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驱动桥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摘要汽车驱动桥是汽车的主要部件之一,其基本的功用是增大由传动轴或直接由变速器传来的转矩,再将转矩分配给左右驱动车轮,并使左右驱动车轮具有汽车行驶运动所要求的差速功能。
汽车差速器位于驱动桥内部,为满足汽车转弯时内外侧车轮或两驱动桥直接以不同角度旋转,并传递扭矩的需求,在传递扭矩时应能够根据行驶的环境自动分配扭矩,提高了汽车通过性。
其质量,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可靠性。
随着汽车技术的成熟,轻型车的不断普及,人们根据差速器使用目的的不同,设计出多种类型差速器。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车用差速器开发设计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控制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目前兴起的三维软件设计方面,缺乏独立开发与创新能力,这样就造成设计手段落后,新产品上市周期慢,材料品质和工艺加工水平也存在很多弱点。
本文认真地分析了国内外驱动桥中差速器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论述汽车驱动桥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在差速器设计中应掌握的满足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通过性、降噪技术的应用及零件的标准化、部件的通用化、产品的系列化等关键技术;阐述了汽车差速器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经济、适用、舒适、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和分析比较,确定了轻型车差速器总成及半轴的结构型式;轻型车差速器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运用了理论分析成果;最后运用CATIA软件对汽车差速器进行建模设计,提升了设计水平,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设计完全合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驱动桥;差速器;半轴;结构设计;Automobile driving axle is one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cars, its basic function is increased by the transmission shaft or directly by coming from torque, again will torque distribution to drive wheels, and make about driving wheel has about vehicle movement required differential function. Auto differential drive to meet internal, located in car wheel or when turning inside and outside two axles directly with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nd transfer the rotating torque transmission torque in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should be driving torque, improve the automatic assignment car through sex. Its quality, performance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ecurity of the vehicle, economy, comfort and reliability.As car technology maturity,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small, people of different purpo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ial, the design gives a variety of types differential.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China's automotiv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design whether in technology, or in the cost control there are large gap, especially at present the rise of 3d software design, lack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us causing design means backward, new products listed cycle slow, materials quality and craft processing level also has many weaknesses.This paper conscientiously analyzes the differential drive axle