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性别》PPT课件
文化研究

理论家
理论家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李察‧霍加特(Richard Hoggart) 保罗·吉洛伊(Paul Gilroy) 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雅各·拉冈(Jacques Lacan)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
文化研究时常**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连。“文化研究”自诞生 以来在中西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文化发展、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等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另外一个有些微关系但不同的用法里,文化研究这个名词有时会用来当作区域研究(area studies)的同 义词。区域研究这个名词是用来指称针对特别一个文化来进行的学术研究,比如说伊斯兰研究、亚洲研究、非洲 研究等等。
文化研究
学术名词
01基本信息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学术名词。“文化研究”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不能再 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 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参考书籍
参考书籍
若丁·萨达,《文化研究介绍》(第二版) 若丁·萨达,《文化研究介绍》,乔治亚大学出版社
谢谢观看
起源
起源
“文化研究”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一般认定,“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 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CCCS)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此即“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 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
文学与性别研究

文学与性别研究近年来,文学与性别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角色在文学中的呈现方式,揭示其中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与性别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与文学创作、读者解读等方面的关系。
第一部分:性别视角的文学创作性别视角的文学创作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家们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式,深入探讨性别议题,揭示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构建和期望。
例如,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通过女性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她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展现了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在文学创作中,性别视角常常以批判的方式呈现。
作家们通过对性别角色的剖析和拷问,质疑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例如,美国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通过虚构的近未来社会,描述了女性被剥夺权利的世界,引发了读者对性别不平等的深思。
第二部分:性别角色的解读与批评文学与性别研究不仅关注性别视角的文学创作,还致力于对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的解读和批评。
通过对作品中性别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家对性别议题的态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通过女孩斯科特对父亲的观察和成长过程的描写,呈现了一种对男性阳刚之美的颠覆和质疑,引发了对父权主义的反思。
在性别角色的解读与批评中,也涉及到对文学作品中的隐性性别暗示的发现。
一些作品中,作者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巧妙地展示性别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通过女主人公简的坚韧和独立,探索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选择权和自我意识。
第三部分:读者的性别身份与解读在文学与性别研究中,读者的性别身份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性别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会因其性别身份的不同而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女性读者可能更加关注作品中女性主人公的命运,而男性读者则更加关注男性形象的塑造。
《女性主义文论》课件

后现代主义理论
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单一的叙事和解 释,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反思和挑战。
02
女性主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女性写作与主体性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文论认为女性写作是一种独 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强调女性经验、 情感和视角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主体性
女性主义文论主张女性应拥有自主的 主体性,摆脱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和 社会结构的束缚,追求自我表达和自 我实现。
女性形象与社会建构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论批判传统文学中刻板的女性形象,提倡塑造多元、真实、独立的 女性形象,反映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建构
女性主义文论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性别身份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经验 的塑造和影响。
女性主义文论在教育领域的影响
1 2 3
提高性别意识教育
女性主义文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性别平等和多元 文化,提倡在课程中加入性别平等的内容,帮助 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促进女性学的发展
女性主义文论推动了女性学的发展,促使高校开 设女性学课程,培养学生对性别问题的研究兴趣 和能力。
鼓励女性参与学术研究
拓宽文学主题和风格
女性主义文论挑战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提倡多元化的主题和风格,包括对女性经验、性别关系、社会地位等 问题的探讨。
推动文学批评的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文论强调文学批评的性别意识,促使批评家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标准和价值观念,从性别的角 度重新评价文学作品。
女性主义文论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女性主义文论鼓励女性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和参与 ,支持女性学者发表研究成果,提高女性在学术 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04
文化研究(精编课件).ppt

