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合集下载

诊家正眼 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

诊家正眼 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学习中医脉学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巧。

这本书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进展和治疗方向。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脉诊初探、脉诊细节、脉诊精微、脉诊技巧。

其中脉诊初探主要介绍脉搏的基本知识,包括脉象分类、脉的节律和脉质等。

脉诊细节则更加详细地介绍了不同部位的脉搏特征和对应的疾病。

脉诊精微则涉及到一些细微的脉搏变化,需要医生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和分析。

脉诊技巧则是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计划。

总体来说,诊家正眼四言脉诀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学经典,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脉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本书,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提高临床效果。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哎呀,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神奇的话题——中医把脉。

你们知道吗?中医把脉可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学好中医把脉呢?这里就有一个简单易懂的口诀,叫做“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跟着我一起来学习吧!1. 1.1 观察手腕: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手腕,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哦!要用两只手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然后轻轻地摆动一下,这样对方就会自然地伸出手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仔细观察对方的手腕了。

手腕上有三条主要的血管,分别是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三条血管的搏动情况,来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2 1.2 轻触皮肤:接下来,我们要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碰对方的手指关节处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人体最薄的地方,也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

通过轻触皮肤,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血液流动情况,从而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1.3 1.3 比较搏动:当我们轻触对方的皮肤时,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掌侧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情况。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的这三条血管的搏动应该是均匀、稳定、有力的。

如果搏动过快、过慢或者无力,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1.4 1.4 感受心律:除了观察血管的搏动情况,我们还可以尝试感受对方的心律。

方法很简单,就是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按在对方的手腕上,然后慢慢地数数对方的心跳次数。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钟。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心脏问题。

1.5 1.5 注意呼吸: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呼吸情况。

健康的人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有规律的。

如果呼吸急促、浅表或者有喘息声,那就说明对方可能存在呼吸系统问题。

2. 2.1 询问病史:在把脉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对方询问一些关于病史的问题。

比如说,最近有没有感冒发烧?有没有失眠、头痛等症状?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对方的身体状况。

详解台湾臧正传的臧氏脉学

详解台湾臧正传的臧氏脉学

关于臧氏脉学臧氏脉学是臧正传先生由其先辈传承,并经多年临床研究出的一套独立完整的脉学体系。

根基于《黄帝内经》,注重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并依脉将方切入,予以改善、调理体质及修复损伤脏腑,使五行逐步相因,进而解除症状,对各种疑难杂症有神奇的疗效、高治愈率。

见证了臧氏脉学的神奇疗效,感念臧正传先生中医传承之心,2002年开始,在台湾达观中医诊所林医师的支持下,达观中医诊所全力实践应用臧氏脉学,并于2008-2016年举办了5期臧氏脉学研习班。

为便于传播中医,2007年开始,臧正传先生在福建中医药大学进修学历,带教了数十名临床专业学生,义诊了大量病人。

与学生一起,2014年在福州市鼓楼区大儒世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初设诊所,2016年进入福州仓山区颐希堂中医门诊部,2017年在福州市鼓楼区创办福州同和堂中医门诊部。

期间,2015年在泉州、福州各举办了1次研习班,2017-2019年在同和堂连续举办了3次研习班。

2020年11月开始,臧氏脉学传承人与专业中医平台“中医家”合作。

不到半年,传播覆盖传统中医从业人士30%以上,连续3次成功举办线下精讲实操班,并已有普及性的线上课程。

主要学员有:私立医院院长、体制内名中医、民间名中医、连锁医馆创始人、中医博士、中医硕士、独立诊所经营人……,区域遍及全国大江南北。

臧氏脉学由来节录2016年台湾第五期臧氏脉学研习班的前言稿(下述),可了解臧氏脉学由来大致过程。

【今日有幸和诸位热爱中医朋友研讨体质调理的另类医学,非常欢愉。

它不是本人职业,更非事业,而是伴我一生的兴趣,进入临床,已逾40年,接触的患者,皆熟识亲友,1979年陆续治愈直肠癌、肝硬化等末期患者,慕名而来病人非常多,每个人都要结果,也跑不掉尝尽神仙、老虎、狗的感觉。