desig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utomobile driven axle, this basic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carry on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l practiced a meet the design should be mastered in smooth and automobile driving through sexual, noise red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arts of standardization, parts of generalization, serialization of products, and other key technology;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automotive differential system analysis; According to economic, applicable, comfortable, safe and reliable design principles and analysis comparison, determine the small differential assembly and half shaft structure type; Small differential structure design strength calculation u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Finally using CATIA software modeling design of automotive differential, promoted design level, shorten the development cycle, improve the product quality, design completely reasonable, can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s.Key words:Differential mechanism;Differential gear;Planetary gear;Semiaxis;目录1 绪论 (1)1.1 我国汽车驱动桥的现状分析 (1)1.2 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趋势 (2)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2 汽车驱动桥的总体结构与差速器分类 (2)2.1 汽车驱动桥的总体结构及原理简介 (2)2.2 汽车驱动桥的设计要求 (5)2.3 差速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2.4 差速器的分类 (6)2.4.1 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 (6)2.4.2 滑块凸轮式差速器 (9)2.4.3 蜗轮式差速器 (10)2.4.4 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 (11)3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设计 (12)3.1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的差速原理 (13)3.2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的结构 (14)3.3 普通圆锥齿轮式差速器的设计和计算 (14)3.3.1 行星齿轮数目的选择 (15)3.3.2 行星齿轮球面半径的确定 (15)3.3.3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数选择 (16)3.3.4 差速器圆锥齿轮模数及半轴齿轮节圆直径的初步确定 (17)3.3.5 压力角 (17)3.3.6 行星齿轮安装孔的直径及其深度 (18)3.3.7 差速器齿轮的几何计算 (18)3.3.8 差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 (20)3.4 差速器的材料 (21)3.5 差速器壳体设计 (22)3.5.1 差速器壳参数设计 (23)4 半轴的设计 (24)4.1 结构形式分析 (24)4.2 半浮式半轴杆部半径的确定 (25)4.3 半轴花键设计 (27)4.3.1 半轴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 (29)4.3.2 选择用钢 (29)4.3.3 热处理工艺分析 (29)5 基于CATIA的差速器建模 (30)5.1 CATIA软件的介绍 (30)5.2 CATIA V5版本和应用领域介绍 (31)5.2.1 CATIA V5版本特点 (31)5.2.2 CATIA V5应用领域 (32)5.4 差速器的建模 (33)5.4.1 差速器零件建模 (33)5.4.2 差速器的装配 (37)总结 (38)参考文献 (39)致谢 (40)1 绪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
汽车差速器左右壳体设计说明书

--差速器壳体选用QT420—10。
--零件是差速器壳体,它与半轴套管配套使用,为拖拉机的左右转向提供不同速度的可靠性。
Ф48孔用于安装与两驱动轮相联的齿轮和半轴,两Ф22用于安装十字轴与形星齿轮。
整个差速器的功能是使左右驱动轮能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以满足拖拉机转向的需要。
本零件是闭式差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位于差速器的左部与右壳相联,起着支承、连接和保护的作用。