• 再后来它又被延伸到包含整个社会,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 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 上述三种文化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同一对象可以从三个 意义层面上加以讨论。比如摇滚乐。
精品课件
4、文学研究及其争论
• 根据卡勒(Jonathon Culler)的看法: • 文化研究要搞清文化的作用。在一个充满社团、国家权力、传播和跨国公司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研究登陆中国。 • 目前,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知识
领域,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中成绩斐然,甚至 被认为已经进入了西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中心 。
精品课件
二、文化研究的历史沿革
• 一方面文化研究已经形成自己的相对固定的主题和 特征,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又是一个富于变化、难 以定位的知识领域。
领域,其先驱人物是威廉斯、汤普森、霍加特。 • 霍加特在1964年创办了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CCCS)。这是第一个正式成立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是 它在学院内建制化的标志。
精品课件
二、文化研究的历史沿革
• 70年代文化研究主要在英国国内扩展,许多学校开 设了文化研究课程并授予学位。
• 80年代开始,文化研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 国等地得到迅猛发展。
• 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 • 被动的读者与主动的读者 • 文本意义的接受与再生产 • 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培育自觉的分析意识,鼓
励主动的受众
精品课件
文本与语境
• 文本意义的阐述与语境的关联 • 语境作为背景的制约作用 • 社会学结构与动因 • 文化研究的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 • 共时与历时
社会性别ppt

► 性别的不平等不是政治的问题,也不是经济的问题,是政治、 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一起作用的结果。要改变目前性 别不平等的现状就必须从整个文化体系入手,改变人们的观 念,改变政治、经济体制,改变涉及到性别的每个层面。同 时,性别也提供了一个审视我们今天文化的一个视角,它让 我们能更加清晰地分析文化中存在的不平等。
► 要打破不平等的现实,首先要打破这种不平等的观 念,而打破观念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理论解释和 有力的论据论证。
► 社会性别的理论正是试图从根本上颠覆男权社会的 性别文化“前提”,打破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体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但是,打破整个男权社会的霸权体系并不能 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种力量的累积和持续的 爆发,才能从量变到质变。在这个过程中, 两种信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男 权体系必须要改变;不合理的男权体系是完 全可以改变的。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一、性别作为问题的存在 ►二、提出“社会性别”的意义 ►三、改变的可能性 ►四、男性:斗争中的同志 ►五、质疑与批判的视角 ►六、追求平等的困难 ►七、学习社会性别理论的注意点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 一、性别作为问题的存在 ►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差异——性别似乎是一个绝对差
►社会性别理论正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
绪论:从社会性别视角重新解读性别 问题
►第一,社会性别理论不再像过去的理论那样 只注重精英文化的分析,日常生活及大众社 会流行的东西都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
《文化研究·性别》PPT课件

社会性别概念被大量地运用到 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分析中, 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的 到来推波助澜;
同时大量理论著作的出现标志 着女权主义建立起了自己的理 论体系和分析方法,有了独立 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
二、女权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 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 大类。
• 穆勒当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 论断:“一个性别从属于另 一个性别是错误的。”他认 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确实 低于男性,但这是长期社会 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 压抑一方激励另一方的结果。
以沃斯通克拉夫和穆勒 等人的女权主义启蒙理 论作为代表,第一次女 权主义运动浪潮在英国、 法国和美国兴起:
通过了保护女工立法,减少劳 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提高 工资和保障福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解放运 动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契机,并在60年代形成 了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 高潮。
但是在美国,女权主义出现了一次 短暂的消退期。60年代美国的所谓 “快乐的家庭主妇”现象是指妇女 退回到了家庭,充当小康家庭的贤 妻良母,一些工作的女性也大多从 事图书管理员、秘书之类的辅助性 工作,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社会 舆论认为职业女性不符合女人的天 性。
“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在19世纪90年代出 现在法国,后传到欧洲和美国,并逐渐流 行开来;五四时期,“女权主义”传入中 国,“男女平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之一,直接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 解放运动。
一、女权主义运动
在欧洲,女权主义的 思想源远流长,薄迦 丘、蒙田、乔叟等人 文主义先驱都曾发出 “男女平等”的呼吁;
• 因此,性别是一组不断重 复的行为,一种看起来自 然的存在,这就意味着男 人和女人可以跨性别来扮 演另一种性别角色。
第二章-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PPT课件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
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
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
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
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得乐趣却得不到满足。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
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做家务、 温柔体贴……
.
19
.
20
.
21
尊重多元的性别气质
.
22
只要有一个女人
作者:南希.史密斯 译者:黄长琦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 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意再 伪装坚强。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再扮演幼稚无知的小姑娘, 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望。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 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
.
2
二、社会性别的含义
社会性别指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 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它形成一种性别的群体特征,表现在角色 、活动及责任等各方面。
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建构了 男女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
3
三、主要观点
(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 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 于男性。
父亲是军人,他不喜欢女孩子过于矫揉造作。印象里 高中毕业之前,我没留过长发,总是跟男孩子在球场 上踢球乱奔。中性化的我从没觉得自己这样有何不妥。 上了大学,感觉就不一样了,我发现周围的女孩子们 个个会打扮,懂得撒娇懂得发嗲,惟有我粗粗笨笨的, 完全不像女生。我身边男性朋友不少,可他们从来都 是把我当兄弟看待。女性的自我认知突然被唤醒,我 开始渴望像其他女生那样长发飘飘,莲步摇曳。当中 的转变大概经过了一两年时间,这中间我特别痛苦, 甚至有过邯郸学步的挫败感。所以,我不想女儿像我 一样。
20第三章 女性主义与文化研究

