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优秀心得模板5篇

《起跑线》观后感优秀心得模板5篇《起跑线》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起跑线》观后感优秀心得大全,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起跑线》观后感优秀心得模板精选篇1细雨霏霏的天气,午后场本来就是观众稀少的时段,《起跑线》这部引进片在宣传、题材上又不占优势,种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是我和儿子几乎是包场看的这部精彩的影片。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一对事业有成的商人夫妻在力争让女儿上最好的幼儿园的过程,现实地描写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在寻求从孩子教育入手跻身上流社会时,发生的辛酸、痛苦、纠结的喜剧与闹剧,折射出印度这个几千年阶层固化的国度在历史与现史碰撞的当今时代的社会一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切中了广大中国家长之痛处。
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即是远大前程而抓狂的家长,贫富不光在物质上而在精神尤其是未来愿景上差距的拉大,牛到宇宙无敌自我感觉可以掌控一切的名校校长、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故事不是也在天天上演吗?只是拍不出这么经典的影片吧。
贫民窟里有真英雄,富翁里有真慈善家,故事的结局非常体现正能量,只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吧。
主角拉吉夫妇的选择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做出来的,总之,必须点赞!又一部印度电影的良心之作,一部为人父母者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应该去看看的片子。
虽处荧幕之外,但心如在戏中,恍如看到我们自己升学季,又在四处奔波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如果真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所谓的成与败都只是一时的得失,决定孩子未来的其实和决定我们未来的因素一样,不是成绩或物质生活,终究是人品。
同时更要去关心处于升学季的孩子们,他们背负了对自己未来的责任,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虽然说天将降大任了,得苦其心志、劳其脑筋,但是他们的小心脏终究得有个港湾可以依靠,那就是不做神一样的对手、更不做猪一样的队友而甘愿心暖嘴甜憨笑点赞的爸妈了。
《起跑线》观后感优秀心得模板精选篇2《起跑线》,在看之前在网上看了简介。
观《起跑线》有感9篇