其它各部分功用如下:1.Ф50外圆支承在轴承上,使差速器壳体旋转,从而传递动力和运动。
2.Ф138外圆与右半壳相配合,一起传递动力、运动、支承工件、保护部结构。
3.Ф200外圆连接中央传动大圆锥齿轮,使运动和动力传到差速器,而后传到两个后轮,得到不同的转速。
4.中间十字轴孔4-Ф22是支承在壳体上的轴孔,传递动力和运动,中间部是轮系各齿轮运动的空间。
5.12-Ф12用于连接中间大齿轮。
四、绘图4.1三维建模差速器左右壳体的三维图如下图所示图1 差速器壳体三维图图2 差速器壳体三维图4.2工程图的制作差速器壳体的工程图如下所示图3 差速器壳体二维图图4差速器壳体二维图图5差速器壳体二维图五、加工工艺设计5.1零件材料及技术要求的确定QT420—10具有较高的韧性、塑性,在低温下有较低的韧--脆转化,其主要性能如下:最低抗拉强度:σb=412Mpa.最低屈服强度:σs=265Mpa.最低延伸率:δ=10%.布氏硬度:αk=294KJ\m2技术条件:GB1348—78由于差速器壳承受扭转力矩,为提高强度和耐磨性,铸件成型后,还需进行正火处理。
5.2毛胚尺寸的确定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1)Ф50m6外圆面查表得,双边加工余量分别为:粗加工余量:5mm半精加工余量:1.0mm精加工余量:1.0mm总加工余量:7mm毛坯取Ф57mm2)Ф37孔(无公差要求)精镗后:Ф37 双边加工余量2Z=1mm粗镗后:37-1=Ф36mm 双边加工余量2Z=5mm毛坯:Ф31mm3)Ф200外圆面(自由公差)精车后: Ф200mm 2Z=1.3mm粗车后:200+1.3=Ф201.3 2Z=6.7mm毛坯:Ф208mm4) Ф139js6(±0.012)外圆面精车后:Ф139js6(±0.012)mm 精车余量2Z=0.2mm半精车后: Ф139+0.2=Ф139.20063.0-,半精车余量2Z=1mm,经济精度IT8粗车后:Ф140.2025.0-,粗车余量2Z=2.8mm,经济精度IT11毛坯:140.2+2.8=Ф143 5) SR54球面精车后:SR54046.0+,加工余量Z=0.6mm粗车后:54-0.6=SR53.4,加工余量Z=1.4 mm,经济精度IT11 毛坯:53.4-1.4=SR526) Ф48孔精镗后:Ф48H9(062.0+),加工余量2Z=1mm粗镗后:Ф4716.0+,加工余量2Z=5mm,经济精度IT11毛坯:47-5=Ф42mm 7) 大端平面精车后控制尺寸11mm,加工余量2Z=1mm粗车后控制尺寸11+1=12mm,加工余量Z=2mm 8) Ф138外圆面(自由公差)精车后:Ф138,加工余量2Z=2.2mm粗车后:138+2.8=Ф140.2,加工余量2Z=2mm 毛坯:140.3+2.8=Ф1439)Ф133H8(063.0+)孔面精车后:Ф133H8(063.0+),加工余量2Z=2mm粗车后:133-2=Ф13125.0+10)车Ф79端面精车后:控制尺寸4005.0+,加工余量Z=1mm粗车后:控制尺寸39+2.6=41.6mm 毛坯:41.6+2=42.6mm,取43mm11) 钻孔12-Ф1212.0+扩孔后:12-Ф1212.0+,加工余量2Z=1mm钻孔后:12-Ф1111.0+,经济精度IT1112)钻螺纹孔8-M10扩孔后:8-Ф10,加工余量2Z=0.8mm钻孔后:10.3-0.8=Ф9.511.0+,经济精度IT1113)钻铰十字孔4-Ф22J7(033.0054.0--)精铰后:4-Ф22J7(033.0054.0--),加工余量2Z=0.1mm粗铰后:4-Ф21.9052.0+,经济精度IT9钻孔后:4-Ф21.613.0,经济精度IT115.3刀具选择在机床上加工的工序,均选用YG6硬质合金车刀和镗刀,并尽量采用机夹可转为车刀。
差速器计算说明书

学号06091618成绩课程设计说明书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学号 06091618姓名王硕指导教师杨卓题目名称汽车差速器设计设计时间2012年4月2012年5月4日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 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 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 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 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3)4、半轴设计计算 (14)4.1 结构形式分析 . (14)4.2 半轴计算 (16)4.3 半轴花键计算 .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
托森差速器的设计说明书(可编辑)

托森差速器的设计说明书(可编辑)托森差速器的设计说明书(可编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目录一 . 托森差速器的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二 . 托森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三 . 蜗轮、蜗杆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四 . 蜗杆前、后轴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五 . 空心轴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六 . 直齿圆柱齿轮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七 . 蜗轮轴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八 . 差速器外壳的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九 . 参考车型相关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十 . 设计心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十一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通过答辩一 . 托森差速器的简介每辆汽车都要配备有差速器, 我们知道普通差速器的作用: 第一 , 它是一组减速齿轮, 使从变速箱输出的高转速转化为正常车速; 第二, 可以使左右驱动轮速度不同, 也就是在弯道时对里外车轮输出不同的转速以保持平衡。