灵魂是身体的监狱。所以性别是一种表演,它总是发 生在一个惩罚的语境之中。就性别的“表演性”来看, 表演者与表演行为是难分难解的。个人和社会,也浑 然成为一体,难以分辨孰先孰后。这就是“性别麻 烦”,性别不得不一次次通过表演来确认自身,及其 相关社会规范。
女性视角青年亚文化研究:细心考察罗曼司、 流行音乐和时尚笼罩下的工人阶级女孩的文化 生活。
流行少女杂志《杰姬》(Jackie)的文化分析
惯于以漂亮女孩幸福微笑做封面的《杰姬》杂志,完 成了私人领域中“心灵”和情感的内部空间转向:
“文章和专题被小心翼翼地排序,不会让“沉重”的 专题连在一起出现,黑白的图片固执占两页半或三页。 中间总是插进彩色广告或美女图片,吸引读者直接参 与读者来信和提问栏目,使得杂志能被反复阅 读。……进入《杰姬》的世界,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 没有历史、亘古不变的空间,学校或家庭工作等真实 世界关心的东西被束之高阁了。 ”
女性杂志是在男性文化的蔑视之下发展起来的, 承认女性杂志有它自己的权利,这意味着女性 杂志可以创造一个“另外一个世界”,另辟天 地来给女性一个喘息的空间。
文西普:女性杂志分析,目标之一即是解释这 类杂志的魅力从何而来,与此同时,批判性地 分析它们的局限和变革潜能。
2.《杰姬》的女性主义分析
麦克罗比的女性杂志分析 早期伯明翰中心保罗·威里斯和迪克·赫布迪基 等人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是缺失性别意识,导致 研究中女孩子的文化生活缺场。
第三节 性别理论
1.后现代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是女性主义文化研究近年方兴未艾的 一个新近形式,具有浓重的跨学科研究特征, 涉及到性别社会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 及朱迪斯·巴特勒的女性主义理论等等多种资 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他们注重对易装 癖和变性者的研究,以 证明性别是社会建构的, 而非生理决定的。
其实,女性气质概念的内 涵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 的:一个是贪图享受、举 止轻佻的年轻女性;一个 是勤勤恳恳、乐于奉献的 母亲,但她们都可以算是 代表了女性的某些特点。
第五讲
性别文化
温柔 善良 美丽 贤淑 柔弱 母亲
强健 潇洒 儒雅 睿智 洒脱 父亲
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后来居上,在很大程度 上替代了原有的女权主义的研究。
性别是一个批评的概念,是在西 方第二次女权主义革命的浪潮中 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在这里, 性别被用来分析两性之间存在的 不平等现象。
理论上讲,性别概念包 括两层含义:生理性别 和社会性别,这两者是 不能截然分开的。
一般来说,社会性别也包含 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同时还 包括男女之间的互动关系以 及这种关系的社会构成方式。 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也随社会文化的变化仅是指个体 的身份认同和个性,而且 还包含男性气质和女性气 质的文化理想和成见,以 及社会体制和机构中男女 的劳动分工。
从少年期到成年期,男性的 视觉空间能力一般强于女性;
大约从12岁开始,男孩的数 学技能增长要比女孩快一些;
大约从11岁至18岁,女性的 语言能力开始超出男性
模棱两可的:
社会活动中男性更活跃 还是女性更活跃;
男性与女性相比谁的竞 争性更强;
性别之间的统治权;
女性不一定比男性被动, 尽管男孩具有攻击性,但 女孩成为受攻击的被动受 害者的次数不必男孩多。
第二,绝大多数的女权主义 理论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 因为在历史上性别差异通常 是和贬低女性相关联的。她 们倾向于认为性别不应该是 一成不变的;
第三,有一些激进的女 权主义者主张取消性别 身份的认同,将性别看 作是不稳定和可改变的;
第四,当代女权主义 者不仅坚持性别的可 选择性,更强调性别 的表演性:
内涵理解:
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 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 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差 异的原因,生理差异不是决 定性因素;