观《起跑线》有感9篇观《起跑线》有感1(972字)这一年来,印度电影在中国比较火,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线》。
印度电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个痛点,来表达观点。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女儿要上学了,为了送到最好的学校,买学区房,送孩子学习,家长也改变形象包装等,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进最好的学校。
忙了半天,最终被拒绝了,原因是家长的背景不是学校需要的,我看到这儿,笑了,印度的好学校也拼爹,土豪不好用了。
在我以为影片到这儿已表达了它的观点时,又戏剧性的反转了。
学校有一定比例的贫民窟的名额,于是他们又搬到了贫民窟里,结果真的成功了,进了这所学校。
是不是也在揭示这种看似对贫民的照顾政策也是有漏洞的。
当学校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让这家人退学。
到这儿,为了赢在起跑线的奋斗,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社会的阶层固化,还有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无论中外的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学校。
看买学区房那段,真是感慨呀。
大连这一年来学区房的房价翻倍的疯狂涨价,已让我这样的工薪族望尘莫及。
细细想来,去了那样的学校,就一定能让孩子考上那三甲高中吗?考上了三甲高中,就一定是能考上一流大学吗?答案当然是不一定。
那为什么还要去?大家还是认为那的师资水平相对较高,期待孩子能在高师带领下,自家孩子更能有好成绩。
这也是家长的稀缺心态吧。
看到好多进了名校的毕业生回来,也说名校也有水平不高的老师,也会出现大家都提前学过了,课上直接跳过,继续往下讲或是直接题海战术。
学生为了适应,需要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辛苦更努力。
孩子们拼命的考上好高中,再考上大学,然后呢?还是会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
家长的从众心理,亦或对孩子同学人脉的期望,都将学校看得太重,而真正需要关注的应是孩子,孩子适合这种高压的竞争吗?孩子的优势又在哪里?一部印度电影,让我们思考着我们身为父母是不是也是迷茫的呢?孩子们如何应对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呢?这部电影虽然有喜剧色彩,看完却心情也不轻松,也让我陷入思考之中。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5篇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5篇《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起跑线》观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篇1)偶然的一个星期,和多年好友一起去看了新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
一开始只是抱着可能是喜剧的态度买的票去看,但看到全剧终,顿时发觉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它更多的是透露这如今的现实。
很多人说,要从起跑线开始,要让孩子从起跑线就领先于别人。
电影中有几句话,是让我和朋友同时发出感慨的。
一是剧中电视的主持人说,有一场马拉松将从明天开始,这不是运动性的马拉松,而是家长与孩子们之间关于上学的马拉松。
二是当男女主人公去找所谓的教育帮手时,女帮手说:“很多父母从刚刚怀孕就开始了”。
受教育,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一场争夺赛。
这场电影所反映出的现实并非无中生有,在身边就可以看到。
影中男主人公早晨去排队领入学申请表时,那儿早已有许许多多的人,有的甚至凌晨一两点就开始排队等候了。
这种现象,是现实,活生生的现实,在我的家乡,甚至有从开放录取学生的前一天就开始有家长排队的学校,不得不说那的确是一所极好的学校。
家长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进这所学校读书,甚至有交高额学费的,但他们仍然乐此不疲。
这部电影,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这种行为是否值得,小孩子进入这所学校读书后又是否真的快乐成长。
在我的家中,我的父母始终认为快乐成长就好,不追求我们有多优秀,我想,我的父母是真的与众不同,是新时代的父母代表。
《起跑线》优秀观后感作文(篇2)看完整片下来,感叹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上学问题,但全片这位小女生的戏份并不多。
真好,电影没有消费小女孩的“惨”,没有借小孩的难受来讲故事。
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
例如,父母要搬家时,可以借搬离家乡这事,渲染小女孩与伙伴分离的悲伤。
作为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可以借此渲染和富家子弟之间的差距,营造个人落寞气氛。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00字电影起跑线观后感600字1起跑线,从怀孕就开始了。
孩子难养,教育资源的抢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为人父母的紧迫感,真是贯穿中外啊。
这似乎是富人的烦恼,不择手段,想尽办法去达到目的;穷人似乎没有那么多事,得到就得到,得不到就顺其自然吧。
这也许也是富人为啥是富人,而穷人只能是穷人的原因吧!可是,穷人有啥办法呢,生活就是这样对待我,为了生存,为了温饱我已用尽全身的力气,哪有余力去做别的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并不想这样,可是不得不。
尽管如此,我还要十分善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邻居的孩子凑学费。
除了善良,我一无所有,所以,我一定要十分善良。
我不批判善良,善良是一定要的,无论穷富,只要为人,都要保持这样一个心,已区别于兽。
善良善良,人人都说,可从未有人给它一个度,一个框架。
可是,你一定要善良,但也请不要太善良。
你拿了一袋米,分给无米下锅的邻居一点,是善良。
你冒着生命危险给邻居的孩子凑学费,完全不考虑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即将上学的`孩子怎么办?是善?但是这种为善行为值得提倡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以,请先把自己照顾好,人有时候自私点好,况且这种自私不危害旁人。
自己一无所有,还把机会让给别人,只能怒其不争,不哀其不幸。
最近江歌的事情闹得沸沸腾腾,朋友,闺蜜又变成一个让人生畏的存在。
我在你无家可归的时候收留你,在你和人冲突的时候保护你,可你呢,躲在门后,听着我的尖叫无所作为,你说是害怕牵制了你的行动。
可是,我不害怕吗?在车站等你到凌晨,我不害怕吗?在外面给你的男朋友理论,我不害怕吗?可是,我还是做了。
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啊,友谊给了我力量,善良给了我理由。
江歌啊,你没有错。
但是多么希望你不是那么善良,朋友的前男友一直纠缠,朋友都害怕了。
你不曾了解那个男生,可是朋友的怯懦告诉你那不是个善茬,你也许应该报警,或是让你的朋友寻求家人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出头。
我只是希望如此,但是,我知道你没有错。
起跑线的观后感

起跑线的观后感起跑线的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起跑线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起跑线的观后感1印度电影起跑线与其说在说印度教育,不如说在描绘全世界的社会现实。
贫富差距仿佛将人隔成不同世界。
无论是穷人和富人,在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都力求得到最好的教育。
可是教育资源就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获得优质资源,无数家长动用各种资源,学校也逐渐有了“选择权”,大家不过在各取所需,获得最大化利益罢了。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过相对中的相对。
影片中虽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但这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穷孩子的需求。
即便有幸获得名额,也还要考虑学校课余的活动费用,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呢?即便孩子能够顺利入学,他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孩子如何能够适应调整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从这点来看,这似乎是教育可以思考的问题。
所以,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是千千万万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不是每个有钱人最后都能幡然醒悟,影片最后那些想站起来鼓掌却瞬间放弃的镜头告诉我们有太多的家长不能、不想也不敢,因为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每个人都不敢。
也不是每个穷人都像影片中那样善良。
也并不是每个学校的领导人都像或不像影片中的校长。
其实,看清楚现实不是妥协。
那些喊着改变命运、促进公平的确很美好,不过几千年来的人性和游戏规则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就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所谓防不胜防。
认清了现实再来谈教育,教育不该放的太低,因为下一代需要。
教育也不该放的太高,太高会站的不稳。
起跑线的观后感2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可是,我们中国的学生最大的缺陷就是控制自己习惯的能力。
在日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吃饭时都是自己打饭观后感大全,能吃多少打多少,尽量把饭菜吃完。
吃完饭以后再自己刷盘子,擦桌子。
他们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力很强。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引言:观看《起跑线》的感受2.对教育观念的反思3.对社会现象的思考4.总结:对《起跑线》的观后感正文(篇1)【引言】《起跑线》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印度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夫妇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历经波折的故事。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教育观念、社会现象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对教育观念的反思】观看《起跑线》后,我不禁对现行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质疑。
电影中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费尽心思让孩子进入名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名校真的就是孩子未来的保障吗?我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名校的头衔。
【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起跑线》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即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疯狂竞争,让我深感震撼。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种看似为孩子好的做法,实际上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总结】总的来说,《起跑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我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而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强迫孩子学习。
目录(篇2)1.引言:概述《起跑线》电影的基本情况2.主题一: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3.主题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4.主题三: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压力5.总结:电影引发的思考和反思正文(篇2)《起跑线》是一部深入探讨教育话题的印度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进入顶尖学校,费尽心思试图争取到一个入学名额的故事。
电影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和压力等问题。
首先,影片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
在印度,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私立学校,而这些学校的入学名额有限,竞争激烈。
为了让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主人公拉吉和米塔努力争取各种途径,包括抽签、面试、买学区房等,以此来提高女儿皮雅进入顶尖学校的机会。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