差速器计算说明书

学号******** 成绩课程设计说明书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学号********姓名王硕指导教师杨卓题目名称汽车差速器设计设计时间2012年4月2012年 5 月 4 日目录1、任务说明书 (1)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 (2)2.1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2)2.2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 (3)2.3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3)3、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3.1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8)3.2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11)3.3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主要几何尺寸:表1-3-1 (12)4、半轴设计计算 (14)4.1结构形式分析 (14)4.2半轴计算 (16)4.3半轴花键计算 (17)5、差速器壳体 (19)6、变速箱壳体设计 (20)7、设计总结 (21)8、参考文献 (22)配图 (23)1、任务说明书已知条件:(1)假设地面的附着系数足够大; (2)发动机到主传动主动齿轮的传动系数0.96w η=;(3)车速度允许误差为±3%;(4)工作情况: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运转,载荷较平稳;(5)工作环境:湿度和粉尘含量设为正常状况,环境最高温度为30度; (6)要求齿轮使用寿命为17年(每年按300天计); (7)生产批量:中等;(8)半轴齿轮,行星齿轮齿数,可参考同类车型选定,也可自己设计; (9)差速器转矩比4.1~15.1S =之间选取; (10)安全系数为35.1~2.1n =之间选取; (11)其余参数查相关手册;2、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发动机的最大转矩m N M .140max =,rmp n 4500=,发动机到主传动主动齿轮的传动效率0.96η=,安全系数n=1.3一档变比64.41=i ,本次设计选用主减速器传动比9.30=i 因此总传动比096.189.364.4012=⨯=⨯=i i i因此输出转矩316296.0140096.183.1max 20≈⨯⨯⨯=⋅⋅⋅=ηM i n T N.m差速器转矩比S=1.1~1.4之间选取,这里取S=1.2轴最大转矩为b T ,半轴最小转矩为s T得到方程⎪⎩⎪⎨⎧=+=0TT T T T S s bs b解得:m N T mN T s b .1437.1725==2.1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1)按题目已知条件,选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摩擦片限滑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摩擦片限滑差速器设计说明书一、引言摩擦片限滑差速器是一种常见的汽车传动装置,用于控制车辆行驶时左右两个驱动轮的差速。
本文将对摩擦片限滑差速器的设计原理、结构以及工作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二、设计原理摩擦片限滑差速器主要由摩擦片组、侧齿轮、主齿轮和壳体等部件组成。
当车辆行驶时,发动机的动力经过传动系统传递到差速器,差速器将动力分配给左右两个驱动轮。
摩擦片限滑差速器的设计原理是通过摩擦片的压力调节和摩擦力控制,实现左右两个驱动轮的差速控制。
三、结构设计1. 摩擦片组:摩擦片限滑差速器中的摩擦片组由多个摩擦片组成,摩擦片一端与侧齿轮相连,另一端与主齿轮相连。
摩擦片的数量和材质对差速器的工作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2. 侧齿轮:侧齿轮位于摩擦片组的一侧,其齿轮与摩擦片相互啮合,通过转动实现摩擦片的压紧和释放。
3. 主齿轮:主齿轮位于摩擦片组的另一侧,其齿轮与摩擦片相互啮合,通过转动实现摩擦片的压紧和释放。
4. 壳体:壳体是摩擦片限滑差速器的外壳,用于保护内部零件,并提供安装和固定的功能。
四、工作特点摩擦片限滑差速器的工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差速控制:摩擦片限滑差速器通过调节摩擦片的压紧程度,控制左右两个驱动轮的差速。
当车辆行驶时,若左右两个驱动轮的转速相差较大,差速器会自动调节摩擦片的压力,使两个驱动轮的差速减小。
2. 高扭矩传递:摩擦片限滑差速器能够在车辆起步或遇到路面阻力大的情况下,提供较大的扭矩输出。
通过增加摩擦片的压紧力,差速器能够提供更大的传动扭矩,使车辆克服起步阻力或通过困难路况。
3. 稳定性和平顺性:摩擦片限滑差速器能够提供较好的车辆稳定性和平顺性。
通过差速控制,使左右两个驱动轮的差速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减少车辆因驱动轮差速过大而产生的不稳定性和颠簸感。