中医典籍记载的特效方、方剂学、伤寒、金匮、温病及清末名医如陈修园、王清任等家名方,皆曾试着去用,抱着满怀希望,初期效果梃好的,缓解酸痛,速度很快,过不了两日又犯,始终无法结案,期间死最惨的就是气喘病。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和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把脉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把脉口诀:1.把脉要有前后左右、上下左右、浮沉寸关问这句口诀意味着把脉时需要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脉搏,同时还要触摸上下左右的脉搏,并且注意是否有浮脉、沉脉、寸脉和关脉等不同脉搏形态,最后还要向患者询问有关健康状况的情况。

2.寸脉为代表,其它肢脉逕观察这句口诀强调了寸脉的重要性,寸脉是指手腕尺泽穴处的脉搏,中医把脉时常常通过观察寸脉的形态和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而其他肢体的脉搏也是需要仔细观察的。

3.細數形色,毛糸色馬,此即心脉这句口诀是指心脉的判断方法,中医通过细心观察形态和颜色来判断患者的心脉状况,有时还可以通过触摸毛细血管和皮肤的颜色来判断心脏疾病。

4.看舌便知心肾和三焦,色苍藏红恶灼黄这句口诀是指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来判断心肾和三焦的健康状况,舌头苍白或者藏红可能意味着心肾功能失调,舌头恶灼黄可能意味着三焦有炎症。

5.紧查明或浮或沉大病老人的髓脉这句口诀是指对于大病和老年人,需要着重观察髓脉,大病和老年人的髓脉有时会出现浮脉或者沉脉的现象,中医需要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来判断病情。

6.表里虚实,主要是琼脉这句口诀是指通过观察琼脉来判断体内的虚实情况,中医大脉中的琼脉反映了人体的虚实情况,有时琼脉会有紧绷、滑腻、弦实等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可以帮助中医判断病情。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把脉口诀,通过这些口诀中医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把脉方法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观察才能熟练应用,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这门技术。

中医把脉方法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通过把脉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第四节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脉诊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

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1。

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

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有关脉诊的内容非常重要。

以下是医宗金鉴中脉诊口诀的简要概述:
1.诊左右:观左右脉,了解身体状况。

2.察动静: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弱。

3.分寸病:通过脉搏的细微变化来诊断疾病。

4.推沉浮:观察脉搏的沉浮变化,了解体内的阴阳情况。

5.切疾徐:观察脉搏的快慢,了解疾病的急缓。

6.监阳阴:观察脉搏的强弱和速度,了解阳气和阴气的平
衡状态。

7.辨虚实:观察脉搏的实虚情况,了解疾病的实质。

8.论表里:观察脉搏的表浅和深沉程度,了解表里关系。

这些口诀是医宗金鉴中脉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仔细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弱等特征,结合整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医生可以进行辨证施治,判断疾病的性质、进展和阴阳失衡等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脉诊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除了口诀外,医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运用。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

民间中医绝技之诊脉传心诀之要点: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迟数息中分缓急。

浮而无力即为虚,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无力是为弱,微沉有力便是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迟而无力缓与涩。

数而有力为紧弦,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

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

1、切头部脉新位置;一般切脉按寸、关、尺定位,本人临床诊脉发现,除此位置外,发现头部病诊脉位置,在寸脉前,大拇指掌骨下小头高起处(大多角骨上)。

此处脉专诊查头疼、头晕、头胀、咽部肿痛等证候。

此处脉出现,主要表现浮、滑、弦、紧、数等;如头晕,指下便有绿豆大小,浮而光滑之感觉,弦紧为头痛。

2、切脉部位是缩小的人体:它是头朝下,脚朝上,面向内,头向大拇指掌骨下弯曲,躺在切脉位置上,和耳穴图相同,是个倒人形,切脉时按其走行,能诊查全身疾病。

3、切高血压脉位置: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上亢;诊脉在右寸部肺脉上;因肺朝百脉,诊查以浮、弦有力为高血压,脉微、细小无力为低血压,不大不小脉象平和为正常。

