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双宾语句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 王力

古代汉语 王力

齐桓公伐楚
师进,次于陉。次,军队临时驻紥。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 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两句 皆宾语前置句)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 “君恵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于,介词, 向。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 此衆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 曰:“君若以徳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衆,无所用 之!”
无使滋蔓,蔓难圗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子姑待之。”
郑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 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 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郑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既
绪论
一.何为“古代汉语”?它包含两个体系: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 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 2.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口语)。 (1)古白话:六朝以后,特别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 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 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 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 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 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 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 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 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
郑伯克段于鄢
二.通假字、古今字 1.庄公寤生。(寤通啎) 2.食舍肉。(舍后作舍) 3.阙地及泉。(阙通掘) 4.永锡尔类。(锡通赐)
齐桓公伐楚《左传· 僖公四年》

842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大纲

842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科目代码:[842]一、考试要求1.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学生要控制古代汉语的语言逻辑,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评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语言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控制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主意,以提高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须要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汉语1.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将通过对文言文的标点、翻译来考察,其难度不会超过教材中的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或者《史记》列传的难度。

文中教材(包括文选与常用词)浮上过的词语将不会注释。

2.有关知识: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方式(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经籍纂诂》4.《辞源》5.《辞海》6.《经传释词》第1 页/共9 页7.《词诠》8.《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变化的类型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二)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定义2.词的本义的探求主意(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A、相似类比B、相关借代C、相因推导2.词义引申的脉络A、连锁式B、辐射式五、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1.“六书”的名称及许慎的定义2.四体二用3.汉字结构辨析(二)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1.文字的本义2.文字本义的探求主意六、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定义、形体、成因、辨识(二)异体字定义、类别、辨识七、判断句,也字(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三)语气词“也”的特点八、讲述句,矣字,焉字(一)古汉语的双宾语句(二)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1.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2.代词“是”作宾语前置(三)动量成分的位置1.数词直接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4.“为……所……”式5.“被”字式(五)语气词“焉”的用法九、一定句,一定词(一)一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二)“弗”“毋”“未”“无”“莫”的用法十、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二)疑问代词“孰”“安”“恶”“焉”“奚”的用法(三)疑问语气词“乎”“诸”的用法十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定义(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1.使动用法第3 页/共9 页2.意动用法3.名词活用做动词4.名词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一)“者”的用法(二)“所”的用法(三)“者”和“所”的区别十三、连词,介词(一)介词“于”(於)“以”“为”的用法(二)连词“而”“以”“则”“且”的用法(三)“然而”“然则”“固然”的用法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二)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三)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十五、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什么是双声(二)什么是叠韵(三)三十六字母(四)什么是古音通假(五)假借字的两种情况十六、古书的注解(上)(一)古注的意义和历史(二)常见的体例本文、毛传、郑笺、孔疏、陆释文(三)古注的内容(四)古注的术语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如、读若;读曰、读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如字;变读;衍文;脱文第二部分语言学理论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语言与符号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1.语言符号的随意性和线条性2.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和联系1.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2.国际音标第二节从声学看语音1.语音四要素2.音质的声学分析第三节从发音生理看语音1.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第四节音位和音系1.对立和互补2.音位和音位变体3.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1.区别特征2.音位聚合群第六节语音单位的组合第5 页/共9 页1.音节2.语流音变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1.语法的组合规矩和聚合规矩2.语法单位第二节组合规矩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矩2.词组成词组合句子的规矩第三节聚合规矩1.词类2. 形态3.语法范畴第四节变换1.变换和句法同义2.变换和句法多义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第五章词义和语用第一节词汇和词义1.词和词汇2.词的词汇意义3.词义的概括性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1.一词多义2.同义关系3.反义关系第三节句义1.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第四节语用1. 话题和说明2. 焦点和预设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1.文字及其作用第三节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和分类1.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个性和分类 2.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第四节文字的发展与传扬1.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2. 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自立性第五节书面语1. 口语和书面语2. 书面语的规范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缘故和特点1.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3.语言演变的特点第二节语言的分化1.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2.社会方言3.地域方言4.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1.借词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1.语言联盟2.系统感染第7 页/共9 页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1. 语言替换2.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1.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2. 共同语第六节语言接触的异常形式——混合语1. 洋泾浜2. 混合语3. 世界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1.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2. 语音演变的逻辑性和演变机制3.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语法的演变1.组合规矩的演变2.聚合类的演变3.类推4.结构的重新分析5.语法化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1.词义的演变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光: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古代汉语部分(1)文言文翻譯(25分)(2)阅读分析题(25)(3)论述题(25分)语言学理论部分:(1)解释术语 25分(2)简述 20分(3)论述 30分四、参考书目1.《古代漢語》(一、二册),王力主編,中華書局校訂重排本。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王力《 古代汉语》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 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 兄郑庄公、 弟共叔段、 母姜氏) 的矛盾, 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 轧, 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以及姜氏偏私任性, 以私情干政; 共叔段野心勃勃, 愚蠢 骄横。 初, 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 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公曰: 「 制, 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 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 五之一, 小、 九之一。今京不 度, 非制也, 君将不堪。 」 公曰: 「 姜氏欲之, 焉辟害。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公曰: 「 多行不义, 必自毙, 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 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 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 公曰: 「 无庸, 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 可矣! 厚将得众。 」 公曰: 「 不义不昵, 厚将崩。 」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 可矣。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遂蜫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 「 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 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 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 公 曰: 「 尔有母遗, 鏲我独无。 」 颍考叔曰: 「 敢问何谓也? 」 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曰: 「 君何患焉。若阙 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 公从之。 公入而赋: 「 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 」 姜出而赋: 「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 」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 颍考叔, 纯孝也, 爱其母, 施及庄公。诗曰: 「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 其是之谓乎。