五、使用注意事项1. 定期检查差速器的工作状态,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2. 避免长时间高速行驶或连续行驶在滑行路面上,以免摩擦片过热损坏。
差速器设计说明书

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设计1 差速器作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左、右车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路程往往是不相等的,如转弯内侧车轮行程比外侧车轮短;左右两轮胎内的气压不等、胎面磨损不均匀、两车轮上的负荷 不均匀而引起车轮滚动半径不相等;左右两轮接触的路面条件不同,行驶阻力不等等。
这 样,如果驱动桥的左、右车轮刚性连接,则不论转弯行驶或直线行驶,均会引起车轮在路面 上的滑移或滑转,一方面会加剧轮胎磨损、功率和燃料消耗,另一方面会使转向沉重,通过 性和操纵稳定性变坏。
为此,在驱动桥的左、右车轮间都装有轮间差速器。
在多桥驱动的汽 车上还常装有轴间差速器,以提高通过性,同时避免在驱动桥间产生功率循环及由此引起的 附加载荷、传动系零件损坏、轮胎磨损和燃料消耗等。
差速器用来在两输出轴间分配转矩,并保证两输出轴有可能以不同角速度转动。
汽车上广泛采用的差速器为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较小等优点,应 用广泛。
它又可分为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摩擦片式差速器和强制锁止式差速器等。
2 差速器原理结构由于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结构简单、工作平稳可靠,所以广泛应用于一般使用条件的汽车驱 动桥中。
图5-19为其示意图,图中0w 为差速器 壳的角速度;1w 、2w 分别为左、右两半轴的 角速度;0T 为差速器壳接受的转矩;r T 为差速 器的内摩擦力矩;1T 、2T 分别为左、右两半轴 对差速器的反转矩。
根据运动分析可得 0212w w w =+(2-1)图1: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示意图 显然,当一侧半轴不转时,另一侧半轴将以两倍的差速器壳体角速度旋转;当差速器壳体不转时,左右半轴将等速反向旋转。
根据力矩平衡可得{rT T T T T T =-=+12021 (2-2)差速器性能常以锁紧系数k 来表征,定义为差速器的内摩擦力矩与差速器壳接受的转矩之比,由下式确定T T k r= (2-3)结合(2-2)可得:⎩⎨⎧+=-=)1(5.0)1(5.00201k T T k T T (2-4)定义半轴转矩比12T T k b =,则b k 与k 之间有k kk b -+=11 11+-=b b k k k (2-5)普通锥齿轮差速器的锁紧系数忌一般为.O.05~O.15,两半轴转矩比足b 为1.11~1.35,这说明左、右半轴的转矩差别不大,故可以认为分配给两半轴的转矩大致相等,这样的分配比例对于在良好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来说是合适的。
TY1250型载货汽车差速器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1章绪论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1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1.1.2 差速器今后的发展 (4)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5)1.3 课题主要内容 (6)第2章差速器结构方案的选择 (7)2.1 对称锥齿轮式差速器 (7)2.1.1 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 (7)2.1.2 摩擦片式差速器 (8)2.1.3 强制锁止式差速器 (9)2.2 滑块凸轮式差速器 (10)2.3 蜗轮式差速器 (11)2.4 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 (12)2.5 结构方案的确定 (12)第3章详细设计计算过程 (14)3.1 差速器的设计计算与校核 (14)3.1.1 差速器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14)3.1.1.1 行星齿轮数目n的选择 (14)3.1.1.2 行星齿轮球面半径的确定 (14)3.1.1.3 行星齿轮与半轴齿轮齿数、的选择 (17)3.1.1.4 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节锥角,模数m的确定 (17)3.1.1.5 压力角α (18)3.1.1.6 行星齿轮轴直径d及支承长度 (18)3.1.2 差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 (19)3.1.3 汽车差速器直齿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20)3.1.4 差速器齿轮的材料 (22)3.2 半轴的设计计算及校核 (22)3.2.1 半轴结构形式选择 (22)3.2.2 半轴详细计算与校核过程 (23)3.2.2.1 全浮式半轴的计算载荷的计算 (23)3.2.2.2 全浮式半轴的杆部直径的计算 (23)3.2.2.3 半轴的扭转切应力 (23)3.2.2.4 半轴的扭转角 (24)3.2.2.5 半轴花键强度校核 (24)3.2.2.6 半轴的结构设计及材料选取 (25)第4章三维模型的建立 (26)4.1 Pro/E软件简介 (27)4.2 差速器结构设计 (28)4.3 差速器各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 (28)4.4 