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起跑线电影的观后感(共含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起跑线电影观后感看到了电影《起跑线》的介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部印度片,说的是一个有钱人的家庭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学校,不惜一切的故事。
电影我是提早订好的,平时看电影我都不买零食。
这次还买了一个套餐,里面有两杯可乐和爆米花。
这是孩子强烈要求的,为了满足孩子,就订下了。
每对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部《起跑线》说的是印度的家庭,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
电影里的父母,为了报名喜欢的学校,一晚上都要排除拿表格。
而且还要把孩子送去提高班,让孩子接受更专业的辅导。
虽然这对父母是有钱人,可是最好的学校竟然不录取他们的孩子。
最后想到了假扮穷人,要此来拿到指标。
因为这所最好的学校,有给穷人孩子读书的名额。
有钱人去最低层里面生活,可是为了孩子都坚持忍下去了。
可见这父母是多么的伟大呀!虽然最后得到了想要的学校,却因为良心不安,也明白到不是好学校才能给孩子最好的,包括孩子的品德,最终又去了普通的学校。
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适合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看一看。
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收获的。
篇2:起跑线电影观后感《起跑线》再度发扬了印度电影触及社会痛点,批判社会现实的优点。
与本片沉重的主题不同,《起跑线》用缤纷的色调和诙谐的调侃连接了教育不公、贫富差距、数典忘祖、社会歧视链、子女培养目标和人性异化等主题,结尾的处理让人惊喜连连,讽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国,在国民教育领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连夜排队入学、高价购买学区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等高强度超龄教学、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天壤之别、教师和校长的势利庸俗、教育腐败等。
印度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一样,从老师到学校,从孩子到家长,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和浮躁气息。
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故事,总被我们的邻居滴水不漏的讲出来呢?《起跑线》在叙事手法、镜头运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规中矩,故事也简单的很:一对“暴发户”夫妻拼尽全力让子女入学。
《起跑线》观后感(精选28篇)

《起跑线》观后感(精选28篇)《起跑线》观后感篇1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经线”,但“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观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对起跑线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地想将她送到最好的学校的故事。
他们先是购买学区房,为报名连夜排队,找教育机构咨询,甚至想去贿赂校长,最后,听说排名第一的学校的校长不愿招收做服装生意的孩子时,又打起贫困生名额的主意,他们伪装成穷人入住贫民区,并顺利拿到入读名额。
最终,他们却选择了公立学校。
“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他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不得不说,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
我们的父母也一样,耗费大量金钱,为我们报了各种辅导班、购买学位房……想尽办法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我由衷地钦佩剧中希亚姆及他的家人。
他们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地帮助拉吉一家。
希亚姆知道拉吉的工资被扣光了,居然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给他们。
最后,为帮助拉吉的孩子筹学费,竟不惜碰瓷,将赔偿的费用全部交给拉吉。
看到这里,我感动不已,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们虽然穷,可比起那些有钱却为富不仁的人来说,他们更值得尊敬。
我要学习他们这种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影还用诙谐的手法描述了教育的不公。
上层社会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就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顺利地升入名校;而普通人以及穷人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学校就读,孩子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电影的尾声,拉吉因良心爱到谴责,向校长坦白自己靠欺骗的手段获取了入学名额,希望把名额还给邻居希亚姆的孩子。
没想到校长居然因为希亚姆是真正的穷人而拒绝他的请求。
教育的商业化让拉吉感到愤怒,他在入学典礼上说出真相,揭露了校长的虚伪,但台下的家长们却选择了麻木、冷漠,只有妻子米塔为他鼓掌。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不禁为拉吉的正直、勇敢而喝彩。
他在用行动引导女儿做个诚实、正直的人。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数学单元测验卷发了下来,居然是100分!我兴奋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
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
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
“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
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
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
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
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
来填补。
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
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
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