辨析古代汉语中双宾语和兼语式

辨析古代汉语中双宾语和兼语式

辨析古代汉语中双宾语和兼语式作者:彭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相较于双宾语句式,兼语式的发展相对不足,有些研究人员甚至把兼语式划归为一些已经存在的特殊句式当中。

对于兼语式的研究产生于现代汉语,而对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式研究不足,本文试图更进一步地说明兼语式在古代汉语中就存在的事实,并且和双宾语句相比较,辨析二者区别联系。

关键词:辨析;古汉语;双宾语;兼语式作者简介:彭星,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一、古代汉语中的双宾语与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谓语动词后面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近宾语和远宾语,区分标准为距离动词的远近,有时也被称为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

(1)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给予的动词可以带双宾语,比如“赐”、“与”、“予”等等。

而在双宾语中,需明确的是直接宾语表示内容,间接宾语表示目标物件或者人。

例如: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

在这个例子里,“公”为主语,“赐” 谓语动词,之后的“之”为间接宾语,“食”为直接宾语。

(2)除了给予,在古汉语中,告知类动词比如“告”、“教”、“示”等等也可以带双宾语。

例如: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

(《庄子·秋水》)。

在这个例子中,“之”是告知的对象,为间接宾语;而“海曰”为告知的内容,因此为直接宾语。

二、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句定义:在古代汉语中,兼语句的谓语部分是连用的动词或者是形容词,但不属于同一个主语。

特色为前一个谓语的宾语是另一个谓语的主语的嵌套结构。

它是相当于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衔接在一起的格式。

可以理解为(主语+谓语+兼语+谓语)这种组成结构,以下将介绍六个古代汉语中,兼语句出现的分类以证明兼语句式确实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1、命令型兼语式。

这种类型的第一个谓语动词一般是“使”和“令”,而兼语后谓宾结构通常是表达主语对于兼语的要求。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

