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第二部分__专题六__第二讲__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二、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 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 “乃 其、且、则”等。有时,会直接设题考查辨析副词的不 同意义和用法。
副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状语,所以传统上又 称为“状字”。有些谓语性的副词有时也可以作谓语 或者补语。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其往往是由动词、形容词、 名词、代词等虚化而来,并且副词表示的意义比动词、 形容词、名词等要虚一些,所以传统上把其归入虚词 范畴。 古今副词相同的地方是都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 和形容词性成分;不同在于有些古代副词能充当谓语 或加在名词性谓语前,另外一些副词的古今用法和意 义上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词要重点掌握。
相同的一组是 ①此则 A. ②无以,则王乎 ①若属皆且 B.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D. ①徐公何 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 ①乃 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 )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A项,则: ①副词,表肯定,就是;②连词,那么。B项,且:副词, 将要;②连词,尚且。C项,何:①副词,表反问,怎么; ②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D项,乃:①
的、 他、 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
代词
宾语
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 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文言虚词
一、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 (1)无定代词:或和莫。 (2)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如“而”
惑而不从师。
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
弃甲曳兵而走。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12/10/2021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 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 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 2017 年高考各省、市阅 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 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 “四个关系”。
12/10/2021
(三)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
呢
③表示推测语气 助词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吧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地,或不译
介词 ⑦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12/10/2021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 说》)( )
12/10/2021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 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 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 “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 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 “舍本逐末”。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8.与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介词,跟、和、同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2.连词,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连词,和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介词,和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5.动词,给 志!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动词,结交、亲附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7.动词,赞许 8.蹇叔之子与师。 8.动词,参加 9.然则废衅钟与? 9.通“欤”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0.和„„相比
1.而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14.因
1.于今会无因 2.蒙故业,因遗策。 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2.动词,沿袭、施加 3.副词,于是、就 4.凭借 5.趁机
3.相如因持璧却立。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通过、经由
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由于
15.则
1.欲速则不达。 2.入则孝,出则悌。 1.表转折,却、反而 2.表并列,就„就„
②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③“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 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蜀道难》) ④“乎”和“哉”处于对应位臵,由“哉”是表感叹的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文言文阅读之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PPT资料共45页

殇子矣
3、下列各句中“若”字与例句中 “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A
关山度若飞
B 徐公不若君之美
C 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D 若入前为寿
4、下列句子中,“其”字表示的人 称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所 名词
代词
表概数
表被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为 动词 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 2、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3、草木为之含悲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之 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人称代词
1、与苍梧太守有旧,欲往投之 (《赤壁之战》)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1、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句首助词 1、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鸿们宴》)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然 动词
形容词
以须炉火之然也 (《墨子·备穴》)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代词 连词 助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课件

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1
阅读经典文言文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理解虚词的使用
背诵文言文句子
2
场景和含义。
通过背诵文言文句子,熟悉虚词的搭配
和用法。
3
参加文言文讲座
参加文言文讲座,深入了解虚词的细节
练习虚词运用
4
和语境。
通过练习,加强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同时,对于 学习现代汉语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虚词的分类
虚词可以分为标志位虚词、语气词、关联词和助词 等不同类型。
常见文言文虚词举例
1 标志位虚词
如「之」、「者」等,用来标志名词或动词 的作用关系。
2 语气词
如「乎」、「哉」等,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 或感情。
3 关联词
如「而」、「何以」等,用来连接句子或句 子中的成分。
4 助词
如「之」、「所」等,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 词的意义。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定义和分类,并提供常见虚词的举例。 还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学习虚词的方法和技巧。最后, 我们将讨论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虚词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用来衔接 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关系等。
文言文中虚词的功能与作用
衔接句子成分
虚词帮助衔接句子的主体、宾语、谓语等不同 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完整。
引导关系与逻辑
通过虚词的使用,文言文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句 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表达语气与情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教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教学案新人教版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或者作用。
近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呈逐渐淡化的趋势,课标全国卷已经取消了专门的虚词考查题,但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
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
岐少明经,有才艺。
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
会河东太守刘祐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
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
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
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
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
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
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
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
”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
三府闻之,同时并辟。
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
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
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
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6 表修饰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不比登到高处见得广.