差速器三维装配模型的建立 (29)4.5 结语 (31)第5章差速器十字轴加工工艺 (31)5.1 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 (31)5.2 轴类零件的毛坯和材料 (32)5.3 十字轴的加工工艺分析 (33)5.4 十字轴的制造工艺过程 (34)结论 (35)参考文献: (37)致谢 (39)TY1250型载货汽车差速器设计摘要差速器是汽车转向过程中所必须的传动机构,差速器在重型载重车上使用较频繁,损坏较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成绩汽车专业综合实践说明书设计名称:汽车差速器设计设计时间 2012年 6月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2 年 06 月 18日目 录任务设计书已知条件:(1)假设地面的附着系数足够大;(2)发动机到主传动主动齿轮的传动效率96.0=w η; (3)车速度允许误差为±3%;(4)工作情况: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运转,载荷较平稳;(5)工作环境:湿度和粉尘含量设为正常状态,环境最高温度为30度;(6)要求齿轮使用寿命为17年(每年按300天计,每天平均10小时); (7)生产批量:中等。
(8)半轴齿轮、行星齿轮齿数,可参考同类车型选定,也可自己设计。
(9)主传动比、转矩比参数选择不得雷同。
差速器的功用类型及组成差速器——能使同一驱动桥的左右车轮或两驱动桥之间以不同角速度旋转,并传递转矩的机构。
起轮间差速作用的称为轮间差速器,起桥间作用的称桥间(轴间)差速器。
轮间差速器的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驱动轮以不同的转速滚动,即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作纯滚动。
1.齿轮式差速器齿轮式差速器有圆锥齿轮式和圆柱齿轮式两种。
按两侧的输出转矩是否相等,齿轮差速器有对称式(等转矩式)和不对称式(不等转矩式)。
目前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较小等优点,应用广泛。
它又可分为普通锥齿轮式差速器、摩擦片式差速器和强制锁止式差速器等。
其结构见下图:2.滑块凸轮式差速器图二—2为双排径向滑块凸轮式差速器。
差速器的主动件是与差速器壳1连接在一起的套,套上有两排径向孔,滑块2装于孔中并可作径向滑动。
滑块两端分别与差速器的从动元件内凸轮4和外凸轮3接触。
内、外凸轮分别与左、右半轴用花键连接。
当差速器传递动力时,主动套带动滑块并通过滑块带动内、外凸轮旋转,同时允许内、外凸轮转速不等。
理论上凸轮形线应是阿基米德螺线,为加工简单起见,可用圆弧曲线代替。
滑块凸轮式差速器址一种高摩擦自锁差速器,其结构紧凑、质量小。
但其结构较复杂,礼零件材料、机械加工、热处耶、化学处理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3.蜗轮式差速器蜗轮式差速器(图二—3)也是一种高摩擦自锁差速器。
蜗杆2、4同时与行星蜗轮3与半轴蜗轮1、5啮合,从而组成一行星齿轮系统。
蜗轮式差速器的半轴转矩比kb可高达5.67~9.00,锁紧系数是达0.7~0.8。
但在如此高的内摩擦情况下,差速器磨损快、寿命短。
当把kb降到2.65~3.00,k降到0.45~0.50时,可提高该差速器的使用寿命由于这种差速器结构复杂,制造精度要求高,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4.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图5—24)是自锁式差速器的一种。
装有这种差速器的汽车在直线行驶时,主动环可将由主减速器传来的转矩按左、右轮阻力的大小分配给左、右从动环(即左、右半轴)。
当一侧车轮悬空或进入泥泞、冰雪等路面时,主动环的转矩可全部或大部分分配给另一侧车轮。
当转弯行驶时,外侧车轮有快转的趋势,使外侧从动环与主动环脱开,即中断对外轮的转矩传递;内侧车轮有慢转的趋势,使内侧从动环与主动环压得更紧,即主动环转矩全部传给内轮。
由于该差速器在转弯时是内轮单边传动,会引起转向沉重,当拖带挂车时尤为突出。
此外,由于左、右车轮的转矩时断时续,车轮传动装置受的动载荷较大,单边传动也使其受较大的载荷。
牙嵌式自由轮差速器的半轴转矩比Ab 是可变的,最大可为无穷大。
该差速器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锁紧性能稳定,制造加工也不复杂。
综上所述,本次汽车专业综合实践将对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进行设计。
主减速器基本参数的选择计算发动机Nmax: 76kw/6000rmp 发动机Mmax: 142N.m/4000rmpI 档变比: 3.27 主传动比3.2~3.8 差速器转矩比S=1.3 安全系数为n=1.4发动机的最大转矩m N M .142max =,rmp n 4000=,发动机到主传动主动齿轮的传动效率0.96η=,安全系数5.1=n一档变比27.31=i ,本次设计选用主加速器传动比5.30=i 因此总传动比464.105.327.3012=⨯=⨯=i i i因此输出转矩7.213996.0142464.105.1max 20≈⨯⨯⨯=⋅⋅⋅=ηM i n T N.m差速器转矩比S=1.1~1.4之间选取,这里取S=1.3轴最大转矩为b T ,半轴最小转矩为s T得到方程⎪⎩⎪⎨⎧=+=0TT T T T S s bs b 解得:m N T m N T s b .930.1210==主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1.选定高速级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1)按题目已知条件,选用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2)选用精度等级8级精度 3)齿轮材料用CrMnTi 20,渗碳淬火,齿面硬度为HRC 62~564)选择主、从动锥齿轮齿数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为了磨合均匀,1z ,2z 之间应避免有公约数。