北冥有鱼_王力古代汉语
■ 第二说:主谓结构 郭锡良本:海动。旧说,海动时必起大风,鹏趁海动时的
大风飞往南海。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二到三页:[六]海运:谓海风
动(陈启天《庄子浅说》)。 宋林希逸说:“‘海运’者, 海动也。今海濒之俚歌,犹有‘六月海动’之语。海动必有大 风,其水涌沸,自海底而起,声闻数里。”(《南华真经口义》 ) 清王闿(kǎi)运说:“海运,今飓风也。”(《庄子内篇 注》,在《王湘绮全集》内)
■郭锡良本“古汉语常识·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56—357页:“夫”还可以和“且”、“故”、 “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 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且 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 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汉语大字典》959页: “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 段玉裁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
句子结构
“之”,将“生物以息相吹”名词化。整个句 子,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判断句。前两个“也”字 是句中语气词,在主语后表停顿语气;后一个 “也”字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但整个句 子不能直译为判断句。
“至极”的结构
■ 动宾短语。到尽头。 ■ 资料:
郭锡良本582页:“极”,本义是房屋的正 梁,……也用于井梁。……引申为极点,最高 点。……又为极限,尽头。
课本第三册1092页“极”亦有解释,但不如郭 锡良本妥当。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其 课本:其,人称代词。代鹏。 郭锡良本:其:指鹏,用作定语。“其视下”即“大鹏 之视下”,名词性词组用作全句的主语。 *采纳郭锡良本的解释。 ■是 指示代词,这样。 ■ 则已 等于说“而已”。已,罢了。 ■ 译文 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1)

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下面我们分双宾句、连动句、兼语句、被动句和动量句进行介绍。

(一)双宾句动词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有些动词既可涉及人,又可涉及物,因而可带两个宾语。

这类动词一般表示给予、告语的意思,如与、赠、赐、谓等。

这是古今汉语都一样的。

但是古代汉语一般动词也可带双宾,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

如: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这种双宾句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动词“为”字。

古书上有许多用动词“为”的句子带了双宾。

如不如早为之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此例中之“为赐”即“施恩”,其意指“国君您曾经已给晋君恩惠了”,但很容易被误解为被动句)(其他例子见教材第253页)(二)连动句连动句是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今不同的是,古代两个动词之间常用“而”、“以”等连接,表示承接和目的。

如:公入而赋。

(三)兼语句用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叫兼语句,这种句子的前一动词往往含有“使令”的意思。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句中的“我”既是“使”的宾语,又是“掌”的主语,是为兼语。

古今不同的是,古代的兼语常常可以省略。

如:杞子使()告于秦。

(四)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就是被动句。

下面谈三个问题:1.意念上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意义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胠箧》)龙逢是被夏桀斩的,比干是被纣王剖的。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甲骨文中就有,比如说:“鹿禽”(《粹953》)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下面这些不同的句型:“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为……所”式、“见……于”式、“被”字句。

下面分别说明。

A.用“于”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是在动词谓语后用“于”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述句之双宾语句
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如:
《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叙述句。

如: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今天先学双宾语句。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因为离动词近,现代汉语叫它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

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离动词远,现代汉语叫它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或事。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如:给他一本书、拿给他一百元、问他两个问题、叫他老张。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比现代汉语复杂。

首先,跟现代汉语一样,含有“取予、询问、称说”等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1.“取予义”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取予义动词有“赐”、“与”、“授”、“予”、“归”、“遗”、“贻”、“偿”、“藉”、“赍”、“取”、“夺”等。

如:
①《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活我,吾与女璧。

”(与,动词,给。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卫庄公说:救活我,我给你玉璧。


③《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④《孟子·告子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紾,zhěn,扭折。

任国有个人问孟子的弟子屋庐子:“礼仪和吃饭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娶妻和仪礼哪一样重要?”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那个人说:“按照礼仪找吃的,就会饿死,不按礼仪却可以吃饱,那还一定要礼仪吗?按照亲迎礼,就娶不到老婆,不按照,就会娶到老婆,那还一定要遵守亲迎礼吗?”屋庐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去问孟子。