②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译:咚咚的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 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之:用在动词之后,没 有实在意义的衬词 接:接触,交锋
2“而后” 译为“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我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已:停止
3“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 的语气表示更深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现在把钟磬等打击乐器放在水里,即 使有大的风浪,它们也不会鸣响的,更何 况石头呢?
4 表转折 “却”
可译为“但是”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颜色 更深。 (状语后置)
5 表假设 译为“如果” “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秦国用城池请求易璧,如果赵国不答应, 理亏在赵。 曲:理亏。
返回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牛刀小试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二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题组一 教材回扣]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履至尊而.制六合 ⑩而.母立于兹 A .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 B .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C .①⑩/②④⑧/③⑤/⑦/⑥⑨ D .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解析:①⑩代词;②④表并列;③⑤表假设;⑥表修饰;⑦表转折;⑧⑨表承 接。
答案:A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一毫而莫取C.⎩⎪⎨⎪⎧而.今安在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解析:D 项“以”,因,介词。
A 项“于”,从,介词/表被动,介词;B 项“虽”,虽然,连词/即使,连词;C 项“而”,可是,转折连词/因而,因果连词。
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乎”常见的用法因位置不同而不同:用在句中相当于“于”,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用在句末,表某种语气,作助词。
①中相当于“于”“比”的意思,介词;②表疑问语气,助词;③表揣测语气,助词;④作形容词“浩浩”的词尾。
答案: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C 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欣,即欣喜的地方(景观)。
A 项,若: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 项,与:连词,和/介词,同;D 项,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他(师)。
答案:C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B.⎩⎪⎨⎪⎧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C.⎩⎪⎨⎪⎧妇啼一何.苦豫州今欲何.至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解析:D 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或那么。
A 项,也:语气助词,加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表感叹;B 项,因:介词,因为,由于/连词,因为,由于;C 项,何:副词,多么/代词,哪里。
答案:D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夫晋,何厌之.有解析:D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A 项,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 项,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 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答案: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D.⎩⎪⎨⎪⎧遽扑之.,入石穴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解析:A 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引进时间、地点;B 项,以:介词,“用……身份”/介词,因为、由于;C 项,为:介词,被/介词,为了;D 项,之:代词,代虫/指示代词,这。
答案:A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2)同是被逼迫,君尔.④妾亦然.⑤(3)且焉.⑥置土石 (4)彼有人焉.⑦,未可图也 A .①和②同为动词,是,作为 B .③为介词,何……为,即为何 C .④和⑤同为指示代词,这样 D .⑥和⑦同为兼词,意义不同解析:①②动词,是;③固定句式“何……为”,“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④⑤代词,这,这样;⑥兼词,在哪里;⑦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 里。
答案:B[题组二 片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9.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 .其.重之也如此 C .其.词有“瑰伟之文……” D .乐其.林泉之胜 解析:A 项,代词,代黄庭坚;B 项,代词,代苏轼;C 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 项,指示代词,那。
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 项,介词,在/介词,比;C 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 项,句中语气停顿。
答案:D 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2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
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B1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比”。
答案:D参考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面的短文中共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
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愤然而去。
13.例句:(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2)此皆言其.可目者( )(3)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4)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5)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其.如土石何( )解析:例句中的“其”的意义依次是:它的、它、其中的、那、难道、自己的、一定、如果、大概、是……还是、不译。
答案:(1)⑥(2)⑨(3)③(4)⑩(5)⑫(6)④(7)⑪(8)②(9)①(10)⑦⑧(11)⑤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是很鲜美的吧!你如果有这种欲望,不妨从羊群中叼一只来吃,也好一饱你自己的口福。
”狼说:“那把凶猛的牧羊犬怎么办呢?”狐狸挑拨牧羊犬说:“羊多次咒骂你,它的话不堪入耳,你却一点也不发火,是没有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等它嬉戏追逐的时候,我愿意为你洗尽那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