根据患者脉象力量大小的程度来分辨血压高低数字,省时省力,要经常练习,靠手功技巧。

4、诊查肿瘤脉:肿瘤中医称为瘕、积、聚;癌为岩,表示坚硬如岩石,固定不移。

诊查此脉时,初起脉小而光滑流利,表示气血凝聚,肿瘤正在逐渐形成,其它部位脉,无变小之感觉;中期肿瘤部位脉弦滑逐渐增大,其它部位相对缩小,而晚期脉,滑紧弦大而有力,如切绞索,有一种坚实有力而大的感觉,而其它部位脉象十分微弱,这是邪盛正虚,气血供养肿瘤,肿瘤转移扩散的象征。

5、诊查孕脉:a、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

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卷上】【一】指法总义【二】八法总义【三】微甚兼独【四】二十四象会通【五】位数形势【卷下】【一】独取寸口本义【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四】初诊久按不同【五】脉有两侧【六】脉有动摇【七】脉有内曲外曲【八】脉有变易无定【九】外诊撮要【十】三关脉体通考【十一】左右表里直解【十二】辨止【十三】单诊总按不同【十四】脉有头本【十五】脉有俯仰【十六】脉有无数细丝【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2【卷上】【一】指法总义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二)数者:迟、数、促、结也(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

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 3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耎,举指来疾者此也惟三指总按,横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以移指法4,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以有隙。

而其真不见,后乃自创一指直压之法,以食指直压三关,而真象并露矣。

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横度脉上,而展转以诊之。

【二】二十四象会通:(一)浮沉:以诊气之升降也,阳不能降,则脉见于浮,阴不能升,则脉见于沉,前人每以脉之在浮在沉,与脉之能浮能沉相混,能浮能沈乃高深之义也(二)迟数:以诊气之躁静也,躁有因热,有因燥,静有因寒,有因虚,而皆有因郁 5按内经:手躁足静,与迟数不同,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迫,足经之道远,其气至也缓,故有躁静之殊也。

然先至者不能先去,必待后至者去,而始能与之俱去,故无迟数之异也。

滑伯仁谓: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至止即察躁静之事也,察其停于下者之久暂,又察其鼓于上者之久暂,而阴阳嘘吸之躁静了然矣。

(三)强弱:以诊势之盛衰也,应指有力谓之强,无力谓之弱,前人每以脉形之软硬,与脉势之盛衰相混,内经凡言脉之大小,多指动势之盛衰也。

(四)刚柔:以诊形之软硬也, 6 形软有因血虚,有因湿热,形硬有因血实,有因风寒,此即内经之所谓缓急也(五)滑濇:以诊形之枯润也,血有余则脉滑,血不足则脉濇,然血由气行,故亦可征气之盛衰云,气血必有津已载之,始能推行滑利,故内经以滑为阴有余,濇为阳有余,阴即津液也。

(六)断续:以诊气血之通塞盛衰也,有形之断续,长短是也,有动之断续,促结濇代是也,此条专言动之断续,应指有力有神,属于通塞,无力无神,关于盛衰, 7 亦有无力而有神者,微衰而兼塞也,来去停匀,五十不代,谓之续,参伍不调,有来有去,谓之断。

其败也,虾游,鱼翔、屋漏,雀啄,塞者血塞也,衰者气衰也,败者气血俱败也。

(七)长短:以诊气之郁畅也,气畅则虽弱而亦长,气郁则虽强而亦短。

按气有出入,有升降,出入横也,升降直也,风寒外束,气出不利,脉来弦紧,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气郁也,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亦言其大概而已。

(八)高深:以诊气之嘘吸也,此指来去之远近,所谓息之深深,达之觉觉者,气之操纵也,浮沈是阴阳嘘翁之已然,高深是阴阳嘘翁之方然, 8 一言气之所在,一言气之所至。

(九)厚薄:以诊血之盈虚也,以形体言,非浮沉之谓也,故有浮而厚,有沉而薄,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断,谓之厚。

仅在一侯,按之即断谓之薄。

(十)宽窄: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气热则血涨,气寒则血消,血实则气充,血虚则气怯(一一)敛散:以诊气之寒热也,以两旁之边际言,非宽窄之谓也,宽窄指脉体之大小, 9敛散指脉边之清浊,故气寒血盈,宽而亦清,气热血虚,窄而亦浊,亦非刚柔之谓也,一、刚柔指脉体之硬软,二、敛散指脉迟之紧松,故血虚气寒,软而亦紧,血实气热,硬而亦松,脉中有脊,而两边浑浑不清也。