孟子说:“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吃的重要。

拿娶妻的重要方面跟礼仪的细节比较,当然娶妻重要。

你告诉那个人:扭住哥哥的手臂,抢走他的食物,就得到吃的。

不扭,就得不到吃的,那还会去扭吗?翻过东邻的墙,去牵拽人家的闺女,就得到妻子。

不牵拽就得不到,那还会去牵拽吗?”不能扭,不能拽。

孟子想说的是:礼仪、食物、感情,内部都有不同的大小轻重,不能因为不恰当的对比就怀疑礼仪的重要性)
⑤李斯《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抛弃百姓去资助帝国,拒绝宾客而让他们服事诸侯,使天下士人退缩而不敢西进,裹足不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

藉,动词,借。

赍jī,动词,送。

2、“问告义”(即询问、告示)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的问告义动词有“语”、“告”、“示”、“教”、“问”、“谓”等。

例如:
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之,代词,指代颖考叔。

郑庄公告诉他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
②《左传·哀公十七年》:“既入焉,而示之璧。

”【之,指代己氏。

卫庄公登城远望,看到己氏的妻子有一头乌黑的美发,就让人把她头发剃了,给他老婆做假发。

公元前478年,卫庄公被戎州人攻击,结果逃到了己氏家里,已经进入他家里,就拿出玉璧给他看。

说:只要你救我,我给你玉璧。

己氏说:“我杀了你,玉璧会跑哪里去呢?”就把卫庄公杀了,把玉璧取过来】
③《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后稷教导百姓各种农事,种植五谷。

稼穡,耕种和收获。

泛指农业劳动。

这里是名词。

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④《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续补:“豹往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到了邺地,会见年长的人,问他们百姓感到疾苦的事情】
除了上面这两类,还有两种情况,也可以带双宾语。

3.普通动词带双宾语。

古代汉语中一般意义的及物动词也能带双宾语。

例如:
①《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

”【“立之君”就是“给他们(民)立国君”】
②《吕氏春秋·士容》:“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

”【“解之围”就是“给它(邯郸)解围”】
③《汉书·高五王传》:“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

”【吕氏子弟统兵关中,想危害刘氏而自立为帝,现在我们打败齐国,回去报告胜利,这是增加了吕氏的势力啊。

益,动词,增加。

资,名词,“益吕氏资”就是“给吕氏增加力量”】
④《孟子·万章下》:“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想要见到贤者,而不用适当的方式,就像想请人进来,却对他关上门一样。

“闭之门”就是“对他(贤人)闭上门”】
另外,古代汉语里,普通动词用于表示使动用法时,也能带双宾语。

结构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如:
①《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②《左传·隐公元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贾谊《论积贮疏》:“今殴民而归之农。


这类双宾语结构的特点是:间接宾语是动词的使动对象,直接宾语是间接宾语发出动词这个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

第一例,“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

“赵盾”是动词“饮”的使动对象,“酒”是赵盾发出“饮”这个动作支配的对象。

第二例,“无生民心”,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第三例,“负秦曲”,使秦国担负不讲道义的责任。

第四例,现在驱使百姓,使他们归向农业。

4.动词“为”带双宾语。

“为”也常常用于双宾结构:“为+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是“为”的关涉对象,直接宾语是“为”的支配对象。

例如:
①《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②《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③《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第一例,“为”可以理解为“安排”。

不如早点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更加蔓延。

第二例,“为”可以理解为“准备”。

给他准备了一筐吃的和肉,放它们在口袋里给他。

第三例,“为晋君赐”,“为”不能理解为“被晋君赏赐”,这里的“为”理解为“给予”。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赐。

注:
1. 间接宾语,一般指人,有时虽然是物,但相当于人。

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偿赵城”,补偿赵国城池。

赵,指赵国,不是具体的人,但“赵”是动词“偿”的交接对象,相当于人,所以“赵”作间接宾语,城作直接宾语。

2. 直接宾语,一般指物,有时虽然指人,但相当于物。

如:
《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


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女。

魏王,指魏王。

荆王就是楚王,因为楚国最早的国都在荆山(今湖北襄樊),所以叫荆楚。

荆王,指楚怀王。

这里的“美人”当然是人,然而是动词“遗”的具体交接的东西,即受事,相当于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