性别身份规范和制约着人 们的行为和选择;
性别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影响因素: 生理原因; 社会交往和社会期望; 父母的教育; 媒体; 老师的“隐课程”。
持女性气质是天生的一派 被称作“本质主义”,他 们认为应该肯定和强调女 性的一些固有特征,比如 美丽、温柔、会照顾人等 等;
认为女性气质是社会建构 的另一派被称作“建构主 义”,他们认为女性的气 质是后天形成的,指责本 质主义是对女性的贬低和 刻板化:
首先,她们批评在父权社会 中男性气质通常与理性和权 力相联系,而女性气质被赋 予多变和不确定的特征;
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年龄、 不同种族的女性,都具有 女性气质,因此构成女性 性别身份的典型特征可以 千差万别,女性气质的内 部构成是复杂的,而且很 难评价。
不同的观点: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女权主义政治运动的四 分五裂,女权主义者中比较 盛行一种保守的观点,认为 女性的性别差异不仅是自然 的,而且是可取的;
• 朱迪斯·巴特勒认为,性别不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不是 我们所拥有的,而是取决于 我们的行动。为了避免身份 类型固定化,她认为应该让 身份的确切含义永远处于模 糊的状态,于是提出了性别 表演的概念;
• 在她的这个理论中,性别表演是 没有原型可以模仿的,它不是模 仿一种真实的生理性别,而是模 仿一种理想模式。这一理想模式 是自我设计和想象的,并不存在 于任何地方,也永远不会固定下 来,只是在每一次的性别表演中 不断地重复;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母 亲身份为重要基础的女性气质观念 直接导致女性被牺牲和矮化。
围绕性别的区分曾经产生过一整套 知识体系,性别角色逐渐变的僵化。 性别与权力、社会福利、工作机会、 价值标准等紧密相连,成为禁锢人 们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机制。
第三节
性别与不平等
性别是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源泉, 不仅仅是由于男人和女人承担 着不同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 因为这些角色受到了不平等的 评价和对待。
• 因此,性别是一组不断重 复的行为,一种看起来自 然的存在,这就意味着男 人和女人可以跨性别来扮 演另一种性别角色。
与女性气质相关的一个 重要概念就是母亲身份, 它是指女性做母亲的经 历和社会对女性做母亲 的思想建构。
母亲身份是一个复杂的建构, 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母 亲身份的含义又是有变化的, 不同阶级和种族对母亲形象 的期待是不同的。
第二节
性别的定义
在英文中,有两个单词和“性 别”相对应:Sex和Gender。
Sex描述的是生理性别,指从 解剖学的角度及生理的角度体 现的两性和两性差别,生理性 别是先天的、普遍存在的,一 般来说也是不可更改的;
Gender表示社会性别,指在 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不 同的期待、评价,以及男女 各自的群体特征、能力特长 和行为方式。
第一节
两性的差异
生理上的差异
染色体; 荷尔蒙; 生孩子与母性的本能。
心理上的差异
行为; 智力; 个性。 这种心理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
遗传的,而不是社会化影响的 结果。即这种差异出现的越早 越普遍,它越可能是天生的。
一些重要的性别差异
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的:
在可以观察到的大量侵犯性 行为的文化中,男孩比女孩 更具有攻击性;
生的是男孩,就在红布上佩以弓 箭和大蒜;生的是女孩,就只佩 大蒜。
男孩哭——生气;
女孩哭——恐惧。
第二节
女性气质
女人总体上要表现得 十分文静,但是要知 道女人和男人的感受 是一样的。
对于女性气质,西 方女权主义的有关 讨论主要集中在女 性气质是天生的还 是社会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