(一二)粗细: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宽厚相搏谓之粗,窄薄相搏谓之细。

会通者,二十四象互相加乘,以求合于古脉,而诊百病也,如浮薄而硬,革也。

浮薄而耎,芤也。

浮厚而敛,弦也。

浮薄而散,微也。

长硬而敛,紧也。

10 短耎而散,濡也。

高而数,促也。

深而迟,伏也。

短而刚强,动滑也。

断而柔弱,结代也。

长厚硬敛,弦牢也。

长厚柔散,洪缓也。

是故:芤、血虚也,迟、气寒也。

伏、气闭也。

代散、气脱也。

血弱虚微、气血俱虚也。

细紧,气血俱寒也。

革、阴盛于上也。

牢、阴盛于下也。

洪促、气热于气分也。

动滑、气热于血分也。

浮数、气热于气分也。

11沉迟、气寒于血分也。

弦革、气寒于气分也。

紧结、气结于血分也。

细、血中气寒也。

缓、血中气热也。

长短、同有气郁。

气横于气分则长。

气结于血分则短也。

滑濇同有、血虚血实。

寒凝于血分则实而濇。

热亢于气分则虚而滑也。

而且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实极似虚,虚极似实。

如滑主痰也,而痰亦见濇,弦主肝也,而肝亦见濡,上气喘促脉虚虚大,也而亦有紧细伏匿,孕脉必滑也,而亦有虚濇不调,又弦缓相反也,而风弦与热缓相似, 12 滑濇相反也,而热濇与虚滑相似。

搏与散相反也,而抟而累累不续,即与散同论。

洪与伏相反也,而尸厥霍乱。

伏与洪同断,长与盛相反也。

而长而劲,短而搏,同主气逆气郁。

散与结相反也,而同主症痂。

正气未衰则结,正气既衰则散,亦有乍病食滞而脉敛者。

胃气新乱而未复也,或其人素有湿热,加之新伤,而中气溢溃也,有以无脉为病所者,芤脉中空,即内主精血之伤也,有以有脉为病所者,紧脉浮数,即外主风寒之感也。

抑尤有要焉。

滑伯仁曰: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六字真诀。

故审脉者,凝神于指下起伏去来头本之势,而脉之真象无遁,即病之升降敛散之真机,亦并露而无遁矣。

明乎此者,必知脉证断无相反,何则,有所以相反者在也,脉病断无不应,何则,有所以不应者在也,仲景曰:邪不空见,中必有奸景岳曰:脉之假者,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

13【三】八法总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以缓急大小滑濇立纲。

而以微甚纬之,实开千古诊法之奥,后世有以浮沉迟数分刚者,则其义浅而不备矣。

今拟合二者共十字,仍似微甚纬之,于十字中纵横离合,即二十八脉,不待拟议,而形状嘹然,然此特其形状耳,未足以尽脉理之妙也,(一)滑氏曰:凡察脉,须识得上下来至止,盖求明脉理者。

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前后也,数者、迟数也,形者、虚实滑濇也,势者、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四者为经,更纬之以微甚兼独,百病之虚实寒热,全从此八字上分合剖析,每诊一人,即于各部中按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复寻之,则真假无遁情,而气分血分之病,亦到指便见矣。

此其泄天地之秘者也,指到脉上, 14即心先拟其脉,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继存其息,迟耶数耶,继察其体,长耶短邪,虚耶实耶,滑耶濇耶审此三者,指下必已有定象,即就定象上,揣其微耶甚耶,独见一脉耶,兼见何脉耶,至此而气更定矣,于是玩其上下起伏之盛衰,动止之躁静,而本原无不并露焉,大抵诊脉,以察来去之势为最要,此阴阳嘘翁之气机也。