选小齿轮171=Z 5.59175.312=⨯==iZ Z 取602=Z53.312==z z μ 2.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承载能力一般取决于弯曲强度,故先按弯曲强度设计,验算接触强度。
有[]32112⎪⎪⎭⎫⎝⎛≥F Sa Fa d Y Y z Y KT m σψε 确定式中各项数值:因载荷有较重冲击,查得5.1=A K 故初选载荷系数2=t Kmm N T .1046.41096.027.3142531⨯=⨯⨯⨯=βεcos 112.388.121⎥⎦⎤⎢⎣⎡⎪⎪⎭⎫ ⎝⎛+-=z z a ,计算端面重合度45.1=a ε76.075.025.0=+=aY εε齿宽系数选取7.0=d ψ查得95.21=Fa Y ,52.11=Sa Y ,27.22=Fa Y ,73.12=Sa Y101110306.1)1730016(140006060⨯=⨯⨯⨯⨯⨯==h jL n N91210993.3⨯==iN N 查得88.01=N Y ,92.02=N Y ;取25.1min =F S 查得MPa F F 11002lim 1lim ==σσ[]MPa MPa S Y F F N F 4.77425.188.01100min11lim 1=⨯==σσ[]MPa MPa S Y F F N F 6.80925.192.01100min22lim 2=⨯==σσ[]0058.04.77452.195.2111=⨯=⋅F Y Y Sa Fa σ[]0049.06.80973.127.2222=⨯=⋅F Y Y Sa Fa σ取[]0058.0111=⋅F Y Y Sa Fa σ,设计齿轮模数:将确定后的各项数值代入设计公式 求得:[]mm mm Y Y z Y T K m F Sa Fa d t t 32.30058.0177.076.01021.422)(23253111211=⨯⨯⨯⨯⨯⨯=⋅≥σψε修正t m :s m n z m v t /32.310006011=⨯=π查得 16.1=v K (动载系数) 查得03.1=βK (齿向载荷分布系数)查得 2.1=a K (齿间载荷分配系数)则15.22.103.116.15.1=⨯⨯⨯==a v A K K K K K βmm mm K K m m tt 40.3215.232.333===则选取第一系列标准模数mm m 5.3=齿轮主要几何尺寸:mm mz d 5.5911==; mm mz d 5.19222==;()mm z z ma 126221=+=; mm d b d 65.411==ψ,取142B mm =,247B mm =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H H E H u u bd KT Z Z Z σσε≤±⋅=12211 查得MPa Z E 8.189=(弹性系数) 查得5.2=H Z (节点区域系数) 查得83.0=εZ (接触强度重合度系数)按不允许出现点蚀,查得82.01=N Z ,85.02=N ZMPa H H 14002lim 1lim ==σσ取1min =H S 则[]MPa S Z H N H H 1148min11lim 1=⋅=σσ[]MPa S Z H N H H 1190min22lim 2=⋅=σσ将确定出的各项数值代入接触度校核公式,得[]125114324.324.25.59421021.415.2283.05.28.189H HMPa MPa σσ<=⋅⨯⨯⨯⨯⨯⨯=接触强度满足.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几何尺寸差速器设计计算1.差速器中的转矩分配计算当变速箱挂1档时,发动机通过变速箱输出的转矩最大,主传动比2.30=i 、1档变速比54.31=i ;差速器的转矩()m N i i M M ⋅=⨯⨯⨯==2.15605.327.314296.001max 0η(1) 左右驱动车轮不存在差速情况由变速器传来的转矩,经差速器壳、行星齿轮轴和行星齿轮传给半轴齿轮。
行星齿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而两个半轴齿轮半径也是相等的。
因此,当行星齿轮没有自转时,总是将转矩0M 平均分配给左、右两半轴齿轮,即:()m N M M M ⋅===1.78021021 左右驱动车轮存在差速情况转矩比S :较高转矩侧半轴传递转矩b M 与较低转矩侧半轴传递转矩s M 之比称为转矩比S ,即:SbM M S =(取S=1.3) 0M M M S b =+ 整理以上两个式子得,3.10=-bbM M M ,代入相关数据得,)(9.881m N M b ⋅=在设计过程中要将安全系数考虑上,安全系数范围6.1~2.1=n ,该设计取4.1=n 。
设计中较高转矩侧半轴传递转矩:)(7.12349.8814.1'm N M n M b b ⋅=⋅=⋅=2.差速器的齿轮主要参数选择(1)行星齿轮数n行星齿轮数n 需根据承载情况来选择的,由于是小轿车的差速器所以行星齿轮数n 选择2个。
(2)行星齿轮球面半径b R 和节锥距0A 的确定行星齿轮球面半径b R 反映了差速器锥齿轮节锥距的大小和承载能力,可根据经验公式来确定 3d b b T K R =式中:由于是2个行星齿轮的差速器的轿车,所以取行星齿轮球面半径系数0.3=b K ,差速器计算转矩[]).(2.1560,m in 0m N M T T T cs ce d ===,则mm R b 79.342.15600.33=⨯= 取整mm R b 35=差速器行星齿轮球面半径0R 确定后,可初步根据下式确定节锥距0Ab R A )99.0~98.0(0= 取mm R A b 65.343599.099.00=⨯==3.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齿数的选择小轿车齿轮强度要求不太高,可以选取行星齿轮齿数151=Z ,半轴齿轮齿数2Z 初选为24,2Z 与1Z 的齿数比为1.6,两个半轴齿数和为48,能被行星齿轮数2整除,所以能够保证装配,满足设计要求。