)
ADH
远端小管对水的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尿量
b. 醛固酮
醛固酮 远端小管主细胞重吸收Na+,排出 K+
c.甲状旁腺素:
保钙排磷,抑制近曲小管对 Na+、K+、 HCO3-、AA吸收 d.降钙素:
促进钙、磷排出,抑制对钠、氯离子吸收。
滤过膜上还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阻碍血浆蛋白的通过
2、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2.7 ) = 2.0 kPa
出球端有效滤过压 = 6 – ( 1.3 + 4.7 ) =0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