【四】位数形势(一)位数形势者,正脉之堤纲也。

位即三部九候也,或在寸,或在尺,或在浮,或在沉,数以纪其多寡也,数与滑促,其数皆多。

迟与濇结,其数皆少,即屋漏雀啄,虾游鱼翔。

举该于数之类也,至于形势,分见互见,各有妙蕴,挺互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血之端倪也。

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气之征兆也。

(二)内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 15又曰:脉至如火新然。

脉经曰: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此血不唯气,势之独见者也,内经曰:其肝脉至,如循刀刃责责然,真心脉至,如循意苡子累累然,此气不运血。

形之独见者也,故形势分见者,皆气血偏绝之死脉也,若在平人,无不气血相融,形势相洽者,然气血稍病,即于相融相洽之中,不无彼此胜负之致,尤不可以不辨,(三)如形劲于外者:,气悍于中,是动与大也,气不堪悍,是弦与紧也,(四)若气甚歉,则为细矣,为芤矣,形微胜于气者此也,如形弱于外者:气悍于中,是洪与滑也,气不堪悍,是濡与弱也,(五)若气甚歉,则为散矣,为微矣,气微胜于形者此也,(六)是故人之诊脉也,指到脉上,先察其形之粗细硬软,再审其气之至也,充于脉管之中,微溢脉管之外,既将脉形撑宽,而又起伏高深有力,无来去盛衰之参错,斯为气血和同焉, 16何者?脉之正管,其四旁必有无数微丝细管,以达其气于肌肉,所谓腠理也,若寒盛而阳气不敌,则微丝细管先为寒束,脉气之来,不能旁溢,此即紧脉之象也,更有脾肺中气不足,不能充于脉中,往往脉形挺然指下,而气来如线,从脉中驰过,既不能撑宽,更不能起伏矣,此脉形虽粗,脉气自细也,更有中焦痰饮停结,其湿热浊气,上蒸肺中,肺气不能清肃,脉管为之膹莞,挺然指下,而中气为痰饮格拒,不能畅达,其来如绵,过于指下,既不能撑宽,亦不能起伏矣,此脉形虽硬,脉气自软也,此非脉管自硬,乃浊气壅塞使然,是动脉之中,有推荡不动之气也,李士材论芤脉有云:一、其状加按慈葱,以指浮候之,着上面之葱皮,二、中候之,正当葱之中空处,三、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矣, 17此非独芤脉之诊也,脉管本自如此,但有时紧时松,时盛时实之异,芤脉中虚,遂易显耳,(七)芤脉属浮,只动于上面之皮,其下面之皮不动也,此脉形虽厚,脉气自薄也,势有来去,有起伏,形有中边,有底面,(八)是故平人之身,荣卫调和,脉中脉外,气行度数相应,指下每不见脉之硬管,及气之来,乃觉正管既充,而又微见旁溢焉,且微丝管之所系大矣,倘卫陷入荣,中外隔绝,脉在指下,一条扛起,是壮火耗津,脉络不能濡润而闭塞也,往住有眩冒颠仆,偏枯痿易之虞,(九)昔者俞春山尝言:老人虚人,久病将死,其脉皆独然一条扛起,似与肌肉不相连络,是气血不交,荣卫相离,犹老树将枯,根上旁须,先见憔悴,不得土气矣,此察形之至微者也,至于察脉之势,非但察其来去之盛衰也,必且来去之间,循环相续,自沈从容上浮,自浮从容下沉,其情如环,无骤折之迹,(十)尝见有一种脉,其来也有顷而一掣,其去也有顷而一掣,一息亦不过四五至,未尝数于常脉,而指下鹄突,无容与迥环之度,此为津虚血热,气燥而旋转不利也,内经谓之躁脉, 18故夏脉如钩者,以其来盛去衰,不能如环之圆,钩即环之缺其一面者也,躁则来去如一,并无所缺,而骤来骤去,不为圆转,而为直折,(十一)盖扁鹊所谓其至跳者,内经又谓脉之动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是又于脉气方动之顷,分别前后,以察阴阳之微机,于是难经有: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之论,(十二)仲景有:脉来头小本大,其病在表之谈,后人有动前脉盛气有余,脉衰气不足,应后脉盛血有余,脉衰血不足之辨,是皆剖析微芒,脉学之上乘诊家之慧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